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慈氏学论坛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推荐到首页] [关闭] 你是第1个浏览者
下一页 1/2页
发帖人 主题:  这个颂子到底什么意思?? 楼主
用户名: 无畏金刚
注册日: 2008-09-01
发表于 2009-03-20 11:19:2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
  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到底是什么平等?境无,二取无平等,还是二取识无,二取境无平等?这个平等怎么理解?


发帖人 主题:  试解一下。 第2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3-20 15:29:3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我曾经在小范围讲过一次,供兄参考: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已经说完了虚妄分别包括的这三种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就是就现在应当讲一讲在虚妄分别上我们怎么入无相,“入无相”就是证入无相,“无相”就是遍计所执全都没有了,就是空性的意思,“入无相”就是证空性,证空性就是见道,就是初地菩萨,现在就是要说在虚妄分别上我们怎么证空性的“方便相”,“方便”接近于我们现在话里的方法,这里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应当说一说就在依他起上如何证入空性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相貌是什么,下面就是介绍。
  这个颂子很有名,也应该背过,“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这就是证空性的方法,我们就直接说论了。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就是说分两个步骤来证,第一个步骤先“依止唯识”,我们现在学唯识就是依止唯识,就是先讲唯识,唯识的意思就是唯有识,只有识,只有心,我们先依止唯识的理论,“有所得故”,因为我们讲唯识是说唯有识,这就是有所得。做什么呢?拿它当一个工具,来完成一项任务,就是后面说的,“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先把境空掉,先让境无所得这个思想生起来。我们说世界上只有识只有心,说这个有什么用呢?就是告诉你说心做梦所梦到的所有事物是不存在的,你把这个境空掉。
  唯识无境,这是唯识讲的第一个道理,这是第一步,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那就要好好先学这一步,当你真的确认了唯识无境,你再进行第二步。
  “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复”就是再,现在你已经承认境不存在了,“后有于识无所得生”,为什么境空掉之后就有“识无所得生”呢?这个识就是我们能做梦的心,如果你真的认识到外境都根本没有,梦里的东西都不存在,你就没兴趣做这个梦了,你对梦里东西的执着一断,你的梦就停止了。你所执着的梦境里的一切法都没有了,你的梦还有吗?你做梦的心自然就停止了,所以你真的把境全空掉的时候,你能分别的识自然就停止了。
  你让梦醒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把你梦里原来认为是真实的那些东西都给空掉,要告诉自己这是梦,里面的东西都不存在,这是你的妄想,你不要把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当真,这样妄想才能停止,妄想停止了,梦也就停止了。
  “后有于识无所得生”,你把境完全空掉之后,这个能够执着有遍计所执的心的分别也就停止了,就是这个染污的颠倒的识它也就生不起来了。识要生起来它必须有一个所分别的对象,你把对象空掉之后,分别那个对象的识就无法再生起了,这个染污识不生了,你的这个梦就醒了。
  梦醒了就能见到真实了,这时你的清净依他起,无分别智就生起了,你就见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了,就是初地菩萨了。
  这里说了两个步骤,第一个先依止唯识空掉识所分别的外境,第二所分别的外境空掉之后,能分别的识也就断掉了。
  “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就是由这个方法可以证入“所取能取无相”,这里哪个是所取,哪个是能取呢?这是真能取、真所取,这个所取包括了境,和能够认识境的“识”,这里是第一个假安立的“识”。
  我们现在讲一个人有八个识,眼识能看颜色,耳识能听声音等等,这个颜色、声音是境是所取,实际上我们说的这个眼识、耳识呢,也是所取,我现在把它叫做能取,但实际上它还是所取,它是依他起意识的所取,还是依他起意识所认识的对象。
  就是我们昨天讲的能取所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真的所取能取,真的能取是依他起的识,真的所取是凡夫所知的一切法。
