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菩萨摩诃萨安住安住如梦如响如像如光影如阳焰如幻如化五取蕴中...菩萨都不见色受想行..
~~~~~~~
“凡夫所见”的“凡夫”是千兄加的,照原文该是“诸菩萨摩诃萨安住..五取蕴中...不见...”
且照原文看,这里经文"不见色受想行识"、"不见此佛世界不见彼佛世界"的主角,该是些菩萨吧。此处强调"菩萨安住般若波罗密...不见此佛世界不见彼佛世界..."。照千兄这常例,菩萨看不到有佛有世界,而且这一看不到很要紧:彼此佛这世界压根就没有。结合这里,再套上千兄的常例,“凡夫所见”恐怕换成“菩萨所见”更是妥帖!
~~~.由此因缘当知一切施者受者施物施性施果施缘皆同无相...~~~
再举例,某菩萨A供养另菩萨B一些宝珠璎珞C,这件事,指定某某来观察 某菩萨A(施者) 某菩萨B(受者) 某供养(物)。
按照千兄的理论体系,若菩萨A 或者 菩萨B 观察ABC,这ABC是“空”还是“不空”?ABC有还没有?
不管是A还是B还是C,怕都是“空”“无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