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藏译汉《摄大乘论》初校稿征求意见。(二)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第三节  阿赖耶识决定是有
    为什么说,那些异名和能相所说的就是阿赖耶识,而不是转起识?有何道理?如果没有这样安立的阿赖耶识,杂染和清净就不能成立,即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都不成立,世间和出世间清净也不成立。
一、烦恼杂染不能成立
(一)六识不能受熏持种
    烦恼杂染为什么不能成立呢?由烦恼和随烦恼所作习气种子,(存于)六识身中不能成立。若是眼识与贪等烦恼随烦恼共生共灭,即于此(眼识)中,熏习习气成为它们(贪等烦恼随烦恼)的种子体,而不是在其它地方,眼识若灭,被其它识间隔,这时没有习气,并且习气的所依也不可得,眼识先前已灭,现在无有,被其它识所间隔故,过去已无的眼识与贪等共生不能成立,就好像从过去已无的业不能生起异熟果一样。(识有间断,所熏的贪等种子及其所依全无,贪依何生?所以贪等习气不能成立。)
    眼识与贪等共生,眼识的习气也不能成立。首先说,不是(熏习)在贪中,因为贪是能依(心所必依心王方起,不自在故,只是能熏,不是所熏),是不稳固的(时有间断)。也不是(熏习)在其它(耳等)识中,[16]因为诸识的所依不同,不存在共生共灭。也不是(熏习)在自体中,因为自体是绝不会有共生共灭的。
    所以,于眼识中由贪等烦恼随烦恼熏习习气不能成立,于识中由识熏习也不能成立。像眼识那样,其余转起识应当依此类推。
(二)无想天后,初识无因
    所有从无想天以上地死去生到此处的人们,最初生起的被烦恼随烦恼所染污的识,便成为无种子而生起的了,因为习气连同它的所依已成过去,现在无有。(无想天中,六识不起。)
(三)对治烦恼识生,烦恼则应永断
    若能对治烦恼的识已经生起,其它一切世间识已经灭去,此时若无阿赖耶识,则能对治识带有烦恼随烦恼种子不能成立,因为(能对治识)自性是解脱的,不能与诸烦恼共生共灭(不能互熏,则不能持种)。如果没有阿赖耶识,此后世间识若再生起,因为习气连同它的所依已经过去很长时间,现在无有,就成为无种子而生起了。
    所以,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烦恼杂染就不能成立。
二、业杂染不能成立
    业杂染为什么不能成立呢?因为以行为缘而有识不能成立,由此无故,以取为缘而有后有也不能成立。(前世所行之业已成过去,若无阿赖耶识持业习气,如何能生今世异熟识?取是今世之造业之行,于后世中亦成无有,若无阿赖耶识持业习气,后世之有应成无因而生。)
三、生杂染不能成立
(一)受生不成。
    生杂染为什么不能成立呢?因为这样入胎受生就不能成立。从非等引地(欲界)死去之意,居于中有时,以具有染污的意识受生。[17]此具有染污的意识在中有中谢灭时,识又投入母胎受精卵(羯罗蓝)中。如果就是意识投胎的话,依此投胎者,意识于母胎中转起,因此就成了两个意识在母胎中同时转起。
    意识(如果)作为投胎者,不应当是意识的性质(因为二者性质相违):(投胎者)在时间上是恒常的(,没有中断的,而意识是有中断的);(投胎者是无记性,不是染污的,但它是)依于具有染污的(意识而入胎受生的,而意识却是通善恶无记三性的);(投胎者的)所缘是不可得的,(而意识的所缘境却是明了可得的)。
    如果意识就是投胎者的话,那么这作为投胎者的意识是一切种子(识)呢?还是那些依于此识而转起的(识是一切种子识)呢?如果投胎者就是一切种子识的话,这样称作意识只不过是给阿赖耶识安立了个异名。如果能依此识者是一切种子识的话,那么那个所依事体作为因的识不是一切种子识,而作为果的能依却是一切种子识,这是毫无道理的。所以,凡是投胎的识不会是意识,而是是异熟识,是一切种子识,这个说法是能成立的。
(二)执受根身不成。
