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卷圆测疏都输入了,刚校好十六卷,会很快放在弥勒道场上。贴里是没校的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以下第二、解释证成道理。于中分四:一、略标数目,二、依数列名,三、总结其相,四、征问及答释。此即第一(略标数目)。
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
此即第二、依数列名。谓由因明立其义,无过失故名为清净,有过失故名不清净。下当广说。
由五种相名为清净,由七种相名不清净。
此即第三、总示其相。谓由五相及七种相为缘,分别名为清净及不清净之断定辞。此段经文尚有一种分段方式,即从第二、解释证成道理中又分为二:一、略示,二、征问及答释。
一格示中又分为三:一、略标数目,二、依数列名,三、总示其相。
云何由五种相名为清净?
以下第二、征问及答释。于中分二:一、释清净,二、释不清净。一、释清净中又分为二:一、征问,二、答释。此即第一征问。
一者现见所得相,二者依止现见所得相,三者自类譬喻所引相,四者圆成实相,五者善清净言教相。
以下第二、如来答释。于中有二:一、释五相,二、释五相结尾。一、释五相中又分为二:一、正释五相,二、再征及重释。一、正释五相亦分为三:一、略标五相,二、依次广释,三、总结。此即第一略标五相。
现见所得相者:
以下第二、依次广释。此亦由释五相而分为五:一、释现见所得相。此又分三:一、略标,二、正释,三、结尾。此即第一略标。
谓一切行皆无常性,一切行皆是苦性,一切法皆无我性,此为世间现量所得。
此即第二正释。此段经文亦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云:“一切行皆无常性”等,是举事正释。“此为世间现量所得”者,是分析量之分际,如言“世间观察唯是现量而已”。由是现量(所得)故名现量。谓依粗无常、比知细无常等,故名“依止现见所得相”。下当宜说。问:此事如何?答:此处暂依一世粗无常义,即能现见无常性者名无常现量。自身领受各种损恼故名为苦现量。言说寻求等中无自在故了知无我者名为无我现量。此等是由闻思二慧散乱心之所推度,故非现量(指非出世现量)。此等唯是世间现量云。第二种解释云:此中所言,“一切行皆无常性”者,是总摄诸有为法。言“一切行皆是苦性”者,是指诸有漏行。言“一切法皆无我性”者,是摄一切法。此等即名三法。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五第十三页)云:“决定义者,如一切行皆是无常,一切有漏皆性是苦,一切诸法皆空无我。”无常等理具有二义:一者自相,谓无常等理,具有现量所得各各自体。二者共相,譬如以线贯穿花鬘。谓无常一法,遍及诸蕴,苦及无我亦复如是。此中现量,是依后之共相而说,故唯就观察,说名世间现量,然非真正(出世)现量。瑜伽师地论中是依真正出世现量说(此)名世间现量。如彼论(卷十五第十页)云:“问:如是现量,当言谁之现量?答:略说有四种:一、色根现量,二、意受现量,三、世间现量,四、清净现量。色根现量者,谓五色根所行境界,如先所说理量体相。世间现量者,谓于彼二,总说为一世间现量。清净现量者,谓诸所有世间现量,亦得名为清净现量。或有清净现量非世间现量,谓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为有,无知为无,有上知(为)有上,无上知(为)无上,是名不共世间清净现量。”显扬圣教论中亦如此说。依瑜伽师地论所说,非元漏故应名世间,非现量故亦名世间。设若如此,则现量以何为体?答:玄 阿 黎说:前五根识皆是现量,散心位时五俱意识及第一刹那意识亦是现量,定中独头意识唯是现量所摄云。集量论作者陈那阿  黎亦说:一切定心唯是现量云。
如是等类,是名现见所得相。
此即第三结尾。文易了知。
依止现见所得相者:
以下第二、释依止现见所得相。于中分三:一、略标,二、正释,三、结尾。此即第一略标,谓依粗无常而说刹那极细无常等。
谓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
以下第二正释。于中分三:一、示依止现见所得相之三性,二、“由彼”以下示成为现见所得相之因,三、“由此因缘”以下示由正理门比知极细。此即第一(示依止现见所得相之三性)。谓依止现见所得相有三种性,即一切行皆刹那性,他世有性,净不净业无失坏性。如言:“由粗无常等为缘、比知有此三性”。下当宜说。
由彼能依粗无常性见可得故
以下第二、示成为现见所得相之因。此亦由说三因,即分为三。(一、依粗无常示现可得相,二、依粗苦示现可得相,三、依粗无我示细无我。)此即第一(依粗常示现可得相),谓由于依止粗无常性现见可得,故能比知定有刹那生灭细无常境。此即是说,由依现量及比量故而得生起。
由诸有情种种差别,依种种业现可得故。
此即第二,依粗苦示现可得相。谓现在时所有各种苦逼,皆依过去所作诸业现见可得,故能比知款来亦决定有苦果。
