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您转贴麻爷那篇科普,电子双缝干涉也不是观察者许不许的来的。
种子剎那灭,出自《摄大乘论》,属(名言)种子六种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种子自类引生种子,却是《成唯识论》的(1)。因为剎那灭,所以不能不想法儿避免在未得众缘和合发生现行以前就自动消失了,于是便产生了需要安立种子自类相生的理由。毕竟种子没道理纔一熏成便须立即发生现行,总难免需要维持一段“时间背景”的 steady state 去等待众缘的加临(六义之“待众缘”)。但唯识家终究不许法有暂住性的;对种子,虽说被定义为一种捉拟不得的“功能差别”,但体性却又不得不为实有体法──依他起,与某些同志将种子模拟为能量的理解固不尽相同,所以种子的静态必须要以某种动态──生灭无间相续──的“表达”来呈现,而不能说为暂住不变,乃至什么超越时空的存在。这在奘系,又给归结回种子六义之“恒随转”义,如《识论》卷2:“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此遮转识,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2) 大概透过种子自类的恒相随转,始有以挽救种子剎那幻灭的危机吧?
俺向鸡蛋请教,因为他尝以新义信徒自居,而这个问题明显与新义家有关,所以想瞧瞧他的看法,或许对解决H、Y两君的争论有所帮助。
~~~~~~~~~~~~~~~~~~~~~~~~~~~~~~~~~~~~~~~~~~~~~~~~~~~~~~~~~~~~~~~~~~~~~~~~
(1)《成唯识论》卷2:“现种异类,互不相违,一身俱时,有能生用。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 又卷7:“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 按:谓此非《摄论》本意,是奘系自己所承认的,如《述记》卷5释本论“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句云:“即显前种生后(种)之义,此非俱有(指六义中“果俱有”义),俱种摄故。《摄论》无此。” 不过虽说《摄论》无此,到底还是借用了无性菩萨《摄论释》的讲法,i.e. “种子”(能生现行)与“种类”(不生现行)的区分,但这未免扯远了,姑置不论。
(2) 不过原本《摄论》的“种子恒随转”并无后来这等严明的界说,所以也有人认为应解释为与现行识之相随转,或者谓此恒转性,种子本具,仅仅表示一类特质,而不限乎专门用以描述种子之生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