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3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柏拉图所以成为二元论的根源,就是把感觉和理性分开,当做纯然不同的,而且认为很对,如此不但互相对立,并使彼此不能沟通。他的二元论便显现观念和物质之对立,再现于感觉和思想之对立,又现于肉体和灵魂之对立。
    把真理和实在放在理性方面,而不放在感觉方面固然是对的,但是感觉和理性虽然不同,却也应该一致,它们必须是异流而同源才行。
    佛的妙理便无此缺点,他是最圆满也是最一元的。他最初否定感觉,认为感觉是虚妄的,然而此虚妄之根源则非感觉本体之罪,而是被无明所蒙蔽,无明揭开则虚妄已灭,此时的感觉如同理性,即与佛性无异,故感觉和佛性虽然初则分异最后仍是同源。
    希腊及西方哲学家的难关,在于他们超越感觉境界入于纯粹思想境界之后,再坠入感觉境界的桎梏中,佛则超越此二境界,西方哲人未到的境界即是佛性境界,此境界不能以思想揣测,不能以语言文字形容,必须实证而后知之。证悟之后,一切感觉思想就都不离佛性了,所以说“唯证与证者”乃能知之。
    经典及祖师语录中对此境界所表示者,或语或默,已证者一目了然,未证者百思莫解,其方法有如佛之拈花示众,祖师之喝棒怒骂也。
    有无始无明然后有一念无明,所以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是相对的。有第一念就有第二念、第三念,以至无穷无尽的念,由相对生出无数的相对,所以相对是不可穷,不可究,没有止境,如环无端,故名轮回。
    人类一出生便是相对的,有白种,有黑种,又有红种,因此,便起了很多矛盾和烦恼,意思是人一出生来就要承受这悲惨的命运。
    
佛性超越逻辑

    佛性是超越相对,非思想之所能及,故超越逻辑之域。逻辑者思想之所有事,属相对之范围,故凡经中解释佛性绝对的文字,都不能以逻辑证明,佛性本来是不能解释,但佛为利益众生故,用尽方法,以求达到解释之万一,故这些文字语言是经过及困难之境而后构成的。骤读时,好象不合逻辑,但实质上早已超越逻辑之域而入于“义包绝对”之境了。若能达到此地步,则无所不合逻辑,而其所用之逻辑乃是绝对得逻辑。
    绝对论者即佛性论,佛性遍满十方,圆里三世,无坏无杂,无证无取,不受熏染,本来具足,因此称为绝对。
    我造此论必须要用语言文字来解释,文字语言都是属于相对,但为了表明佛的精理,所以要靠文字的方便以说明真理,读者不要滞于文字,必定要得意忘言才是。
    西方哲学“小我”“大我”之分是相对的,而“佛、众生、我”都不二,是绝对的。相对则不平等;绝对则平等。不平等故有争论、斗争;平等故不争论、斗争。
    佛身有时间空间然后能知生命为何物,其延续时间及活动空间若超过时空,则无所谓生命,也非所谓无生命,因为生命的本身即是绝对,也叫做“法身”。人只知在时间空间中认知其相对的生命,而不肯于时间空间之外去认知其绝对的生命,于是生命乃被时间空间否定,但绝对的生命却能否定时间空间,所谓“天地未生,此物已在,天地毁坏,此物不坏”。

