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三摩地:
总标;安立:总辩;别辩:
静虑支;静虑名;出离受等:
出诸受事:辩差别;释经说:举忧根:於生位;於彼因缘等:
牒经言;别徵答:知因;知缘;知序;知相;知行。
於出离中制持心:引经问;依羲声;於无余书灭等。
    寅二於彼因缘等
    辰四知相
    云何知相?谓了知此是行相。
    什么叫作相呢?"谓了知此是行相"这个忧是个什么相貌呢?就是"戚"心里面忧,但是又无可奈何这么一种相貌,忧愁的相貌。
    云何知行?
    第五个云何知行?怎么叫作行呢?
    谓了知此能发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
    就是明白能发之行,能发动这个"忧"的行,行--有两个意思,(忧即是行)忧就是心,就是心里活动的相貌,你心里在活动的时候,其中一个不同的相貌就是"忧"比如说,喜,乐,也是心行,都是心法,现在这里不是主喜乐而是说忧愁这是一种行,忧悉的行,活动出现了以后呢!因此又会继续发动出来一种行,比如说我心里面本来是静坐或者拜佛或者读经,忽然间这忧愁的心一来了,不能拜佛也不能静坐,也不能读经,怎么辩呢?唉!我开车出去跑一跑……这就是由"忧"发动出来的行,各式各样的行,也可能不是想要跑,但是我找一个人去谈谈话,冲冲彀子,把我这个忧疏解疏解,也可能是这样子,也可能是其他的各式各样的行,现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而这个行是不合道理的行,因"忧"而发出来不合道貌岸然理的行,"不如理作意相应思"。
    如是知已,於出离中极制持心者。
    前面第一段是"於生位""忧生起"这是第一段,第二段"於彼因缘等"这忧,有因,有缘,有序,有相,有行,主是第二段。现在,第三科於出离中制持心,分两科,第一科引经问。
    "如是知已",这个初发心出家,受戒的比丘,你要观察,我这个心有了忧了。你要观察这个忧怎么生起的,怎么因缘,什么相貌,知道了以后,观察了以后。"於出离中,制持心"你要想辩法,把你这个心,从那忧里面出来,从那忧里面跳出来。
    我们有时听人讲,大家都愿意发表文章,也有著作,那个善知识就告诉你,烦恼来了,随它去,不要管它,你还是怎么怎么……就完了,这算是修行方法阿?这样修行呀?
    你看,现在这里不是这样意思,我们说,这是弥勒菩萨说的话弥勒菩萨不是这样讲,弥勒菩萨说:"如是知已"忧这个烦恼出来了,你要观察他是怎么因,怎么缘,怎么叫作序,怎么叫相行,都要观察,观察完了以后呢!你要想说法,把你这一念清净心从那忧愁里面解脱出来,这弥勒菩萨是这样讲,不是说,不要管它就随它去,不是这个意思。
我最初看见这种解释方法,我都心里面不同意,不同意这种态度,比如土匪来了,你知道这土匪他要来偷你东西,说是"不要管他"这个事对不对?
所以心里面这忧愁,有贪心,有嗔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心里面出来,这就是心里面来土匪了,来土匪了不要管他,这是对吗?是应该那样子吗?所以,现在这地方告诉我们,你要清清楚楚的把它观察一下,不是不管他呀!观察完了呢"於出离中,制持心者"这《无倒经》上这么讲"於出离中制持心"那么弥勒菩萨就把这句话引来了,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者"是个问话,问号。
云何制持?
前面那句话是佛廉洁的,佛说呀:"如是知己,於出离中极制持心"这是佛说下边弥勒菩萨作注解说:"云何制持";经上的意思是说,这修行人立刻的;要是我心里有土匪来了;我现在有忧的烦恼,我要把我这个心从忧里面解脱出来,你要有这样的意愿。这意愿现出来,现出来的时候怎么辩呢?"极制持心"这个"极"用尽了你的力量要管制他,不许有忧,不许我这一念心有忧把这忧要排除出去,力的控制这一念心,叫他不要有忧,是这样意思,"极制持心"我们看弥勒菩萨怎么解释阿!
"云何制持?"--怎么样来控制他,摄持住他,"制"--也可说下个命令,命令把这个忧取消了他,叫我的心没有忧,那么就从忧里面解脱出来怎么样来制持呢?
