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完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关于第三个错误。按《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来讲,真如一心分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前者是一心之体,后者是一心之相用,前者称作真如,强调不生灭性,后者称作阿赖耶识,强调其生灭性。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相用,觉者即真如之净用,不觉者即根本无明,阿赖耶识就是这个生灭与不生不灭相和合的非一非异的心,凡圣之分皆由此识随迷悟染净之缘而成熟,故又名如来藏。由于真如和无明力量对比故,或无明熏真如,“向下流转”而为众生,或真如熏无明(从始觉开始),“向上还灭”而成佛。是故,“真如一心”、“清净本心”、“自性”、“空性心”,在指代“心体”这一意义上,是可以互用的。真如作为体,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它是绝待的,它与阿赖耶识之间是体用的关系,不一不异的关系(萧只看到真如与阿赖耶识不异的一方面,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不一的一方面)。真如作为本觉,也就是清净之用,与根本无明是相对待的,它就是密宗所说的“金刚心”。所以,称如来藏为第八阿赖耶识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称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金刚心”、“实相”、“因地真心”、“清净本心”则有混乱之虞。 
可是萧平实在他的著作中,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是非常随意的。今列举数端如次:“一切佛子若欲真解佛旨,必须先证如来藏空性心,空性心如来藏即是唯识所说阿赖耶识,证得此一藏识方起根本无分别智,此时即名始觉位菩萨。……若欲证始觉位,必须先证金刚心;若否定金刚心第八识,则藏密必堕断常二见外道中……”(P36-37)“真心阿赖耶识能生一切法”(P81)“大乘见道者证得第八识本心后,……”(P92)“殆至破参,亲证第八阿赖耶识,方名实相。”(110)“实相即是第八识境界故”(P116)“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土观……等人,否定大乘所传金刚心阿赖耶识已,……”(P121)“意识之种子为金刚心阿赖耶识所持,随缘而现。”(P201) 
可见,萧平实在书中所使用的“阿赖耶识”一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唯识学的概念。说第八阿赖耶识之体是金刚心、实相心、本心、因地真心,是可以的,若笼统称第八阿赖耶识即是金刚心、实相、本心、因地真心,很容易造成混乱。何以故?萧说,“真如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之果地,如来藏第八识即是真如之因地”(此为萧一家之说,读过《起信论》者即知)。(P394)可是唯识宗还从生灭门上讲,六道众生所受轮回之报,是众生的第八阿赖耶识现行的结果,亦即异熟果,而此时的阿赖耶又称异熟识。萧鼓吹当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修行的因地真心,未审他所说的阿赖耶识究竟是指清净阿赖耶识(体)、还是染污阿赖耶识(相用),是从生灭门中讲的、还是从不生不灭门中讲的。又,萧所说的“殆至破参,亲证第八阿赖耶识,方名实相”、“实相即是第八识境界故”、“证得此一藏识方起根本无分别智”,此数处所说的阿赖耶识又是何所指,只有他自己知道! 
更为大谬的是,萧要求修行者直接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修行的因地真心。萧可曾知道,何等人可以亲见第八阿赖耶识之微妙行相?清楚明了第八阿赖耶识微细行相,究系何等境界?萧难道不知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之理?《楞伽经》云:“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大乘起信论》亦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佛唯穷了。”阿赖耶识奥妙深邃,其行相非凡夫外道、乃至二乘圣人所觉知,地上菩萨也只能渐分证知,究竟了知并转净者,唯佛能耳。萧要人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不是强人所难乎! 
萧之所以这样讲,乃是由于他把见性开悟等同于证转第八阿赖耶识。实际上,见性开悟只是正修之始,离证知和究竟净化第八阿赖耶识,尚有相当之距离。二者不是一回事。登地菩萨见道之后,始入修道位,恒住真如三昧,渐净藏识习气种子,分断俱生我执和法执,分净分证第八阿赖耶识,至佛地始能究竟悟达、圆观第八阿赖耶识如掌中果,未到究竟地之前,只能是分证分知。萧先生云何在这里倒因为果,强人所难乎? 
《起信论》指出,始觉之渐有四相:1、凡夫觉(实为不觉,觉灭相)——前念起恶,后念即觉而止之,念念起灭,念念止之,止之既久,即恶念不生。此觉因不离生灭故,不见念之不生灭性故,故名凡夫觉。我们开始修行时,多在此阶段做功夫。虽不究竟,亦是必不可少。2、相似觉(觉异相)——二乘行人及初发意菩萨,舍粗分别我执,但未破分别法执,未见真如,故名相似觉(参见澫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纲疏》卷二)。3、随分觉(觉住相)——地上菩萨顿断分别法执,入真如观,离分别粗念,念无住相(住相者,谓分别境界,能所对待,念念未忘,心有所著),分破俱生我法二执,然未究竟,故名随分觉。4、究竟觉(觉生相)——十地菩萨真穷惑尽,以一念观心,与无念相应,心无初相,远离最初微细动念,得见心性,心即常住,故名究竟觉。 
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有多种层次,最起码也得破见思惑,破分别我执,入相似觉;若严格说来,须破分别法执,入真如观,始为开悟见性,得随分觉,而后渐破俱生、我法二执。萧所说的开悟见性,乃究竟觉境界,何以故?究竟证转第八阿赖耶识,此种境界唯佛为能,绝非二乘、凡夫所行境界。 
由此可见,萧氏要人从第八阿赖耶识起修,不是无知,即是狂慢。憨山大师在《大乘起信论直解》中讲:“今欲返妄归真,直须破此无明根本业识,方证一心之源,乃为究竟。良由此识甚深,施功不易,以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智慧所觉。以二乘不知有此识故。即菩萨修行,从初正信发心观察,历过三贤,但以此观,故少分知,乃至登地法身大士,但觉住相,以极十地究竟,亦不能尽知,皆属分知,唯佛能了。故知此识甚深,岂易破哉!此言顿悟之难也。悲夫!今之参禅之士,此识行相尚且不知,即以悟道自负,岂非增上慢者哉!”萧多处宣称自己已经证知第八阿赖耶识,这无异于宣称自己是佛、十地菩萨。憨山大师所说的增上慢者,不是指萧又是指谁! 
读萧平实的书,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他对“如来藏阿赖耶识”这个词(注意!我是指这个词)钟爱有加,仿佛抓住了它就抓住了一切,相反,否定了它或者不认识它,那就是常断二见外道。萧在批判汉藏大德之开示的时候,只要是对方文中没有出现“阿赖耶识”或“如来藏”这个词,或者“不幸”与第六意识沾上了边,他就会条件反射似地先冠以“妄以生灭意识为真如不生不灭心”、“常见外道”,然后从上述两个错误的立足点出发,装模作样地批驳一番,而不管对方虽然没有出现“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之类的词,但是所讲实质不违佛义。萧在批判藏密诸大德的时候,大多数时候正是这样做的。 
由于萧平实以上述三个错误知见为基本的立足点去批判汉藏两地的大德,所以说,他所持的“尺子”本身就是七弯八拐的,难怪在他的眼中,佛教界没有一个“正人”,难怪他感慨地自称为“末法孤子”!经他弯曲的尺子这么一广泛地度量,结果发现:藏密本来就不是正法;禅门已经没有了正法;目前在大陆弘法的法师尽是在干贻误众生、断人慧命的勾当。这样一来,普天之下的佛子该何去何从呢? 
不用担心,不是还有一个“末法孤子”在台湾“弘法”吗?! 