绝对安乐的境界

    自我是一个桎梏,人只有在忘我的时候才能得到安乐,但要忘却自我就只有依靠“法我”。
    法我就是自我之外万事万物的我,譬如:音乐、艺术、运动等都是法我。当我们听音乐或欣赏艺术时,常会忘却自我,这时当然比较自由安乐,但忘了自我,却落入“法我”范围之中。法我仍然被时间空间所限制,比如听音乐只能有一个短时间的安乐,如果时间过去,就依然跌回自我的痛苦桎梏中,于是我们想找更大的安乐,就只好抛弃“法我”入于“空我”。空我是更安乐,但那块园地却是空寂冥漠的,一切外物不能侵入,也是小乘禅的“灭尽定”(注二十九)境界,身心轻安,恬然自得,乃是一种相对的“涅磐”境界,仍然是时间空间之限制,当你跨出“空”境时,就又跌回自我的枷锁之中。因此,你如果想得到最彻底和究竟的安乐,只有抛弃“空我”,证入真如佛性境界,这时就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并得以解脱三界中的一切苦,那才是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安乐。
    哲学家罗素妄想借其以数理构成的天罗地网,来捕捉此超越迹象之大鱼(绝对),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而落入自己的巨网中而不能自脱。
    中国不识字的樵夫(六祖慧能)闻一语而证绝对,又有人看桃花而证绝对者(灵云志勤禅师)和闻击竹之声而悟绝对者(香严智闲禅师),不知何时西方人才能信得!
    生活在相对境界中的西方哲学家,他们受相对世界自然矛盾的启发,于是利用属于相对中的绝对数学和物理学来否定周围相对的东西,这是以相对否定相对的方法。可是他们还没有完全清楚,数学和物理学本身就是相对,如果离开了相对的时空,数学和物理学甚至一切科学便无所施其技。最后,当数学、物理学......等超越相对时空,而进入绝对时空时,它们环顾周围一切都是绝对的,虽欲加以否定而无法下手。此时的一切科学其本身即是绝对者,完全脱离了人们愚蠢的脑筋,而存在于绝对的宇宙之中,于是它们得到了“永生”。
    哲学之所事在“知”;佛法之所事在“离知”,即离“所知障”。禅家所谓:“这张嘴只堪挂在壁上。”又说:“举念则天地悬殊,况动这两片唇皮。”这不单是不立文字的宗门如此,就是经教也一样。般若经说:“一切法非二,即是无性,不可以心知,不可以一切法知。”又说:“一切相,非以智取相所得。”此不独破相之教为然,即法相宗亦如此。
    文殊菩萨赞维摩诘之言曰:“乃至无有言说,是真入不二法门者。”足见文字之不能表示绝对,乃诸家所共承认。文字语言之所能发挥者,实属有限,释迦佛为救其穷,特于教旨之外,另立一更为直接之方法,曰:“我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此为禅宗成立之开始,然此种直接而扑素之方法,盖亦本于自然之法则。
    文字虽低能,尚能因指而见月,则文字未曾无功;尚得鱼而守荃,则文字未曾无累,故三藏十二部者,乃释迦佛所假立,亦为释迦佛所否定。假立者为度众生;否定者为免累众生。能假立而不能否定,非佛也;能否定而不能假立,亦非佛也。能假立而又能否定,于是佛乃绝对无瑕、无得而指责批驳之者。佛曾说唯心矣,随即否定之;佛曾说真如矣,随即否定之;佛曾说阿辱多罗三貌三菩提矣,又随即否定之,曰:“名也,非实也,不可得也。”如是而后,佛之说法乃无滞沾,入于绝对而无余。故或有欲以经籍法门议佛者,而不知所谓经籍和所谓法门者,佛早已一一自加否定,以至不留一字,则尚何指责之可加乎?故议佛谤佛者,实同挥拳以击空,仰面而唾天,其不自污自弊者鲜矣!否定者乃进入绝对之方法,也是表显绝对之方法,故佛之说法,有随说随否定者,若非如此,无以删尽迹象,无以脱尽滞碍。金刚经云:“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阿辱多罗三貌三菩提,即非阿辱多罗三貌三菩提,是名阿辱多罗三貌三菩提。”若能知乎此,然后可以诵经,可以学佛。
    一切心法色法,皆人类据其感觉思维而名之,与其本体无关;所谓时间空间者,亦人类据其思想感觉为标准而名之,亦与本体无关。而思想感觉之本身起于无始无明,变幻无常,无有绝对之标准。当无始无明被否定时,则思想感觉亦被否定;当思想感觉被否定,则一切皆被否定了,故凡属相对者,皆得而否定之。虽然,此之谓否定乃否定其相,其名,而其本体自若也。因此,一达到绝对的境界,则无始无明思想感觉,一切的一切全被承认了,但虽被承认而面目不同,昔之面目,假也;今之面目,真也。因此本来之面目怎么可以一概而论耶。心经用十七个“无”字又加“远离”二字,直把心法和色法扫除尽净。
    相对界欲执其思维感觉所自定之相对尺度,以绳乎绝对界而安在其能及乎。盖绝对界中根本无此尺度,一切皆自安其位,如实自知。相对界曰:“我有动有静”,而绝对界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生有灭”,而绝对界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染有净”,而绝对界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一有多”,而绝对界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过去现在未来”,而绝对界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四方上下”,而绝对界曰:“我有真如”......直到相对界力竭声嘶,头晕脑胀,技穷智绝,当无以尽其所知之相之名之事于万一,而绝对界则曰:“我连真如之相之名亦无。”安闲而自得,轻松而逍遥,安在其能相及乎。
    渐教如楼梯,拾级而上,可造绝顶;顿教如电梯,机钮一按,即达顶巅,故曰:“超越阶段。”龙树菩萨破邪显正以弘扬大乘。破邪者,否定也;显正者,承认也。不否认则无由承认矣。
    真如之体不可说,故否定真如者,否定刚毕,则真如本体自显。当真如体显,则一切无非真如,故一切皆应承认,皆是绝对。

注  释
注一、我执、法执、空执:
----我执:执实身体和脑筋思想,叫做我执。
----法执:对所知道的法界宇宙中万事万物,认为是实性、实相,叫做法执。
----空执:打破我执、法执,见一切皆空,执这个空是实空,叫做空执。

