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第二品(第7页第10行-19行)

  (1993年12月26日)

  

  上次我们把安立的异门已经讲完了,异门就是异名,阿赖耶识有种种不同的名字,前面有的是大乘自己立的不同的名字,还有引的小乘经里头的,密意说的。还有,有许多人摸索好象是阿赖耶识,也安立了很多名字,我们再把前头这异名再稍微谈一谈。

  我们知道寻找原因,要有一定的原则,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反对这个不平等因,这不平等,不是真正的原因,这世间许多学说,一般都找不到真正的因缘,因缘就是能亲生自果,一般都找的是增上缘。不过佛教讲的四种缘,它都必须是平等的,找出来的缘呢跟所生起的果,都是平等的,必须是这样的。

  前头讲了所缘缘,那么一般的就把这个所缘缘,就认为是有外境,就是遍计所执的义,就是外境。我们所认识的一切现象,总觉得背后还有一个所依的外境,就是离开我们所认识之外,还有一种使我们认识能存在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平等因,你说它是不平等缘也可以。因为什么?我们认为认识之外还有一个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东西,使我们认识,那么这个就是不平等的。因为我们认识的结果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东西。所以我们相信在认识之外有一种独立的体性,这就是不平等。

  实际上这是一种增益上去的东西,实际上没有,这就是等于我们迷信。所以所缘缘,在唯识学里讲,就是内境,就是相分,这相分跟见分离不开自体的。可是我们一般都相信,这个能认识跟所认识要分开,能认识必须服从所认识,就是能离开能认识之外,有一个所认识的东西,这个就是不平等因,不平等的所缘缘。

  那么这个不平等的东西,真正说起来不是所缘缘,不是我们认识所依据的东西。我们认识所依据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内境、是相分,而这个相分跟见分,能认识跟所认识是分离不开的,不能分开的。可是一般我们都认为它能分离开,这跟过去的熏习有关系。

  上次我们也抄过一段《成唯识论》里所谈的,色法呢,好象常常在那儿存在似的,好象有这么一种色法真实存在,另外有一个存在的根本的东西,也就是刚才说的外境。为什么我们相信有外境呢?上次也提到,由于过去名言种子的关系。我们认识里头常常有名言的熏习,这名言的熏习是很重的,非常重的。

  名言是假安立,是一种符号。但是,它的作用很大。因为什么?我们常常使用名言的时候,就认为名言它代表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这种名言熏习成种子,它是好象有一种不变性,固定性:有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熏习的种子里头,可以说它是执著遍计所执性熏习的种子,也就是说我们以前就认为那个遍计所执义、那个遍计所执的对象,这个境界是真真实实的,这种错误的认识熏习成种子。于是我们在色法显现的时候,就好象是常一不变的,其实,它是刹那刹那都在生灭之中,一刻都不会停顿。名言种子就是遍计所执性,就是执著遍计所执性的所熏成的种子,也就是执著外境熏成的种子。这样,前后好象一致、一律不变,所以我们自己给自己造成一种虚假的环境,不是真实的,只是我们认为真实。

  所以现在我们想提出这么一个看法来,也可以用两点来说明:一种是立脚点,我们的认识里头要有一种立脚点,这就是立场啊,观点啊这种东西。这立脚点很厉害,我们每时每刻想事情的时候,总有一个立脚点,也就是有个站的地方,这站的地方,在佛教里头也叫地,三界九地的地,也叫依持。也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处,处所,粗了讲,你总有个立场。的确,我们每天每时刻每都觉得自己有个站的地方,依靠的地方,这种就是我们叫它为立脚点。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佛教的所谓能取。这立脚点好象是客观的问题,一般可以说是代表了主观的立场,代表了你认识的主体。

  另外有一个点,叫它胶着点,也可以说是对向点。开头讲的时候,阿毗达摩是对法,对向佛法的意思,我们一般的人好象不是对向佛法、对向涅磐,而是对向认为有一个外境,我们时时刻刻对着环境、周围的环境、认识的对象,总是觉得对象后边有个实实在在的,就是外境。那么就可以解释,佛教说是所取。

  现在是说两手抓,抓,取就是抓的意思。实际上我们思想、认识里头,时时刻刻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有一个能抓的,有一个所抓的,能抓的就是立脚点,立足之处,所抓的,就是所对向的一个境界,一个对象,每时每刻我们离不开这两种抓,就是所取能取。

  所缘缘,真正的你认识的对象,不是象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所抓的东西,也不是每天每时每刻能抓的东西。所以这里头都有一个我们错误认识的东西,主要是我见、我跟常,也就是人我跟法我,支配我们的生活、支配我们的思想、支配我们的认识,占据主要的地位。所以能取跟所取这两方面,我们总认为它互相可以脱离,是两回事,这认为是两回事的原因,也是熏习的结果,也就是你遍计所执的那个执著的结果。那么我们现在还每时每刻在造因。

