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点儿自己的理解。
【vava99】
“依他起性”是实有的,它是刹那生灭,相似相续的。在时间、空间里没有一点儿延展性。也有人比喻“依他起性”为如幻有。
【大 千】
依他起性有染污和清净之分,染污依他起性,是指凡夫执着实有人我法我的依他起心,因为其所执的人我法我实际上根本不存在,就像凡夫心在做梦一样,所梦见的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实际上都是根本不存在的,空执一场,一无所得,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个整个就是在竹篮打水一场空地瞎折腾的做梦的心就是梦幻心,或说是如梦如幻的心。
而凡夫通过修行佛法将其染污八识转成圣者清净四智的时候,佛菩萨的清净智慧能够如实亲证一切法的真实面目,这是无上智慧,真实功德,就不是如梦如幻的了,这是清净依他起性。所以比喻“依他起性”为如幻有时,是指我们凡夫生死长梦中的染污依他起性。
【vava99】
阿赖耶识既是生命经验的储藏室,同时也是我们命运的主宰。
【大 千】
阿赖耶识不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所有的造作(包括染污的贪嗔痴和清净的修行)都是意识干的,阿赖耶识只不过是个被动接受意识造作所余习气(种子异名)的仓库而已。
【vava99】
我认为前七识均为第八识的种子所生起的现行,前七识的活动又熏习了新的种子藏于第八识中。如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不断的循环,使得阿赖耶识不断的吐旧纳新,永不坏灭,这便是我们“心识”的运行过程。
【大 千】
阿赖耶识是染污种子的总称,我们通过转染成净的修行可以把它转成清净的大圆镜智,这些完全清净的种子叫做无垢识,断除了染污种子就可以说是没有阿赖耶识了,所以阿赖耶识并非永不坏灭。
【vava99】
三界唯心的心自然包括一切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在内。
【大 千】
三界唯心的心就是指能缘的心,这是佛菩萨后得智才能证见的依他起性,而百法都是凡夫所知法,都是遍计所执性,实际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但佛教为了度众生,可以暂时利用百法中的名词,假安立圣者实证到的三界唯心真实境界。在我们凡夫开始学习佛法直到实证三界唯心之前的这个阶段中,可以暂时承许“圣者假安立其实证到的三界唯心真实境界”的那些法叫做“圣者实证法”,是实际存在的,而到我们也要转凡成圣实证圣者真实境界的时候,就要把这种假安立的暂时承许为实际存在的“圣者实证法”也舍弃掉,才能把凡夫所执着的所有遍计所执性全部空掉从而实证空性,随之生起的后得智自然就会证见三界唯心的真实境界(这回就不是我们现在用凡夫语言表述的假名“圣者实证法”了,而是初地菩萨实证的甚深缘起法。)。
【vava99】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一、意识(第六识),它能以三世、十八界作为其认识对象,对之进行周遍计度分别,故名能遍计。它在活动过程中熏习成两种种子,见分种子(自名言熏习为种子)与相分种子(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并以此(见、相二种子)作为下一次生起之因。
【大 千】
这段话的原文是:“有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
这个意识的生起是缘用两种名言熏习为种子生起的:第一种是“自名言熏习为种子”,这种种子是意识自己的名言熏习成的种子;第二种是“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这种种子是除意识外其它所有识的名言熏习成的种子,这第二种种子不是意识熏习成的,但意识可以缘用它们,因为意识是遍计,可以遍计一切法(包括一切种子)。
【vava99】
……并由寻思等心理作用最终产生语言进行表达。无著对意识活动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其中可以看出意识的活动特性是对对象进行虚妄的名言安立(亦即是意识的概念认知特性),并由此产生执著。这些错误虚妄的概念是意识的认知内容(亲所缘缘),它是遍计所执。
【大 千】
师兄只说到了“由寻起语”一句,却未注意到紧接着非常重要的一句解释:由寻起什么“语”?即:“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见闻等四种言说”是指“见闻觉知四种言说”,见是眼见色,闻是耳闻声,觉包括鼻舌身之嗅觉、味觉和触觉(即是:鼻嗅香、舌尝味、身触触),知是意识知法,因此“见闻觉知四种言说”就是指前六识所见闻觉知的色声香味触法,这正是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所以,我们凡夫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法都是言说,都是遍计所执性。
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坎,如果能够跨过这道坎,再看佛经就大不一样了。而如果跨不过这道坎,那就仍是一般的凡夫见:前五识所见闻感觉到的色声香味触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第六识思维中的法尘是并非实际存在的遍计所执性。这样去看佛经当然就有很多地方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