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科学——新时代的对话》内容简介(代跋) <网址>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转载作品,版权为原转载处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
《佛学与科学——新时代的对话》内容简介(代跋)
本书所选录的许多文章将科学探索的前沿与高深莫测的佛学紧密相连,这不仅向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给读者的正确理解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编者对各篇文章做简短的介绍和评论,不仅希望为读者提供简介和导读,同时也试图对于某些文章提出个人的理解和评论,以期在科学与佛学的对话中,能够和各位作者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和交流。当然,以末学的科学水平和对佛学的理解,无论是选编和评论都一定会有许多错误和不当之处,所以这些评论也是编者学习和研究本书的汇报,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劝请各位大德学者不吝赐教,共同探索这一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集的全部内容将以电子版的形式贴在佛学与科学网站(http://science.netsh.net)上,并将及时更新,请读者经常光临。对于本文集的选编及评论有任何指教,来信请寄:100101,北京亚运村阳光广场C2座1301杨新宇收,EMAIL:kexueyufoxue@hotmail.com。
1, 佛法与科学(太虚)
太虚大师此文的精彩之处在于,将科学细分为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而更加突显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是符合现代对于科学的理解的。太虚提出的两个基本命题:“科学之知识可为佛法之确证及假说而不能通达佛法之实际”,“科学之方法可为佛法之前驱及后施而不能成为佛法之中坚”,可说是不刊之论。这两个命题既揭示了科学与佛学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又突显了佛学的不共性和殊胜性。此文列为文集之首,当之无愧!
2, 新物理学与唯识论(太虚)
此文充分显示了太虚大师的博学和敏锐,可以算是从唯识学角度发挥物理学革命的意义的典范。物理学革命揭示了一切物理学理论,包括革命后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的理论,都不过是假安立的比喻而已,永远都不可能是佛法中所揭示的“无欠无余的”真如。量子力学所显现的观察主体和被观察的客体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否定了独立于观察主体的自然观念,虽然还不能象太虚所说那样与唯识学完全一致,但确实相当接近,连英国物理学家秦斯也有类似的观点。
3, 再记(黄念祖)
黄念祖老居士不仅是颇具影响的净宗大德,而且也是一位科学家,曾任北平广播电台台长,并任教于北京邮电大学。此篇文章虽然只是黄老居士注经之余的后记,不是系统的论文,但涉及包括相对论、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等许多科学新成就,亦颇有可观之处。
4, 论空性不能译为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黄明德)
5, 论空性不能译为ENERGY(能量)之理(黄明德)
作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居士,在肯定了空性在许多方面与波函数、能量有类似相通之处的前提下,详尽地分析了空性与波函数、能量不尽相同和截然不同之处,强调佛学与科学相比更加彻底。在融通科学与佛学的佛子普遍将空性与波函数或者能量等同的形势下,黄明德的澄清工作弥足珍贵,不仅保证了对科学的准确理解,也捍卫了佛法的纯洁性!这两篇文章对于科学与佛学研究中非常流行的比附格义的风气很有针砭作用,非常精彩,关心佛学与科学关系者不可不读。
6, 中观佛教与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性(Victor Mansfield)
7, 中观佛教与量子力学:对话的开始(Victor Mansfield)
作者是美国大学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对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解自然是不容质疑的;然而尤为可贵的是,曼斯费尔德(Victor Mansfield)教授对于中观佛学义理的理解也非常准确到位。这就使得研究工作具有了相当高的起点,相比之下,国内太缺少这样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工作。
曼斯费尔德教授指出,中观佛学中的相对性主要是指依存性、相互联系性、以及与认知者的联系。相对论揭示了如长度、时间、质量等许多基本物理量并无自性,而是依赖于参照系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观佛学的相对性。但是,相对论更主要地体现为不依赖于特殊的观察者、普适性、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性,这与中观佛学恰好相反,因此在认识诸法的缘起性空方面,远不及中观佛学来得彻底。所以把相对论与中观佛学概念简单比附,会导致混乱和对于空性教义的误解。
曼斯费尔德教授通过对量子力学中最有争议的EPR悖论的细致分析,指出量子力学证实了一切物理对象(即使这些对象在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都是内在相互关联的,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体现了诸法无自性,支持了缘起性空的佛教根本思想。
8, 科学能认识到真理吗(慈林)
作者原是国内著名大学的物理教师,又是精通唯识学的居士,所以其对于科学与佛学二者都有深刻的认识,此文尤其可贵的是,它是运用中观宗破斥对手的方法,通过科学本身的自我否定来弘扬佛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于少数佛子认为科学也是真理,提倡佛教“科学化”的错误观念,本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本文唯一的遗憾是作者的讲演记录稿,缺乏更细致的锤炼,有些细节不够严谨,有些地方对于科学的价值贬抑过甚,但其基本思想是作者多年思考的结晶,基本精神是可靠和深刻的,是不可多得的精彩之作。
