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大乘莊嚴經論成宗品讲记
主講:妙境長老
時間:83年 9月
地點:福嚴佛學院
讀這大乘莊嚴經論,這大乘莊嚴經論的第二品叫,成宗品就是解釋這個
問題,這一品也就是完全解答這個問題的。
應言莊嚴大乘經論,這第一行是大乘莊嚴經論,這是唐三藏法師波羅頗
迦羅蜜多羅譯,最初譯的時後是這樣的名稱,但是在成唯識論述記上,窺基
大師(是玄奘法師的弟子),他說應言莊嚴大乘經論,應該是這麼說,能莊
嚴大乘經故,這部論能使令大乘經得到莊嚴,所以叫莊嚴大乘經論。先云大
乘莊嚴經論者非也,是以前翻譯的人,因為這個時候唐三藏法師還沒回到中
國來,這個說是大乘莊嚴經論是不對的,無有大乘莊嚴經故,這話是在成唯
識論述記第四卷是大正藏四十三本354頁在最上那一格。
這下邊莊嚴論頌文是彌勒所說,這一頁第二行說是無著菩薩造,這部論
是無著菩薩造,但成唯識論述記上窺基大師說,這莊嚴論有頌文還有長行,
這頌文是彌勒菩薩說的,長行釋者世親所為,長行解釋這個頌文的是世親菩
薩造的,不是無著菩薩造,但舊人不知總謂天親作謬也,這是窺基大師他這
樣說,他必是聽玄奘大師說的。
■成宗品第二
這個莊嚴經論的第二品叫成宗品。
■釋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說。云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斷彼的疑網,
■成立大乘真是佛說。
大乘經不是佛說的,有人這樣疑惑,當然這是小乘佛教的學者這樣說的
。怎麼會有這樣的功德,大乘經裡面說這些功德的事情。我今決彼疑網成立
大乘真是佛說。這應該說是世親菩薩探取彌勒菩薩的話說的。這個我今應該
是彌勒菩薩說,彌勒菩薩說:我今決斷彼的疑網,成立大乘真是佛說。
■偈曰:
是彌勒菩薩說這個偈。
■不記亦同行,不行亦成就,體非體能治,文異八因成。
這樣的偈,這偈是什麼意思呢?
■釋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記、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
■五者體、六者非體、七者能治、八者文異。
世親菩薩解釋了。成立大乘略有八因,成立大乘是佛說有八個原因、八
個理由。一者不記、二者同行、三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體、六者非體、
七者能治、八者文異。就這八個理由。
■第一不記者,先法已盡後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記耶
■?譬如未來有異世尊即記,此不記故知是佛說。
說是第一不記者,怎麼講呢?先法已盡後佛正出,就是過去的佛法已經
滅盡了,後來的佛現在出現世間,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記耶?
就是現在說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為眾生說了很多的佛法,若是這些流通的
大乘佛法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記耶?什麼原因釋迦牟尼
佛在世的時候他沒有預先說呢?說我滅度以後到什麼時候,那個人寫了很多
的經,就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佛應記預先說明這件事嗎!那釋迦
牟尼佛沒有說這句話,經論上都沒有這句話,那就可以知道是佛說。我們從
佛說的經上,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預先說未來的事情,說一些事情,譬如說
未來有些不同的事情,到什麼什麼時代有個惡國王破壞佛法,釋迦牟尼佛經
裡面說,說是什麼什麼時代有惡比丘破壞佛法,佛也是有說這話,但沒有說
什麼什麼時候有人自己寫出很多的經典冒充是佛說的,佛沒有說這句話,沒
有這麼講,沒這麼講,此不記故所以知道大乘是佛說。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同行者,聲聞乘與大乘非先非後一時同行,汝云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
這大乘經典和小乘阿含經典,一時,非先非後,都是也不先也不後,是
同時地流行在這世間,小乘的經也在這流行,大乘佛法也在這流行,汝云何
知此大乘獨非佛說,你怎麼會知道大乘不是佛說,單獨大乘不是佛說,阿含
經是佛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呢,你根據什麼說的呢,這是第二個理由。
■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廣非忖度人之所能信,況復能行,外道制諸論,彼種
■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
第三個是不行,怎麼叫不行呢?大乘佛法裡面說得道理是非常地深,而
那文句也非常地廣,像那大般若經六百卷,華嚴經你看有恆河沙數偈,恆河
沙數品,很多很多地,這樣義深文廣,非忖度人之所能信,不是虛妄分別的
人,沒悟聖道的人所能夠信的。這個凡夫多分別,就是按照自己的虛妄分別
去分別那件事,啊!是這樣子,是這樣子,就是這樣想,這個大乘經是非常
深妙,虛妄分別心的人他不能信的,他不相信這件事,況復能行,何況還能
修行更不可能的,外道諸論彼種不可得,這個外道,佛法以外其他的宗教,
他們這些種類的人,他們更不可能去相信佛法、弘揚佛法、讚歎佛法,這不
可能的,他們是不可能去修學佛法的,所以在他們的書本上都沒有佛法,這