  在凡夫所知的一切法这个所取里头,我们又把这一切法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能取,一个所取。这个能取是假安立的,它是照着依他起的识假安立的,就是说在遍计所执性里头我们模仿依他起的识假安立了一个识。
  因为这样你才能解释啊,你说看到颜色了,是什么看到颜色了?说眼识看到的,如果说“眼识我们看不到”,那我们就没法讲道理了,我们先在语言里假安立一个眼识,所以真正的所取是包括识和境的,能取是我们现在看不到的那个依他起的识,染污依他起的识,能够妄想的识,这是真正的能取。
  “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由这个方法你就能够把所取能取全部空掉,就证到空性了,这就是证空性的方法。
  下面一个颂子,“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先解释头一句“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上面讲了唯识无境,说识是有的,所以说这个识是有所得的,这就叫“由识有得性”。上面讲的第二步境完全空掉之后,这个能妄想的识也就没有了,“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就是上面原来说有的那个识到最后也成无所得了,因为没有妄想的对象了,所以能妄想的识也不能生起了。这是重复上面的意思,下面得出来一个结论是什么呢?
  “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所以我们知道有两个东西是平等的,就是“由识有得性”的“有得”,和“亦成无所得”的“无得”,这两个东西平等,就是有得性和无得性它两个平等。
  这个“有得”和“无得”是相反的,怎么会平等呢?它是这样的,说这个识是有,是能取,因为它能取境,可是它取的境是什么呢?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没真的取到,实质上识是无所得的,等于说识在瞎折腾,白忙活了,什么也没捞着,没取到任何东西,所以说这个有所得——它就是无所得。
  这个道理我们打个比方,说有一个国王,出来巡视,有人告诉国王说这个村里的人都怕老婆,这个国王不信,说就没有一个不怕老婆的吗?他把村里所有男的都集合起来,说怕老婆的站在这边,不怕老婆的站在那边,人们都往怕老婆这边跑,结果就有一个人站到不怕老婆那边。这个国王觉得还是有点儿面子,挺高兴,就问这位,你为什么不怕老婆啊?这个男的说,我老婆叫我站在这边。
  有和无的平等,这就是个例子,有没有不怕老婆的呢?有一个,这是有。说为什么不怕老婆啊?他说我老婆非让我站在这儿,我不敢不站,这实质上还是怕老婆,所以在这里怕老婆和不怕老婆实质上平等:都是怕老婆。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没工作,不发工资,就说这个人没工资,另一个人呢有工作,有工作当然有工资了,但是他的公司垮台了破产了,发不了,但是他是有工资的,工资是多少呢?零,这个有工资和那个无工资实质上是平等的,就是名义上是有工资,实质上是和无工资是平等的。
  像我们现在这个妄想识就是这样,有没有能分别的识呢?有,但是这个识所分别出来的东西根本都不存在,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分别出来,这个能取实际上一点儿东西没取着,所以虽然叫做能取,但是却什么都没取着,它跟无所得是一个意义,实质是一样的,所以说识有得性,它也就是无所得,它的性质就是无所得的,所以这个有得和无得是一样的。
  看下面的解释,“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我们的意识在生起来的时候它可以显现出好象是有的虚妄境,而虚妄境实际上是没有,但是这个识确实是生起来了,所以叫有所得,就是唯识有所得。
  “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就是虽然识生起来了,但是因为所得境没有真实性,不是实际存在,都是意识妄想出来的,“能得实性亦不得成”,不能得到真实的东西、实际存在的东西,(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成立不起来,虽然起了分别了,但是所分别的东西是空,没有一点儿真实的东西,(所以识不能得成实有)。
  “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我们的识以为得了很多东西,而实质上是什么也没得到,“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这里的能取所取是真的能取和真的所取,能取的识和所取的一切境都是无所得的。
  为什么这里说能取所取叫“二有所得”呢?就是在这个所取里头我们假安立了一个识,我们说人有八个识,这八个识都是存在的,这个所取里头包含我们假安立的能取,这个假安立的能取我们一开始是说有所得的,所以所取也叫有所得。
  “能取”这个是真正的能取,就是能够起虚妄分别的依他起的识,这个真的依他起的识,和所取的遍计所执里头假安立的我们现在知道的这八个识,这两个唯识是两个有所得,这两个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遍计所执里头假安立的识是无所得的,当你真的把所有的境空掉之后不起分别了,依他起里真正起分别的颠倒识也就不生起了,两个有所得就都成无所得了。
  这样彻底地遍计所执性没有了,染污依他起也没有了,虚妄分别识整个不生起了。虚妄分别识不生起了,我们刚才说并不是断灭了,真正的无分别智就生起了,就是说你把障碍去除之后真实就现前了,所以这颂子就是解释上面证空性的方法。

