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于大中观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转载作品,版权为原转载处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一、三转法轮
  宁玛派认为,佛陀第一次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为小乘种姓者讲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这是佛陀因势因时,依不了义而讲,说的法是偏重于“有”的方面,故而成为后来佛教内部在一些理论问题上产生争论之根由,执“有”者落于常边。第二次在灵鹫山转法轮时,为大乘中根种性的徒众讲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这也是佛陀因势因时而讲,亦成为争论之根由,执“无”者故堕入断边。第三次佛陀在毗舍离城转法轮时,以大乘种性之上根徒众为对象,讲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心性本净、客尘所染的如来藏佛性思想;讲了分别胜义、究竟诸法本性、法性光明、善逝如来藏、不退了义等。这个思想就是“他空中观见”。宁玛派认为,因为这次所讲的经典不因势因时,唯依胜义讲说,是究竟了义实教,是了义经典,所以不生争论。因此,总的说来,中转法轮主要开示自空见,后转法轮主要开示了他空见,此二见之差别由世俗、胜义二谛所摄,一切诸法由自体成就空故,谓自空;诸世俗法虽由自体成就空,然胜义法性则任何时候其自体都不空,其究竟实相从本以来无变异,此自体上由世俗之能所二取戏论空,故曰他空。世俗无谛,然实相胜义谛则究竟谛实,政离二边之了义大中观大善道是指后转法轮之经藏。可见宁玛派的“他空见”源于后转法轮。至于“唯识三性”的思想,源头也在般若思想中,是般若和瑜伽行唯识家见的融合。《摄义般若八千颂》说:“智慧到彼岸,依靠三圣教,遍计及依他,唯圆成实性,谓由无之句,破一切遍计,由如幻之喻,开示依他起,由四种清净,宣说圆成实,智慧到彼岸,除此教理外,诸佛再未说。”从此可以看出:“三性之理手中转法轮中就已经大量地指出来了。”另外,在《龙之师友入三身门》中说:“由三性则摄当得三身之因”,在此论释《大中观智慧月》中之所说与彼说一样而说:“于中观大论中没有讲安立三性之说,只有唯识宗才有安立三性之说。说这种话的人不了解中观和唯识二派的教理。”由此可知,《般若经》中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三性”之说。遍计执性是讲空无,但这个空无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指一切法的遍计执;依他起性是讲有,但这个有不是实有,而是如幻化的假有;圆成实性是讲四清净,即自性清净、所缘清净、成办清净、证得清净。四清净是结合知行清净而言的。通过这四清净,使人在思想上得到正确的认识,在实践上得到解脱,而进入涅槃境界。这是结合心的如来藏佛性讲的,三性从根本上讲是对要得到的佛的三身因的一种总结和概括。三性的中心意思是空无、如幻、法性本净。《般若经》就已经明显地包含着这些思想。《般若二千五百颂》中说:“何谓他之事物空性,诸如来佛生也可,诸如来佛未生亦可,法之住性,法性、法界、法性无过思,如来性、无过患之如来性,非他之如来性,清净上边如此性而住,何等谓如是之此诸法性由他空?此由他之物空性也。此善现即菩提心中诸大菩提心之大乘也。”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三性、他空、法性本净、如来藏佛性等,其思想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般若经》,《般若经》中也包含了他空见的思想。宁玛派的“如来藏性论”在《涅槃经》等经论中也就有,如《大涅槃经》中说:“…无为法是大涅槃、常涅槃,常即我,我即净,净即乐,常乐我净是善逝如来,善男子,我是善逝如来藏义,众生有佛性者,我义……。”上述情况说明,宁玛派提出的唯识大中观的思想是依据佛陀中转法轮和后转法轮提出的思想实质和相应的经典内容。同时也说明宁玛派对印度佛法思想的理解是精深、严密、准确的。
  二、以弥勒、无著的思想学说为基础。
  宁玛派认为:佛陀的初转法轮讲四圣谛,这时的说法偏重于“有”的方面。中转法轮讲无相法门,这时说的法偏重于“空”的方面,即这时尊者依靠“遍计执相无自性、依他起生无自性、圆成实胜义无自性”的这三无自性来说明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即此宗主张一切所知(认识对象)都由性空所周遍,由无自性所遍及。这都不是佛的究竟之说。后转法轮讲的三相、三自性,这时的说法则重点是讲圆成实性、如来藏性“实有自性”,这最后讲的“实有”才是佛的究竟了义之说。代表这一思想学说的人物是弥勒和无著。宁玛派把这一思想称之为细分内之大中观见,主要思想是阐发如来藏佛性论或曰涅槃佛性说,认为众生心中从本以来就存在的胜义圆成实性、自然智慧、如来藏佛性是常恒坚固的、自性实有的,只有沾染在此加米藏佛性上的客尘轮回、无明烦恼的世俗诸分才是自性空,这才是佛在后转法轮中说的究竟了义之说。当然,弥勒、无著形成这一思想也经历了一番复杂的过程。印度佛法开始有唯识宗见,在龙树菩萨未诞生以前,就出现过500个唯识宗的阿阇黎大师,都弘扬了唯识宗的教理。龙树在世时,他护持中观教理,使中观思想广为盛行。龙树著《理聚论》,论述了中转法轮的中观自空思想;著《赞颂集》,讲述了三转法轮的他空中观义理。但此时的他空中观见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后来无著进一步弘传和发展了了义他空中观见。无著是弥勒的徒弟,他从师修学佛法20多年,遍闻大乘佛教诸法,心中默记全部经义。弥勒主要研习了佛陀后转法轮时所讲的《如来藏经》、《胜鬘经》、《央掘魔罗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经义后,摄集大乘经部思想撰著了《究竟一乘宝性论》、《辨法性性论》、《辩中边论》、《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等慈氏五论。弥勒的这些著述,是根据究竟佛义不退还了义教法写成的,其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他空大中观的见修。无著对此“慈氏五论”经过了逐句逐章的研究后,获得了各种不同门类的禅定,并掌握了弥勒的全部教法之精神。证得菩提之后,撰写了解释《慈氏五论》旨趣的论典,即《瑜伽师地论五分》、《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等,很好地揭示了佛陀初转法轮的补特伽罗无我、后转法轮的胜义实相、圆成实性的思想,从而开辟了一条了义他空大中观见的车轨,了义大中观从此在印度盛兴起来了。 
三、从修行方法入手,接受和弘扬完善唯识大中观见。
  印度大乘晚期,为了实践“细分内之中观见’’,即后转法轮的第三个层次,讲三相、三自性等理论。8世纪印度那兰陀寺显宗大师堪布静命,从中观派立场上熔中观和瑜伽派于一炉创建了瑜伽中观派思想。西藏赤松德赞时期,静命被邀来藏传布佛法。宁玛派作为藏传佛法最早的宗派接受了静命的瑜伽行中观派的修行法统,成为进而弘扬、研究、完善唯识大中观见的基础。 




本贴由雪域红莲于2002年9月22日16:39:50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