注二、真如:是自性自心的别名,真实如自性的本体,叫做真如。

注三、中道:普通的意思是没有二边相对,说得确实一点是“无所住”。好象:不住有,不住无,不住亦有亦无,不住非有非无,叫做中道。

注四、佛性:佛字是梵音,译意是觉悟,自心有觉悟性,叫做佛性。

注五、菩提:是梵音,译意是觉悟。

注六、不二法门:不二是表示自性的体用,遍时间空间,不能用思想思量,没有相对,也不是一,能达到不二的修行法门,叫做不二法门。

注七、一佛乘:即是佛乘,法华经说:”无二亦无三“,即是此意。

注八、苦观:认为一切皆苦,苦当然是苦,乐是苦的因,故也是苦。

注九、豁然大悟:不经过脑筋理解而真心突然开朗,自心的本体现行遍时间空间。

注十、一念无明:从无始无明(也是脑筋的无念)生起一念,叫做一念无明。

注十一、无始无明:是发生意识分别错误的根源,禅宗也叫它做话头。

注十二、般若:是自性智慧的体用,不需经过大脑作意而自动随缘应用,叫做般若。

注十三、真我:即是自性,也叫真如佛性。

注十四、十方诸佛:在空间的一切佛。

注十五、无余涅磐:涅是不生,磐是不灭,涅磐的本体遍空间及时间,一切处一切时都不缺少,叫做无余涅磐。

注十六、无漏解脱:漏是习气烦恼,得到自在而不存烦恼,叫做无漏解脱。

注十七、佛眼;鉴照遍空间时间,从不遗漏哪时哪处。

注十八、开眼的梦:人睡着时只有第六识(意识)活动,变现梦境,叫做闭眼的梦;醒时第六识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同时活动,变现日常生活,叫做开眼的梦。闭眼的梦在睡足后会自醒,但开眼的梦不会自动醒,要参禅到见性才醒,也叫做觉悟。

注十九、阿赖耶识:第八识,亦名藏识,一切众生由第六识领导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所作的善、恶、无记种子,皆储藏在八识中。

注二十、参话头:话头是一句话的前头,当尚未起念要说之前才叫话头,起念要说,虽尚未说出口就已经是话尾了。如此,话头即是一念未生时。参就是问这句话来刺激脑筋的不知。看就是看这不知的地方究竟是什么。问和看同时进行,就是参话头。

注二十一、定慧平等:定是体,慧是用。心不乱是定,用不差是慧。当定时就自动现出慧,有慧必是在定中,即是定外无慧,慧外无定,所以说定慧平等。

注二十二、菩萨:照梵音是菩提萨(土+垂),简称菩萨,意思是觉悟有情。因为觉悟才能够离苦得乐,专度众生离苦得乐的人,叫做菩萨。

注二十三、四乘:包括小中大三乘,再加最上乘。

注二十四、大无畏狮子喉:是譬喻佛说法的威力,百兽都怕狮子,狮子却不怕百兽。当佛说法时,不怕邪魔扰乱,故称大无畏狮子喉。

注二十五、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的细胞由四大结合而成;受是领受悲喜爱憎的感情;想是思想;行是细胞和行为的生灭变迁;识是脑筋认识分别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生灭现象。

注二十六、有漏:还有习气烦恼,叫做有漏。

注二十七、四相:在圆觉经、金刚经和楞伽经中的四相(就是我们错认自心的四种境界)有两种:
1. 凡夫迷识的四相:
----执五蕴身是我叫做我相。
----弃我相执全人类,叫做人相。
----弃人类执全众生,叫做众生相。
----执有真实的时间,叫做寿者相。
2. 圣人迷智的四相:
----圣人心知有所证,虽证到很高的阶位,但皆属我相。
----进一阶位,悟知不是我证,超越一切证,但还有能悟,叫做人相。
----又进一阶位,了知能证能悟是我相人相,若到我相人相所不及之处,只有心了知,叫做众生相。
----又进一阶位,鉴照了知心也不可得,只有一清净觉体,叫做究竟觉,一切寂灭,也叫涅磐。如果还住在涅磐上,则命根尚未断,叫做寿者相。

注二十八、无修无证:自性的本体充满空间和时间,现成的能力、神通和智慧本来具足同诸佛一样,好象金矿里的真金,只要除掉泥沙杂质,真金自现。众生的佛性也是这样,除掉烦恼习气,佛性本体自现,叫做见性成佛,不是由修才成,由证才得,所以说无修无证。

注二十九、灭尽定:有两种:
1. 四空天的灭尽定:已经灭尽一切妄想,但未到究竟,因为还执阿赖耶识是我,尚未出轮回。
2. 阿罗汉的灭尽定:已经断尽三界的见惑和思惑,破了“人我”执,所以能脱离轮回。


本贴由博为于2001年11月30日09:58:59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续2】是博为在2001年11月30日09:58:38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up. 博为 14:38:29 11/30/01 (无内容)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