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1-1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唯识三十颂讲记 

刚晓法师

    一地有一地的民风,咱这儿的人就是粗犷、豪爽。我算真领教了,那幺,我也不能太小器,就满大家的意愿,给各位说说唯识。实际上来说,我这个人是很笨的,干什幺都离不开书本,一离了书本我就抓瞎了。唯识呢,一下子我还真不知道该从哪儿说起,顺口的讲座对我来说是最难的,我一见这就头大。现在呢我干脆把《唯识三十颂》这本最基本的论典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论呢,就是唯识的体系,整个唯识就是按照这本论建立的。这本论了解了,整个唯识的大概就知道了,可能这样比给说唯识概要什幺的要好。 
  悉达多太子创立佛教的目的,其实就是《长阿含经》中的说的“要度众生,生老病死”。他在弘扬教法时,很重视人生现象的分析,很重视对人的解脱的实际追求。在原始佛教时期,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方向走,到部派佛教后,情况有了些改变,人们更多地偏重于思辨,对宇宙万法的实有假有、心性的染净、三世是否实有、佛陀的三身、业力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幷形成了许多精细的理论,学习经教变成对佛教名相繁琐的诠释,幷以此为终极目标。这时候有一位圣者看到这个情形很是伤心,于是应世出现,他就是龙树。 
  龙树,玄奘法师是给译成龙猛。鸠摩罗什法师译有一本《龙树菩萨传》。另外,在《大唐西域记》中,《布顿佛教史》中,《多氏佛教史》中都有龙树的传记。龙树大约生于公元一五零年,他本出身于南印度的婆罗门家庭。注意,佛教中老说好多大成就者出身于婆罗门种性,这里的婆罗门我们理解成知识分子就行了,就是他是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这样的家庭有助于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咱老百姓有句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程度的规律,当然,这规律有很大的误差。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子女受教育程度就高于家庭条件差的人家的子女,成才的概率就大。在差不多的条件下,比如说两个人都是北大的,那幺,家在北京的这个学生,他成才的可能性就很高,而家在旮旯窝的这个学生成才的可能性就小多了,为什幺呢?心理素质不一样。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某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总是取第二名而不取第一名,他说按他的经验,考第一名的学生是为改变他的生活现状而发狠的,是生活逼出来的,心态就不正,作学问不会有多大出息的。我还听说有人给教育部门提意见,说高考的分数线太不公平,在北京能上北大的分数,不知道在你们东北怎幺样,反正在我们河南则只能上大专,这没法子,因为北京是首都,北京人就有一股子首都的气质,这气质决定了你旮旯窝比不上。气质比分数重要得多!佛教是很讲究种姓圆满的,这就不一样。 
  龙树在小时候,听见别人诵吠陀圣典,他就把四吠陀给背了下来,少年时就精通了天文、地理、图纬、秘藏等世间学问。传说龙树有仨朋友,他四人说,咱们已经把世界上的学问都学完了,去哪儿寻找“骋情极欲,最一生之乐”的法子呢?于是去学隐身术,学会后潜入王宫,致使不少宫女怀了孕,国王很生气,你想,有人竟然跑到王宫中撒野,当然国王很丢面子了。国王让人在王宫中铺一层细土,当龙树他们再潜入王宫时,虽然看不见他们人,但他们在细土上留下了脚印,武士们就知道他们在哪儿了,那仨朋友当场被乱刀砍死了,龙树隐身在国王头边儿,方才幸免于难。由于这个原因,龙树到山中出家了。龙树太聪明了,只用了九十天就通达了小乘深义。龙树与很多人辩论,别人都辩不过他,他就生起傲慢之心,为什幺圣者降世也会这样呢?这就是隔世之迷。这时候有一位大龙菩萨,用神力把龙树带入龙宫,这一下龙树大开眼界,目不暇接,一连九十天,被佛理倾倒了。大龙菩萨让龙树到南印度弘法。龙树所弘扬的主要是般若性空中道学说。性空学说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中论》的“八不”上: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八不,其实就是全盘否定--在诸法空性上,否定小乘、外道的生灭、常断、一异、来出诸戏论。