    能执受入胎受生之后人们色根者,除此(阿赖耶识)之外其它的不会是异熟识。因为此外其它诸识所依各别(缘境亦别,不能普遍执受一切根身),又不稳固(不能恒常执受根身)。没有识的色根是不成立的。
(三)识与名色互依不成。
“识与名色如枪枪互架,互相依持而得存在。”(佛说的)这句话,如果没有异熟识,就不成立了。
(四)识食不成。
    (阿赖耶识之外)其它的识,[18]作为诸生有情之(识)食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异熟识,诸六识中任意一识,可作为三界诸生有情能食之异熟识者,是不可得的。(五识不遍三界,意识虽遍有间断故。无心定中,六识全无,谁为识食?必有赖耶。)
(五)生上地时,染心不成。
    若从此(欲界)地死去,正生等引地时,由非等引的具有染污的意识(即是定味爱取染污意识,由此爱取得生定地,由是贪爱定味的散心,称为染污)故,而受生时,如果没有异熟识,在彼(等引)地中(此非等引染污心是等引地摄,因是定地爱取,是定地正生时识故),(除阿赖耶识之外)其它具有非等引染污心种子者,是不可能有的。(此中有时,非等引地转识已灭,等引地意识未生,不可能做种子体,而生此染污心。而且,定散别故,不俱生灭,染心不能熏到定心意识中成种。此心又不可自为种体,一体无有因果性故。)
(六)生无色界,染污善心不成
    再说,生于无色界诸具有染污善心者,如果没有一切种子异熟识的话,染污善心就会没有种子和依持了。如果在彼(无色界)之中,出世间心现在前时,非此之其它世间心便成无有故,即应灭离彼趣。诸生于非想非非想处者,若无所有处出世间心现在前时,这两种趣应成灭离,出世间识的依处,既不是非想非非想处之趣,也不是无所有处之趣,以涅槃趣为依处也不合理(住有余依涅槃界故,后时还当起世间心故)。做善事者,或做恶事者死的时候,热量会从身体上部或者下部逐渐散失,如果没有阿赖耶识,这也就不成立了。所以,如果没有一切种子异熟识,生杂染也不能成立
四、世间清净不能成立
    为什么世间清净也不能成立呢?未离贪着、未得色界心的欲界众生,为了远离欲界贪着,以欲界善心努力修行,[19]欲界修行所生之心与色界心不能共生共灭,所以没有熏习,不能成就种子。过去色界心在多世中被其它心间隔,也已无有,不能成就等引心的种子。同样,一切远离贪着(地)的种子也应如此。因此,当知一切种子异熟识接续传来,这就是色界等引心的因缘,修行所生善心就是助缘(增上缘)。
五、出世间清净不能成立
    如是,若无一切种子异熟识,出世间清净也不能成立。为什么出世间清净不能成立呢?世尊说:“依靠他人的言语和各自的如理作意,以此为因,正见得生。”依靠他人言语的作意,是于耳识中,或于意识中,还是于二者之中熏习成习气呢?此中,对那些法如理作意时,(听闻他人言语时的)耳识暂不生起,意识也被其它散动之识间隔,在如理作意相应之心生起的时候,闻之所熏——意识连同习气,灭去已久,现不可得,后时,具有种子的如理作意相应之心从哪里生起呢?任何与如理作意相应的世间心,[20]和与正见相应的出世间心,从来没有共生共灭过,因此,(世间心)不能被彼(出世间心)熏习,不是所熏故,不能成就种子。所以,如果没有一切种子异熟识,出世间清净不能成立。由听闻熏习,于此(如理作意意识)中,摄持彼(听闻熏习出世间正见)之种子不合道理。
    既然一切种子异熟识是杂染之因,为什么又可以是它的能对治——出世间心的种子?出世间心从未有过,所以肯定就没有它的熏习,如果没有熏习,种子从哪里生起呢?这就需要解释一下了。是从听闻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所熏习的种子生起的。
    所有听闻习气是阿赖耶识的自性吗?如果是阿赖耶识自性的话,怎么会又是它的能对治种子?如果不是它的自性的话,听闻熏习种子的所依应是什么呢?直到住于诸佛菩提,所有听闻习气都在某处流转,即以共住的形式,在异熟识中流转,如同水乳(交而不融)。它不是阿赖耶识,而是彼之能对治种子。
