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共许业力不失,在成果报前是一种不间断的存在,叫什么名字倒无所谓了。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像台湾的百科全书里介绍的(不一定介绍得对):

说一切有部提出‘命根’观念,但‘命根’只能说明生物性的自我,由出生而至于死,而不能及于人格、认知的活动。犊子部进一步提出‘非即非离蕴我’,亦称为‘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这样的一个补特伽罗(pudgala,人我),既不同于五蕴,亦不离开五蕴,但必须假定它的存在,才能解释轮回。化地部则索性以‘穷生死蕴’说明,肯定有这样的一个轮回主体,遍历轮回而不变。另一方面,亦有一些学派从心识的观念下手,认为在经验心识(表面心)之下,尚有一种微细心识活动,这就是分别论者的细心说、上座部的有分识(bhavan%ga ,‘分’是因义,即生命轮回三界之因)说,及大众部的根本识说。同时连带到知识的累积、记忆的保持、业力的传递等问题,于是又有无表色、无表业、不失坏(aviprana^s/a)、随眠、种子等观念产生以作中介。总之,部派佛教为了说明轮回,不能不在无我的观念下成立一个特殊的主体观念及连结前因后果的媒介概念,以解决轮回主体及业力相续的问题。

    任何问题都不宜下结论过早,但如果印象的范围涵盖所论对象的主要部分时,也可以有个大概的立论,以便继续探讨。比如南传破不破法我的问题,如果南传的主要经论和大家熟悉的一般说法里都没有明确的论述的话,而且这里面很多经论和文章(包括很短小的以至像《清净道论》那样大部头的)都是介绍南传核心教义或概述主要理论结构的,就很难想像有一天会突然发现一篇大谈破除法我的文献。当然这也只是推论,最终还是靠事实说明问题。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5月16日17:05:33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本贴内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欢迎来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他没有展开论述,我提到只是想说明不宜根据印象下结论】是1234在2001年5月16日14:53:15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