裡面就是沒有直接說出小乘佛教學者,沒得聖道的人也是,他們也不能相信
佛法,那麼也不能學習大乘佛法,所以在那些經論裡面沒有大乘佛法。
在這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上有人提出問題,說是這樣微妙的摩訶般若波
羅蜜這種微妙的法門,誰能夠相信呢?誰能相信這佛法呢?是阿難尊者回答
或是佛回答說:要正見成就的人才能相信,或是到阿羅漢以上的人才能相信
,阿鞞跋致菩薩才能相信,那麼龍樹菩薩解釋這正見成就是誰呢?誰能成就
正見?誰能成就正知正見?你可以回答這問題嗎?誰能成就正知正見?從小
乘佛法來說要初果才能成就正知正見,他才成就正見了。這話我們想一想對
不對,譬如說一個法師他也學習佛法,他說的佛法說的對不對,我們用經論
上的佛法去比量一下,他說沒有說錯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知正見了吧!是不
是,可以這樣說吧!但是這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沒這麼說,這原因在那裡,這
個得初果的聖人,他是見到真理了,見到真理了他的正知正見成就了,他死
掉了以後,第二生再來人間,或者是在天上,不須要有人對他講,他的正知
正見還在,還保持不失掉,成就正見了。我們凡夫不一定,我們今世很用功
修行,也有正見,但死亡了以後再來人間,信佛不信佛不一定,所以不說凡
夫要說聖人,說他成就正見了。那麼這個大品般若經說,這個小乘佛教凡夫
忖度人,他可能不相信大乘,但是得了初果的人,他來讀這大乘佛法的時候
,他就相信了,他相信,正見成就人相信,得阿羅漢的人他讀這般若經讀大
乘佛法他也相信,在阿鞞跋致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的菩薩他也能相信,所以
這上面說,這個忖度人就,是虛妄分別的人,虛妄分別的人不信,況復能行
,外道諸論彼種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由那些虛妄分別的人
他也不會去學習佛法,也不會流通佛法,所以知道能流通佛法的這一定是佛
說,的大智慧境界,那就是佛說了,因為不是這種人你說不上來這樣的佛法
的,這種深妙的佛法,那虛妄分別的人他沒有這智慧,不能相信的。
■第四成就者,若汝言餘得菩提者說有大乘,非是今佛說有大乘。若作此執
■反成我義。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說故。
這怎麼講呢?若是你這樣說,說是餘得菩提者,除了釋迦佛其他方世界
有成得無上菩提的人,它說有大乘佛法,說有大乘經典的,非是今釋迦牟尼
佛說有大乘,今釋迦牟尼佛只是說了阿含經,沒有說大乘經,你要是這樣講
的話,若是你這樣執著呢,那你這種知見反到是成立我所主張的道理。說是
他方世界也另有人在他方世界成佛了,說大乘經典,那就是佛嗎!那麼大乘
就是佛說嗎!那麼那個佛說大乘釋迦牟尼佛也是佛,當然也說大乘,所以亦
即是佛如是說故,那麼我主張大乘是佛說的道理就成立了。
■第五體者,若汝言餘佛有大乘體此佛無大乘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大乘
■無異體是一故。
若汝說其他方的佛,他有大乘的佛法,那麼此釋迦牟尼佛沒有大乘佛法
,若作此執也是能成立我所主張的道理。大乘,彼佛說的大乘佛法,此佛說
的大乘佛法都是一致的,沒有差別的。
■第六非體者,若汝言此佛無大乘體,則聲聞乘亦無體。若汝言聲聞乘是佛
■說故有體,大乘非佛說故無體,若作此執有大過失,若無佛乘而有佛出說
■聲聞乘者理不應故。
你說釋迦牟尼佛沒有說大乘佛法,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呢,那聲聞乘的佛
法也是沒有了,沒有大乘就不能有小乘佛法的。若是你說小乘佛法是佛說的
所以有小乘經論,有小乘經,有小乘經體,大乘不是佛說的所以沒有大乘佛
法,你若是執著這樣子的話,有很大的過失,什麼呢?說是若說沒有大乘佛
法,若無佛乘,就是沒有佛乘就是大乘,若是沒有大乘佛法,那麼而有佛出
現世間去說聲聞乘,理不應故,道理是不對的。這道理是不對的,這話是什
麼意思呢?你修學小乘佛法,最高就是得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了,不能成佛
。不能成佛就是沒有佛了,沒有佛誰來世間、出現世間說小佛法呢?這個要
成佛非要學習大乘佛法才可以,才能成佛的,學小乘佛法不能成佛的。
這個我們讀這個阿含經,如果認為大乘非佛說,假設有這種執著有這種
想法的話,你一定把大乘經論好好讀一讀,把小乘經論也好好讀一讀,深入
的去讀,然後再想一想大乘是不是佛說,如果說是小乘的經論也沒有怎麼讀
,一知半解;大乘經論也沒怎麼讀,也是或是一點都一知半解,聽人說大乘
非佛說,哦!大乘非佛說,這樣子不可以,這樣子是不對的,譬如說有人說
某某人非常有道德,這這一說你就相信嗎,有人說某某人怎樣壞怎樣壞,他
這麼一說你就相信了,都是不對的,不應該那樣,尤其是佛法你要深入的去
認識一下,深入的去學習,然後再想一想是不是佛說,應該這樣子。
那麼我們去讀阿含經的時候,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認識呢?阿含經就說
一切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叫你修四念處入無餘涅槃,他沒
有叫你發大悲心要成佛啊,不要入無餘涅槃,以能常在世間弘揚佛法教化眾
生,沒有這件事沒有這話,那讀阿含經你讀一讀沒有這個話,沒有這個話那
就不可能成佛了,就是得阿羅漢果嗎!我今年的四月間,到新加坡去遇見一
個錫蘭比丘,他好像快到九十歲了,我問他,我說你將來到什麼地方去,我
問你,我這話就是有意的問他,但是我沒有完全說明白,我就你將來到什麼