发帖人 主题:  两重能所的解释, 第3楼
用户名: changru
注册日: 2006-02-23
发表于 2009-03-21 01:46:1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用一重能所解释就够了,逻辑上不需要再安一重.

前些天,和一位师兄聊天:佛法中经常说能所,那怎么可以体会到一点能在哪里,所在哪里?

聊天的结果是,能所就是无明,是幻像,哪里还真有个能所在那儿可以去体会.

能所对立是"二", 二到是可以做两重解释.

第一重是能所之二,所谓心物,人我之类.

第二重是所中之二,所谓是非,善恶之类.

这个"二"的两重解释其实也是个方便,哪里真有个两重的分界线在,不过是粗细的差别罢了.

 

发帖人 主题:  掩耳盗铃。 第4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3-21 08:15:49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哪里还真有个能所在那儿可以去体会.”
你有没有上面这个“所”体会?
你有没有能够体会这个“所”体会的“能”体会?
发帖人 主题:  屋上架屋 第5楼
用户名: changru
注册日: 2006-02-23
发表于 2009-03-21 09:28:26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哪里还真有个能所在那儿可以去体会.”

--------这是一屋


你有没有上面这个“所”体会?
你有没有能够体会这个“所”体会的“能”体会?

--------这是屋上之屋

 

如果做上面的"所体会","能体会"的分析观察后,对结论还可以再做"所结论","能结论"的分析,如此可以一直下去.

发帖人 主题:  佛法就是佛架的屋: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第6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3-21 10:07:32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帖人 主题:  赞成 第7楼
用户名: changru
注册日: 2006-02-23
发表于 2009-03-21 10:31:5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帖人 主题:  补充说明:能取所取有两个层次。 第8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3-21 10:59:5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怎么理解这句话:“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所取和能取这两个有所得,一样样地都成无所得了。下面这个颂子里就有“所取和能取这两个有所得”: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第一句“依识有所得”,这是我们凡夫说出来的唯有识的“识”,这是在名言中假安立的“依他起的识”(并非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分别活动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依他起性的识本身),名言都是我们的所取,所以说这是所取中的有所得,所以这是假能取。
最后一句“识无所得生”,这是指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分别活动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依他起性的识本身,如果我们因为知道境无所得而最终达到完全不分别境了,我们这个能够分别境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依他起性的识也就不可能单独存在了,这是真能取。有所取的时候,真能取就必然存在妄取所取的活动,所以这也是一个有所得。
在证空性之前的最后一刹那,这两个所取,前面的那个假能取空掉了,后面这个真能取同时也就不能生起了,所以都成无所得了,这就是证得了空性。
把讲此前颂子时提到的能取所取有两个层次的一段话也贴一下,仅供参考。
  “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这四个境都不是真实有的,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如果境没有了,能够认识这个境的识也就没有了。
  这里的“境”包含了能取所取,义、有情是所取,我、了是能取,能取所取这两个都属于四境。注意,他把“所取义等”叫做四境,就是说四境都是“所取”的东西。
  这个“所取”里包含了两个层次,这四个境都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本身本来整个是一个所取,谁是能取呢?依他起的识是能取,这是第一层能所,这叫真正的能所。真正能够遍计的是意识,这个是依他起,是有的,是虚妄分别,这是真正的能取。它能取什么呢?它能取遍计所执。
  在真正的能取“所取”的遍计所执里呢,又分了一层能所,这里的能取是个假的,是假安立的。这个遍计所执里的能取实际还是所取,是识所分别出来的,是不变的东西。就是刚才我说的,在遍计所执里头我们也说有物质世界有精神世界,这里说的这个精神世界不是精神世界本身,因为识在分别的时候它不能把自己也认识到,它所分析出来的精神现象都已经不是精神了,都变成物质现象了,比如说变成声音了,变成印刷的字体了,变成声音和字体所指的一种义,声音、文字都不是心,它指的义怎么可能是心呢?所以在我们遍计所执性里头是没有真正能取的识的可能性的。
  但是呢他要假安立,为什么要假安立呢?他知道你既然能够认识境,一定有一个能认识的心,他能推理出来。但是在遍计所执里安立的识,一定不是真正依他起本身的识、实际存在的识,而是在遍计所执里想象出来的、安立出来的一个识,这个识叫做遍计所执性里的能取,这是一个假的能取,这是第二层的能取。
  所以这里说的这个“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这个所取是真的,就是说四境里头,前面两个真的所取,和后面两个假的能取,它们四个合起来就是四境,实际上这全是所取的东西。
  “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如果你的所取,也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话,“能取诸识亦非实有”,这个“诸识”指的是依他起的诸识本身,是我们凡夫认识不到的真正在进行虚妄分别的意识等前六识。
  有境就有能取它的识,这是依他起的识。“境无故识无”,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你在执着有所取四境的时候,你能够虚妄分别的识就一刻不停地在活动,就是刚才说的,只要有遍计所执,必然有依他起的活动在背后起作用,或者说人只要是在取你所取的对象,就一定有一个能取这个对象的识在活动,虽然我们看不到,这是依他起,真正的缘起法。
  而如果你所取的四个境,这些遍计所执性你全部都空掉了,不再生起了,能够执着有这四境的依他起的识同时也就没有了,就是没有虚妄分别识了,就成了如实见了,就成了无分别智了,就成了初地菩萨了。
  圣者如实有有分别,但是有的不是我们凡夫虚妄分别的这种要分能分所的分别,他还是有分别,他的分别是现量分别,就是一下一切现象了了分明,他不用分析,他是能分别的识和所分别的境是一体的,无能无所,能所双泯。就好象我们眼睛看东西一样,我们眼睛看东西就是现量亲证,一睁眼眼前现象刹那顿现,全体现前。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识转成圣者智的时候,就不需要意识的比量分别了,而是现量分别了。

