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7-2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下边儿是后两句。我们在生死中流浪,就是因为业种子的推动。业种子的特点儿是什么呢?就是业种子有寿尽相。前一个业种子现行之后,使得我们受生,它的影响尽了以后,后一个业种子又现前,这样一直相续下去。这就是”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异熟就是异熟习气,就是业种子,或者说是异熟果。所以,这后两句就是说:业力无尽,生死无穷。这儿就有一个小问题,我问一下大家,是不是说所有的业种子都完了之后我们才能解脱?大家想一下。
  别人在说这个颂子时都是从十二因缘来说的,十二因缘是有情流浪生死。我们就也简单说说。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无明就是愚痴,就是痴心所。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无明当中,不管你干好事还是干坏事,都受无明的支配。啥时候才能摆脱它的束缚呢?到见道位,只有到了见道位,才开始打破无明状态。见道以前,这愚痴与第七识的相应,从来就没有分开过。当然,无明也与第六识相应。人生的一切痛苦烦恼,都从这儿来。
  行。就是造作,因为无明而起种种的活动。这活动熏习成业种子。这两支是能引支。
  识:认识。
  名色:就是五蕴,就是精神与物质。
  六入:入又叫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触:接触。
  受:感受、领纳。从识至受是五种名言种子,这名言种子也是我们无始以来熏习成的。这五支是所引支。
  爱:就是贪。
  取:占有。爱是贪,这取比贪更厉害,可以说是上等的贪。
  有:就是执着。这爱、取、有是生死的土壤,没有它们,生死也就不会相续。就是说它们是生死的增上缘。爱、取、有这三支是能生支。
  生:从因到果。
  老死。这生、老死两支是所生支。这十二因缘,前十支是因,后两支是果。这是唯识的十二因缘说,给别的派别不大一样。前世、今世或者说今世、后世,只要两世就可以构成十二因缘轮转了。
  刚才我问是不是要把业种子消尽,这里就可以回答了,爱、取、有是生死的土壤,没有它,我们就可以免生死了。净土宗也说,带业往生,虽然有业种子,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使恶业现行的助缘,也就不会生死了。
  由彼彼遍计,
  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
  自性无所有。
  这是第二十颂,从这个颂子开始,下边儿说唯识三性。三性又称三自性,有时候也叫三相、三自相,或者三能相。性,就是任持自身,有自我规定性;相就是能使人了解、认识;所以,性与相不大一样,但因为诸法都是因缘和合,体用、性相相即相入,所以,也可以说性与相含义一样。在这里三性与三相是互通的。说三能相,既指相状、作用,又有能界定的意思。以前人们老是忽略这个能界定的含义。因为依三性能够界定、抉择法相有无等,所以三性有”能“的意思。三性可以摄尽诸法相,这在《解深密经》上说的很清楚。
  这第二十颂说的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就是我们的错觉世界。而下边儿说的依他起是客观的现象世界,圆成实则是本质的世界,真实的世界。
  这遍计所执呢,有能遍计有所遍计。能遍计的当然是心识了,前五识是不是能遍计呢?不是!因为前五识没有计度分别。心识的分别有三种,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第八识呢?也不是能遍计。《摄大乘论》上说,”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按这个说法,因为意识有分别,所以它就是能遍计,哪个识没有分别?没有分别能力,就不叫识!所以,在安慧论师看来,八个识都是能遍计,这是在《成唯识论》上介绍的。我手边儿有安慧论师的三十颂释,是韩老从藏文中译出来的,大家最好看看,若只看《成唯识论》有时候会出现偏差,《成唯识论》上介绍说这个论师关于这个问题是这么个看法,那个论师又是那么个看法,但现在我们见到这个论师的东西,却觉不出人家有《成唯识论》上说的那个看法,当然,我们绝不是说玄奘法师、窥基法师在歪曲别的论师,我们对玄奘法师、窥基法师是绝对的尊敬,玄奘法师他们很重视师承,以前都说玄奘法师的翻译重直译,现在人对照原本后得出结论,说玄奘法师其实是最重师承。我们现在看见了其他论师的东西,玄奘法师肯定也见过,可能是我们的对其他论师的这个东西的理解给玄奘法师的理解不一样,这是正常的。护法论师说,这个”有分别故“的分别是指计度分别,这样一限制,则能遍计的范围就小了。
  遍计执的”遍“,就是普遍,就是说它所缘的境界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当然,普遍、广泛也不是说就是全部,第六意识也不是全部,在五无心位它也不现行,不过是第六意识认识的境界很广。”计“就是计度分别,计就是计划、筹划,就是加上了自己的主观,这就是”意图伦理“,意图伦理就是先定下来我喜欢什么,我要什么,然后想出道理来说明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要。遍计执就是我们无始以来,凭虚妄分别,熏习阿赖耶识,形成了坚固的执着。把无常当成常,把苦当成乐,把无我当成我,把杂染当成清净,或者把有损减当成无减损,把无增益当成有增益。这都是意识的功劳,意识所认识的境界很广,但它在认识的时候偏偏不老老实实的去认识,而是计度分别。这是意识的特点。
