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脆直接一点说个人看法。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转载作品,版权为原转载处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只有宋本说有三种,另外三种版本都是“略說有二種”,根本就没有真识一说。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灌水闲聊,无版权和声明,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大慧。有八種識。略說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了別識。二者分別事識。
【大周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勅譯】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
【据藏文本试译为汉】
大慧!所说八相之识,概括說有两種:显现识,和分别各自事体识。
------
千兄楼下贴中已说明两种译文的不同。若按两种识译文,甚合唯识理论。若按三种识译文,按唯识,就很有些难理解了,这里“真识”是何含义,单看这段,很难确定。按说《楞伽》多说如来藏,这里真识,似是如来藏异名,当然这有个先决条件,就是按照三种识的译文的前提来推断的。

写完,翻看辞典,贴如下:
【 楞伽经 】  《佛学大词典》 
梵名Lan%ka^vata^rasu^tra 。凡四卷。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443)。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其成立年代约于西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之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 本经现存之梵本系尼泊尔所传,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河口慧海等人于一九二三年将之校正出版。汉译本有三种,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一)即求那跋陀罗之译本,又称四卷楞伽经、宋译楞伽经。(二)北魏之菩提流支译(513)之入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三)唐代实叉难陀译(700~704)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于三种汉译本中,四卷楞伽经为菩提达磨所付嘱慧可者,故古来特为禅宗所重。据续高僧传法冲传载,四卷楞伽之讲述可分为二支,一为僧粲以下诸师,依南天竺一乘宗讲述之;一为昙迁等诸师,依摄大乘论而讲述之。然于南北朝时代,本经尚未有普遍之研究。至唐代,则随禅宗之发展,本经亦随之备受重视,于当时有所谓‘楞伽师’、‘楞伽宗’之出现。另自玄赜之‘楞伽人法志’、净觉之‘楞伽师资记’等书之撰述,亦可窥见当年以本经作为传持依据之风气,直至神会等人提出以般若主义取代楞伽之主张,始渐产生重视金刚经之风潮。除汉译本外,另有西藏译本与日译本。藏译本有二种,第一种与梵文原典完全一致,第二种则为汉译本之重译本。 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及西藏大藏经中之圣入楞伽经注(梵A^ryalan%ka^vata^ravr!tti )。此外,净影寺慧远之大乘义章则为本经之重要研究论著。 本经采用甚多佛教诸学派之学说,并从诸派之学说来叙述宗教上之体验。其与佛教思想有关连且较为重要者为:(一)结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思想,而为后世大乘起信论思想之先驱。(二)将禅分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等四种。此为禅宗史上颇值得注意之资料。(三)对后期之唯识学说,尤以护法之唯识,影响甚大。[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开元释教录卷四、卷五、卷六、卷九]  


 



本贴由常如于2002年7月01日14:59:29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我看】是常如在2002年7月01日11:44:20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