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就是看有没有“名色”得以为识所缘。
佛教认为得以为识所缘的名色,只限于欲、色二界的动物(包括天、人、药叉、鬼、地狱等)才有,草木与瓦石一般,被认为有色无名,这是识所不堪执以为我的,所以才都给归在无情物中。
有色无名,有取识便不得执以相续,其中的缘故,可能在于佛教对“名色”一支的态度,是多分偏重于名的。比如虽然一向说:识与名色犹如束芦,展转为缘,但是到了无色界那儿,一分主张无色界全无色法的部派(婆沙师)却承许:此界唯名与识更互为缘,色法在此是无需参与的。
正因为名是不可或缺的,而色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于唯色无名的东东,传统即不被认为具备充任众生身业的基础。即使有,那也可能只是佛教后期与其他文化碰撞后的结果。
不过话说回来,上头基本循着比较保守的西天佛教看法。到了东方震旦,除了《传灯录》那个木耳传说外,《楞严经》甚至还说土木金石也居流转之数(1)哩!那可比草木有情更前卫了。如果再把当代生物学对植物的生命定位阑入佛法中论,那有情、无情的界限就不单是什么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可以摆平的了。
~~~~~~~~~~~~~~~~~~~~~~~~~~~~~~~~~~~~~~~~~~~~~~~~~~~~~~~~~~~~~~
(1)“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