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问题太深,得认真思考。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先谈对师兄另一贴的意见,因为意思相通,就放在一块儿说吧。
师兄在另一贴中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把人无我混同于法无我造成的,所以需要明确二者的关系。人无我是法无我的一种,证人无我就是证得一分法无我,当然有法无我的内涵,但如果认为人无我包含了全部法无我,或者认为人无我就是法无我,或者认为人无我的外延大于法无我的话,就会产生师兄所提出的问题。
阿罗汉已证人无我,即是证一分法无我,不能说三法印没见谛。但这是尝一瓢水(人无我),不是遍尝大海水(完整意义上的法无我)。资粮、加行位的凡夫未证空性,怎么能与见道的圣者相比呢?阿罗汉与菩萨的对比,仅是在舍阿赖耶识名的意义上说的,并非全面对比。大小乘见道也仅是在转凡成圣的意义上的比对,其目标任务不同,一个是空人我,一个是空二我,所以见道的内涵是不同的,不能完全等同。
上座说的名色有,是在承认外境的基础上的,唯识的依他有是否定外境存在的,承认外境就必然承认与之相对的内心,这种主观、客观的分别是所有分别的基础,主观就是能取,客观就是所取,所以有二的分别就是有能取所取,而依他有是唯识无境,是不承认二的。有二的分别当然是辨别识的心智状态,但上座的任务是证解脱身,并非证佛的法身和佛智,所以只要证五蕴中无人我就行,不需要解决内心与外境有二分别的问题。
唯识讲两种缘起,一种是分别自性缘起,就是分别能取所取的名言种子生起的现行,是整个人生宇宙生起的原因。一种是分别爱非爱缘起,就是种种烦恼熏成的业种子决定的十二缘起,是有情轮回六道的原因。前者是因缘,后者是增上缘,前者是名言种子,后者是业种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在前者之上安立出来的。上座解决的是后者,就是断掉烦恼,断掉十二缘起不再轮回,并不关心前者,就是整个宇宙的生成问题。
灭尽定定义很死,大小乘没有区别。

有无超出自他解脱命题的“菩提”内容?
有,而且是比解脱命题大得多的题目,就是证诸法空性而得佛智(无上正等正觉,或叫无分别智,一切智智,法身等三种佛身),由于其中包含了人无我的内容,所以大乘并不像声闻乘那样专门修习证人无我理,而是在证法无我时自然携带着人无我的内容。
菩萨付出很多的困苦艰辛,证得法无我是否必要?
声闻乘没有必要重走佛陀之路,因为其目的是解脱,学习解脱的方法就行了。但是,如果大家都学声闻乘,最终都入无余依涅盘,以后就再没有人成佛了,也就是再没有佛教了,从此众生就永不得闻佛法,再无解脱的希望了。
这里作个说明,不是冲师兄来的,是给另外几个师兄看的:世上有佛法(包括一佛出世及灭后正像末法整个时期)的时间对比没有佛法的时间要短得很,就像长夜中的闪电一样,所以佛教要想延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有人能在无佛的世界上成佛说法,佛法不是空前绝后的偶然的一项发明,不但释迦前有佛,他也是听闻佛法学习修行而成佛的,他之后也还会有人学修成佛,不要把佛法看得好像让你碰上便宜了,这是一项很正常的事业,有它的前因后果,有它正常的发展规律,佛教不是神秘蹊跷不可解释的东西。
所以必须有人不走声闻之路,而去走成佛之路,世上才会再出佛陀,众生才能再闻佛法,声闻乘也才有可能再找到佛陀。也就是说,如来家必须后继有人,佛教的事业才不会中断,以后的众生才会有闻法修行解脱的希望。这说明有人修行立志成佛的大乘是必要的,不是吃饱了撑的要自找苦吃。但证法无我比证人无我难度大得多,时间长得多,能够立志成佛的人是世界上气魄最大高尚无比的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因为必须以后还有成佛的人,我们如果在释迦一期佛法中未得解脱的话,以后才会还有值佛闻法修行解脱的可能。当然这要求是有点过,也可以不感谢他们,佛菩萨这些人很怪,不感谢他也帮忙,不耽误事儿的。(开个玩笑,也不是冲师兄的。)
为什么成佛要证法无我?这是不是无谓的付出?绝对不是。成佛的事业已经够艰难的了,实在没有闲心再去绕什么弯子。只有证得法无我,才能获得遍知一切的圆满佛智,才能证得无住涅盘得大自在,才可以既入生死度众生而又不受染污,才可以在别人要问问题的时候说“恣汝所问”,就是随你问什么他都知道答案。而要问阿罗汉问题,他们就会说“知者当答”,为什么不同?就是因为证人无我的罗汉和证二无我的佛陀是不一样的,所以法无我对于佛陀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证得二无我达到圆满,才有能力在无佛的世界里出世成佛建立佛教,而如果只证人无我入了无余依涅盘,是没有这种能力的。
