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8-1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依他起自性,
  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
  常远离前性。
  遍计执性是妄情执着,是连一点儿影都没有的,但是能遍计的意识、所遍计的对象却是依他起的,下边儿就轮到依他起和圆成实了。这第二十一颂就是说依他起、圆成实的。依他起主要是遮遣依自起的,什么叫依自起?就是比如说上帝,上帝就是依自起,他可以生其他而不被其他所生,什么都是上帝造的,那么上帝是谁造的?问上帝是谁造的的问题是最笨的问题。”他“是相对于”自“来说的,”他“就是诸缘,依他起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在当时,九十六外道,都很有势力,尤其是婆罗门教,他们立”梵“,”梵“造一切,就是”依自“,所以释迦牟尼立”依他“。依他起的”依“就是凭借,依他起就是说诸法不能独立存在,也不能自然而生,也不能无因而生,也不能由不平等因而生。什么叫不平等因?就是最后根本因,它可以生起别的,而不被别的生起,这不平等因是不存在的,因或缘都是假安立的,它们相对于其他法也可以说是果,而果又可被安立为因或缘,就是着因、果都是相对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果都皆没有不变的自性,所以,因、果是平等的。这就是说,缘起是没有开头儿的。所以我们一说缘起法,总是说”无始以来“。有为法生起以后,也不能”自然而住“,一定刹那灭,也就是诸法才生即灭,就是不能常一不变。这就是《摄大乘论》上说的:”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
  ”分别“就是八识三能变,说八识三能变就是诸缘和合所生起的,诸缘一般来说就是四缘--亲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说八识三能变是由诸缘和合而生的,它生起就变现万法,万法又作为缘,来影响八识三能变,世界就在这相互的影响中才呈现得五彩缤纷。
  圆成实就是圆满、成就、真实,圆满是离颠倒,成就是究竟。这圆成实该怎么去认识呢?”于彼“的”彼“是指依他起,说,我们对圆成实的认识是要在依他起上”常远离前性“,”前性“指遍计执,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依他起上不生起遍计执的话,能够远离遍计执的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达圆成实。圆成实就是诸法的真实性,就是真如实性,就是遮遣了烦恼障、所知障之后显现出来的真理。圆成实并不是在依他起之外另有一个圆成实,而是在依他起的诸法上远离遍计执,这就是圆成实。遍计执则是在依他起诸法上起种种妄执,是我们在错觉之下而对依他起诸法产生的虚妄相,也就是说遍计执是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错误。也可以这么说,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说这法是假有、幻有,本来是幻有的你确说它是实有,这就是遍计执,你如果认清了这法真的是幻有,这就是圆成实性。或者这么说,依他起是说诸法是因缘和合而有的,这是假有,本身没有体性,遍计执是我们在依他起法上假立名相而起的执着计较,这是妄有。
  故此与依他,
  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
  非不见此彼。
  这是第二十二颂。”此“是指圆成实,说圆成实与依他起之间,既不是异也不是不异,就是说,我们不能够说圆成实与依他起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但也不能说它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儿。圆成实与依他起是实体与现象的关系,两者自然是不一不异的关系。比如说无常,无常是一切法的属性,所以,无常与一切法是非异,虽然一切法都是无常,但一切法毕竟各各不同,所以,也不能说它是非不异。依他起与圆成实也是这个道理,若说是异,则离开了依他起就无以显出圆成实,就不能显现圆成实的法性,若说是不异,岂不是连圆成实也成了生灭法?在第二十二颂中那个”与“字,就是”依“的意思,就是说圆成实是依于依他起而远离遍计执的,”远离“是无的意思,就是说没有遍计执。 这就是说,颂文中虽然是说的依他起与圆成实是不一不异,实际上是三性皆是不一不异的。
  ”如无常等性“的这个”等“字,是指苦、空、无我,苦、空、无我、无常合起来就是四法印,完整说就是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缘起性空、诸法无我。
  最后一句是”非不见此彼“,这说的是证见。”此“是依他起,”彼“是圆成实,说,实际上在证见时可不是先证依他起后见圆成实的,而是先见圆成实后见依他起的。证圆成实的是根本智,见依他起的是后得智,后得智就是见到根本智之后才能证见的。我们现在呢,因为与第七识相应的四烦恼一直不断,所以是不能如实了知依他起的。关于这一句说法稍微有点儿不一样,于凌波先生在《唯识三论今诠》中说”此“是圆成实,”彼“是依他起,说,在诸行无常性等中,亦见圆成实,亦见依他起。为什么呢?因为诸行无常之法,皆是依他起,现在既然悟得了诸行无常,一定在见依他起性的诸行后,可以舍遍计执,依他起中舍去遍计执,这就是圆成实,这就是见此也见彼了。于凌波先生的这个说法是把后两句放在一起了,这也好得很。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
