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这句话:“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无所得性。”所取和能取这两个有所得,一样样地都成无所得了。下面这个颂子里就有“所取和能取这两个有所得”:
依识有所得 境无所得生
依境无所得 识无所得生
第一句“依识有所得”,这是我们凡夫说出来的唯有识的“识”,这是在名言中假安立的“依他起的识”(并非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分别活动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依他起性的识本身),名言都是我们的所取,所以说这是所取中的有所得,所以这是假能取。
最后一句“识无所得生”,这是指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分别活动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依他起性的识本身,如果我们因为知道境无所得而最终达到完全不分别境了,我们这个能够分别境的那个实际存在的依他起性的识也就不可能单独存在了,这是真能取。有所取的时候,真能取就必然存在妄取所取的活动,所以这也是一个有所得。
在证空性之前的最后一刹那,这两个所取,前面的那个假能取空掉了,后面这个真能取同时也就不能生起了,所以都成无所得了,这就是证得了空性。
把讲此前颂子时提到的能取所取有两个层次的一段话也贴一下,仅供参考。
“境无故识无者,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能取诸识亦非实有”,这四个境都不是真实有的,都不是实际存在的,如果境没有了,能够认识这个境的识也就没有了。
这里的“境”包含了能取所取,义、有情是所取,我、了是能取,能取所取这两个都属于四境。注意,他把“所取义等”叫做四境,就是说四境都是“所取”的东西。
这个“所取”里包含了两个层次,这四个境都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本身本来整个是一个所取,谁是能取呢?依他起的识是能取,这是第一层能所,这叫真正的能所。真正能够遍计的是意识,这个是依他起,是有的,是虚妄分别,这是真正的能取。它能取什么呢?它能取遍计所执。
在真正的能取“所取”的遍计所执里呢,又分了一层能所,这里的能取是个假的,是假安立的。这个遍计所执里的能取实际还是所取,是识所分别出来的,是不变的东西。就是刚才我说的,在遍计所执里头我们也说有物质世界有精神世界,这里说的这个精神世界不是精神世界本身,因为识在分别的时候它不能把自己也认识到,它所分析出来的精神现象都已经不是精神了,都变成物质现象了,比如说变成声音了,变成印刷的字体了,变成声音和字体所指的一种义,声音、文字都不是心,它指的义怎么可能是心呢?所以在我们遍计所执性里头是没有真正能取的识的可能性的。
但是呢他要假安立,为什么要假安立呢?他知道你既然能够认识境,一定有一个能认识的心,他能推理出来。但是在遍计所执里安立的识,一定不是真正依他起本身的识、实际存在的识,而是在遍计所执里想象出来的、安立出来的一个识,这个识叫做遍计所执性里的能取,这是一个假的能取,这是第二层的能取。
所以这里说的这个“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这个所取是真的,就是说四境里头,前面两个真的所取,和后面两个假的能取,它们四个合起来就是四境,实际上这全是所取的东西。
“谓所取义等四境无故”,如果你的所取,也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话,“能取诸识亦非实有”,这个“诸识”指的是依他起的诸识本身,是我们凡夫认识不到的真正在进行虚妄分别的意识等前六识。
有境就有能取它的识,这是依他起的识。“境无故识无”,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你在执着有所取四境的时候,你能够虚妄分别的识就一刻不停地在活动,就是刚才说的,只要有遍计所执,必然有依他起的活动在背后起作用,或者说人只要是在取你所取的对象,就一定有一个能取这个对象的识在活动,虽然我们看不到,这是依他起,真正的缘起法。
而如果你所取的四个境,这些遍计所执性你全部都空掉了,不再生起了,能够执着有这四境的依他起的识同时也就没有了,就是没有虚妄分别识了,就成了如实见了,就成了无分别智了,就成了初地菩萨了。
圣者如实有有分别,但是有的不是我们凡夫虚妄分别的这种要分能分所的分别,他还是有分别,他的分别是现量分别,就是一下一切现象了了分明,他不用分析,他是能分别的识和所分别的境是一体的,无能无所,能所双泯。就好象我们眼睛看东西一样,我们眼睛看东西就是现量亲证,一睁眼眼前现象刹那顿现,全体现前。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识转成圣者智的时候,就不需要意识的比量分别了,而是现量分别了。
该贴于2009-03-24 08:54:03被大 千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