由诸有情若乐若苦、净不净业认为依止现可得故。
此即第三、依粗无我示细无我。谓诸有情现在所受若乐若苦,皆依善不善业现见可得,净不净业决定引果并不失坏,因此了知受乐受若之实我完全非有。
由此因丝于不现见可为比度。
此即第三、示由正理门比知极细。谓由如上所说三种因缘,即从粗无常等义比知极细难见之事。
如是等类是名依止现见所得相。
此即第三结尾,应当了知。
自类譬喻所引相者:
以下第三、释自类譬喻所引相。于中分三:一、略标,二、正释,三、结尾。此即第一略标同法喻。
谓于内外诸行聚中,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死以为譬喻。
以下第二、正释。于中分四:一、示无常喻,二、示苦喻,三、示无我喻,四、示盛衰喻。此即第一示无常喻。此中所言“内外”者,是依有情及有情而说内外之喻。谓即于此内外二种行聚,引诸世间共所了知生及死等(粗之常)事,示为了知细无常之喻故。或者不分粗细,唯说总喻。显扬圣教论(卷二十第十五页)中,说为“生灭”、未说“生死”。
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生等种种苦相以为譬喻。
此即第二示苦喻。谓以世间所有(生等)八苦(之相)作为自己受苦之喻。
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不自在相以为譬喻。
此即第三示无我喻,文易了知。
又复于外引诸世间共所了知,所得衰盛以为譬喻。
此即第四示盛衰喻。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自类譬喻所引相。
此即第三结尾,文易了知。

圆成实相者。
以下第四示圆成实相。于中有三:一、略标,二、正释,三、结尾。此即第一(略标)。
谓即如是现见所得相,若依止现见所得相,若自类譬喻所得相,于所成立决定能成。
此即第二、正释圆成实相。谓由现见所得相及依止现见所得相,自类譬喻所得相等,于所立义决定能成故名圆成实。显扬圣教论(卷二十第十五页)中,作“成就(相)”。(未说圆成实相)
当知是名圆成实相。
此即第三结尾,文易了知。
善清净言教相者:
以上第五、示善清净言教相。于中分三:一、略标,二、正释,三、结尾。此即第一(略标)。
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如言涅盘究竟寂静。
此即第二正释。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善清净言教相。
此即第三结尾。
善男子,是故由引五种相故,名善观察清净道理。由清净故,应可修习。
此即第三总结。

解深密经疏卷第三十八科目
地二、再征及重释分二:
水一、再征一切智者相…………………………………………………………(47)
水二、如来重释分三:
火一、举数略答…………………………………………………………………(50)
火二、依次解释分五:
风一、释普闻相…………………………………………………………………(50)
风二、释大丈夫相………………………………………………………………(51)
风三、释具十力相………………………………………………………………(52)
风四、释四无畏相………………………………………………………………(52)
风五、释道果现可得相…………………………………………………………(52)
火三、结尾分二:
风一、释五相结尾………………………………………………………………(53)
风二、释五相总结(亦可作“释一切智者相总结”)…………………………(53)
亥二、依三量示五相为清净相总结……………………………………………(53)
酉二、释七种不清净相分二:
戊一、请问………………………………………………………………………(53)
戊二、如来答示分二:
亥一、略标………………………………………………………………………(53)
亥二、广释七相分四:
地一、释第三一切同类可得相…………………………………………………(56)
地二、释第四一切异类可得相…………………………………………………(57)
地三、总释第一、第二、第六三相非圆成实相及摄彼论俱品一分转分二;
水一、总释三相非圆成实相分二:
火一、释第一相非圆成实相分二:
风一、释第一此余同类可得相……………………………………………(58)
风二、释非圆成实相………………………………………………………(58)
火二、释第二相非圆成实相分二:
风一、释第二此余异类可得相……………………………………………(59)
风二、释非圆成实相………………………………………………………(59)
水二、教诫不应修习………………………………………………………(59)
地四、总释第五及第七相…………………………………………………(59)

解深密经疏卷第三十八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智者相,当知有几种?