  一切法无性。
  说过了三性,开始说三无性。三无性怎么来的?”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就是依三性而建立的三无性。我们说,世亲这是何苦呢?先建立三性,然后回过头来再建立三无性,与三性对着,这是干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以前老给人说,其实我们现在就在平地上,但我们对于拥有的都不知道珍惜,于是累巴巴在地上挖个坑,自己跳下去,然后再爬上来,这样把自己累得要死,这才感到还是在平地上舒服,失去的才最珍贵,得不到的才是好的。世亲给建立三性就是随顺众生的意愿,众生要挖坑世亲才建立的三性。当然,这三性并不是世亲给建立的,这是释迦牟尼给建立的。在《解深密经》中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接着佛又解说了三无性。就是说,三无性也是释迦牟尼立的。众生在拼命学习三性,这就是在往坑中跳,三性的道理你思维又思维,还是不通,这就是跳坑时把自己摔得要死。跳下去了,跳下去之后咋办呢,世亲说,你再爬上来。三无性就是让你爬上来。因为你跳下去了,所以你得爬上来,你要是没跳下去爬什么呀。这就是前两句。
  再看后两句。我们本来在平地上,释迦牟尼说你挖个坑,我们就挖了个坑,释迦牟尼说,你跳下去,我们就跳了下去,释迦牟尼又说,你爬上来,我们就爬上来,释迦牟尼又说,你把坑填住,我们就把坑填住……他让干啥就干啥?我傻呀~~你还别说,还有人真的就这么傻!我还是要问问的,我要问问释迦牟尼,你让我挖个坑,为什么要让我挖个坑?挖这个坑有什意义?你让我跳下去,为什么要让我跳下去?你让我爬上来,为什么让我这么做?也有人会这么问,你让我挖个坑,好,你给我多少钱?你让我跳下去,行啊,可我跳下去你给我什么好处?我烦得要死,释迦牟尼说,来,你给挖个坑吧,这么着你才来挖个坑的。坑挖过后你还得填住呀。看颂子。”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密意说“就是暗示,就是有些话不好明说,就暗示。其实是你太烦了,而且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发烦,释迦牟尼因大悲心而让你来挖个坑,这个坑有什么用?一点儿用也没有,有用的是什么?是你在挖坑儿的过程中把烦给忘了。挖个坑儿后你还得填住,因为坑会给后人走路带来麻烦,这就是释迦牟尼立了三性马上就说三无性的道理,就是让你挖个坑跳下去马上又让你爬上来把坑填住。我记得在有一个佛学院,主事者就说,一天到晚要把学僧给忙得没工夫打妄想。佛让你挖填就是这样,让你做这些的目的本不在于这个坑。我见过好几本书都是说佛说的三无性是密意说,其实应该是三性也是密意说,当然,我这是胡说八道,因为三性是了义教。密意就是说,其实我让你挖坑后又让填了它,目的根本就不在坑本身。
  三无性是什么呢?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
  所执我法性。
  三无性就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什么是相无性?这个相无性是依遍计执而立的,因为你有遍计执,所以释迦牟尼来立了相无性。说遍计执并没有实在的体相,就象你说茶杯因为慈禧太后用过就有了文物价值一样,其实所谓文物价值只是你强加上去的,因为茶杯就是供喝茶的功能,供喝茶的功能已经是完美的茶杯了,再加东西就是头上安头,头上再安一个头可能吗?根本就安不上去。一般常举的例子就是绳蛇喻,说你把绳误看成了蛇,你心中现起的就是蛇相,这蛇相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相无性。相无性就是说我、法之相,是虚幻不实的,我们之所以把它误为真实,是因为事物有虚幻的名字,我们就是在那虚幻的名字上假立了我、法。就是说遍计执只有名而无与名相称的自体。
  生无性的”生“,是”缘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这生无性是依依他起而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依因托缘而生的,既然是依因托缘而生,则自然没有自性可言,不能够常一不变,这就叫生无性。颂文中说是”无自然性“,什么叫自然?就是说一个事物是不需要因缘和合,它是本来固有的,就象上帝一样。无自然性就是说本来固有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后两句是说胜义无性。这是依圆成实而立的。颂文中的”后“,就是初、次、后,第一、第二、第三,远离就是让它离开,让谁离开呢?前!前是什么?就是遍计执,遍计执还是我、法二执,就是颂文中的”所执我法“,所执着的我和所执着的法,圆成实本身就殊胜,圆成实远离我执、法执,离众相、空我法,所以叫胜义无性。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33:38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唯识三十颂讲记1-1】是刚晓在2001年11月23日05:24: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