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va99】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此境实非有 境无故识无
我理解,这句“识生变似义”中的“识”指的是前七识本身。
【大 千】
上次贴的那个讲解是被大家逼上梁山,没有准备,只在看不清楚的时候参考一下真谛法师的译本,刚才看了一下述记中这两段的解释,现在比较清楚了:这两个识字都是指八个识。
为什么真谛法师把第一个识字译作“本识”(真谛法师译本的长行中解释说:“本识者。谓阿黎耶识。生似彼者。谓似尘等四物。”)述记中说:“然真谛法师似朋一意识师意。所以颂中但言本识。长行乃别开之。”也就是说,真谛法师说的“本识”,是基于“一意识”说,就是把八个识都叫做意识,其中再分粗意识(前六)、中意识(第七识)和细意识(第八识),在长行里就分开说了。
述记:“论曰。变似了者至了相粗故——述曰。明第三识生变似所了。虽前二识亦变所了。以相细故。唯此得名。虽第六识亦变为我与我痴等。非恒俱故。独七得名。虽余六识亦变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续故。行相粗故。唯八得名。”
也就是说,变似了,是说第三识(前六识)变似所了。虽然前二识(第八识和第七识)也变所了,但因为了相细故不算数,唯有此前六识得名“变似了”。虽然第六识亦变为我与我痴等。非恒俱故。独有第七识得名“变似我”。虽余六识亦变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续故。行相粗故。唯有第八识八得名“变似义和有情”。述记后边也提到“第八识所变似义似根”云云。
【vava99】
“境无故识无”中的“识”仍然是指前七识本身。这里还没有提到第八识(种子识)。
【大 千】
述记说:“论曰。境无故识无者至亦非实有——述曰。前成境非有。此成心无。旧论文意先遣所执。后遣依他。皆不□□。此中亦是遣所执。如下论言。许灭于此得解脱故。但如暖顶遣境忍等遣心。非除依他。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
即是说,认识到所缘境实无时,就应该把认为实有能缘心的“唯有识想”也空掉了。“旧论文意”说的是:此后能所双亡证空性时,是染分依他也断之时,但述记认为,颂文里说的还不是这个时候“遣依他”的事,而仍“是遣所执”:“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能缘心是依他起心,依这个心“执有能取”,除的就是所执的这个“能取之识”。因为前面说了:执取四境的是八个识,所以“能取之识”就是指这八个识。
【vava99】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前文提到的“虚妄分别有”里的虚妄分别指的是前七识的功能和作用。
【大 千】
《辨中边论》说:“有故者。谓有空性虚妄分别故。”这是解释“有”是指有什么?如果虚妄分别不包括第八识,那第八识就不属于“有”的范围了。
《辨中边论》说:“及有故者。谓虚妄分别中有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别故。”如果虚妄分别不包括第八识,那第八识中就没有空性了?空性中也没有第八识了?
述记中说:“及有故者……述曰。二性虽有。互相有也。”二性即是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从来没有只说前七识而把第八识除外的意思。
【vava99】
虚妄分别性 由此义得成
非实有全无 许灭解脱故
这段我的理解是说明虚妄分别的性质,
【大 千】
这个“性”应该是体义,而不是其某种抽象的性质。
《辨中边论》说:“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于中少有乱识生故。如何不许此性全无。以许此灭得解脱故。”
其中说:“于中少有乱识生……此性……”,“乱识”被称为“此性”,因此“此性”是指识体,而非性质。而且,一般认为性质是不变的,不是有为法,而识是有为法,有生有灭,才能说“以许此灭得解脱故”。
【vava99】
“虚妄分别。由此义故成非实有。如所现起非真有故。亦非全无。”
依他起性的这种“有”和我们凡夫所通常认为的“真实有”是有区别的,故说七识并非实有,
【大 千】
说七识并非实有,这个实有是指圣者实证的实有,如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而这个“七识”是“依能缘心执有能取。除此识也”,即是我们意识里想像的“七识”,所以说它并非是圣者实证的实有的依他起性。
而凡夫通常认为的“真实有”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这个说七识“并非实有”的实有是指凡夫通常认为的“真实有”的话,这句话就成了在说“并非不存在”了,与紧跟着后面说的“亦非全无”不就成同义重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