地方去,這人很聰明,我將來還來人間,弘揚佛法。我說:「你不到涅槃,
無餘涅槃那裡去,你不得阿羅漢果嗎?」說:「不!我若得阿羅漢,我就完
了。」這翻譯的人就是這麼說,「我若得阿羅漢,我就完了。」這話呢,就
用這個完字也說的很明白,你入了無餘涅槃就不能再來人間弘揚佛法了,就
是永久的休息了,不能發生作用了,所以他就是「完了」,若是得阿羅漢果
入無餘涅槃就是完了,所以我不得阿羅漢,我要做菩薩,再來人間弘揚佛法
,這樣子就是用慈悲心了,要有慈悲心才行。那麼這個意思就是,大乘佛法
裡面,你讀華嚴經也好,你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好,你讀這些大寶積經,
讀法華經,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啊,他勸你發無上菩提心,要廣度眾生,不
要入無餘涅槃,就是要提倡大悲心,這樣子你才能夠,三大阿僧祇劫你的智
慧圓滿了、福德圓滿了,得無上菩提了。就能成佛了,成佛了以後來到人間
隨機說法,也說小乘佛法,也說大乘佛法,這時候才有佛出現世間。說是沒
有大乘經,都沒有這回事,那都是那些人假造的,那麼就是沒有大乘佛法,
沒有大乘佛法,還有人成佛嗎?沒有了嗎!沒有人成佛,那麼誰來世間弘揚
佛法,小乘佛法也沒有了,大乘佛法沒有,小乘佛法也沒有了,所以這上面
說:若汝言此佛無大乘體則聲聞乘亦無體。你看,這不就是這麼道理。
若汝言聲聞乘是佛說故有體,大乘非佛說故無體,若作此執有大過失,
若無佛乘而有佛出說聲聞乘者,理不應故。這是不對的。那麼讀這個,你們
各位可以看這個印順老法師的攝大乘論講記,你讀一讀,他在解釋這一段文
他說一個事,他說一個譬喻,譬如說擠這個牛奶,擠這個牛奶你要在這乳房
上擠才有牛奶,他不在那裡擠,在牛角上擠牛奶,擠不到,沒有牛奶可擠。
這是說呢,你讀這阿含經,你想成佛是不可能的嗎!他沒有勸你發菩提心嗎
!那能成佛呢!所以你要是沒有大乘,那就是沒有佛,沒有佛,小乘也沒有
了。所以啊!一定要有大乘佛法,有大乘佛法,才有人成佛,成佛才能宣揚
佛法,這道理就是這樣子。所以這個窺基大師說這個偈是彌勒菩薩說的,現
在彌勒菩薩說:大乘是佛說。說出這樣的理由。
■第七能治者,由依此法修行得無分別智,由無分別智能破諸煩惱,由此因
■故不得言無大乘。
這是能治,由於此法,由於你學習這個大乘佛法,你修學這個現在說這
個十項殊勝殊勝語,你學習這樣佛法,學習這樣佛法啊,你努力的修行,你
終究有一天成功了,得無分別智,大乘的無分別智,無漏無分別的智慧,就
是見真理的智慧,無分別智,就是由無分別智能破諸煩惱,用這個無分別智
能破除見煩惱、愛煩惱,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都破掉了,能破掉煩惱了呢,
就得無上菩提了。由此因故不得言無大乘,你修學大乘佛法,能使令你得到
這麼樣高深廣大的利益,得大功德,所以你不能說沒有大乘,你不可以這樣
說的,你這樣說就說錯了。
■第八文異者,大乘甚深非如文義,不應一向隨文取義言非佛語。
大乘佛法是特別地深奧,和小乘不同。非如文義,你不能夠像文字上表
面上的道理那麼解釋,不可以的,那樣不對的,不能從表面上解釋的。所以
你不能夠從表面上,隨那個文表面上的意思去那麼說,說這個,說一個故事
,像那個譬喻品,說一個長者,火宅被火燒了,那個長者來到火宅救他的兒
子,這什麼意思呢,認為這個很淺,其實那是很深妙的、很深奧的,你看那
個,這個譬喻品啊,其中有一個意思啊,就是那長者聽人說他的兒子在火宅
裡面,火要燒了,聽人說他的兒子要被火燒了,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就一般
人來說就很難解釋了,這個長者是譬喻佛,佛什麼事情還別人說才知道的嗎
!但是在文上就是聞人說,但是智者大師在解釋這個地方就解釋的非常妙,
那就是於真實義還不相違,而又能夠聞人說,這個聞人說這三個字就解釋得
很圓滿,所以的確是很妙,不能夠,非如文義,不應一向取義言非佛語,不
能那麼說的。
■復次,若汝言初不記者,由佛無功用心捨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
這底下就是大家來回辯論這個道理。若汝言,若是你說初不記者,是第
一個前面把這個八因解釋完了,這底下又重頭來辯論,若汝言,若是這個反
對者,這個小乘,貪著小乘三藏學者,這個人,就是不承認你這個說法,說
初不記者,就是那個第一個,先法,第一段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記
耶,這個地方,說是佛在世的時候,沒有說這件事,沒有預言這件事,由佛
無功用心捨故,那個小乘佛教學者說出個理由來,佛為什麼不記,佛沒有記
,為什麼沒有記呢?由佛無功用心捨故,這個啊功用心,無功用心,我們做
什麼事情要功用心,心要去用點力,心要動起來,去思惟去觀察,才會說話
,才會知道一些事情,如果心裡不動,也不能說話、也不能做事了。那佛不
是,佛是心裡面不動,就什麼事情都知道,就是無功用心,那麼佛這個心捨
故,就是棄捨這件事,不說。有這件事,但是佛沒有說,這簡單說就是這麼
意思。就是那個小乘佛教學者,就是解釋這個不記的理由,就是有這件事,
但是佛沒有說,你不能說不記就是沒有這件事,這彌勒菩薩的意思是說,因
為佛不記,就表示沒有這件事,而那個小乘佛教學者說呢,不是,是有這件
事,而佛沒有記,這樣調過來,這樣調過來講,若作此執是義不然,你若這
樣執著的話呢,不對,這個道理說得不對。
■偈曰:
■諸佛三因緣,現見亦護法,如來智無礙,捨者不應爾。
這彌勒菩薩又反駁他這個道理,說是底下是天親菩薩解釋。
■釋曰:若此大乘非佛說者,是為大障。
你要說這個大乘的經,修多羅,不是佛說的,你要這樣子執著,這是一
個最大的障礙,最大的業障。
■諸佛有三因緣,何故不記。
諸佛有三個理由,三個情況,因為什麼他不預記呢?那三因緣呢?