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绝对没有独立存在性,这个叫作无自性。举例来说,我梦见一只大老虎要吃我,无自性就是说在梦中追着要吃我的那只大老虎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你在洗衣服,最后你把衣服洗干净了,无自性就是说,那个被你叫作干净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龙树的著作很多,人称千部论主,汉译有二十种,但有三种明显是别人假托龙树的名,就只剩十七种。《福盖王行所集经》,这是经集,《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中论》《十二门论》、《大乘破有论》、《六十如理论》等。 
  龙树的空观,是说的诸法无自性,但后来的人们误解了龙树的空,说世俗谛是空(无)的,胜义谛上的真理也是空(无)的,这就把自性空弄成了“恶取空”。这就使得无着出世,来纠正“恶取空”,说“缘起有”。什幺是“缘起有”呢?“缘起有”就是说我做了个大老虎要追着吃我的梦。无着的这个“缘起有”其实给龙树的“(无自性)空”还是一回事儿。在《中论》上有个颂子,“诸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个颂子就是说,“(无自性)空”不坏“缘起有”,“缘起有”的当下就是“(无自性)空”。“缘起有”又叫“真空妙有”。 
  无着约生于公元三六零年,其时是佛灭度九百年。无着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弟兄仨,无着是老大。无着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因为当时佛教流行空,都说空,无着感到不对,为什幺感到不对呢?因为这时候的人们说的空实际上已经不是龙树的无自性空,而是恶取空,但人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把龙树的无自性空给曲解了,还自认为正确。无着很聪明,感到这时候人们解释的空有问题,但他只感到当时人们解释的空有问题,自己确不知道空到底该怎幺解释,越思越想越迷糊,这时候宾头卢尊者来了。宾头卢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当初让常住世间不入涅槃的十六罗汉之一,宾头卢尊者就说,你看,这是一张桌子,我们把它分析一下,分成了木板、钉子、皮胶等,哪儿有什幺桌子?我们把这木板、钉子、皮胶等再往下分析,哪儿有什幺木板、钉子、皮胶?这样一直分……说桌子,桌子没有;说木板,木板没有……宾头卢尊者说这个就是空。其实这个只是小乘的空观,而不是大乘的当体即空。我们知道,小乘的这种解说:桌子是色法,把桌子分成本板、钉子,说这不见了桌子就是空,其实这不妥当。因为这那只是色法的形态变了,被分析的桌子和分析出来的木板、钉子还都是色法。小乘的这种法子,因为它的前题就是有色法可分,所以,这永远达不到《心经》中“色即是空”。严格来说,把一个东西一直往下分析,说最后分析出空,这根本是于理不合,为什幺呢?任何东西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只要分析就有因缘存在,如果分析到哪一步没有因缘存在了,那这个东西是怎幺来的?这就违反因果规律,如果说分析下去永远有因缘存在,那就永远分析不成空。这是两种困境:一个如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永远也分析不成空。另一个是说有一天分析到不可再分了,那就是承认因果断了,推翻因果律。有无因而生的东西了,因为它不是因缘生起的了。无着不满意宾头卢尊者的解说,他说,比如说“干净”,衣服洗干净了,这个“干净”没法子往下分的,怎幺来体现空?人只要发大心,自会有圣者帮助,这时候,弥勒菩萨来了,弥勒菩萨给无着宣讲《瑜伽师地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金刚般若论》五部大论,也有种说法是没有《究竟一乘宝性论》而有《分别瑜伽论》,不过在藏地说弥勒传给无着的五部大论是《庄严现观颂》、《庄严经藏颂》、《一乘宝性颂》、《辨中边颂》、《辨法法性颂》,这我们不要仔细去深究,反正是弥勒传给无着了五部大论,终于使得无着彻了了空义。因之宣扬弥勒学说,这就是瑜伽行派。无着的著作蛮多的,象《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大乘庄严经论》、《金刚般若论》、《能断金刚般若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颂》、《顺中论》等。 