谓於染污行制摄其心,於思维修,任持肾住。
这弥勒菩萨很详细的告诉我们,分两个立场来解释这件事,一个是"谓於染污行制摄其心"--就是我们心里面有忧愁的时候,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染污心,染污心生来忧愁的时候,你要"制摄其心"把这个忧愁取消,叫他心不要忧,这是一个,第二个呢--"於思维修,任持住"--是另一个这个是属於清净的,清净心里面有忧那个时候,"於思维修"这个思维呢,闻思修三慧,这就是修慧,在修慧里边,你要有思维,实在就是四念处明白一点说,就是修这四念处,用四念处来清净你这一念心,叫他不要有忧,是这样的意思。
"任持"--也就是摄持,也就是管制他,叫他不要有忧,没有忧的心情,定的安住在那里动,是这样意思。
这也就很明白了,怎么样来管制这一念心呢?"制持心"修四念处就是四念处,用这个辩法。
这分两类,一个染污行,一个思维修,这两个是不同。
《披寻记》看这文:
"谓於染污行制摄其心等者:此中二句,别释制持"--这"於染污行制摄其心"这是一句;下边"於思维修,任持住"这是一句,用这两句来解释"制持"先解释第一句。
"欲所引忧或不善所引忧,名染污行"--在前面我们讲过这个道理"欲所引忧"那么就是色声香味触的五欲,因为享受色声香味触的五欲而引起来一种忧,这是一种染污行,这个欲,你享受如意的欲,享受的时候,但是能引起内心的忧愁,心里面有顾虑,有忧愁,这是"欲所引忧",欲所引忧,前面其实解释很多了,总而言之是无常阿!你享受五欲,这个欲是无常的,暂令你满意,但一刹那间就会变的自己也会变,而欲也会变,一变,不满意了,就是有忧,或者是现在没有错误,但是,你就会想到,哎呀!他可能会变,不满我意了,又是不对了,种种的事情,所以是"欲所引忧"。
"或不善所引忧"--就是做恶事,作种种恶事的时候,有人作恶事心情快乐,但是有人作恶事的时候,心情也会有忧,想起我作这样恶事,将来他会报复我,心里就不舒服了,就是有种种的想法,这叫作染污行,在染污行里面,染污的活动里边心里面有忧这是一种意思,就是染污行。
《披寻记》
"心无染恼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心无染恼"--心里面没染污行,"心无染恼,令不趣入流散驰骋"--说这时候,心里没有染污行,欲所引忧也没有不善所引忧也没有,你心里面没这染污,"染"即是恼,名为染恼,这个染污来扰乱你,来触恼你,这叫染恼现在没有,没有这事是那么回事,这比丘出家了,他已经远离了五欲也没作恶事,但是他可能会回想到以前的事情,他心里面有忧有忧,可能这一刹那间过去了,这时候呢,可是他有这种作用
"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你要心里没这染恼的时候呢,你心里就不会趣入,也就是不进入,进入到那个"流散驰骋染污行中"心里面流动散乱,"驰骋"--就是跑来跑去,在那染污行中活动,心在染污行里活动。要是这个修行人,心里面没有忧,自己管制这个心,叫它不要到"流散驰骋染污行中",自己控制这一念心,叫他不要到那里去,前边是说,什么叫作染污行,解释完了。
这下边是说你怎么来控制他呢?心里面不要有染恼,怎么辩法能没有染恼呢?"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就是这样辩法"染污行中"这个事情,再明白一点说呢,就心不要不停那件事,你心里面,不要怀念染污行,不要怀念不善的行,染污行不要怀念,你这心就从染污境界出来了,出来了,就安住在清净的或定慧的所缘境心就从忧愁出来了,是这个意思。
是名於染污行制摄其心,是这么意思。在方法上说,不是个难事就是转变,所缘境,明白点说,这个心从那染污的境界里出来但是换句话说,转变所缘境,主是你立刻把这一念心怀念戒定慧的事情,怀念戒定慧的所缘境,怀念这四念处的所缘境,立刻就清净了就是这么回事,"於染污行制摄其心"这句话主是这样意思,就是这样辩法
"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方便修习令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这是解释第二句,"於思维修,任持住"
"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因为学习了佛法,所以有这样的智慧什么智慧呢?思择力就是思维观察,决择的智慧力量,你有这智慧,这智慧会思维会想一想,想什么呢?了知彼忧染恼过患说是阿!我放弃了世间的五欲,我来到佛法里面修行,说我这心还在想欲的事情,这是不对的嘛!就这么想,我不应该有这怀念。我要这样怀念呢,使令我心不清净,这有过失,那么障疑我用功修行,修学四念处,这就是个过失,还有很多很多的过失,这样思维观察,这就叫"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方便修习令心随我势力而转"那么就采取四念处的这种法门去努力修行,就是"方便修习"采取行动修习四念处。
"令心随我势力"使令我这一念分别心,随顺智慧的力量;这个"我"就是智慧,随顺智慧的力量,自在而转,没有烦恼的时候,在四念处里边活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自在的活动,"自在而转"。
"安住爱乐离忧性中,是名於思维修,任持肾住"这是安住爱乐,出院家,当然我是想到得涅盘;所以对圣道是有欢喜心的,那么我就安住在圣道里边,远离对於欲所有忧的事情。
"是名於思维修,任持住"。就是这样意思,这里边还有其他意思的下文还有解释。


本贴由大千于2001年11月11日22:20:01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妙境长老的讲解已经输入,还没校对,先拷一段救救急。】是大千在2001年11月11日22:17:44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