  其实呢,所以能维持我们现在这个好象很安定的环境,好象是个不变的环境,这个不变里头也包括立脚点,也包括胶着点。所以能维持现在这样的情况,就是阿赖耶识,就是熏习的种子的关系。要没有种子,任何事情它没有相似相续,没这样好象很平稳,就是色法的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好象很稳,流转下去,所以能够维持相似相续的状态,原因何在?就是有这个执著遍计所执性的种子,那就是无论是山河大地、天文里所有的星球,小至电子、原子,它相似相续,所以维持这样一个情况。在唯识学里头,主要是阿赖耶识种子的问题、种子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熏习的关系。

  所以我们认为所取、能取能够分别,能够各自独立,这种想法,也是一种遍计所执性,就是执著,这样造成了我们的主观和客观好象能分开,都能各自独立的样子,实际上不是这样子。为什么要谈这个呢?也就是说你要建立所缘缘的话,也必须打破这个不平等的看法。那就是不但是因缘,建立因缘的话,你要打破这种不平等,其它的增上缘,所缘缘跟等无间缘同样是这样子的,不能讲有一个独立存在,也不能讲是常一不变的东西,那才能作真实的缘,真实的因。所以能够找到因、缘的话,必须是要打破这种不平等的看法,否则你找不到,你就是走了一条无因的道路。我们说这个所缘缘,不能起不平等。

  我们认为原因都是必须超出一切杂染品法,这样才能作一切法的生起的原因,现在追求原因也是这样的,好象要追求到最小的或是最原始的东西,那就是追求特别的东西,跟一般不一样,那才叫原因呢。要是这样追求原因的话,那原因是找不到的,不要说真正的因缘找不到,增上缘的真正原因你也找不到,真正的所缘缘你也找不到。你主要是不符合原则,就是不相应。

  你说上帝,跟一切有为法没有关系的,它能创造出一切有为法、一切杂染品法么?这是不是迷信?不相应啊!不合适啊!所以可以说是武断,也可以说是迷信。你这样找原因,根本不是原因,是破坏这个因果关系。所以阿赖耶识很巧妙,我就是吸收你们这个熏习,然后再生起现行。这个摄藏作用,它本身的体相也就是能受熏。底下讲,它还能跟杂染品法俱生俱灭。

  前头我们讲这第七识,它是伴同我们所有的现行的东西,前六识以至第八识的现行,它也是跟第七识是同时生起,俱有,俱时而有,相伴而有。第七识是什么?它是使得我们所有的六识或者所有的有为法,使得它能染污,第七识跟你同时生起,不象第八识跟杂染品法俱生俱灭,那么密切,但是第七识跟你伴同生起,它也起很大作用,使你的世界不干净,这也很妙的。

  在我们这五蕴里头,有第八、第七识。这第八识很重要,跟我们这个生活很有密切关系。第七识也很重要,它跟你一块走,我就给你拉到染污的方向去。这两个识很特别,我们知道前五识、第六识很容易知道,但是第七识、第八识非常特别,不好认识。不过第七识,听见什么赶紧躲开,常常显现,可第八识每时每刻都在这个生理现象、神经系统完全起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体质,这堆东西,不成个的东西,它怎样地现行起来,从我们的生下以后到死,以至生以前、死以后,它起了一个交替的作用。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现行,通过它来受熏,才保持你往下走,流转。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要找的所谓生命是什么东西。

  前头我们也谈了,色法跟心法的分别,色法必须有阿赖耶识的支持不可,要不相似相续下不去,它能相似相续,里头就有一个名言执著的问题,执著名言种子,也就是执著这个遍计所执性。这种执著熏习的种子很重要、很厉害。所以通过熏习然后生起现行,它这个阿赖耶识就是摄持这个种子、摄持这个熏习,要没有这个受熏的地方,就很难讲因果了。“摄持种子相应”,这个相应一方面它是从现行里来,然后到现行里去。

  (上边一段是在讲安立阿赖耶识三种相的第一种:“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我们所有的一切一切,在我们生活里头,每时每刻,现前为因,给所有的现行的东西能现前为因,给你时时刻刻作原因。而且这种子,必须在现前现行的时候,才叫真正的种子。而这种子呢,生现行时,它是因果同时的,如秤两端,提拿时等。唯识学里经常讲这个“时等”,因果生灭,一个生、一个灭,同时的。一切法生起的时候,现前为因,你离不开它。

  

  “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你说这阿赖耶识它生起旁的,摄持种子生起其它杂染品法或者前七识,那么它怎么生起呢?“谓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这阿赖耶识,得依靠我们现行的杂染品法,它离不开现行的东西所管的熏习成种子的那一段。那么现行呢,前七识或者杂染品法,它得依靠阿赖耶识的熏习,无始时来的熏习,也可以说无始时来杂染品法的种子,它依靠这个来过活,才能生起,相续而生。