在读萧书的时候,我一直带着这个问题:是什么东西在促使萧平实如此没有理智地打着护法的幌子,却实际地干着塞人悟门、瞎人眼目的勾当呢? 
多亏他自己在书中谈到了拜访净空法师一事,从中,我终于理解了他的某种心态: 

“(1992年夏,)彼时余仍没没(按:原书如此)无闻,尚无著作问世,又现居士身,弘法困难;某同修鉴于吾法胜妙,湮没可惜,欲令广大佛子得益,思觅有名法师,令其明心见性[按:萧的本事很大,能令人明心见性。他曾经说过:“余于禅三中,唯自饮食回向,不开示佛法,亦能令同桌之共修者获得证悟功德”(P55),如此便宜的事,怎能错过!什么时候也供养一下萧先生,与其同桌用餐,让我顿时获得证悟功德!],弘传宗门正法不断,余即可以如愿退隐;遂代邀见,与余同谒净空法师,以曾闻其风格廉净故。不意见面之下,如同大阳和尚,语语扞格不入,话不投机;余虽有心送法,而彼姿态极高;余若述及实相念佛,彼便扣余帽子:‘那你是大菩萨喽!’丝毫不信余言,对我取相生慢。余观机缘不逗,二十分钟后,略事供养而退。后来亦曾寄赠拙著,都无片笺只语返谢于我,失之为人之道。如是邪见及与狂傲,岂唯现今诸师?古已有之。……” 

台湾地方虽小,但大德如云,萧平实想干一番“弘法”事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用心良苦。在萧看来,最大的障碍不是他没有著作问世,而是台湾的法师大德们无知狂傲,于是他心理极端地不平衡。他批判汉藏大德,正是这种不平衡使然。他以为,把他人都批倒了,他自然就站起来了。可是,他虽然四处批斥他人,但就我个人所知,在海内外被他批过的人当中,却很少有人站出来“应战”。畏他耶?不屑与之论耶?不得而知。不过,通过读他的书,我倒是非常理解净空法师当年对萧所采取的那种默而摈之的态度。试想,假如当年净空法师对他很客气,天知道,萧会因此而把自己的“胜妙大法”吹成什么样子呢! 




本贴由转贴于2002年7月04日23:45:09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是转贴在2002年7月04日23:44:26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