■一、無功用智恒起是眼恒見。
佛的那個無功用心,常是明明了了的發生作用的,是眼恒見,佛那個天
眼、佛那個法眼、那佛的那個宿命智,能觀察過去,能觀察現在,能觀察未
來,常常是明明了了的,能看見地,怎麼能說不記呢!是這樣意思。
■二、恒作正勤守護正法。
而佛的大悲心啊,救護一切眾生啊,就是用法來救護眾生地啊,這個法
流行世間,佛那個大悲心,佛恒作正勤守護正法,佛常是不懈怠,要守護正
法在世間上流行的。那麼你,他怎麼會不記呢!一定是能,若是有這件事,
那一定會記預,預言這件事的。
■三、如來智力無有障礙。由此三因,汝言捨而不記者,不應道理。
第三個理由,佛的那個智慧力量沒有能作障礙,說這件事能蒙閉住叫你
不知道,不可能的。佛那個智慧沒有能障礙他的,他就會知道,你有什麼什
麼都會知道的,不是因為不知道所以不記,也不是,也不是說有而佛好像捨
掉了,棄捨了,不守護正法了,所以不記,也不是,所以有這三個理由,佛
是,若有這件事,佛一定會預言這件事的。有這三個理由,你言,你說佛的
無功用心棄捨了這件事,而不作預言,不應道理,不合道理。
■復次,若汝言有體者,即聲聞乘是大乘體。何以故?即以此乘得大菩提故
■,若作此執是義不然。
這個意思剛才我們說過。若汝言有體者,即聲聞乘是大乘體。若是你這
樣說,說大乘佛法也有,有大乘佛法,什麼是大乘佛法,即聲聞乘就是大乘
佛法,阿含經這就是大乘佛法,不是離了阿含經另外有什麼大乘佛法,不是
的,何以故?你有什麼理由這樣講呢?說即以此乘得大菩提故。你就是修學
阿含經,三十七道品,苦寂滅道,修這戒定慧,你就可以得無上菩提的,說
這就是大乘佛法,不是另外有什麼,如果你這樣講,若作此執是義不然,這
個道理不對。
■偈曰:
■非全非不違,非行非教授,是故聲聞乘,非即是大乘。
■釋曰:有四因緣非即以聲聞乘為大乘體。非全故、非不違故、非行故、非
■教授故。
就是有四個理由,不是即聲聞乘就是大乘,聲聞乘不是大乘,有四個理
由。就是非全故。這一個理由。非不違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這四個理由
。
■非全者,聲聞乘無有利他教授。但為自厭離欲解脫而教授故。
這個聲聞人,這個聲聞乘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沒有利他的教授,沒
有這個教授,沒有這個教授你發無上菩提心,你要廣度眾生,沒有這種教授
。那麼呢聲聞乘怎麼教授呢?他只是告訴你啊,常教授你啊,厭,自厭離欲
,厭啊!厭煩這個色受想行識,厭惡這個臭皮囊,這就是厭,厭煩生死,三
界如牢獄,這是厭。離欲,要棄捨這個欲,棄捨這色聲香味觸的欲,然後解
脫,解脫這個欲,解脫愛、解脫見、解脫欲界煩惱、解脫欲界生死,就為這
件事,佛教授,教授你修這個戒定慧,修這個四念處去了生死,只是這樣子
。就是這樣說呢,沒有利他教授,只有自利教授,就是教授不全,不是圓滿
地,這叫非全。
■非不違者,若言聲聞乘以自方便而教授他,即是他利教授,是義不然。何
■以故?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
如果說,你說聲聞乘啊,就是自己修行了生死的這個方便,這個方法,
去用這個方法去教授別人,這就是他利教授嗎,你怎麼能說沒有他利教授呢
。你說這個道理不對,何以故?你說用你自己修行的這個戒定慧,去教授別
人,也就是利益別人,安樂別人,但是那個人也是自己趣求涅槃,精勤修行
這個法門,你不能夠用這樣的法門去得無上菩提的,阿含經那個法門不能得
無上菩提,只能得涅槃,只能得阿羅漢果,只能這個,不能得無上菩提的啊
。
我們讀阿含經啊,會看出來啊,這些我們有一樣事可以看出來,有的人
來問佛﹕我請問佛,我有什麼問題,請問佛希望佛慈悲回答,佛就說:「恣
汝所問」。恣汝所問,這個恣,就是隨你問,隨你問什麼問題我可以答覆你
,恣汝所問。你若是有人提出問提,問舍利弗尊者、目健連尊者、阿那律尊
者、問大阿羅漢呢,阿羅漢怎麼回答呢?是「知者當答」,知者當答,阿羅
漢他就不敢說恣汝所問,不敢,不敢說。只是說知者當答,你問的問題我若
知道呢,我就回答。若不知道就不能回答,這聖人說話,就是老老實實說,
老老實實說,但是佛的境界那是大智慧,無量無邊、無障境界,所以能說敢
說這種話,恣汝所問。阿羅漢就不行,這就看出阿羅漢和佛是有很大一段距
離的就。就是修學阿含經的法門啊,也是能了生脫死得涅槃的,但是那種人
達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知者當答」,達到這麼個程度,這就看出來修阿
含經的法門啊,不能成佛啊,說是這個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不可以,不可
以此得大菩提,那麼一定是修什麼法門得大菩提?就是大乘佛法。所以龍樹
菩薩在大智度論上說啊:為什麼要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呢?因為佛在阿含經
裡面,沒有說菩提道,沒有說菩薩道,就是沒有說成佛的法門。所以你說阿
含經就是成佛的法門,這句話是不對得,這句話不對。這麼意思,不可以此
得大菩提。
■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聲聞乘則得大菩提果,是義不然。非方便故。
■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搆角求乳,不可
■得故。
若汝,若是你說,你若能夠精進不懈怠,久行聲聞乘行,長久的修行這
個聲聞乘行,你就能得無上菩提,你這麼講的話,得無上菩提果,是義不然
,這個道理不對啊。因為那的個小乘佛法那個法門,他不是得無上菩提的法
門,不是那個法門,不是那個法門。我去台北市一條路,我到高雄是一條路
,說是我去高雄也到台北,你怎麼走也走不到高雄嗎!就是不是那一條路嗎
!這道理,到無上菩提,他就是要另一條路,要有大悲心才可以,所以這個
