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宝

  202.101.139.44

  请赐教善知识

  一。《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第十二章的“二十难”中有 “舍身必死难” ,请问是什么意思?

  二。读《阿毗达摩具舍论》等小乘经论,其间有一些义理同大乘有悖。

  虽然仍应读, 但我等初入门者,尚难全面区别大小乘,这《具舍》应当怎么读呢?(虽根性浅劣,但依然发愿走大乘道路了)

  多谢各位大智先觉慈悲讲授,阿宝合十!

  我的Email地址是a--bao@163.net

  建议斑竹改进注册功能——使得我们可以改动个人资料,谢谢

  签名:

  【匿名】

  61.167.154.197

  回复阿宝!

  我查了一下《四十二章经》,只看到有一个“判命不(必)死難”,这个“难”字不是指灾难,而是非常困难,难得的意思,就是说为了求道或是他人的利益能直面死亡,殒身不恤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大乘与小乘经论仅从字面上看确有不一致之处,小乘人的目标是求解脱,不求洞悉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佛只是教导他们如何去除直接障碍解脱的烦恼障,而不涉及所知障的问题,也就是说,不用搞明白我们的客观世界到底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法无我),只要证悟了自身存在的不实在性(人无我),就可以达到小乘人去除烦恼证得涅盘的目的。

  而大乘的目的不仅是自己要解脱,还要一切众生解脱,不仅要证涅盘得阿罗汉果,还要得正遍知的佛果,“正遍知”就是要正确如实地了知一切。所以大乘要证二空,去二障,所走的路自然有所不同。

  二乘有别,却都是佛陀的教导,无非是一个解决当前问题,一个是长远目标规划,所以不必互兴诤讼。喜闻仁兄已发大乘菩提心,不妨由大乘经论直接切入,因为并不是学了小乘才可以学大乘的,二者没有次第关系,都有完整的学修系统。《俱舍论》为世亲菩萨早期著作,他后来舍小向大,与其兄无著共弘慈氏学。《摄大乘论》有无著论和世亲释,本网站草拟了一份慈氏学学修大纲,以《摄大乘论》为初学入门的课本,我觉得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再来看小乘经论,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大小乘的区别何在?

  小乘证果后入的是无余依涅槃,就是断绝后有,不入轮回。如果大家都学小乘,其结果就是没有圣者再来世上为众生演说佛法,世上也就不会再有佛教了。所以来世上为众生说法的任务都是由不住涅槃的大乘圣者完成的。大乘菩萨不但追求自己的解脱,而且也愿众生都得解脱,所以大乘菩萨行的目标不是无余依涅槃,而是无住涅槃,就是证得涅槃的境界而不住涅槃,身处生死中而不染烦恼。为什么佛菩萨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他们具有大悲所以不住涅槃,而同时又具有大智所以能够在生死中不受染污。

  为了能够获得这种大智,菩萨就不能像小乘一样只断烦恼障,还必须断除所知障。断烦恼障只能证得解脱身,断除所知障才能证得法身。法身有三行相(三种表现形态),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是凡夫不可思议的圣者境界,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身,享用无量功德之果报,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佛陀为度十地菩萨所显现的。化身是佛菩萨为度化凡夫所显现的。大乘圣者之智叫无分别智,圆满佛智叫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有此大智才能够身处生死而不染生死,就像莲花在污泥中依然能够保持洁净一样。

  执着有人我(比如灵魂)叫烦恼障,执着有法我(比如客观物质)叫所知障。所知障是烦恼障的基础,或叫所依,也就是说,所知障包含了烦恼障,人我是在法我上发展出来的,一个人断了烦恼障,可能还有所知障,但若断了所知障,则一定没有烦恼障了。而只有二障全断,才是圆满的佛果。

  对照圆满佛果,二乘果处于什么位置呢?释迦佛在《法华经》里说了一个著名的比喻:

  T09n0264_p0151c21║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T09n0264_p0151c22║

  T09n0264_p0151c23║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T09n0264_p0156c18║  添品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T09n0264_p0160b14║如來方便說法。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

  T09n0264_p0160b15║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

  T09n0264_p0160b16║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

  T09n0264_p0160b17║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

  T09n0264_p0160b18║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

  T09n0264_p0160b19║樂小法深著五慾。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

  T09n0264_p0160b20║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

  T09n0264_p0160b21║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

  T09n0264_p0160b22║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

  T09n0264_p0160b23║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

  T09n0264_p0160b24║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

  T09n0264_p0160b25║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

  T09n0264_p0160b26║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

  T09n0264_p0160b27║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

  T09n0264_p0160b28║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

  T09n0264_p0160b29║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

  T09n0264_p0160c01║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

  T09n0264_p0160c02║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

  T09n0264_p0160c03║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

  T09n0264_p0160c04║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

  T09n0264_p0160c05║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

  T09n0264_p0160c06║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諸比

  T09n0264_p0160c07║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

  T09n0264_p0160c08║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

  T09n0264_p0160c09║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T09n0264_p0160c10║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T09n0264_p0160c11║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

  T09n0264_p0160c12║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

  T09n0264_p0160c13║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

  T09n0264_p0160c14║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

  T09n0264_p0160c15║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

  T09n0264_p0160c16║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

  T09n0264_p0160c17║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爾時世

  我们若能立大志,发大乘心,直取无上菩提圆满佛果,当为骄傲,亦应知其来之不易,而为珍惜。若明此理,对大小乘一些似悖之理应可理解,大小乘经论,皆是佛说,只是读时要善解佛之用意。大乘经论中也有许多方便之说,亦需体会佛菩萨的苦口婆心,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慢慢探讨。

  注册功能中似乎可以改动个人资料,我就改过,兄再试试。

  慈 氏 学 论 坛

  联系版主

  阿宝

  61.131.86.76

  非常感谢,...还有低级问题请问

  多谢大德赐教,真的很有帮助,感激不尽!

  因为版本的不同,所以我看的那本上是"舍身必死"难(我在网吧上的网,书不在身边,记得好象是浙江国清寺86年的版本),这无关紧要.不过也许不同版本说的同一个意思还能帮助我们理解.

  我虽是初入门的后觉者,但有其他(未生正信)友人对佛学有疑问,自当不吝尽力述说.发现对于"科学结论是否能揭示真理","世间智不离言说"等稍微高深一点的道理我基本还可以讲说无误,却无法说清"为什么植物是无情"这种其实没啥好说的问题,要说又得说到"识"啊,"空"和"有"啊.简直是把佛学整个系统连根拔起才说得清楚,一时间如何讲得全.不说他们又说我是逃避,说佛教系统有漏洞,然后又举出一些科学实验的结论"证明"植物也有情感...总在这个问题上缠杂不清. 版主及各位在同(未生正信)友人交流时,应该也有遇到同我类似的情况,是否有浅近一点的回答能让我参考.

  又用低级问题骚扰大家了,非常抱歉.

  谢谢各位帮忙!阿宝合十.

  植物有生无命,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它们没有阿赖耶识。植物属于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的器世间的一部分。无情就是无情识,也就是没有阿赖耶识。所谓植物有情感,不过是植物的自然反应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