该贴于2009-03-24 08:54:03被大 千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大千师兄 太思辨的,太聪明的,太智慧了,。。。 太智慧了 第9楼
用户名: 冰水中的狒狒
注册日: 2009-02-09
发表于 2009-03-21 11:34:41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大千师兄 太思辨的,太聪明的,太智慧了,。。。 太智慧了

太有洞见力,太深邃了, 这是我此时读 师兄 录音的感受,

要是以前对师兄可以描述是一种盲目的喜欢 或是一种心应的感觉得话,

现在 现在是一种敬佩  崇敬  才明白师兄 演绎繁琐逻辑背后的智慧,

这是 智慧 动析 尘世的智慧, 我现在还是不明白很多 ,不知的 很多

但还是触碰到了一点   一点   一星电  但是很奇妙  

比拟一下  师兄 很像  老子   很像 范蠡    像这些古代的智者。 

 这是我此时的感触

 


该贴于2009-03-21 17:36:00被冰水中的狒狒编辑过
 
 
这里有一个问题 就是变成空气了,
这样很难定义, 是什么 不是什么 走路都是禅定 是个无情物
你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 其实他只是他本身 原本的那样的
无始无终 的那个存在。 什么都不是,

不是水 不是镜 不是云, 甚至都不能描述是空气。 无法描述

我想师兄们 都看过 玅境長老 韩老 大千师兄的 音像资料
我可不可以 这样理解,当然是既不恰当的

大千师兄 教我们做水 韩老 教我们做镜 玅境長老 教我们做云
 
我不知道可以做到吗, 也不想贪心 只是在试试 不行也可以
其实学了佛法之后 我已经很快乐了,
 
我的比拟是及不恰当的, 只是听录音的感觉 , 是一种 我的
幻觉      一种当时的妄想。  只是当时的。
 

 
 
 
 
 
 
 
 

该贴于2009-03-21 19:14:14被冰水中的狒狒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简略地说 第10楼
用户名: 游戏海
注册日: 2008-08-28
发表于 2009-03-21 12:41:39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依他起识与遍计所执是一对能所关系,在遍计所执中也存在一种或二种假立的能所关系。若遍计所执内的能所空了,同时作为依他起识的能取也就断了,所以说安立的依他起识的能取与离言的依他起识的能取 这二种有所得,就同所空的义一样,平等成为无所得了。
发帖人 主题:  大千开春后的桃花运着实挺旺的! 第11楼
用户名: 奪命剪刀脚
注册日: 2008-08-26
发表于 2009-03-22 05:53:05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帖人 主题:  冰狒兄,好像上贴是你问变空气的事,何时改成歌颂千兄了? 第12楼
用户名: 地山谦
注册日: 2008-12-16
发表于 2009-03-22 12:41:34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帖人 主题:  按俺的理解把这个颂子展开来分析下 第13楼
用户名: 无畏金刚
注册日: 2008-09-01
发表于 2009-03-22 17:37:32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即于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论曰:依止唯识有所得故,先有于境无所得生。复依于境无所得故,后有于识无所得生。由是方便得入所取能取无相。
  复次颂曰: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已显虚妄分别摄相,当说如何由虚妄分别入无相方便相。颂曰:

前面已经说了虚妄分别摄相之理,现在当说如何于虚妄分别入无相之事。也就是

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

咱们先把有所得置换成有,无所得置换成无。

依止唯识有(这个道理),则先有于境无生,也就是所取外境都是虚妄这一实修的结果生。再复依依于外境无(所取外境都是虚妄)此定解来修,则产生能取识也是无这一实修结果。真样就由(理)方便得入无所取能取之二无(之事)。

复次颂曰(所以总结为)
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
即由识所生时现似!!种种虚妄之外境,叫有。以(所取)所得境无实有的原因,能得(能取)的也不是实有的。由能取之识无故,所取能取有俱成无。