你說聲聞乘的法門就是成佛的法門,不對,非方便故。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
,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說是這個聲聞乘他不是大菩提的法門,不能
夠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不可能的,久行也還是不行,就是不行。譬如搆
角求乳,對!就在這裡,譬如搆角求乳,譬如一個人啊,在那個牛角那個地
方去啊,去努力求這個乳啊!不可得故,得不到,得不到牛奶地。
■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即是大乘。
又一個意思啊,像大乘佛法裡面的教授聲聞乘的阿含經裡沒有,沒有的
。這是很明顯的,你讀這華嚴經啊,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啊,讀法華經啊,
讀這寶積經啊,沒有嗎!聲聞乘裡沒有,沒有這個法門。你不能認為阿含經
就是大乘佛法,這是不可以的。不過阿含經啊,菩薩也應該讀,也應該學習
,這是也應該學習,但是他終究是不能得大菩提,是不能的。
■復次,今更示汝相違義。
還要再開示你啊,不同的道理。再開示你。
■偈曰:
■發心與教授,方便及住持,時節下上乘,五事一切異。
還是不同的。
■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
彼此不同的。
■一、發心異。二、教授異。三、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異。聲聞
■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為自得涅槃故。
這底下解釋。這個聲聞乘的人啊,他要發心的時候,發心就是發出離心
,就是三界是生死苦海啊,要從這裡跳出去,要得涅槃,發心只是這樣。若
教授,或者是善知識教授這聲聞人,也就是教授他要他生出離心、修戒定慧
,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無餘涅槃,就是這樣子,若勤方便
,就是啊,得到了教授以後,努力的修行去,就是修這個戒定慧,得涅槃了
,皆為自得涅槃故,發心也是自得涅槃,教授也是教授你自得涅槃,你自己
努力修行也是自己得涅槃,都是這麼一個,不出這麼範圍的。
■住持亦少。
就是這個,你修集的福慧的資糧也是少,也是少的。這大乘佛法裡面,
你想得無上菩提,若是得見道,得初歡喜地,初得無漏的智慧,要準備福慧
的資糧,多畜多準備,多積集福、多積集智慧,從這裡面來保護你的菩提心
啊,保護你大乘的菩提心啊,來住持這個菩提心啊,很多的這個大菩薩,要
積極修了很多六波羅蜜,修了很多的福,修了很多的慧,來保護這個無上的
菩提心啊,用這個福慧來住持這個無上菩提心。這和聲聞人不同。住持亦少
,聲聞人他修的福慧這資糧比較少。
■福智聚小故。
他得到的福德智慧,福聚和智聚都是小。
■時節亦少,乃至三生得解脫故。
栽哉福智,乃至到得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個時間也是少,就
是最快的三生可以得阿羅漢果,這是頭一生栽哉善根,第二生再來栽哉善根
,第三生就得聖道了。就是這樣子,所以他的時間是少,三生得解脫故。
■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為利他故。
最初開始發無上菩提心的,就發大悲要廣度眾生的啊,不為自求阿耨多
羅三妙三菩提啊,這就和小乘人不同。說教授也不同,教授你的時候,他教
授你啊要發大悲心,你要廣度眾生地啊,也是不同。勤方便他也是,自己也
修行同時也廣度眾生的,不能夠自為得利,為自得涅槃,不能那樣,皆為利
他故。
■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時節亦多,經三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違,
■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
這三大阿僧祇劫下面有解釋,攝大乘論後面有解釋啊。所以這樣啊,如
是一切和小乘,大乘小乘是不同地,不應以小乘的修行而得大乘的無上菩提
果的,你這樣說是不對的。
■復次,若汝言,佛語有三相。一者、入修多羅。二者、顯示毘尼。三者、
■不違法空。汝以一切法無自性而為教授,違此三相故非佛語。若作此執是
■義不然。
一者、入修多羅。第一、佛的說的話,佛這個法語啊,其中有三義,有
三個相貌,第一個是入修多羅,佛這個與裡面,從佛其他的這個經裡面說這
道理是相合契合的,沒有矛盾的,這入修多羅喔。二者、顯示毘尼。毘尼翻
成中文就是翻成滅,翻成滅的意思。就是你啊依據、隨順佛語去修行的話,
能滅煩惱,有這種作用,而不是說了很多的戲論,沒有實際的意義,那沒有
用。佛語不是,佛就是說這個法語,有作用,你那個修行去,能夠提昇自己
的品德,能滅自己的這些過失,能滅除煩惱,有這種作用。三者、不違法空
。佛說這個法語啊,不違背法空的道理,總是與法空相契合的。
但是這小乘佛法這個說呢,在阿含經上呢,的卻是也說到我空、也說到
法空,但說到法空的地方少,說我空的地方多,這個我空分兩種,這個我分
兩種,執著有我,有兩種執著,一個是計蘊是我,一個是離蘊是我,那麼這
個計蘊,這個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就是我,這樣執著,第二執著是離開了這
五蘊,另外有個我,這五蘊不是我,另外有一個我,這執著我是有這麼兩種
,兩種是計蘊是我,計蘊沒有我,我們也可以說這是我空,那麼離蘊也沒有
我,也可以說是我空,但是裡面有的分別呢,離蘊是我是無我,計蘊是我叫