9, 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李长俊)
这篇文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很清楚地阐明了科学与佛学的差别在于方法的不同,而不是具体观点的差异。这在西方本来是老生常谈,然而在中国由于泛科学主义的泛滥,流行的观点将科学等同于真理,将科学的价值仅限于知识的层面,这样一方面夸大了科学知识的可靠性,一方面又忽视了科学方法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无法真正理解科学与佛学的相互关系,无法认知科学在本质上的局限性,本文在这一方面是有启发作用的。
10, 佛教的生态观(魏德东)
本文对佛教的生态观进行了非常全面的阐释,缘起论构成了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整体论和无我论是佛教生态观的基本特征,佛教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无情有性的自然观,众生平等、反对杀生的生命观,净土是佛教的生态理想。佛教徒不断创造出方便易行的生态实践方式,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精神本质上,佛教的生态观是后现代的,佛教为生态平衡的重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11, 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陈兵)
作者是专门研究佛学的大学教授,本文是对近百年来华人佛教徒融通科学的努力的一次较为全面的点评,因此对于从事佛学与科学关系研究者颇有参考价值。文章主要介绍了前贤大德在“佛法是科学”、“佛法与科学在根本目的与基本方法上的本质差异”、以及“对唯科学主义及科学弊病的批判”等三个方面的工作。作者立论基本正确,但是仍然有未能准确区分科学与佛学差异的缺点,如认为“科学的终极目标,亦指向全人类的永恒幸福、绝对自由和证知绝对真实。科学与佛学同趋一轨,在未来社会并非毫无可能”,就是没有认识到科学本质上是意识虚妄分别的产物,与佛学认识真实、趋向解脱的意趣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佛法是属于全法界一切众生的,绝非仅仅属于人类而已。在“积极回应科学挑战”部分,作者虽然提出,从“一切法皆是佛法”的角度,应将同属人类智慧成果的科学看作佛法的组成部分,佛法乃本具真实的发现,并非仅仅是佛陀、祖师所宣说。但同时却又认为“佛法虽精深博大,独擅出世间之道,但主要传扬于古代,又受众生主观信仰感情因素及守习性的影响,与科学相比,在有些方面显得古旧,存在缺陷,应吸取科学之特长以改进、发展自身”。这实际上是把科学外在于佛法,将佛法仅限于佛法在世间流传的外在形式,认识不到佛法是绝对圆满自足的,本质上是不需要改进和发展的,虽然其具体的外在形式可以而且需要不断改进。 
12, 唐僧一行的科学贡献(何丙郁)
作者何丙郁先生是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本文介绍的一行禅师不仅是唐密祖师,对于密宗经典的翻译以及密宗义理的发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无论是在古代数术还是在天文学方面都有划时代的贡献。这种密宗祖师兼科学家的双重身份本身就最有说服力地证明了佛法与科学是可以相互兼容的。
13, 无分别与对称性(梁乃崇)
作者良智上师(梁乃崇教授)作为圆觉宗金刚上师兼为台湾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本文的特殊价值。作者所领导的圆觉宗倡导科学与佛学研究在教内外是最为热心的,迄今为止已举办了5届科学与佛学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5集《佛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集》,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份《佛学与科学》学术期刊,已出版了3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与佛学研究贡献,编者借选编论文的机会向良智上师暨圆觉宗致意。
良智上师认为,佛学上无分别的空性与有分别的相之间的关系,恰如物理学中对称性与可测量物理量守恒之间的关系,由于人心的内在结构的原因,前者都是后者的基础。科学中的对称原理表明,某些物理量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必须要以相关的物理作用(如势能)在某种数学变换下(空间平移)保持不变为前提,而这则需要假定某种东西是不可测量的(绝对空间的位置)。对称原理的意义在于,即使在科学这样非常强调分别相的学问中,某种层次、角度的无分别恰是分别的基础。一旦过去假定不可测量的东西现在可测量了 (如左右),则某种物理量(如奇偶性)的守恒就破坏了。而且对于科学至关重要的可重复性和普遍性都是以对称性为基础的。唯一的区别是,在佛学中,无分别的空性属于知者(能)的范畴,有分别的相属于被知者(所)的范畴;而在科学中,无论是对称性还是物理量都属于被知者(所)的范畴。本文既揭示了无分别与对称性的相似之处,也指出了其关键的差异,应该说是科学与佛学研究的好文章。但是作者将无分别的空性归于和被知者范畴相对立的知者范畴,就会使人误解无分别的空性仍然处于对立之中,没有超越能所对立。
14, 临终的医学、法学与佛学(郭正典)
作者作为主治医师和医学教授,对于如何处理临终病人所涉及的医学、法学与佛学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作者认为,对于罹患无法拯救疾病的病人,不必要的急救措施是对病人身心的摧残,病人及其家属真正需要的是临终关怀与照顾。在法律上,对于危急病人,医生一方面有尽量抢救的义务,但同时对于晚期绝症病人可以不给予积极治疗,而不必要的治疗,反倒可能构成医疗侵权行为。作者还对于自然死、安乐死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作者援引佛经,介绍了佛学关于如何面对临终病人的观点,强调只有佛法日益普及,佛学观点不断为社会所接受,人们对于死亡过程的了解日益深刻,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临终病人可以得到合乎佛法的对待。
