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慈氏学论坛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推荐到首页] [关闭] 你是第1个浏览者
下一页 1/1页
发帖人 主题:  请教大千师兄 楼主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05-06 12:58:1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在辩中边论中,有如下四句颂: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论曰。变似义者。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变似了者。谓余六识,了相粗故。此境实非有者。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似我似了非真现故。皆非实有。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理解,这句“识生变似义”中的“识”指的是前七识本身,前文提到的“虚妄分别有”里的虚妄分别指的是前七识的功能和作用。“境无故识无”中的“识”仍然是指前七识本身。这里还没有提到第八识(种子识)。因为前七识的唯一功能就是虚妄分别。前文提到的“能取”指的是依他起法的前七识本身,“所取”和这段提到的“义、有情、我、了”均为遍计所执性。

 

复次颂曰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论曰。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若异此者。系缚解脱则应皆无。如是便成拨无杂染及清净失。已显虚妄分别自相。此摄相今当说。但有如是虚妄分别。即能具摄三种自性。——————————————————————————这段我的理解是说明虚妄分别的性质,因为前七识是依他起法,是刹那生灭的,相似相续的,依他起性的这种“有”和我们凡夫所通常认为的“真实有”是有区别的,故说七识并非实有,但是也不是全无。所以前七识的唯一功能虚妄分别的性质也是这样,随着七识刹那生灭。我的理解不知道对不对,请大千及各位师兄指导。

 

 

 



发帖人 主题:  一起来学经论。 第2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5-07 13:57:51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vava99】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我理解,这句“识生变似义”中的“识”指的是前七识本身。
【大 千】
上次贴的那个讲解是被大家逼上梁山,没有准备,只在看不清楚的时候参考一下真谛法师的译本,刚才看了一下述记中这两段的解释,现在比较清楚了:这两个识字都是指八个识。
为什么真谛法师把第一个识字译作“本识”(真谛法师译本的长行中解释说:“本识者。谓阿黎耶识。生似彼者。谓似尘等四物。”)述记中说:“然真谛法师似朋一意识师意。所以颂中但言本识。长行乃别开之。”也就是说,真谛法师说的“本识”,是基于“一意识”说,就是把八个识都叫做意识,其中再分粗意识(前六)、中意识(第七识)和细意识(第八识),在长行里就分开说了。
述记:“论曰。变似了者至了相粗故——述曰。明第三识生变似所了。虽前二识亦变所了。以相细故。唯此得名。虽第六识亦变为我与我痴等。非恒俱故。独七得名。虽余六识亦变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续故。行相粗故。唯八得名。”
也就是说,变似了,是说第三识(前六识)变似所了。虽然前二识(第八识和第七识)也变所了,但因为了相细故不算数,唯有此前六识得名“变似了”。虽然第六识亦变为我与我痴等。非恒俱故。独有第七识得名“变似我”。虽余六识亦变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续故。行相粗故。唯有第八识八得名“变似义和有情”。述记后边也提到“第八识所变似义似根”云云。

【vava99】
“境无故识无”中的“识”仍然是指前七识本身。这里还没有提到第八识(种子识)。
【大 千】
述记说:“论曰。境无故识无者至亦非实有——述曰。前成境非有。此成心无。旧论文意先遣所执。后遣依他。皆不□□。此中亦是遣所执。如下论言。许灭于此得解脱故。但如暖顶遣境忍等遣心。非除依他。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
即是说,认识到所缘境实无时,就应该把认为实有能缘心的“唯有识想”也空掉了。“旧论文意”说的是:此后能所双亡证空性时,是染分依他也断之时,但述记认为,颂文里说的还不是这个时候“遣依他”的事,而仍“是遣所执”:“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能缘心是依他起心,依这个心“执有能取”,除的就是所执的这个“能取之识”。因为前面说了:执取四境的是八个识,所以“能取之识”就是指这八个识。

【vava99】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前文提到的“虚妄分别有”里的虚妄分别指的是前七识的功能和作用。
【大 千】
《辨中边论》说:“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这是解释“有”是指有什么?如果虚妄分别不包括第八识,那第八识就不属于“有”的范围了。
《辨中边论》说:“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如果虚妄分别不包括第八识,那第八识中就没有空性了?空性中也没有第八识了?
述记中说:“及有故者……述曰。二性虽有。互相有也。”二性即是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从来没有只说前七识而把第八识除外的意思。

【vava99】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这段我的理解是说明虚妄分别的性质,
【大 千】
这个“性”应该是体义,而不是其某种抽象的性质。
《辨中边论》说:“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
其中说:“于中少有乱识生……此性……”,“乱识”被称为“此性”,因此“此性”是指识体,而非性质。而且,一般认为性质是不变的,不是有为法,而识是有为法,有生有灭,才能说“以许此灭得解脱故”。

【vava99】
“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
依他起性的这种“有”和我们凡夫所通常认为的“真实有”是有区别的,故说七识并非实有,
【大 千】
说七识并非实有,这个实有是指圣者实证的实有,如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而这个“七识”是“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即是我们意识里想像的“七识”,所以说它并非是圣者实证的实有的依他起性。
而凡夫通常认为的“真实有”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这个说七识“并非实有”的实有是指凡夫通常认为的“真实有”的话,这句话就成了在说“并非不存在”了,与紧跟着后面说的“亦非全无”不就成同义重复吗?

发帖人 主题:  继续请教 第3楼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05-07 16:28:3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谢谢大千师兄的详细指导,是我学的不扎实,还没完全正确理解八识的含义。

还存在一点疑问,如师兄所说,“境无故识无”中的“识”指的是遍计所执性的八个识的概念,是假能取;不能按颂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因为依他起性的八个识本身是有的,是真能取。但是我从上下文的论中却没明显看出来对真假能取的说明。看到韩老讲解红卡时说过,唯能无所,我完全赞同韩老的理论,只有真正能取的心,没有所取的境。所以我觉得,在论中开始的地方应该对真能取和假能取做明确的说明,这样就不会让人搞混。



该贴于2009-05-07 22:15:18被vava99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继续探讨。 第4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5-08 11:27:59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按颂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应该说是有两种可能。究竟哪种是颂文原意,不但可以从上下文来看,而且还可以依据我们学过的其它经论、基本原则等经过分析推理得出。述记认为“此中亦是遣所执”,我们也认为说得有道理,暂时就先这样吧,如果再有问题了咱们再讨论。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关闭]
下一页 1/1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