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虽然自谦说才学一年,但显然也有相当深度的思考。提的问题有深度。
林老师说各去找经论依据,并不是说我们都没有经论依据,而是对经论依据的理解发生分歧。
林老师文章中已经说了周贵华对教量、乘量、宗量、随宗量的划分,所以林老师以成唯识论为主要依据,而在我们看来只是随宗量,不能作为依据。
林老师引了几段瑜伽师地论,大千立刻给出了和林老师不同的解读,周贵华还立刻引用了另一段瑜伽师地论,支持我方立场,而且没有什么歧义。
我在讨论中发现林老师对我们的思路很不熟悉,好像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解释。感觉这个时候不是继续辨经论的时候,应该把我方观点先完整介绍一下。所以我在杭州会议中间把前后思路都讲给他,让他至少明白我们的观点是怎么回事,都搞明白之后再做判断。
介绍完后,林老师承认这也是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体系,但他说自圆其说还不算数,还得找经论依据。
应该说,前面在缙云山和杭州的两次沟通都是准备工作,双方先把对方观点搞清楚之后才能开展有成效的讨论,否则的话即使都在引用经典还是说不到一起。
林老师方面开始理解我们的思路了,今年再讨论应该会更有成效。
在论坛上先做些铺垫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