  前边是现前为因,现在是相续而生,这就是因果关系。阿赖耶识不是不平等,是最平等的,跟杂染品法是平等的,你依靠我,我也依靠你。所以这个因果关系,大家一定把它弄清楚,主要是要反对不平等,打倒不平等,要革命就是,一切权力,一切资本,都不能不平等,不平等就要打倒。这是讲它这个阿赖耶识的相,体相,体相分两方面,这是因的方面。

  底下是关键性的问题。

  

  “复次何等名为熏习?”这是关键,这个熏习是关键。你现行跟种子的关系是熏习,经过熏习成为种子这个阶段,好象隐藏起来。那么什么叫做熏习?

  

  “熏习能诠何为所诠?”熏习是一个名词、名言,它有所诠,何为所诠?它所表诠的东西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谓依彼法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因性,是谓所诠。”这是解释熏习,这个熏习就是我们日常的学习、日常的修行、锻炼、写作业这些东西都是熏习。现在我们在这儿,我也受熏习,你们也受熏习,熏习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讲教育理论,可能这个熏习是最最重要的了。可这熏习必须有个所熏的东西,就是这个阿赖耶识,非通过它不可。就是依靠“彼法俱生俱灭”,一个关系,就是依靠杂染品法,俱生俱灭,这阿赖耶识跟它俱生俱灭。

  这个俱生俱灭很重要,恐怕任何事情都没有它跟我们这么密切的。这俱生俱灭,此中有能生彼的因性,这样,它阿赖耶识跟我们俱生俱灭,于是乎,在阿赖耶识里头,此中有能生起杂染品法的因性,“是谓所诠”。所谓熏习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在一块,一起生活,然后又能使得你生起来,这就是熏习。

  

  底下举例,“如苣胜中有花熏习,苣胜与花俱生俱灭,是诸苣胜带能生彼香因而生。”这底下举的都是色法上的例子,无性特别解释,这色法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的,我们举比喻的时候,没法子不用一种大伙儿共同承认的例子,来解释大家不容易了解的意思。 苣胜据说叫做胡麻,现在藏文字典里指的就是芝麻,就是制麻油的芝麻。“苣胜中有花熏习”,跟花搁在一起放着,“与花俱生俱灭”,这俱生俱灭要有一个熏习的时间,于是乎这个苣胜呢“带能生彼香因而生”带能生彼的这个香因而生,跟咱们末莉花熏茶一样的。更容易了解的一个例子,在茶叶里放末莉花,时间稍微久一点儿,于是茶就有末莉花的香味了,“带彼能生香因而生”,带能生末莉花的香,香本来是末莉花上的,于是现在是茶叶上带了香因了。

  这是一个比喻,就是叫我们容易明白。实际上阿赖耶识跟杂染品法,跟我们前七识,比花跟茶的关系还要密切的多,不过拿这个例子叫我们容易理解。

  

  “又如所立贪等行者,贪等熏习,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又举了例子,普通常有的贪的熏习,现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的东西,贪的烦恼熏习呢,“依彼贪等俱生俱灭,此心带彼生因而生”,带着生这个贪的因而生。原来这个心并不是这样,就因为跟这个贪,贪、嗔、痴都包括在内,这些烦恼俱生俱灭,于是这心就带彼生因而生,带着能生起贪等的因而生起,那就成为熏习了。久而不闻其臭,那也是因为在一块时间长了能生起臭。

  

  “或多闻者,多闻熏习,依闻作意,俱生俱灭,此心带彼记因而生。”我们要学习重要的东西、想学东西,要多闻熏习。我们佛教里头讲了,说“正闻熏习”,什么叫正闻熏习?关键就是正不正,现在就是,我们要能知道正确的因果关系,常常熏习,依闻作意。作意,是五个遍行心所里的一个重要的心所,你作动的意思才能去走。依闻作意,老想听,想多读点儿佛教的原著,大家来这儿,大家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因果,这都是叫所谓正闻熏习。不正的也很多,就是相信上帝什么的,不如理的思维、不如理的作意。

  依闻作意呢?就是我们总想听道理,总想听正确的因果关系、因果问题,就是正闻。这个闻的熏习很要紧、很厉害,要知道了什么叫不平等的原因,以后我们对这个不平等原因,就要持批判态度,要排斥这个东西。

  这个正闻熏习就是闻慧,就是你已经有了跟一般知识不同的智慧,有所对治,就像你吃下药,就能对治你的病一样,对治那些不正确的东西。所以多闻熏习,依闻作意,老想听,提醒自己,读读读、听听听,研究研究,总是在那儿鼓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