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是以圣言量为准,大乘佛教公认的有佛授记的圣者是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其他人的说法若觉得符合佛说也是仅供参考,若与佛说相差甚远那就根本就不值得考虑了。像这种旁涉佛学的学者,不能深入法义,却要牵强附会,只能弄出无数笑话来,这你也要研究?在下实在没这功夫奉陪。勉强看了一下这篇论文,下面的话都是违反唯识学基本常识的,谁愿意研究谁研究吧:
一、《成唯识论》中有言:“心与心所,同所依根。” [8] (卷二) 这就是说:见分和相分都要以自证分为基础(根)。
【大千:自证分什么时候也成所依“根”了?】
二、“自证分” 已然是“智”的境界,而非“识” 的境界。
【大千:凡夫八识都有自证分,就都已然是“智”的境界,而非“识” 的境界了?】
三、第七识的相分是染污的,而第七识的“自证分属净”。[10](P184)也就是说,从第七识的自证分角度来看。第七识是清净的。
四、前五识的相分是染是净,要取决于它们所依据的究竟是第七识的相分还是自证分。若是前者,那么前五识所构造的对象原则上都会带有染污,也就是说,都会沾染自我的欲念,都会成为自我所执的事物。若是后者,则前五识便不带有自我的妄念,也不带有因此而引出的烦恼,故而便是清净的。
五、成所作智还只是初步的智慧,还不是佛的智慧,即真正的“觉悟者”的智慧。
【大千:成所作智是只有佛才有的智慧。】
六、当第七识与自证分相应时,平等性智也就初步得以显露。
七、《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说:“识有两种,一者阿赖耶识,一者转识。”前者是“有漏的染识”,分八识;后者则转成“无漏的净识”,也分八识。
【大千:《瑜伽师地论》原文如下:“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转识就是前七识,这是最基本常识,竟然成了“无漏的净识”,也分八识?!】
八、第九识就是“证自证分”。它是对八识各自的自证分的证明。
九、“第九识能证明第八自证分为黄方形,第七自证分为赤三角形,第六自证分为白圆形,前五识自证分为黑钵形,而自识自证分为青团形”。
十、“五识即相分,六七识即见分,八识即自证分,九识即谓证自证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