做空,離蘊沒有我叫我空,離蘊沒有我叫作我空,而那個無我,離蘊沒有我
叫無我,計蘊無我叫空,有這麼一點分別。其實都是空,但是有點分別。這
上面說呢,不違法空啊,可以這個法空這個字,可以通於兩種解釋,就是計
蘊沒有我,那麼呢通於這兩種,都可以說是空,都可以說是法空,啊!五蘊
沒有我,那麼也可以說是空,也可以說是法空,那麼離蘊也沒有我,也可以
說是法空,都是空。那麼呢,這是但是這種解釋呢,在大乘佛法來說,只是
我空,其實還是我空,只是限於我空,大乘說是另外說法空,計五蘊是不可
得的。色即是空,受想行識即是空,那麼變成法空了。那麼這個地說是,不
違法空,就是沒有詳細分明的解釋,但是應該包括這些意思,都可以說這是
法空。
那麼這樣子說呢,這個反對者說,佛語有三相啊,第一個相是入修多羅
,就是佛語和修多羅,修多羅也是佛語,就是佛說的這個話,和佛說的其他
的話,都是相合的,沒有矛盾,就是這樣意思。第二個顯示毘尼,你能夠用
功修行你能滅煩惱。第三個不違法空,實在這不違法空就是修多羅,佛所有
的法語大意,就是要說空,是這麼意思。汝以一切法無自性而為教授,這是
小乘佛教學者批評大乘佛教的話,大乘佛法裡面說,一切法無自性,這樣去
教導眾生修行的話,違此三相,違背了佛語有三相,不相合,你這一句話和
這個佛語有三相有衝突,所以你說的不對,你大乘非佛說,是這樣意思。若
作此執是義不然。
■偈曰:
■入自大乘經,現自煩惱滅,廣大甚深義,不違自法空。
■釋曰:今此大乘亦不違三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毘尼故。由菩
■薩以分別為煩惱故,廣大甚深即是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
■此乘與三相不相違。
也是契合的,沒有矛盾。大乘佛法能滅除啊,愛見煩惱,還能滅除一切
習氣,是比阿羅漢更清淨,現自煩惱毘尼故。前面說是現自煩惱毘尼故,由
菩薩以分別為煩惱故,那麼阿羅漢啊,常樂我淨的分別,這是煩惱,常樂我
淨是四種顛到,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是苦,但是我
們認為是常樂我淨,色受想行識是常、是樂、是我、是淨、就是顛到了,這
是顛到分別,如果去掉這四種分別,就叫無分別,但是大乘佛法呢,不只於
此,一切法的分別都是煩惱,一切法有分別都是煩惱,所以能無分別啊,比
阿羅漢比小乘佛法的無分別是更深一層的,是這樣意思。甚深即是菩薩法空
,那麼說一切法無自性,這在大乘佛法裡面是非常廣大非常深奧地,即是菩
薩的法空的境界,那麼這裡面也包括我空的。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我們大
乘佛教的學者,能夠按照一切法無自性的空去修,你不違背此空,你能這麼
樣修行,就能得無上菩提的,所以佛語有三相,在大乘佛教裡面也是契合他
,並不矛盾。大乘佛法也是這樣子。
■復次,前說不行者,我今更示此義令汝信受。
在前面,「不記亦同行,不行亦成就,體非體能治,文異八因成。」這
是彌勒菩薩取出來八個理由,成立大乘是佛說,在第三頁的前半頁,解釋過
了,但是在這裡呢,又將前面的那個第三個理由:不行,又再重新解釋,這
樣意思。前面解釋那個不行的時候,在第二面第五行,第五行的下半行是「
第三不行者,大乘深廣非忖度人之所能信,況復能行,外道制諸論彼種不可
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前面是這樣解釋,這底下又再解釋,
說是「復次,前說不行者,」說的那個不行的理由啊,「我今更示此義令汝
信受」,我現在再開示此一條的道理,使令你信受大乘是佛說。
■偈曰:
■有依及不定,緣俗亦不普,退屈忖度人,寧解大乘義。
這裡面呢用五個理由啊,來解釋這個不行,是寧解大乘義啊,由這五個
理由,就可以知道這忖度人呢他,那能明白啊大乘佛法的道理呢,是這個意
思。這底下解釋:
■釋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緣俗
■故、不普故、退屈故。彼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證智故。
這個五個原因就是,有依、不定、緣俗、不普、退屈,這五個理由。所
以他不能夠得入大乘境界,得契入就是理解的意思。啊!他不能理解大乘佛
法的真理。是第一個理由,這底下把這五個理由列出來:彼智有依故。這是
一個。不定故、緣俗故、不普故、退屈故。這五個理由。
說是第一個理由是有依。這個有依怎麼講呢?就是這個忖度人啊,他的
智慧,是依教而生的,依教而生是什麼呢?這個教指佛的法語,佛教化眾生
說的這一切的佛法,這一切的佛法是要假借語言文字來表示的,這些語言文
字的佛法叫做教,叫做教。學習佛法的人就根據佛的語言去理解什麼是佛法
,你理解了就是你有了智慧了,你這個智慧怎麼來的呢?就是依教而生,就
是依據佛的語言生出來的智慧,那麼這樣的說法啊,我們這一切的凡夫啊,
不管是小乘是大乘,所有的凡夫,學習佛法的人,一開始都是這樣子,都是
依教而生,你離開了佛法的語言,離開了這語言文字的佛法,你怎麼能明白
佛法呢,所以依教生。
非證智故。這個證智呢,就是依教而生的智慧,就是聞慧,由聞慧而思
慧而修慧,再進一步就是證智,聞思修三慧,啊!聞所成慧,聞所成慧、思
所成慧,啊!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是三種智慧,這三種智慧
啊,是一切學習佛法的人的學習佛法的次第。這個修慧,聞慧就是聽聞,我
聽聞你的話,我心裡面有多少理解,就個理解就是由聞而來的智慧,這是最
開始的,最淺的一種智慧,第二種智慧是思慧,可是在解深密經上的解釋,
或者是辯中邊論上的解釋,聞慧是學習佛法的人,初開始成就的智慧,是最
淺薄的,我們用淺的這個字來形容這聞慧,應該是對的,但是啊那個經文上
,那個論文上,解釋這個聞慧的時候,他解釋的時候,是什麼叫做聞慧呢?
