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
[慈氏学论坛] [回复] [引用回复] [表格型] [跟帖] [关闭] [浏览0次]

用户名: 大 千

整理了一下原来讨论的录音稿,时间不够,还是比较粗糙,师兄先凑合着参考一下吧。


  “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
  这也是很有名的颂子,“识生变似义”这个“识”,在真谛译的本子里就叫本识,本识就是根本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种子识,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熏习的这一大堆种子。这个种子识它生起了四样东西:似义、似有情、似我和似了。
  下面先解释“变似义”的意思。种子一生起现行,“变似义”。什么叫“变似义”呢?“义”的意思,本来是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所指的意思,语言都指着一个境界。所以,义,有时也翻译成“境”,就是语言所指的那个东西,那回事,那种意境等等。
  在种子识生起的四样东西里:似义、有情、我和了,总的来说,这个义,和后三种东西有所不同,后三种可以概括为人我,是能执着者,属于精神世界,这个义是与之相对的所执着的东西——物质世界,就是指心外的存在,指客观存在的外境,是物质世界。“变似义”,就是说,“变现出好象是有一个物质世界的样子”。……
  世亲解释“变似义”说,“谓似色等诸境性现”。这个“性”是体的意思,也就是自性、自体、自身、本体的意思,“谓似色等诸境性现”,就是说,好像是色等种种境界的自性、自体显现出来了,比如说,好像是山河大地、桌椅板凳等等的自性、自体显现出来了,这就叫“变似义”了。
  “色等”的等是什么呢?是声香味触。色声香味触这五种东西可以总的都叫做色,也就是色蕴的意思,色蕴包括色声香味触,这是广义的色。现在说的是狭义的色,就只是指颜色。所以要说“色等”,把声香味触也带上。
  色就是颜色,只有眼睛在看的时候,在你意识里头才出现的一种幻相,不是实际存在的外境,不是客观物质世界。
  声也是这样,只有在意识和耳识进行活动的时候才有声音,你意识休息了,外面就根本没有声音,声音不是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声音是意识在主观感觉中制造出来的,这个世界本身是没有声音的。
  香味触等,亦复如是。也就是说,色声香味触,这些本来都是我们有情的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外境,不是物质世界,但我们凡夫毫无根据地习惯性地认为,客观存在一个物质世界,是它引起了我们色声香味触的各种主观感觉,物质是色声香味触的自性、本体,色声香味触是物质在我们主观中的客观反映,色声香味触都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所以我们凡夫习惯性地认为:有色声香味触,就等于说有物质。
  而实际上,认为色声香味触是“物质”引起的感觉,这只是凡夫的一个猜想,一种假说,是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的,至今人类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物质的存在。现在的科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课题,就是寻找物质的最小单位基本粒子的科学实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证明物质的存在。
  佛实证到了世界上实际存在的只有心,所以引起我们主观感觉的东西也只可能是心,但一般人不信这个,而宁肯迷信一种毫无根据的假说:楞说客观存在一个物质世界。
  “谓似色等诸境性现”,为什么要用这个“似”字?这个“似”就是好象的意思。好象是物质的各种境界的体性显现出来了,就是说,好象是显现出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如果是真现出来一个物质世界的话,那物质世界就是真的存在了。我们也用不着去证明物质的存在了,因为我们直接看见物质世界了,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直接看见物质世界,我们见闻觉知到的是色声香味触这些主观感觉,我们是根据这些主观感觉,主观猜测、推想、估计应该是有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这种东西,才能引起我们的这些主观感觉。
  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直接看到“义”,而是猜测应该有个义,我们见闻觉知到的是色声香味触,它们“好像”是义,但并不是义,这个“义”从来没有显现出来过。
  所以说凡夫认为色声香味触诸境的自性或说本体都出现了,那是错误的,实际上是似、好象出现,实际上没出现,只不过是人们推测、想像色声香味触的后边一定有个物质世界存在,所以叫“似”色等诸境性现,不是色境本身真现出来了。
  既然根本没有物质,那为什么我们还感觉是“变似义”了呢?为什么还说“似色等诸境性现”了呢?这是因为我们凡夫无始以来一直执着有“义”、有“色等诸境性”,所以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熏习的都是有“义”、有“色等诸境性”这种颠倒错觉和邪见的种子,这样的种子生起现行来,当然就还是有“义”、有“色等诸境性”的感觉和认识了。
  所以说,虽然实际上没有客观存在的“义”,但我们的种子识老是生起有“义”的错觉,所以我们就老是感觉有“义”存在,这种主观感觉的内容就是“似义”——似乎是有义,所以说生起的这种错觉就是生起了“似义”,这就叫“识生变似义”。
