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论依据
Jin1973:末学不才,无名小辈,皈依两年,学习法相唯识一年有余,前世有无栽培,现在无从得知,仅读过一些小论,摄论虽有涉足,但是很浅,可谓是闻思浅薄,学疏见短,所说的话纯是个人意见,其中必有謬误之处,不对的地方还请诸师兄们指正,或为笑料亦不为怪。
yxy师兄贴中说,各去找经论依据,你们是以自己的猜测结论想要去找经论依据,根本不是对对经论有了深切认识得出的结论,此种方法小智小慧人之行。
yxy:您虽然自谦说才学一年,但显然也有相当深度的思考。提的问题有深度。
林老师说各去找经论依据,并不是说我们都没有经论依据,而是对经论依据的理解发生分歧。
林老师文章中已经说了周贵华对教量、乘量、宗量、随宗量的划分,所以林老师以成唯识论为主要依据,而在我们看来只是随宗量,不能作为依据。
林老师引了几段瑜伽师地论,大千立刻给出了和林老师不同的解读,周贵华还立刻引用了另一段瑜伽师地论,支持我方立场,而且没有什么歧义。
我在讨论中发现林老师对我们的思路很不熟悉,好像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感觉这个时候不是继续辨经论的时候,应该把我方观点先完整介绍一下。所以我在杭州会议中间把前后思路都讲给他,让他至少明白我们的观点是怎么回事,都搞明白之后再做判断。
介绍完后,林老师承认这也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但他说自圆其说还不算数,还得找经论依据。
应该说,前面在缙云山和杭州的两次沟通都是准备工作,双方先把对方观点搞清楚之后才能开展有成效的讨论,否则的话即使都在引用经典还是说不到一起。
林老师方面开始理解我们的思路了,今年再讨论应该会更有成效。
在论坛上先做些铺垫也不错。
Yxy:不能轻易认定某些说法是方便说,另一些是究竟说。别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认定。哪种认定更有道理,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了。
夺命:方便说、密意说,在正方那头,一向都是隆重认定的,哪舍得轻易了哩!
《唯识二十论》的密意言说色等十处,在唯识宗里本来就是个见解不一的争议命题,其争议之纷繁于《成唯识论》卷四中早有介绍。在剪刀看来,这里实在难说有什么对错之分,唯有谁比谁演绎得更加顺溜的差别。说穿了,都是古代印度论师们的I.Q.游戏,对提升逻辑思辨绝对有益,可对实际悟入唯识相性,怕是还有待观察的了!
y x y 对唯识若真有兴趣,不如打唯识思想源流的考察开始着手,比较能有个整体概念。只针对唯识宗内一些共识性高低不等的学说细项进行哲学分析,好像有点吃力不讨好。
Yxy:正因为知道经典中也有有争议的说法,所以我更看重经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