对,重在掺和与思考。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这佛在原始经典中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和唯识(尤其是古派)义理一样的吗?您不要欺我不懂啊。
——————————————
大乘经也是这样讲,华严就有上述说法,唯识经论可以说都是这句话的注释,实际大小乘佛经中很多地方都可以引申出上述结论。原始经典中是如何理解这个道理呢?与古唯识派的理解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的观点认为,凡是落入语言文字,用解脱境界甚至证量而观之,统统为不了义,那些理论最终也是一种戏论,只有唯证乃可观照得知“离言自性”才是究竟了义,“假设自性”决不了义究竟的,只不过是一个施设得巧妙不巧妙的问题,度生缘深浅的关系。故尔就算有您所谓“核心理论”(意指不应动摇变迁吧),也绝不是“绝对真理”。
——————————
对。只是个与谁对照的不同施设问题。


至于说越来越繁琐,除了您说的情况外,有没有这样可能,宗派内部的人不断对此误解,而宗派的创立者也没能预见到此项理论可能会出现的多种歧解。(此假设并不是支持您的古派唯识是根本的(您还是想意许它是究竟圆满的)立场,只是为了说明也许唯识法义的建立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善巧的)
————————————
第一种情况肯定有。但误解和歧解多,只能说明建立方法的不善巧,不能说明法义的建立不善巧吧?因为法义的建立不善巧就是法义建立有误,不是别人误解的问题了。
宗派的创立者预见到此项理论可能会出现多种歧解应该是正常的,因为一般佛教徒都知道正像末法的必然规律,佛法自然是越往后越走样而终至消亡。


那唯识教理同样是某种药方,我们同样不必在意有人不服此药,而作如是说:“咄!汝痴人!竟不知此乃法界之唯一不死神药(Amrit),且视同凡间庸医所制,汝病已入髓也,尚与人言此药不足以疗疾,耽误众生之无量过也!”
——————————————
佛开过八万四千种药方,唯识只是其中之一,古今中外学唯识的总的来说是极少数,若在意这个,就有大愁可发了。


这个问答我是不满意的,好象我是在问您“变”的定义,而不是请您举例说唯识宗的“变“会用出现在那个句子中,更不是请您用这字来造句(造句的事让小学生去完成吧)。这个定义是一定要请您说出的,是怎样变的,变的型态、表现形式等是怎样的?(您要理解我为什么在这点上缠住您不放,是因为这关乎古派和新派根本见解差异性的问题)
————————————
师兄抓得很准,这里面大有文章,如果师兄觉得需要,可以把这部分讨论复制出去另立新贴,作一专题慢慢探讨。今天先把安慧论师《唯识三十论》中的定义看一下。这个“变”字,韩老译为“转为”,霍韬晦译为“转化”。
    (韩老由藏译汉:)
    云何名“转为”?即是转变。即於因刹那灭之同时,与因刹那不离果之体获得,名之为“转为”。此中若我等分别习气遍增长,及色等分别习气遍增长,则阿赖耶识显现我等分别、及显现色等分别生起。
    (霍韬晦由梵译汉:)
    此可谓“转化”是何义?即以变异为性。(亦即)在因刹那灭的同时,成就与因刹那相相异的果体,就是“转化”。此中由於(无始时来)对我等作分别的习气增长,和对色等(法)作分别的习气增长,从阿赖耶识中生起我等影像和色等影像分别。
    (下面是我的罗嗦了:)转变,就是因灭果生。由于这是在解释第一颂中现行是怎么来的,所以只说了一种“变”的型态,就是种子转变成现行,实际还有一种型态,就是现行熏成种子。这在第十七颂讲种子、现行互为因缘时就讲到了。


我学藏文六年多了,只是因为自己吞吐吸纳粉笔灰的穷教书匠,请购不起丹珠尔和甘珠尔,更因为消息闭塞(您可以将我想象成一个民办或乡办学校的教师),无缘能看到相关的资料。以前只能看一些萨迦格言和六世情歌之类藏文书。一年前才开始看《广论》,至于安慧一系的论典的藏译本还真是没见到过。请师兄能否为小弟(我的年龄一定比您小很多),请购或复印一些有关资料给小弟我?顿首和南了!
————————————
德格印经院在网上有站(http://derge.363.net/):
■请来信订购,并注明您订购的经书典籍名称,数量,以及您所在的国家/地区,联系电话,邮件,详细地址等信息,我们将尽快发来确认邮件与您联系。
所有商品目录,请进入>>>>>>>
■我们采用银行汇款、邮局汇款方式订购。
■我们的联系方式如下:e-mail:arttibet@china.com    MB:013808057172  
    我们邮购了一套大藏经,5500元,当时还不是直接从德格印经院订的,这里的价格没问过。另外,如果需要我复印的,师兄就来封信:mldc001@yahoo.com.cn