  无着有两个弟弟,一个叫世亲,一个叫师子觉。世亲梵名译婆薮盘豆,陈代的真谛法师译有一本《婆薮盘豆法师传》。世亲是很厉害的,他在萨婆多部出家。当时有部在迦湿弥罗城宣扬自己的教理,有部坚决不让自宗的教理往外传,为什幺呢?因为他们发现,一个学说要想保持自己的纯洁度,就不能让太多的人学。就是说只要有精英,不要一般信众也行,一般信众只能把自宗的教理搅得乱七八糟。佛教为什幺传一段时间人们就争起来了,一位圣者出现,过不了多久,又争论。我们现在人都知道,要想保持自己的权威地位,就尽量不写书,这样别人就学不跑自己的东西,但不写书别人也就不知道自己是权威,于是你还是得写书,可你写书,实际上是侵损自己的权威地位,因为别人照着你的书,很快就可以追上你。比如,现在有一门催眠疗法,就是用催眠术治病,这个治病的方法现在的权威是苏州的马维祥,他自己钻研催眠术用了一生的时间,他写了一本书,别人照他的书学,用不了多久就能学会。别人都不会,他自然是权威,但才有多少人知道他是这方面的权威?他一写书,别人都知道他是权威了,但别人很快也就逼近他的权威地位。这是一个矛盾。 
  有部不让自宗的教理往外传,反而更引起了世亲的好奇心,于是他匿名化装,装疯卖傻,到迦湿弥罗城偷师,在那儿四年,终于把有部学会了,他出城时还有药叉阻拦,这是传记上说的,不过印度人写的传记就有这么个特点儿,搀杂传说进去。世亲回到富娄沙富城,就集众宣讲,他是边宣讲边评判,这样随讲随写,写成了《阿毗达磨俱舍论》,这部论可以说是对小乘思想的一个总结,人们称这部论为聪明论。 
  世亲在北印度弘扬小乘,弘扬小乘也行,可他言语之中,总是诽谤大乘。为什幺他是菩萨却还会诽谤大乘呢?隔世了,以前信息不发达,经典不普及,在小乘的地方、寺庙就很难看到大乘经论,这是时候的关系。无着想扭转世亲的观点,于是,就捎信儿给世亲,说老哥哥--世亲比无着小二十多岁--病得厉害,快要死了,临终时想见见世亲,虽然无着、世亲是大菩萨,但他们示现的是凡人,既是凡人,故也有人情味儿,这还是隔世之迷,世亲得到消息立刻去见哥哥。然当世亲到无着那儿一看,无着正升大座讲法,世亲一见,心说:老兄,你自己连戒律也不守,打妄语,有什幺资格升座说法!但无着正在演说《十地经》,世亲不能去捣乱,因世亲一切有部守戒很严,恼听法人的心神是犯戒的,世亲就耐着性子等,等得无聊,就也坐下来听,听听哥哥到底说的什幺。然而就这幺一听,世亲明白了,原来自己以前犯了大错,是在谤法呀,就向哥哥求忏悔,拿出戒刀:以前我用舌头谤法,现在我要把舌头割去。无着拦住了:“你割舌头有什幺用呢,以前用舌头谤法,现在可以用舌头弘扬教法呀~~”于是,世亲转回头来,一生致力于弘扬大乘瑜伽教法,造下了许多著述,人称“千部论主”。 
  世亲活了八十多岁,在阿瑜遮那国去世,他遗留的著作很多,与唯识学有关的,象《摄大乘论释》十卷,中国有三个译本,真谛法师译的叫《摄大乘释论》,隋达摩笈多译的叫《摄大乘论释论》,玄奘法师译的叫《摄大乘论释》。还有《辨中边论释》一卷,玄奘法师译。还有《唯识二十论》一卷,玄奘法师译。还有《唯识三十颂》一卷,也是玄奘法师译。还有《大乘五蕴论》一卷,也是玄奘法师译。还有《百法明门论》一卷,也是玄奘法师译。 
  古印度人写文章,总是先作颂子,这颂子就是整篇文章的纲,然后,依颂子注释,这注释性文字,是散文形式,叫作长行。这《唯识三十颂》是世亲晚年才写的,他写完颂子后,还没有作长行解释,就圆寂了。在这时候,因为无着、世亲已经用了一生的心血来弘扬唯识,瑜伽行学派已经成为大乘佛教的主流,研究的人很多。世亲入灭后,有许多人替他给《唯识三十颂》作注,据说,在世亲去世两百年间,有二十八家给这个《唯识三十颂》作注,其中最著名者有十家,后世称为十大论师,他们是亲胜、火辨、德慧、安慧、难陀、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在十大论师之后,主要是戒贤,戒贤是护法论师的学生,戒贤的著名主要是因为他收了个好学生玄奘,若不是因为玄奘,我还真不知道戒贤论师有什幺值得说的。介绍他时都说,他是公元六至七世纪人,生于东印度三摩坦国,是婆罗门种姓,在中印度那烂陀寺跟护法出家学习,三十岁时,与南印度一大外道辩论获胜,受到国王的嘉赏,后来长期主持那烂陀寺。这个说明不了什幺。不过,也有可能是言者不会、会者不言,所以,戒贤论师不留下任何著作。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24:53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