    依于下品熏习可成中品熏习,依于中品熏习可成上品熏习。具有多次所作闻思修故。此中听闻熏习的下中上品种子,应视为法身种子,因为它是阿赖耶识的能对治,所以不是阿赖耶识的自性,虽是世间,[21]但由于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故,就成了出世间心的种子。
    此时,出世间心虽然还未生起,(听闻习气)已经是烦恼缠缚的能对治,去往恶趣的能对治,和一切所作罪过决定能起作用的能对治,又是与佛菩萨相遇的随顺(因缘)。诸初修菩萨虽然还是世间人,(此听闻习气)也应看作是摄在法身中,诸声闻和独觉(的听闻习气)也应看作是摄在解脱身中。它不是阿赖耶识,而是摄在法身和解脱身中,就这样随着下中上品(熏习)的逐渐增长,异熟识也就逐渐减少了,(结果阿赖耶识这个)所依也就转了。如果所依的一切行相都转完了的话,异熟识的一切种子也就变成没有种子了,也就是一切行相都断除了。
    (若有人问:)如果像这样的话,阿赖耶识和非阿赖耶识就像水和乳一样,共住的它们就应成为(二者的)一切行相都减除了?就如同鹅从水中饮乳一样,也如同如果远离了世间贪着,通过非等引地习气的减少,和等引地习气的增长,就能转依一样。
六、灭尽定中也未离识
    佛说:“诸入灭尽定者也未离识。”所以,这里应该指的是没有离开异熟识,因为灭尽定的生起不是它(异熟识)的能对治。从此(灭尽定)出定者,也不是重新生起(异熟识),(因为)如果异熟识相续中断,除了受生(托生)以外,没有其它形式的生起。[22]
    又有人认为,灭尽定(灭尽等至)中有意识故,(所以佛)说为有心。像这样所说的心也是不能成立的。(一)等至不成故(灭尽定又名想受灭定,有意识必有想受故,定则不成)。(二)所缘和行相不可得故(既有意识,就应有其所缘和行相)。(三)由于不善和无记不应理(定为善性,意识也应是善性),应与善根有相应故(即应有善心所生起,则成善业,所以不成灭尽定,灭尽定中无造业故)。(四)由于触可得(据前分析,有意识则应有根、所缘——境、行相——识,此三和合必有触故),想和受就应生起(有触则必有想和受等,因为都是遍行心所,所以与想受灭定的名称不符)。(五)会成为只中断想的相续(因为有触必然生受),因有此(受)力,则成等引故(灭尽定是等至,不是有受的等引,所以有受,则成只断了想,与想受灭定的名称不符)。(六)应有思和净信等善根生起故(有触必有思,因为都是遍行心所,有思现行,则必造作善心,必有信等善根现行,如何能成灭尽定)。(七)把能依与所依分开不应理故(有人说,为灭心所修灭尽定,所以不灭心王意识。此说不然,心所必依心王生起,能依所依恒不相离,所以若有意识,必有心所)。(八)虽有譬喻,非是遍行,不能类比故(又有人说,身行是出入息,灭尽定中,出入息灭,而身不灭,以此类推,意行是受想,灭尽定中受想虽灭,而意不灭。反驳者说,受想是遍行心所,识离遍行则不能起,身行非是遍行性故,离出入息,身仍可在,所以不可类比作例)。
    (所以,针对“灭尽定中有意识故,可说有心”的观点,上面分析了此意识既不可能是不善和无记心所,也不可能是善心所)善、不善和无记都不合理故,这种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七、色心无间生为种不成
    又有人认为,色和心的能无间生起(同类)者,就是诸法的种子。就像前面已说过的(二念不俱有,不熏成种,不成因缘),这也是不合理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从无色天和无想天死去(受生有色和有想处,此色和想,从何而生?),以及从灭尽定出定(又生心所,此心所从何而生?)都就不能成立了。它(能无间生起后刹那同类的色法和心法者)只作为等无间缘是合理的,否则,阿罗汉的最后心也就不能成立了(如果色心无间为种子,即应最后心为种无间更生余心,阿罗汉就永远不能入涅槃了)。
    这样,如果没有一切种子异熟识,杂染和清净都不能成立。所以,它(阿赖耶识)确实是有,如前所说的能相也就能够成立了。
八、转依不能成立
    在此说颂:
    菩萨住于圣道心,(定中)断离前五识,
    此外余识亦清除,(无)心如何能转依?