由于前面一个颂子已经说过,二取根本是没有的,不是有,所以可以看出这个置换有所得无所得的有无,他的实际意思不应理解成有或者无,而是有某某属性,有某某特征有某某内容,某某特征某某内容无,就像戴了个蓝墨镜,看见蓝色的世界,不能说这个蓝色世界有,但这个蓝墨镜确实有这个特性能让你见到蓝色世界

。这样再把有所得无所得还原,就得到所取能取有的那些东东都没有,既是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更深一步讲,这个无所得可以理解成空性也就是某某特征某某内容空,也就是能取所取显现的时候本体既是空性,二者是平等的,性平等。

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

发帖人 主题:  这样写也太复杂了,我简单要约下看对不对 第14楼
用户名: 无畏金刚
注册日: 2008-09-01
发表于 2009-03-22 17:50:02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按古义,就是六七识的能取所取实际是缘的八识依他起的见分和其行相。也就是在八识这个依他起的能取所取上做的遍计执取。

按新义,六七识缘八识见分相分起遍计执,八识的见分相分是依他起。

是这样把~~
发帖人 主题:  【得】 第15楼
用户名: hu-ou
注册日: 2007-03-27
发表于 2009-03-23 00:13:22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得是成就不失的意思,依一切法造作成就者名为得。《百法明门论直解》说:“得者,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而《百法纂释》中则谓:“言得者,成就不失之义,谓色心生起未灭坏,是生缘摄,受增盛之因。即凡夫有所得心,三乘有所得果,如得金时,金非时得,金乃是物,得非是金,有名而无实,故云不相应也。”所以得即是获得,主体对一定对象——特别是与佛法间的关系。


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发帖人 主题:  后触无所得 第16楼
用户名: hu-ou
注册日: 2007-03-27
发表于 2009-03-23 00:23:0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27现前立少物  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  非实住唯识 

 菩萨于定位  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  审观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无  后触无所得 

 28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29无得不思议  是出世间智
   舍二粗重故  便证得转依 

发帖人 主题:  大概是这个意思。 第17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3-23 11:09:5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我当时讲得复杂了。现在看论释:
  论曰: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无实性故,能得实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识无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
  “唯识生时现似种种虚妄境故,名有所得”,就是凡夫以为“所取”境有所得。而实际上由于“所取”境没有实体,“能取”识的实体也就只是虚妄分别了。在能得识不再虚妄分别的时候,所取、能取这两个有所得都就平等地成了无所得了。
发帖人 主题:  新义是这样, 第18楼
用户名: 大 千
注册日: 2008-08-29
发表于 2009-03-23 11:28:39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古义改一点加一点:六七识的能取实际是缘的第八识依他起的见分,所取是缘第八识的因相(就是那堆种子,还有其他有情之识)。
发帖人 主题:  不同意金刚师兄的观点 第19楼
用户名: vava99
注册日: 2009-02-12
发表于 2009-03-23 12:05:51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啥叫某某属性、某某特征、某某内容无?言外之意是还有很多属性、特征、内容有?我从这颂里可一点也没看出来有这层意思。

师兄举例:“就像戴了个蓝墨镜,看见蓝色的世界,不能说这个蓝色世界有,但这个蓝墨镜确实有这个特性能让你见到蓝色世界”————————————————————————————你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是实有的,只不过是颜色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你这种说法还不如康德哲学提出的“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是无法认识的,我们只是看到很多的颜色组合,在所见颜色的背后有一个彼岸世界我们无法认识,这个彼岸世界是由“自在之物”组成的,它们是普遍联系着的,相互作用着的。金刚师兄的意思是佛法讲空性,讲了半天什么都没空掉,只是说世上事物的一些属性、特征、内容没有?那我请问金刚师兄你认为佛法说这个世上事物都还存在着哪些属性、特征、内容?

我认为若说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为空,这里的空就是根本没有,虚无的意思,不能解释为一些性质没有,一些性质有。我对般若经读的不多,也没学习过中观,若般若经里的"空性"指的是 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那就是说空掉凡夫所见闻觉知的法,不空圣者所证的实有的法.


该贴于2009-03-23 15:31:30被vava99编辑过
发帖人 主题:  你认为“空性”就是根本没有,这是断见。 第20楼
用户名: 地山谦
注册日: 2008-12-16
发表于 2009-03-23 12:26:07 [引用回复]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发表新帖] [回复] [置顶] [设为精华帖子] [树型] [关闭]
下一页 1/2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