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小范围讲过一次,供兄参考: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已经说完了虚妄分别包括的这三种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就是就现在应当讲一讲在虚妄分别上我们怎么入无相,“入无相”就是证入无相,“无相”就是遍计所执全都没有了,就是空性的意思,“入无相”就是证空性,证空性就是见道,就是初地菩萨,现在就是要说在虚妄分别上我们怎么证空性的“方便相”,“方便”接近于我们现在话里的方法,这里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应当说一说就在依他起上如何证入空性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相貌是什么,下面就是介绍。
这个颂子很有名,也应该背过,“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这就是证空性的方法,我们就直接说论了。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就是说分两个步骤来证,第一个步骤先“依止唯识”,我们现在学唯识就是依止唯识,就是先讲唯识,唯识的意思就是唯有识,只有识,只有心,我们先依止唯识的理论,“有所得故”,因为我们讲唯识是说唯有识,这就是有所得。做什么呢?拿它当一个工具,来完成一项任务,就是后面说的,“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先把境空掉,先让境无所得这个思想生起来。我们说世界上只有识只有心,说这个有什么用呢?就是告诉你说心做梦所梦到的所有事物是不存在的,你把这个境空掉。
唯识无境,这是唯识讲的第一个道理,这是第一步,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那就要好好先学这一步,当你真的确认了唯识无境,你再进行第二步。
“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复”就是再,现在你已经承认境不存在了,“后有于识无所得生”,为什么境空掉之后就有“识无所得生”呢?这个识就是我们能做梦的心,如果你真的认识到外境都根本没有,梦里的东西都不存在,你就没兴趣做这个梦了,你对梦里东西的执着一断,你的梦就停止了。你所执着的梦境里的一切法都没有了,你的梦还有吗?你做梦的心自然就停止了,所以你真的把境全空掉的时候,你能分别的识自然就停止了。
你让梦醒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把你梦里原来认为是真实的那些东西都给空掉,要告诉自己这是梦,里面的东西都不存在,这是你的妄想,你不要把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当真,这样妄想才能停止,妄想停止了,梦也就停止了。
“后有于识无所得生”,你把境完全空掉之后,这个能够执着有遍计所执的心的分别也就停止了,就是这个染污的颠倒的识它也就生不起来了。识要生起来它必须有一个所分别的对象,你把对象空掉之后,分别那个对象的识就无法再生起了,这个染污识不生了,你的这个梦就醒了。
梦醒了就能见到真实了,这时你的清净依他起,无分别智就生起了,你就见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了,就是初地菩萨了。
这里说了两个步骤,第一个先依止唯识空掉识所分别的外境,第二所分别的外境空掉之后,能分别的识也就断掉了。
“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就是由这个方法可以证入“所取能取无相”,这里哪个是所取,哪个是能取呢?这是真能取、真所取,这个所取包括了境,和能够认识境的“识”,这里是第一个假安立的“识”。
我们现在讲一个人有八个识,眼识能看颜色,耳识能听声音等等,这个颜色、声音是境是所取,实际上我们说的这个眼识、耳识呢,也是所取,我现在把它叫做能取,但实际上它还是所取,它是依他起意识的所取,还是依他起意识所认识的对象。
就是我们昨天讲的能取所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真的所取能取,真的能取是依他起的识,真的所取是凡夫所知的一切法。
在凡夫所知的一切法这个所取里头,我们又把这一切法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能取,一个所取。这个能取是假安立的,它是照着依他起的识假安立的,就是说在遍计所执性里头我们模仿依他起的识假安立了一个识。
因为这样你才能解释啊,你说看到颜色了,是什么看到颜色了?说眼识看到的,如果说“眼识我们看不到”,那我们就没法讲道理了,我们先在语言里假安立一个眼识,所以真正的所取是包括识和境的,能取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那个依他起的识,染污依他起的识,能够妄想的识,这是真正的能取。