以下第二再征及重释。谓上文第五示善清净言教相时,有“谓一切智者之所宣说”一语,不知一切智者有几种相,是故重申请问及答释。于中分二:一再征,二重释。此即第一、再征一切智者相。问:此中说一切智,他处说一切种智,二者有何差别?答:依据此方诸阿阇黎相传所说,凡是缘真如之智皆名一切智,凡是缘世俗之智即名一切种智云。真谛阿阇黎所著金光明经记(此书已佚)中说:“若依大乘教典,则凡是缘空性之智即名一切种智,缘心等之智即名一切智。当知小乘师所许则与上文所说相反”云。复次金光明经(北京三藏法师昙无谶译金陵刻经处版本卷一第一页)云:“一切种智而为根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真谛阿阇黎记中云:“一切两种智而为根本”者,示先生智。“无量功德之所庄严”者,谓生功德。其中言“一切种智”者,是指空性慧。由空性慧而生起智,故名为“种”。言“一切”者,是指(与空慧)相应之智,由于智之差别亦不相同,古曰“一切”。小乘教典则说为“一切空性智”。其中“空”者,是“一切”之根本,言“一切”者,是“空”之支分。由于不是从根本得,故于空立一切种名。“相应之智”者,是说相应智中各种行相不相同敌云。诸教典中释二种智亦有不同。如犊子部师说:由于补特伽罗能知一切法,而名一切智。故俱舍论中破我品(卷二十九第十七页犊子部难)云:“若①不别立实有补特伽罗我,世尊应非一切智。心及心所不能知一切法,刹那刹那异生灭故。”说一切有部教典中许依相续名一切智,非是依我。如俱舍论(卷页同上。俱舍论主对犊子部)云:“我等不言,佛于一切(一刹那中)能顿遍知故,名一切智者。”若依此说,则犊子部师(依据上文,应是说一切有部师)云,我只说一切智者,不说我知。如(俱舍论)云:“但约(前后)相续(多时),其堪能故,谓得佛名。诸蕴相续成就如是殊胜堪能,(一切智者)才作意时,于所(“欲”)知境生起无倒知故,名一切智。非②于一刹那顷能顿遍知(者),(名一切智)故于此(相续)中有如是颂,由(约前后)相续(智)说知一切法,非我遍知?(俱舍论主答:我闻如是)说佛世尊亦有三世故。(犊子部问:)于何处说?(论主答:)如有(经)颂言:若过去诸佛,若未来诸佛,若现在诸佛,皆灭众生忧。(故约相续,名佛遍知,)汝(犊子部)宗唯许蕴有三世,非许数取趣(有三世),故定应尔。(谓定应说,约三世法,许约相续,遍知一切,非数取趣。)问:说一切有部诸教典中所说一切智,于胜义智及世俗智中依何智为缘而说?答:是依缘胜义及世俗二者(之智)而说,故名一切智。否则,二乘亦应名一切智故。(上文是述)契经言教。复次,俱舍论(卷二十七第五页)中,“智(圆德)有四种:一、无师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智。”(问:)若作简明解释,此等有何差别?(答:)有一类言:“一切智”者,是缘胜义之智,“一切种智”者,是缘诸事之智云。大众部及一说部、慈氏部等谓一刹那心通达一切,一刹那心相应之慧知一切法,尽管及无生智恒常相续转云。应如各宗论典所说而得了知。
若依大乘教典,亦有各种不同解释。摄大乘论无性阿阇黎释中说二乘所得是一切智,非一切种智。如彼释(卷一第二十一页)云:“不③善通达如是言教理趣,颂曰:由彼相续有堪能,当知如火尽④一切,如是应许一切智,非⑤顿了知于一切。是⑥故于此阿赖耶识有知、不知者,于一切智者之智有难证、易证。”当⑦知彼宗如是而许。问:非知一切法无我者名一切智耶?答:虽是一切智,然非一切种智。广如彼论所说。若依此释,则说一切智其相各异,既通达一切法,又摄无分别智,亦不相违。复次,若依此等解释,则许如来于一刹那通达与自体相应诸法之说,亦多分与大多部所许相同。其中有差别者,即是彼宗(指大众部)教典不立四分义,此中是依成唯识论(立四分义)。如此,亦可说为除见解外,并无其他不同因由。