我觉得您的话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即梵藏文明显是两种情况,原典用的混合梵语(或称佛教梵语)是不存在译师问题的。难道它是从Pali(不好意思此语言本人最近刚刚在学就不太熟悉了)翻过来的?
————————————
梵本是原本,没有翻译问题,这里是说它与藏文译本中“识”字是两个字的情况是一样的,就是说它们没有一个相当于汉译中“识”字的字,一般用辨别识,有时用了别识。由古本翻成巴利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


[注:本文中(以后也如此不作说明了)梵文(我在Word中是用天城体Devanagari,悉昙体Siddham也有了一套字库,却怎么也不会用,不知师兄熟悉否?自己手写时是用兰查体Lamca,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字体,其次喜欢阿育王石柱上的婆罗米体,最不喜欢的是瓦德体)、藏文(在我十分有限的见识中Nitarthe-Sambhota的字体是做得最漂亮,而且字数最多,连梵文转写中最生癖的字,都事无巨细的想到了。所以我也基本上采用这个,建议您也采用这个)的原词字体,贴上后就变成了乱码,只能改为转写,梵文又去掉了某些添加符号。至于藏文不知您采用的是否我的是同一套拉丁转写系统吗?
————————————
    师兄真够厉害的。我还没学梵文,只是为了识别藏文中的转写学了点儿读音,我也还没输入过藏文,师兄的软件哪里有介绍一下,这儿的法师和师兄们整天在抱怨有的字打不出来。拉丁转写系统我也不知道哪套最好,暂时就用教我们藏文的周季文老师他们编的一套,就是民族出版社出的《藏文拼音教材(拉萨音)》附录六的那套。师兄若了解情况可介绍一下,免得以后还得再改。


有保留的赞同您的这段说明文字(详细论辩我们用一个专门讨论题来解决完成)。现在只请问一个问题:既然他们有道理,无数后辈学人也随顺久矣,为何时至今日,要点破他们的梦呢?(这是假如古派是真实的话)
——————————
因为译师是在翻译,所以必须解决这两个字怎样译法最好的问题,而我们现在是研究法义,就没有这个限制了,在汉文里搞不清楚,就去看梵本,非搞它个水落石出不可。如果我们不翻译的话,根本就不存在两个字是分开翻,还是合成一个字的问题。把经义搞明白了,就达到目的了。如果要翻译的话,那就还得发译师们发过的愁了,要是想不出比他们更高明的译法,那就还得照他们译法译了。


是的,韩老译的比霍韬晦好。但是这两个识名称,还是经过一番解说才能使人明白的。从同样要做一番手脚来说,这点来说也不比“唯表”强多少。“唯智”的译法可能有同样的问题。但问题是,韩老的“了别”一词的采用是否会对奘师同名所指带来歧义吗?
——————————
就我的孤陋寡闻,玄奘法师好像没用过“辨别识”和“了别识”这两个词吧?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对实质内容的理解,译法倒不是特别重要。


只要您承认那不是错误就好!但韩老早期的文章(部分还是由您整理的呢)中是怎样说的,恐怕您记得要比我清楚吧?要不要我提供佐证?
————————————
说错不一定是错。(哈哈,糊涂话!)比如,几个人几个译法,讨论时这个人就可以说那个人:你这样不对,他那样错了,实质上还是译法问题。


我不清楚这个例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曾听说为此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些古文字专家差一点搬出甲骨文,说对或不对的两派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有没有定论,您知道结果吗?不管有没有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说,首先要嘉许她的勇气,尽管她没丰富的古文字功底(这点韩老和她全然不同)。其次,她的作为的结果是不理想的,若她是对的,人们对央行的钱币设计者(是权威的象征)产生了不信任;一大部分人在使用这张两角票时心里的别扭是存在的;也有一些人觉得央行会回收错票而将它大量囤居;若说最后说没错的意见占了上风,人们在继续使用这张票子会做如此回忆:从前有个小姑娘,自不量力,敢和大人(主要是古文字专家和使用它成人)较劲。。。这是她未能预见到未来的结果,而韩老不是如此吧,他是能预见到将来的的几种可能的吧?
————————————
我也不知道结果。小学生这样做肯定是对的,与字典上不一样,就是用字不规范,违反了什么语言法,我也不知道,发现了就应该揭露。我认为应该这样培养做人的精神,坚持真理,不管别人怎么说,被火烧死也不后悔。当然具体这件事儿值不值得往火里跳是价值观问题了,像我,绝不问此等戏论,写成八毛我也不吭气儿,让花就行。