“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由这个方法你就能够把所取能取全部空掉,就证到空性了,这就是证空性的方法。
下面一个颂子,“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先解释头一句“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上面讲了唯识无境,说识是有的,所以说这个识是有所得的,这就叫“由识有得性”。上面讲的第二步境完全空掉之后,这个能妄想的识也就没有了,“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就是上面原来说有的那个识到最后也成无所得了,因为没有妄想的对象了,所以能妄想的识也不能生起了。这是重复上面的意思,下面得出来一个结论是什么呢?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所以我们知道有两个东西是平等的,就是“由识有得性”的“有得”,和“亦成无所得”的“无得”,这两个东西平等,就是有得性和无得性它两个平等。
这个“有得”和“无得”是相反的,怎么会平等呢?它是这样的,说这个识是有,是能取,因为它能取境,可是它取的境是什么呢?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没真的取到,实质上识是无所得的,等于说识在瞎折腾,白忙活了,什么也没捞着,没取到任何东西,所以说这个有所得——它就是无所得。
这个道理我们打个比方,说有一个国王,出来巡视,有人告诉国王说这个村里的人都怕老婆,这个国王不信,说就没有一个不怕老婆的吗?他把村里所有男的都集合起来,说怕老婆的站在这边,不怕老婆的站在那边,人们都往怕老婆这边跑,结果就有一个人站到不怕老婆那边。这个国王觉得还是有点儿面子,挺高兴,就问这位,你为什么不怕老婆啊?这个男的说,我老婆叫我站在这边。
有和无的平等,这就是个例子,有没有不怕老婆的呢?有一个,这是有。说为什么不怕老婆啊?他说我老婆非让我站在这儿,我不敢不站,这实质上还是怕老婆,所以在这里怕老婆和不怕老婆实质上平等:都是怕老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没工作,不发工资,就说这个人没工资,另一个人呢有工作,有工作当然有工资了,但是他的公司垮台了破产了,发不了,但是他是有工资的,工资是多少呢?零,这个有工资和那个无工资实质上是平等的,就是名义上是有工资,实质上是和无工资是平等的。
像我们现在这个妄想识就是这样,有没有能分别的识呢?有,但是这个识所分别出来的东西根本都不存在,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分别出来,这个能取实际上一点儿东西没取着,所以虽然叫做能取,但是却什么都没取着,它跟无所得是一个意义,实质是一样的,所以说识有得性,它也就是无所得,它的性质就是无所得的,所以这个有得和无得是一样的。
看下面的解释,“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我们的意识在生起来的时候它可以显现出好象是有的虚妄境,而虚妄境实际上是没有,但是这个识确实是生起来了,所以叫有所得,就是唯识有所得。
“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就是虽然识生起来了,但是因为所得境没有真实性,不是实际存在,都是意识妄想出来的,“能得实性亦不得成”,不能得到真实的东西、实际存在的东西,(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立不起来,虽然起了分别了,但是所分别的东西是空,没有一点儿真实的东西,(所以识不能得成实有)。
“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我们的识以为得了很多东西,而实质上是什么也没得到,“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这里的能取所取是真的能取和真的所取,能取的识和所取的一切境都是无所得的。
为什么这里说能取所取叫“二有所得”呢?就是在这个所取里头我们假安立了一个识,我们说人有八个识,这八个识都是存在的,这个所取里头包含我们假安立的能取,这个假安立的能取我们一开始是说有所得的,所以所取也叫有所得。
“能取”这个是真正的能取,就是能够起虚妄分别的依他起的识,这个真的依他起的识,和所取的遍计所执里头假安立的我们现在知道的这八个识,这两个唯识是两个有所得,这两个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遍计所执里头假安立的识是无所得的,当你真的把所有的境空掉之后不起分别了,依他起里真正起分别的颠倒识也就不生起了,两个有所得就都成无所得了。
这样彻底地遍计所执性没有了,染污依他起也没有了,虚妄分别识整个不生起了。虚妄分别识不生起了,我们刚才说并不是断灭了,真正的无分别智就生起了,就是说你把障碍去除之后真实就现前了,所以这颂子就是解释上面证空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