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能无所是圣者对凡夫状态的描述。
凡夫看事物都是有能有所的,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分别,因此圣者告诉凡夫事实真相是“唯能无所”:能分别的心是有的(否则凡夫就不会有分别烦恼等妄想了),而心所分别出来的一切法(包括凡夫心所分别出来的一切“能”和所,即是指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只不过是心中显现的梦幻影像和妄想,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
佛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就是说三界实际存在的就只有心,而心外一切法(虽然凡夫感觉它们存在、认为它们存在,但那不过是凡夫无始以来的颠倒执着造成的错觉和妄想罢了)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
本贴由大千于2007年9月01日09:34:31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我们能认识“能”吗?
我们所认识的是不是都是“所”?“能”是不是就是依他起?
本贴由think于2007年9月19日20:33:44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凡夫认识不到真正的能,
我们认识的“能”都是用“所”假安立的“能”,所以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法实际上都是“所”。真正的能就是依他起,是凡夫意识认识不到的,凡夫只能认识到遍计所执性。请参考一篇旧贴子:
能所对待之能实际是所
能所对待的能实际仍是所,能生能所对待的能才是真能。
能所对待之能实际仍是(能分别)所分别出来的内容,所以可以称之为“假能”,即是在所分别中假安立的能;而能使能所对待这种分别现象产生的能才是真能,此能永远不是所分别的内容,所以是离言离思议的,也就是说是超能所对待的。
那怎样知道真能是存在的呢?可以通过现量可证有所分别现象推理出来:既然有很多我们所分别出来的妄想,就一定有一个能产生这些妄想的能分别,因为如果没有能分别,就绝对不会分别出所分别来。
唯能无所的能就是指这个超能所对待的真能,而不是指那个实际是所的能所对待的假能,因为用名言所安立的相对待而言的能所,都包括在真能“所”分别出来的内容之中。
凡夫感觉这个真能是有与之相对的所分别内容的(即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而圣者却证见凡夫的所分别内容(凡夫所知的一切事物都如幻化出来的象马人车和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在名言境界中假安立的妄想,实际上是根本无生,毕竟空无所有的。
所以,认为有能有所是凡夫境界,“凡夫执着的能所”双亡是圣者境界,唯能无所是从圣者角度看凡夫境界:凡夫认为有的所,圣者证见是毕竟空无所有,所以说无所;而圣者证见的不可思议离言境界中的凡夫的能分别之心识——“真能”却是实际存在的,所以说唯有能。
【大千】08:11:54 2/23/05[26] (1K)
本贴由大千于2007年9月20日09:40:14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唯能无所是达到“能所双空”的方法。
唯能无所是说,虽然我们凡夫“所”知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但“能”知这些妄想的心却一定是存在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产生前面说的妄想了)。当我们认识到这个真理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佛的教导一步步地去彻底空掉凡夫“所”知的一切法,而当我们能够达到彻底空掉凡夫“所”知的一切法的时候,与此同时,“能”知这些妄想的心自然也就不能再生起来了,因为不可能有一个没有“所”想内容的“能”想的心能够生起来,没有“所”想内容的时候,“能”想的心(执着实有凡夫所知一切法的染污依他起的心)自然也就止息了。这就是达到了“能所双空”的境界,也就是(以根本智)实证到了空性。下面一步是随之自然生起来的:后得智(清净依他起的心,我们本具的如来智慧)自然会随着根本智生起,世界的真实面目自然现前(如佛所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那就是实证到了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如佛所说“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的正遍知境界。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我们现在“所”说出来的、所想像的“能”妄想的心,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能”妄想的心,而是在我们所分别的内容里假安立的一种假能,实际上它还是所。原来有个旧贴子说到这个,附在下面供兄参考:
能所对待之能实际是所
能所对待的能实际仍是所,能生能所对待的能才是真能。
能所对待之能实际仍是(能分别)所分别出来的内容,所以可以称之为“假能”,即是在所分别中假安立的能;而能使能所对待这种分别现象产生的能才是真能,此能永远不是所分别的内容,所以是离言离思议的,也就是说是超能所对待的。
那怎样知道真能是存在的呢?可以通过现量可证有所分别现象推理出来:既然有很多我们所分别出来的妄想,就一定有一个能产生这些妄想的能分别,因为如果没有能分别,就绝对不会分别出所分别来。
唯能无所的能就是指这个超能所对待的真能,而不是指那个实际是所的能所对待的假能,因为用名言所安立的相对待而言的能所,都包括在真能“所”分别出来的内容之中。
凡夫感觉这个真能是有与之相对的所分别内容的(即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而圣者却证见凡夫的所分别内容(凡夫所知的一切事物都如幻化出来的象马人车和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在名言境界中假安立的妄想,实际上是根本无生,毕竟空无所有的。
所以,认为有能有所是凡夫境界,“凡夫执着的能所”双亡是圣者境界,唯能无所是从圣者角度看凡夫境界:凡夫认为有的所,圣者证见是毕竟空无所有,所以说无所;而圣者证见的不可思议离言境界中的凡夫的能分别之心识——“真能”却是实际存在的,所以说唯有能。
【大千】08:11:54 2/23/05[26] (1K)
本贴由大千于2007年11月30日22:19:39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按师兄说法,
能和所本来就是一回事,没有所自然没有能。那么师兄怎么解释《成唯识论》中“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而且,论中讲暖、顶、忍。第一法,的次序就是“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这里明显从所取空到能取空有一个过程。
本贴由think于2007年12月07日20:54:32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能和所必须相对才能存在,
而不可能单独存在。怎样才能达到能所双亡呢?
