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同杨新宇师兄讨论唯识 欢迎各位师兄参加 |
|
看了杨师兄的回复,觉得说的有道理.又将师兄的文章仔细阅读了一遍,进一步体会到了师兄的心思缜密、治学严谨。师兄在先前提到,什么可以作为讨论的依据,指出四点: 第一,被所有人认可的经验。 第二,佛教经典的理论。 第三,佛经中提到的特异经验。 第四,佛经中没有提到的特异经验,有一定可信度,且和佛教观点没有太大矛盾。 通常我们是以佛教经典的理论来作为讨论问题的依据,所讨论的问题大多也是与佛法有关,包括对佛法经论理解的分歧,对所见现象的解释等等。但是众人对佛法的理解本就各不相同,自古以来就有分歧,不然佛教也不会分那么多的宗派了。我很理解杨师兄的想法,我们现在又无法见到佛菩萨去问个明白,又怎么确定哪一宗哪一家说的是佛的本意呢?于是乎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用佛教经典理论来作为讨论问题的依据,其结论的正确性未必让众人放心和信服。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被所有人认可的经验”是否可以作为讨论问题的依据呢?这种“经验”实在太少了,比如不懂佛法的人执著有“人我法我”,懂佛法的人对“无人我法我”的理解也有不同,唯一能达成共识的可能就是名言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的逻辑推理,想依靠这些“经验”把问题讨论清楚恐怕很难办到。
有几个问题想同杨师兄讨论一下: 一、对于缙云山唯识学研讨会上的分歧:林老师认为凡夫可以见依他起性,而吕老师则认为凡夫不能见依他起性,真实的依他起性是离言的,凡夫只能见遍计所执性。 我赞同吕老师的说法,因为林老师认为凡夫的前五认识和五识所缘的五境是依他起性这点没错,但是当凡夫见到青黄赤白和识所缘的五境时,这时候已经是第六意识分别出的内容,应该属于遍计所执性。杨师兄也这样提到过“按照黑箱建模理论,我们所知觉到的外部世界其实是我们意识当中的一个关于外部世界的模型,建构这个模型的主要依据是感觉信息。因为真实的记忆空间象真实的外部世界一样是不能直接感知的,我们同样只能获得真实记忆空间的一个模型”。第六识分五俱意识,散位意识,独头意识。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散位意识未接触外境亦可随时生起;独头意识就是无中生有的幻想。假设如林老师所说,凡夫所见的青黄赤白和五境是依他起性,那么哪些内容才是遍计所执性呢?末学参考了很多经纶,觉得吕老师的观点更符合经纶的原意。
二、我对杨师兄黑箱建模理论的理解 杨师兄把外部的真实世界比喻为一个黑箱,人们是无法认知外部世界的,只有通过对黑箱建模来认识它。人们认识外部真实世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黑箱建模的过程。我理解杨师兄用来作比喻的“黑箱”就是“依他起性”,而人们根据真实的黑箱所建立的“黑箱模型”就是“遍计所执性”。 杨师兄认为正因为我们有“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很直观的感觉存在,所以可以推理出外部黑箱必然有五个相对应的输出窗口存在,这五个输出窗口就是“五根”。由我们五种直观感觉的存在还可推理出必然有能引起这五种感觉的五种外部信息存在,进而推出必然有能对这五种外部信息进行编码的五个载体相对应存在,这五个载体就是“五尘”。五种直观的感觉就是“前五识”。杨师兄认为“五根”、“五尘”、“五识”都是一种细微难知的存在,我理解这种细微难知的存在就指的是种子与现行。“五根”为第八识含藏的染污种子,而“五识”则是种子的现行。对于第六识--“意识”的存在,杨师兄认为由于我们有思维活动,所以它和前五识一样是直观的存在,无需解释。同理也可推出外部黑箱必然有产生意识的输出窗口“意根”存在,必然也有能引起意识活动的外部原因的“法尘”存在。所以就很自然的得出结论,六根、六识、六尘是真实存在的。
在这里我有个疑问:杨师兄虽然强调了承认“六尘”有不等于承认外境有,但是难免会让人疑惑,我们如何在唯识理论中安立这引起我们直观感觉的“六尘”呢?如果杨师兄认为“六尘”是真实存在的,指的就是其他众有情的“识”,那我们的看法一致,若不是“识”那又指的是什么呢?如果“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直观的感觉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将会怎样?我们认为它们是直观存在的那是因为六识的虚妄分别。是因为无始以来众有情就这样的染污熏习着,熏习成的染污种子进而生起了染污的现行。六根就是染污的种子,前六识就是染污的现行,我们这六种直观感觉就是前六识的虚妄分别。既然是虚妄分别,那么就不存在所谓的能引起感觉的外部信息,从而推理出也没有所谓的“六尘”。六根生起六识,它们分别是染污种子与染污现行,六识所分别的对象还是众有情的识和种子,世界真实有的,只有种子与现行,种子为第八识,现行就是前七识,所以说“唯有识”。佛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证得初地菩萨后,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虽还不圆满,但已经证得空性,见证真实。这真实就是《心经》里的那段话:“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我这样来描述世界是否更接近真实呢?不知杨师兄的意下如何。也请各位师兄多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