说“因为问问题的人是不会有错的”,好象比较极端了点,其实像转述别人话的事情,有多种多样情况。因为没有找到原贴,我不知道实际情况就不好说了。因为这里面有理解和不理解问题存在(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误读误解误讲误译别人的著作,这点奘师和您我都不例外)
——————————
师兄说得对。


您是想说韩老童心未泯,特别像那个指出人民币上有错误的小女孩子。但她是无法预见那个事件对将来的作用,而韩老则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权衡了再三之后才指出,他纠正奘译的“误译”(有书证的)的决心之大,是冠于众人之首(不是说他是首位提指出这两个词的差别义如吕澂、印顺、乃至霍韬晦等辈早就提到过此问题,但始终用商榷的口吻),难到他就没有料到今日的结果?若因拥有水晶童心的韩老真的没有料想过,那你是否会联想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孩在铺满落叶的森林里,擦亮了一根火柴。。。
————————————
韩老就是个被烧死也会不后悔的倔老头儿。韩老说,六十多年都是跟着玄奘法师跑,从未怀疑过他翻译上的义理问题,像“辨别识”和“了别识”两个词的区别,三十年代学藏文时就知道,但一直认为“那是翻译上的事儿”(就是说是个翻译方法上的问题)。后来韩老感到古唯识学更接近慈氏无著的原意,决心挖掘弘扬古学,可要对人说明新唯识学有问题,以说明提倡挖掘古学的意义,那是要有很大决心的,你说玄奘法师说得不对,谁信呢?所以很多人一听就摇头,但是真理就是真理,韩老心里对这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的。


我相信若自己在韩老身边也一定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这种“人情”能否会影响我对佛法的抉择,空口说来实在没把握。
——————————
我自认为是个很谨慎的人,更何况是在佛教当中,说错话的后果非同小可,我们都是很清楚的。韩老说的韩老负责,而我认为确是真理的,我也敢负责。为什么?有释迦慈氏无著世亲的话作根据嘛。


我那话有错吗?斑竹是不是有把握整个动向的职责,这不相当与CEO吗?同时有删贴子的权利和封住别人IP等权力,这不是执法者吗?说您是几分几的法人嘛,是我不知道慈氏学论坛由几个斑竹共同负责的,才有此说。
——————————
三个版主,Ahnan,燧石和我。不过他们俩都比我还忙,我倒成有闲的了。


这次我的回答是趋向简单化,因为我在想,这样将双方的话一往一复展开批判(这原是个中性词)的方式进行论辩的话,会使我们以后的贴子越来越长。原来是因为都说自己时间太少,某些较大的问题待以后有大段空余时间再讨论,才谈一些枝节问题的,不料这些枝节一展开耗时更多,倒不如就一个一个专题的讨论为好。
————————
好。每个专题起新贴子,要不顶着一大摞难看。


所以我自作主张,拟定了我们“吵”的第一系列议项如下:
一、印顺究竟懂不懂唯识学?
二、印顺信仰不信仰唯识学?
三、印顺的举证错了吗?
————————
这可以一块儿谈吧?


四、佛学(或是佛法)是不允许下哲学定义的吗?
——————————
允许。但我不愿意费这个劲儿,因为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我只需要从佛学角度给哲学定个位就行了。
    其它问题都可以讨论。


我听从了一个朋友的劝告,说在网坛是没有必要如此迅速来往复贴的,尤其是在两个工作学习比较繁忙的人之间(就拿昨天来说吧我有四节课,前备课、后批改作业以及朋友来访等等,使我精疲力竭),讨论一个较大的问题时,完全可以慢慢来。您看是否这样方式:我们每月讨论如上列的一个专题,若一个月还不够的话,可以声明要求延期,如何?
——————————————
不定时间,有空儿就来点儿,轻松一点儿,随便一点儿。


这只是第一系列,不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但完成后则可以开展第二阶段的讨论,这是我的初步设想。我可能会尽形寿缠住您,与您“争吵”,请您不要脱身开溜。同时也欢迎其他师兄弟积极参与加入,只不过有个小小要求,就是要讲辩论轨则,并建议大家在有必要时补习因明。
——————————
绝对需要。否则可能傻费好多劲儿。


如果您没有意见,就由我开始发言,讨论第一问题:印顺究竟懂不懂唯识学?
——————————
洗耳恭听。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10月19日21:45:07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没关系的,也是一种回答方式。只要敢言皆受欢迎!】是旁遮尸弃在2001年10月19日15:03:55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