就是通達了什麼是佛法,這個智慧是淺是深,但是在佛法上說這是初開始的
智慧,那麼進一步就是思惟,你聽聞了以後再思惟,常常的這樣去思惟,常
常思惟的時候呢,初開始的聞慧就進步了,這個修慧就是修禪定,得到禪定
以後,得到未到地定也可以在內,那麼到了四禪,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或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也可以,非非想定不在
內,那麼在禪定裡面去成就了禪定,在禪定裡面再去如理作意,這時候叫做
修慧。那麼這個修慧呢,是通於凡聖,通於凡聖。這個如果沒有入聖位之前
,你在禪定裡面的思惟,只是一個得入聖道的一個方便,還不算是證智,這
樣說,智依教生,非證智故,還不是證智,就是在禪定裡面啊,你在思惟諸
法無我,諸法實相的道理的思惟的時候,有一天,一下子太陽出來了,就是
這無漏無分別的智慧成就了,這個時候叫做證智,這個證智就是如實覺知名
之為證,如實覺知名之為證,如實覺知名之為證。
我們聽佛說,色受想行識裡面無我、無我所,我們假設也相信這個道理
,是無我無我所的,這個還不行,其實這個呢,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是無
我的,是如幻如化的,是空的,但是沒有入聖道的時候,這樣的思惟觀察,
都不是真實的智慧,不能說是證智不能稱之為證,就是你真實知道了,那才
算是證智,有人說糖是甜的,但是你沒吃過糖,只是記住這個字,啊!糖是
甜的,不是苦不是酸但,是那個甜究竟怎麼甜還是是不知道,就不能算證,
證就是你真實吃了糖,啊!甜是這樣子,就是你真實是見到諸法無我的道理
了,這就叫作証智,証智是離文字相的,是不能用語言文字去分別、去思惟
、去觀察的,說是離文字相的,所以這上面說,說智依教生,非証智故,你
依教而生的智慧,都不是真的,那麼你要經過一番的修行,真實覺悟了,這
個時候那個智慧叫作証智,那個証智是離言說相的,所以不是教,所以這智
慧分這麼兩類,就是依教而生的智慧,是依証而生的智慧,証智是聖人的智
慧,依教而生的智慧啊,還是凡夫,好聽一點說就是賢人,賢人的智慧是依
教而生。我們凡夫的智慧呢是依煩惱生的,依貪瞋癡煩惱生的智慧。
現在說啊,這個忖度人啊,前面也是說這個忖度人,到這裡現在明白啊
,什麼叫忖度人,就指這個學習小乘佛法的,沒入聖道的凡夫,叫做忖度人
。就是思惟的,憑思惟去了解事情的人,所以他的智慧是依教而生,非証智
。非証智,所以這種人呢,他的智慧太小了,他是不能夠寧解大乘義,他怎
能明白大乘義,是不能明白的,所以教生非証智故,那麼這樣說,我們在這
裡可能會有疑問了,就是要是小乘佛教學者得了初果須陀洹以上,他就有証
智了,他能相信大乘嗎?我上一次講曾經講到這裡,你們可能沒記住了吧。
這個得了初果,但這話我上次說了,是大品般若經就是大般若經,說到這個
問題,就是成就正見的人,就是初果二果以後,這些人是成就正見了,他們
要是聽聞大乘佛法的時候,能相信,能相信的。那麼呢,所以這樣說,非証
智故啊,因為他沒得証智,他是只依教而生的智慧啊,所以他們對於佛法,
對於大乘佛法、大乘經典,還不能明白,他寧解大乘義啊。
■不定者,有時更有異智生故。
這不定怎麼講呢,說有的時候啊,更有不同的智慧生起,這是怎麼回事
呢,就是啊我們這智慧小的人,智慧不大的人,譬如現在出現了一個情況,
不太明白,我們觀察一下怎麼回事,啊!明白了,是什麼回事,但想了一想
,不對,我剛才說的不對,是這樣子。我們會這樣子啊,會有這種情形。但
是大智慧人不是,他一下子看明白了就是這樣子,不會在那隔了一回想一想
,又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不是的,大智慧人不這樣子。我們智慧不夠的人
,忽然間想是這樣子,忽然間想是那樣子。那麼這個不定就是譬如是小乘這
些凡夫的人,就是這樣子不定,所以呢他今天誹謗佛法,幾天可能相信佛法
,還是不一定。我們看出印光老法師傳,他在做佛教徒之前誹謗過佛教的,
蕅益大師他也是,但是後來又相信佛法了,就是這個在凡夫的時候就有這個
問題,這就表示什麼呢?表示智慧小,智慧不圓滿的意思。不定者,有時更
有異智生故。
■緣俗者,忖度世諦,不及第一義諦故。
我們凡夫啊,這個忖度人啊,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算是怎麼聰明智慧
,但是他不能超越世俗諦,不能超越這些色聲香味觸法的這些虛妄境界,他
就在這上分別、思惟。不及第一義諦故,他的那個智慧,達不到那個離一切
相的第一義諦,達不到那裡。達不到那裡啊,所以也還是表示他的智慧小,
說小,所以寧解大乘義,是這樣意思。
■不普者,雖緣世諦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
這個不普,不普遍。不普遍什麼意思呢?就是他這個人啊,他學習了佛
法,也能從文字上去解釋,什麼叫做五蘊、什麼叫做十二入、十八界、十二
因緣、三十七道品,這個語言文字的佛法他也能分別。但是只但得少解,少
少的有一點理解。不解一切故,不能夠普遍的通達一切佛法的,他還是不能
。語言文字的佛法也一直是了解了一少份,也不是普遍,所以也還是智慧小
。
■退屈者,諍論辯窮即默然故。
退屈什麼意思呢?就是諍論,同人家大家的看法不一樣,有了諍論的時
候,他的辯才窮盡了,到此就不能再有所說了。窮盡了即默然故,就默然無
聲的沒有話說了,那麼就是被人家折伏了,所以叫做屈,就被人家折伏了,
不能再進一步的伸訴他的真理,所以叫退屈。智慧小就是這樣子了,這個由
這五個原因啊,所以不能得入大乘境界。
■大乘者,即無所依乃至終不退屈。
這若大乘佛法裡面,當然這就指佛菩薩說的,指佛菩薩,佛菩薩為大乘
,那麼他的智慧呢,當然都是得無生法忍以上的境界,那都見到第一義諦了
,所以他的智慧是証智,他不是依教而生的,所以是無所依。乃至終不退屈
,他不定也沒有這個不定這件事。也不是緣俗,當然他也緣俗,但是也緣第
一義諦的。不普,他是緣世俗諦,而這些人啊,這個如理智、如量智也是無
量無邊的所緣境,也是特別通達的非常廣大的,也不是少份。也不退屈,不
退屈的原因在那裡呢?