    若说对治是转依,非永断故不应理。
    如果此者是永断,因果就成无差异。
    如果说无有种子,或无事体是转依,
    彼(赖耶)无二俱无,不能成立为转依。

第四节  阿赖耶识之差别
    阿赖耶识的类别有哪些呢?概括地说,[23]应视为三行相和四行相。此中,若以三行相习气的差别(分支)来说,则有这样三行相:名言(诠说)习气的差别,我见习气的差别,有支习气的差别。以四行相来说,则有:引生的差别,异熟的差别,因体(所缘)的差别,唯由能相的差别。
一、三行相差别
二、四行相差别
    此中引生的差别,就是指那些新生起的异熟习气(业种子)。如果认为此者为无,以行为缘而有识,和以取为缘而有后有,都就不能成立了。
    此中异熟的差别,是指由行和后有为缘而有的诸趣中的异熟(名言种子)。如果认为此者为无,由无有种子故,现行诸法的生起也就不能成立了。
    此中因体(所缘)的差别,那个(意)所针对者(阿赖耶识),是意识执为我的因体。如果认为此者为无,意执为我的所缘就不能成立了。
    此中能相的差别,此中又分为:共能相、不共能相、无受生起种子的能相,有受生起种子的能相。共者,即是所有器世间种子;不共者,即是所有各自(内)处种子。所有共者,是无受生起的种子。(所有不共者,是有受生起的种子。)如果生起能对治(永断),不共(者,即)所对治分就清净(灭除)了,共者,都是由他分别摄受的,(生起永断能对治者)观此皆为清净。就像诸瑜伽师,由于愿乐不同,于同一事物作观,可得不同。
    此处说颂:
    共相缠缚难断离,应遍知亦许为难,
    (变现)外境成多相,(因)瑜伽师心不同。
    彼(器世间)虽不灭,诸清净者所见净,
    佛陀所见清净故,[24]佛陀刹土即清净。
【陈、隋、唐本此下尚有一颂,藏译本无和魏译本皆无。现录唐译本如下。】
    复有别颂,对前所引种种胜解种种所见皆得成立。
    诸瑜伽师于一物,种种胜解各不同,
    种种所见皆得成,故知所取唯有识。
    (所有共者是无受生起种子,)所有不共者是有受生起种子,如果认为此者为无,器世间和有情世间生起差别(所生种类)都就不能成立了。
三、七行相差别
    又有粗重的能相和轻安的能相。粗重的能相,即是所有烦恼及随烦恼的种子。轻安的能相,即是所有有漏善法的种子。如果认为此者为无,作为异熟(果报)的所依(身心)的能够胜任和不能胜任的差别就不能成立了。
    又有受用有尽的能相和受用无尽的能相。受用有尽的能相,即是已经成熟的善不善种子的异熟。受用无尽的能相,即是诠说习气的种子,是无始时来戏论生起的种子故。如果认为此者为无,不断所造善恶之业,果得报除故,受用有尽,也就不能成立了。新诠说习气的生起也就不能成立了。
    又有譬喻的能相,阿赖耶识就像幻化、阳焰(海市蜃楼)、梦境、翳障一样。如果认为此者为无,以非真正能遍计的种子作为颠倒之因体就不能成立了。
    又有全缚的能相和非全缚的能相,具有全部缠缚者为全缚的能相,远离世间贪欲者为已削减的能相。声闻和菩萨诸有学者,为一分拔除的能相,阿罗汉、独觉、佛陀等者,相应为烦恼障全部拔除的能相,和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拔除的能相。如果认为此者为无,杂染渐次还灭就不能成立了。[25]
    为什么善不善诸法的异熟,叫做无覆无记的异熟?因为无覆无记与善不善无有违背,善和不善是互相不一致的。如果异熟也成了善或不善的话,杂染或还灭就不能成立了。所以,异熟识就是无覆无记的。
    (第一章)所知依解说竟。
    (二零零一年七月八日至十月二十日完成初校,明燧、明华、慧拙、妙新于北京慈氏学会)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10月27日16:15:04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由藏译汉《摄大乘论》初校稿征求意见。(一)】是大千在2001年10月27日16:12:36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