这也说明成佛之路和声闻乘根本不是发明者与使用者的关系,发明者和使用者在最终效果上是一样的,而阿罗汉与佛陀却是很不一样的。就用吉美兄的定义吧:“同时指在一个人没有佛教存在的时代,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环境),独自觉悟发现三法印真理(解脱).随后这的教导又能流传整整一个世代(后世). 谁能作到以上这三点我们可以称他为佛陀,除此以外都应该谦虚的叫解脱者,成就者.”,哪位阿罗汉能做到这三点?哪位阿罗汉成了事实上的佛?他具备了可称佛陀三点里的哪一点?这难道是“谦虚”的问题吗?
发心不同,解脱道如何不共?
发菩提心,这个菩提指的是佛陀的无上菩提,也就是佛智,这是要证法无我(其中包含了人无我的内容)才能获得的,所以菩萨道是按照证法无我的路线设计的,人无我是自然随顺在其中的,这与专门为证人无我而设计的修行路线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唯识在见道前很少提到四谛,在加行位是针对“名、义、自性、差别”修习四寻思观和四如实遍智,先空所取再空能取最后舍唯识想而达见道的,见道时是证唯识性也就是空性,引生根本无分别智,称为一心真见道,是顿证顿断。而在此后生后得无分别智,在修道中证唯识相时才有观四谛的十六心等内容,而且仍是从证法无我的角度出发,形式方法都略有不同,属于渐证渐断。
自己无证果能力如何教他解脱?
似乎有好多师兄对无住涅盘有误解,好像无住涅盘不是涅盘,还有烦恼似的。无住涅盘不但是涅盘,而且是比无余依涅盘要求更高的涅盘,它要求不但要达到无余依涅盘的境界,而且还要能够在生死中保持这种境界,不退不染。如果把无余依涅盘比作入定境界的话,无住涅盘就是要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入定的境界,显然难度要大得多。所以证无住涅盘并不是未证涅盘。
正如师兄所说,无余涅盘是大小乘共许,大乘也一定要达到无余涅盘的境界,但大乘还不止于此,不能只住于涅盘,还要求在保持涅盘境界的同时有入生死度众生的能力,大乘修习与小乘不同之处,也可以说就是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师兄说得对,自解脱实践证果是利他之本,大乘所证无住涅盘并非没有此本,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但自己有证果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能力在无佛的世界上成佛以能建立佛教。
师兄提到的他宗的一些意见,唯识派不一定认可,就不谈了。
应该许“解脱”是根本乘的轴心吧?
从上面谈到的看可以这么说。因为终究引起人们修行愿望的直接原因是为了离苦,所以才引出了后面形形色色的修行方法。但我个人更愿意说,追求彻见真理的圆满境界是大乘的轴心,解脱成了其中的应有之义,如果达到圆满了还有无常苦等不自在是说不通的;大乘的利他从究竟意义上说也是这种圆满境界的副产品,也就是说,实际上大乘不是为了利他而求圆满,而是为了达到圆满就必须利他,菩萨证初地后,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无能所对待,见自他平等,在真实境界里原来自他是一回事儿,我们分别为自他是错误颠倒的看法。所以佛陀设计大乘修行路线的本意是,若不利他,就不能圆满。


本贴由版主于2001年4月17日 17:45:12修改过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4月17日08:43:43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本贴内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欢迎来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是问题太浅诸位不屑发言?真心请教】是1234在2001年4月16日20:28:2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