■不退屈者,無量經中有百千偈說大乘法,由得此法辯才無盡,是故大乘非
■忖度人境。
就是這個大乘佛法裡面啊,有無量無邊的修多羅,這個修多羅裡面有百
千偈,而這個大乘的這些佛菩薩這聖人啊,他們得了大乘法,見到第一義諦
,通達無量無邊,能說無量無邊的修多羅,所以他們說大乘法,他們由得此
法,成就了大乘的功德法,所以他們的辯才是無窮無盡的。是故大乘非忖度
人境,就是不是這些小乘佛法裡面的忖度的人境界,所以他們不相信。
這裡面這一段文的意思,我這麼推測,什麼意思呢?前面說是那個:一
時同行,一時同行啊,是聲聞乘和大乘佛法,非先非後一時同行,汝云何知
此大乘獨非佛語,那麼這地方也就是有一個問題,小乘佛法大乘佛法,同時
在世間上流行,那麼為什麼他就相信小乘,不相信大乘呢?那麼我也可以提
出一個問題。那麼現在這地方有解釋,因為小乘人這個忖度人,有這五個理
由,他寧解,不能解大乘義,就是這樣意思,應該是答覆這個問題地。
■問汝說:聲聞乘非佛菩提方便,若爾何者是耶?
這個提出這個問題,你說這是小乘的一個忖度人提出的理由,提出一個
問題。你說這個聲聞乘,不是得無上菩提的一個方法,不是得無上菩提的方
便。若爾何者是耶?那麼什麼是得無上菩提的方便呢?是這樣意思。
■偈曰:
■廣大及甚深,成熟無分別,說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
這樣意思。這底下解釋這個頌:
■釋曰:廣大者,謂諸神通。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
這個廣大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指佛菩薩的神通,六種神通:天眼通、天
耳通....這個神通。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因為佛菩薩這個大慈悲心來廣
度一切眾生,使令眾生能相信佛法,很不容易。要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若
從佛菩薩來說,佛來到人間度化眾生八相成道,那其實就是佛的神通境界嗎
!那麼若是佛,當然有時候現佛身,當然有的時候也現人身、也現天身、也
現比丘身、比丘尼身、也能現居士身、宰官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
而為說法。那麼這是久遠久遠地來度化眾生,栽哉善根,令眾生栽哉善根,
最後才能以佛身來度化他得大解脫,所以這是極勤方便,佛菩薩的大悲心,
現了這麼多的神通,極盡勤啊,不只是一次,一次又一次,無量劫來現出種
種的神通的方便,才能使令眾生相信佛法,理解佛法的,所以這就是菩薩的
廣大神通,佛菩薩廣大神通的境界。這個廣大神通呢,當然這是由佛菩薩的
慈悲心推動出來的。
■甚深者,謂無分別智,由難行故。
這個甚深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指佛菩薩那個無分別的智慧,因為佛菩
薩能見到諸法寶相的真理,就是由無分別智見到的,就是見真理的智慧,見
真理的智慧所以是甚深,真理是甚深,所以智慧也是甚深。他能見到甚深的
真理,所以這個智慧也名為甚深,就是那無分別智慧,因為這個真理是離一
切相的,所以見真理的智慧是無分別的。你有分別就有相了,有相就不能見
真理了,所以無分別智。這個智慧啊,由難行故,不是那麼容易就成就了的
,很難啊,難行而能行,最後再成就這無分別智慧,要到無上菩提的時候才
能圓滿的無分別智慧的,所以叫做甚深。
■如其次第,一為成熟眾生,二為成熟佛法。
如這個文上所說的這個次第,先後的次第。
第一那個廣大的神通,就是佛菩薩為眾生栽哉善根,然後再令善根成熟
,這都是屬於佛菩薩的這個大神通境界,當然也有智慧在裡面。那麼呢,栽
哉善根的時候,善根還沒有成熟,還需要繼續地去教化眾生令他成熟。這個
成熟就像這個,種這個生果,水果,成熟了,成熟了就橙子也好、蘋果也好
,就好吃了。這個善根若成熟了呢,就可以得解脫了,種熟脫的意思。
二為成熟佛法,第二個就是這個甚深,廣大及甚深,這無分別智的甚深
,為成熟佛法。這個成熟佛法,其實即是得解脫,這可以完全在利益眾生這
一方面說呢,這個由現神通,令眾生栽哉善根得成熟,然後啊,佛菩薩的大
慈悲再教化他,令他成熟佛法,就是成就無分別智,見第一義諦了。成熟佛
法,什麼是佛法,明白一點說就是無上菩提是佛法,十力、四無所畏、十八
不共這一些,這都是佛法,就是令他得無上菩提了。不過要照般若經說呢,
令眾生得三乘聖道,就叫做成熟佛法了。那麼這是這兩部份,兩部份啊,就
是令眾生成熟佛法,就是得解脫。
■即說此二為無上菩提方便。
這兩種,這兩種方法即是無上菩提的方便。一個神通,菩薩的神通,佛
菩薩的無分別智,佛菩薩自己也是成就神通,成就無分別智,用神通無分別
智,又去成就眾生,令眾生成熟,善根成熟,令眾生成熟佛法,就是這樣意
思。所以即說此二為無上菩提的方便,如果沒有這兩個,是很難度化眾生,
很難得無上菩提的了。
■此二方便即是無上乘體。
這個體啊,我上一次說過,就是內容好了,就是大乘佛法的內容,就是
這個。那麼呢神通就是定,無分別智,無分別那個就是指慧,定慧。有定有
慧也就是有戒,或者說是神通地度化眾生就是大悲,一個悲一個智,當然這
個要說悲呢,小乘佛法裡面就不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