  所遍计呢,就是遍计的对象。比如这茶杯,能遍计的是意识,所遍计的是这茶杯。本来茶杯是依他起的存在,后来我们叫它茶杯,并认为它是景德镇出的,好,或者说这茶杯是某位大名人用过的,有文物价值等。李存葆有本《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说这把椅子是林副主席坐过的,一定要保护,结果人死了,这就是本来一把普通的椅子,因为林副主席坐过,就有了价值。这就是把本来依他起的茶杯、椅子变成了遍计执。我们知道,做生意就是这样,比如说这个茶杯,按照经济原理,不过就是料钱、工钱,再加点儿利润也不过值一块钱,但是我们做生意就是要尽力地发掘出它的茶杯以外的价值,比如说这个茶杯是慈禧太后用过的,那这一下子价钱就上去了,不是你一块钱就想拿走的了,一下子成了值一百万块钱。其实即使是慈禧太后用过也应该是料钱、工钱,这才符合经济原理,但原理不过是唬人的玩意儿,你拿一块钱我连看也不会让你看。假如说这个茶杯又被美国航天局给放在航天器上到太空中绕了一圈,让科学家们来研究物质在太空中的变化情况,这价钱就又要攀升一大截儿,一百万变成了五百万,做生意就是这样。本来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杯,是依他起的茶杯,但我们确在茶杯之外给加上了很多它自己本身不存在的内容,但这些不存在的内容也起作用,值钱了。这就是遍计执。
  遍计执不外乎我执、法执。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名和义,名就是名称。我们在名上会产生自性的执着、产生差别的执着。我认为名是实在的,比如说在法庭上,会问你,你的姓名是啥,这是不是多余?开庭审案,当事的就那么几个人,能不认识?要是连人还不认得,开什么庭,审什么案。本来我叫刚晓,他一问,我说我叫张三李四,这就不行了,法庭就认为你的名刚晓是实在的,你说你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就使得案子没法弄了。这个就是自性的执着。我认为刚晓这个名称挺好听,认为这个名字能给我带来运气,这个是差别的执着。在名上会产生这自性的执着、差别的执着,那么在义上呢?也会有自性的执着、差别的执着。比如桌子,我认为这桌子本来就是实在的,这是自性的执着,我认为这个桌子有文物价值,这是差别的执着。我们还会有依名遍计义的执着,比如说我认为桌子这个名字就是指这实在的桌子,我认为侯老师就是我们的主持人,就是现在坐在第一排第一个位子的这个人,这就是依名遍计义。我们还有依义遍计名的执着,比如说我觉得这个东西就该叫桌子,不该叫椅子,它叫桌子才是最合适的。禅宗有个公案,禅师指这佛像问道:这啥?弟子说:你总不能叫他栓马桩吧~~这就是依义遍计名。我们还有依名遍计名、依义遍计义等等很多的遍计执着方式。在这众多的遍计执着中都包含自性的执着和差别的执着。自性的执着就是认为它的当下是真实的、独存的,差别的特点就是对它进行判断。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的熏习,这种种的执着已经根深蒂固了,修行佛法的过程,就是要对我们固有的认识重新考察,当然这个重新考察是在佛法正见的指导下进行,比如说用唯识见,用中观见,用无常见都可以。
  借助我们的思维去认识世界,而作出各种判断,这是遍计所执。
  我们看颂文。”由彼彼遍计“,是说能遍计的分别,”彼彼“是指能遍计的心品类很多、方式很多。第二句,”遍计种种物“,是说所遍计的境界,”种种“是说所遍计的东西也很多。但是,大略来说,所遍计的可以分成我执、法执两类。后边儿两句”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是说,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来分别出这么多的东西,累不累呀,根本就不存在实我实法。就是说你做生意卖茶杯,这茶杯只能卖一块钱,你说这茶杯是慈禧太后曾经用过的,还到太空中转过一圈儿,非给人家要五百万,这不行!茶杯就是茶杯,慈禧太后用过也还是茶杯!我只要茶杯,你给茶杯上加上去的那些修饰,我根本拿不走,因为那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慈禧太后用过的“只是表示过去曾经发生过那件事,我不否认你这茶杯慈禧太后用过,我是说慈禧太后用过也还是茶杯。”慈禧太后用过的“只是茶杯的修饰语而已。什么是茶杯,就是它有能够让我们喝茶的作用,我们给它安立了一个名字叫茶杯,慈禧太后用过也还是能够让我们喝茶的作用而已。慈禧太后用过也没有给”能够让我们喝茶的作用“增加一点儿别的什么。文物呀等只是你给茶杯”能够让喝茶的作用“加上去的,根本就不需要,”能够让我们喝茶的作用“就已经构成完美的茶杯了。我们知道,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多了是增益执,少了是减损执。实际上你想加也加不上去,你说你加上去了,这是根本就没有的事儿,”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当然,我这也只是说说,假如说真的是慈禧太后用过的茶杯你给我一块钱我一定连看也不让你看,因为我说了这么半天这只是一种知识而已,并不是观念,更不是境界,知识就是我知道这个道理,观念是这个道理已经成了我的人生观,支配着我的生活,境界则是通过禅定修出来的。我们还不都是这样?谁也别笑话谁,你们也是的,说起来都会说一切皆空,但分房子、长工资我还得争,是不是?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35:00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唯识三十颂讲记1-1】是刚晓在2001年11月23日05:24: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