大智度论中有二阿阇黎之解释。有一类言,二智无别。有一类言,二智有别。如彼(大智度)论(姑苏刻经处版本卷二十七第九页)云:“问曰: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有何差别?答曰: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名一切智,别相名一切种智。因名一切智,果名一切种智。略说名一切智,广说名一切种智。一切智者,破①于一切法普遍迷惑之无明。一切种智者,破②于各种法分别寻思之无明。”乃至广说。(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第十页云:)“复次,(般若经)后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者,是佛事。声闻,辟支佛唯有一切智,无一切种智。复次,声闻,辟支佛虽于别相有分别寻思之行,而不能尽知,故得总相之名(指一切智)。(又)佛之一切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性皆是真实。二乘唯有安立(一切智)之名(非能真实知一切法)。问曰: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之法?答曰:……是十二入。”广如彼论所说。复次彼论(卷二十七第十五页)云:“问曰:佛陀得道时,是以道智获得一切智及一切种智。此中何故(唯)言具足一切智耶?答曰:佛陀得道时,虽以道智圆满获得一切智及一切种智,但未用一切种智。如大国王得王位时,虽于宝藏等已得权力,但尚未开启受用。谓欲以一切种智,断除烦恼习气已,习行般若波罗密多故。问曰:若以一心得一切智及一切种智已,即应断尽烦恼习气。此中何故尚说以一切智得一切种智已断除烦恼习气?答曰:固是一时所得,此中为令他人于般若波罗密多生起净信,故尔次第差别而说。又欲令诸众生得清净心故作如是说。复次虽是一心所得,然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于一心而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成唯识论中所说,当知与此相反。佛地经论中,唯依大圆镜智说一切智,一切时中恒常证知一切法故云。广如彼论所说。瑜伽师地论中说(一切智)是证知一切之智故云。如彼论(卷三十八第一页)云:“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有情界。事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共相差别故,因果差别故,界、趣差别故,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时有三种: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知故名一切智。”善戒经及地持论中亦如是说。此即大智度论及增一阿含,杂阿含内十一种护牛法等中所说一切智相。复次大智度论中授记一鸽子经过极长时期当得成佛教导,皆可说为成立一切智之依据。(上一段文所引经论可按各书卷页查阅)。



本贴由大千于2002年8月25日22:36:56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七不清净】是石头一笑在2002年8月18日11:40:46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