  第二个,“变似有情者,谓似自他身五根性现”。这个似有情,就是指好象自己和他人身的五根的体性出现了。五根,眼耳鼻舌身五根,狭义是指的内五根,也叫内色,就是净色根,一般解释说是我们人看不到的一种微细物质,这是个方便说了,因为实际上什么样的物质都不存在。广义说还包括外色,就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这叫扶尘根,是扶持、帮助内色的粗显物质,就是指我们的身体。这个扶尘根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物质,所以也可以归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应该是属于器世间的,它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它和五净色根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方便地把它叫做有情。我们凡夫一般也是把这个身体叫做人啊什么的有情之类。所以第二个“有情”指的是五根,主要是指净色根,但是我们平常说的时候也可以包括上扶尘根,身体。
  为什么说“变似有情”呢?因为阿赖耶识并没有变现出五根来,不管是净色根,还是扶尘根,种子识从来没有变现出来过这些东西。种子显现的都只不过是主观的感觉,从来没有显现出来过客观存在的东西。就是咱们前面说的物质的这个道理,物质是种推测,只是个假说,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它怎么可能显现出来呢?
  有人说,我看见过净色根,实际上那仍然是未见真实的人所见的幻相,而实证世界本来面目的佛菩萨告诉我们说“五蕴皆空”,哪里会有什么净色根呢?如果真的有物质存在,那就根本不可能会有佛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了。
  实际上根本没有物质,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五根,不管是净色根,还是扶尘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些东西,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我们凡夫认为有的那种有情。那阿赖耶识生起了什么呢?生起了我们感觉有“有情”的错觉,也就是说只是生起了好像是有有情的一种主观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似乎是有有情”——“似有情”的感觉,种子识生起了这种错觉,也就是种子识“变似有情”了。
  第三个,“变似我者……”(和第四个“变似了者”暂时省略)
  ……
  “此境实非有者”,“此境”指的是上面变似的那四个境,说它变似物质,实际上它不是物质,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个东西,所以说是“变似”,但是我们凡夫认为不是变似,认为物质就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般老百姓都稀里糊涂地认为他看见物质了,这就是比少数知道物质存在是假说的科学家更愚痴了。
  这个“境”是指的所执、所遍计,不是指的能遍计,“此境实非有者”,就是说它变似的那些东西: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实际是没有的,凡夫感觉它们好象是有,实际是没有,感觉有只是个无始以来颠倒执着实有邪见积累成的错觉。
  为什么“此境实非有者”呢?“谓似义、似根无行相故”,说这四个境实际是不存在的,是因为在阿赖耶识生起的似有色法、似有色根的主观感觉里,找不到这四个境的行相。行相,就是运行的相貌、模样。比如说第一个境“义”,就是物质,它没有自性,根本不存在,那它就不可能有行相。所以说,谁也没有见到过、听到过、闻到过、尝到过和摸到过“物质”这种东西。因为我们眼睛能见到的只是颜色,颜色是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能听到的只是声音,声音是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能闻到的只是气味,气味是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能尝到的只是味道,味道是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我们能摸到的只是触觉,触觉是主观感觉,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总之,色声香味触五种主观感觉,只是“似义”,是一种好像是义的感觉,但不是义,所以说谁也不可能见到这个义,事实上也确实没人见过这个义。
  甚至可以方便地说,色声香味触是识的行相,但仍不是“境”的行相,不是物质的行相,物质根本不存在,怎么会有它的行相呢?
  上面为什么说是“方便地说”呢?因为我们凡夫见闻觉知的色声香味触实际上是遍计所执性,就是看起来好像是有,而实际上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如梦如幻的幻相。在依他起性的心识中,也有一种色声香味触的依他起影像,那才真正是识的行相,但我们只见虚妄的凡夫,看不到这个真相,必须在实证空性转凡成圣之后,才能用圣者的后得智证见依他起性的心识本身,这时候才能证见心识本身运行的真相。
  ……
  这是“无行相故”,就是物质这东西你找不到它的行相,你见闻觉知到的都是你的主观感觉:色觉、声觉、香觉、味觉、触觉,都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该贴于2009-04-03 15:48:10被大 千编辑过


本贴于2009-04-03 11:39:30在 乐趣 哲学宗教慈氏学论坛发表.
[编辑] [删除] [查看ip] [加入黑名单] [推荐到首页]

 
加入我的乐趣收藏夹 乐趣举报信息留言
[发表新帖] [回复该帖] [引用回复] [表格型] [关闭]


快速回复:
主题
内容
图片链接
选项显示签名
        

郑 重 声 明
1. 任何言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与乐趣无关;
2. 禁止发表反动、色情和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信息;
3. 禁止利用本论坛进行赌博、非法买卖等违法行为;
4. 禁止发表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
5. 任何转载或转贴都应注明真实作者和真实出处;
6. 禁止发表任何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内容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