一、我们凡夫认识不到能——我们正在认识“所”认识对象的能认识的心识,因为“能”不能认识到能自身,如《佛说般舟三昧经》中说:“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佛尔时说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又如《十二门论》说:“凡物不能自知。如指不能自触。如眼不能自见。……若自作即自作其体。不得以是事即作是事。如识不能自识。指不能自触。是故不得言自作。”所以我们无法使用我们这颗能认识的心,直接对它自身进行认识,我们凡夫的心只能认识到心“所”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
二、既然我们凡夫只能认识到心“所”认识的对象,那我们就只可能在心“所”认识到的对象上下功夫了:先空掉所。
三、如果空掉了所,能就不能单独存在了。也就是说,没有所自然不可能还有能,所以空掉所也就等于是空掉了能。
下面学习《成唯识论》:“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菩萨在定中观想:我所见到的一切影像,只不过是心中妄想习气(染污种子)的虚妄显现(并不是真的有如我执着的那样的外境事物存在),这样,执着实有外境的想法既然已经灭除,再一想那就是只剩下自己能妄想的心了,这样进行内心的观想,就可以知道所取是不存在的,然后可以知道(没有所取的)能取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之后就可以触证无所得的空性了。
这是在讲定中的观想过程,说的都是“所”观的内容,观想的内容是先空所,然后空能,但实际上整个这个过程都是在用能在空所(我们想像到的那个“能”实际上还是“所”想到的东西),到最后一刹那,印证能取的这个“所”也是不存在的,这时能所就同时双亡而证空性了。
也就是说,我们“所能想到的”①“所”认识对象和②“能”认识的心,这二者其实都是我们真正的“能”认识的心“所”认识到的对象。这个我们真正的“能”认识的心,这是我们凡夫现在认识不到的,而现在却正是由它在进行我们所有的认识活动——我们看贴子、理解、以至思考如何回帖等等都是它干的。
师兄说“这里明显从所取空到能取空有一个过程”,这是讲观想的思路有这样的次序和过程,而实际的证悟进程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请讲解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瑜伽师地论》的妙境长老来告诉我们,请看他是怎样讲解四加行位的观想过程和实际证悟过程的。
“如是暖、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于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
这里说的观想过程也是这样,如何观想,这是个理论问题,要有个先后的思路,而用这个思路去观想的时候,实际的证悟过程却是这样的:
妙境长老说:“这个四加行位,暖位、顶位都是观所观境不可得,观察这个名、义、自性、差别不可得,这两个位一直都是这样观察。到了这个暖位这个下忍的时候,就是确定了所观境是不可得的。
等到中忍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观察能观的也不可得,能观心也不可得。能观心不可得,这个中忍是两刹那,这两刹那过去了呢,就到上忍,
上忍位的时候就是印可心不可得,就是决定心也不可得,上忍是一刹那过去了,就到了世第一。
世第一还是一刹那,这一刹那是双印二空;所观境不可得,能观心也不可得。这时候‘后触无所得’,触者证也,就是证悟了离一切相的平等法界了,是这样意思。”
这就是说,四加行位的修行实际上就是在修暖位:空所观境,修到下忍之后,从中忍到证空性总共才有四刹那时间(中忍是两刹那,上忍是一刹那过去了,世第一还是一刹那),等于是进入自动运行程序了,也就是说,在观想思路上,把所观境彻底空掉了就成功了:灭除所也就是灭除了能。
本贴由大千于2007年12月08日09:39:57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该贴于2009-04-22 11:51:41被大 千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