15, 论佛教的认识路线——从认知科学谈起(杨新宇)
从认知的黑箱模型入手,作者批驳坚持客观事物存在的唯物主义很有力度,强调外在世界的假定性,无论是对外在世界的知觉,还是对外在世界的科学认识,其实都是对黑箱的猜测模拟而已,永远不可能获得真实的认识,最多只能获得实用意义上的模型而已。作者强调如想认识真实,就应当走反求诸己的认识路线,应该抛弃一切猜测、模拟的认识路线,在认知科学范围内,这是一篇很精彩、很有深度的文章。
作者认为,感觉和思维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是自我直接证明的真实存在。如果我们不去猜测外部世界如何如何,而是专注于观察我们自己的心念活动,那么是可以对我们的内部世界获得真实的认识的。这是获取真实认识的基础。并且通过通过内省的训练,直接扩展觉知的范围,冲破这些内部世界中的黑暗,就会觉悟到那些平常不易觉察到的深细的心念;不仅如此,通过更加深刻的和更加有技巧的内省将不仅能如实的认识内部世界,还能够如实的认识外部世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真实认识。最终可以达到对于一切的认识,达到圆满的认识,这就是佛教的认识路线。
作者认为纯感觉完全等同于了别(识),但是从唯识学的立场看,二者之间其实是有着根本差异的。凡夫是无法认知纯粹的了别(识)的,换句西方哲学的话来说,是不存在没有假设的纯感觉和纯思维的。因此,作者所推荐的不断扩展的内省方法是不足以达到真实的认识的,更不用说达到圆满的真实认识了。实际上,佛教所提倡的修行路线是要努力剥离那些染污,试图达到可靠的真实认识,这是要通过漫长的艰苦修行后才能达到的目标,并非真实的认识已经一切现成,只要不断扩展即可。
16, 量子力学与唯了别学(杨新宇)
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认为粒子和波都是用来解释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工具,本身并无实指,真实存在的只是事件而已,用事件作为最基本的概念来理解量子力学现象,就可以避免一切悖论和难解的哲学问题。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将事件对应于唯识学中的了别,用唯识学对科学规律的起源进行了探索,并对科学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推测。本文试图用唯识学的原理来阐释量子力学,在对量子力学的认识论问题中作出了很有特色的探索,主要的价值在于强调用事件来代替物质作为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但是作者忽视了物理学所指的事件都不过是对象化的事件,都是处在能所二分之后所的范围内,因为只有严格局限于所的范围之中,才有科学的普遍性、客观性,所以和唯识学中能所分化之前的了别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当然事件是以了别为基础的,但事件作为凡夫的认识对象,必然是经过染污的、执取的,必然是遍计所执性的存在,而了别则是依他起性的存在。作者这里将事件的无实体性与佛学中所说的诸法无自性混为一谈,事件的无实体性只不过是指物质与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而已,不过是罗素等西方哲学家们所说的实体与属性的统一而已,而佛学所说的诸法无自性则要更加深入,甚至超越了能所对立。“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对应关系,阿赖耶识的了别对应于物理世界中的事件,两者是从不同角度看待一切现象,因而安立了不同名称。”作者此处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没有提及二者的差异,这是科学与佛学的差异,是客观化能所对立的思路与超越能所对立的思路的差异。
科学规律的起源部分似乎问题更大。按唯识学的正义而言,科学规律也是阿赖耶识的变现,属于众生共业所感,作者所说的科学规律,不过是人道众生中最为普遍的共业而已,天道、饿鬼道等各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 而科学规律之所以显得如此和谐优美,就是因为它是众生的共业,和众生非常相应的结果。作者错把事件等同于了别(识),而科学规律作为事件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了别(识)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将了别(识)当作了个体化、实体化、时空化的对象,把科学规律当作外在于了别(识)并另有来源的东西,这显然是违背唯识基本思想的。表面上看,神通好象是突破了科学规律,其实神通也有自己的规律,实际上是行者自身的相应的阿赖耶识种子成熟而已,并不是“按自己的意志去念念了别”的结果,因为意志又何尝不是阿赖耶识的显现呢?


本贴由明心斋主人于2002年6月13日23:30:42在乐趣园〖科学与佛学〗发表.

--------------------------------------------------------------------------------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
本贴跟从标题: 
《佛学与科学——新时代的对话》内容简介(代跋)续续 明心斋主人 23:44:56 6/27/02 (4K) 
Victor Mansfield的文章不错 bffl 07:42:18 6/20/02 (60) 
本版就有啊! 明心斋主人 08:57:11 6/24/02 (无内容) 
找不着呀 bffl 12:39:09 6/24/02 (134) 
不好意思,是在下记错了,最近几天将贴上来,抱歉! 明心斋主人 14:07:43 6/24/02 (82)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69次]

--------------------------------------------------------------------------------

 
选择类别: 
推荐给朋友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
  
 

      
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科学与佛学



本贴由明心斋主人于2002年7月14日11:18:51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