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讲记4-3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就这五个,《三十颂》的颂文中还有一个字,”常“,就是相续。在瑜伽行派中相续是相似相续,正因为相续,所以才保证了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差不多,所以你们今天还认识我,正因为相似,所以,今天的我与二十年前的我有很大差异。就象进化论说的,基因被复制幷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是近乎于完美而又不十分完美的,正因为近乎完美,才保证了后代与它们的分母相像,幷属同一个物种,正因为不十分完美,才使进化有了用武之地,有时候还导致新物质的产生。
  在第三个颂子的最后,是着重又说了一下与第八识相应的受。在前边儿说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中,就说过受了,当时受有三种受--苦受、乐受、舍受,这三种受偏向于生理,或者五种受--三种受加上忧受、喜受,这个偏重于心理。受有这些细微的区别,那么再具体点儿说,与第八识相应的受是舍受,其它的什么苦受、乐受、忧受、喜受实际上与第八识幷不相应。因为苦和乐,忧和喜,是建立在对顺境、逆境的强烈分别上的,但第八阿赖耶识的形象是微细的,而且前边儿也说过,第八阿赖耶识的特点儿是”不可知“;阿赖耶识是有情生死的果报体,既然是果报体,则必须只能是舍受,因为若是苦、乐,忧、喜,则它就会起强烈的爱嗔之心,起了强烈的爱、嗔之心,它就会有倾向,有所倾向,它就对有情的生死造成障碍;第八识是第七识所缘之境,第七识为什么把第八识执以为”我“,就因为第八识是一类相续的,一类相续就是没什么变化,虽然第八识实际上是刹那生灭的,但这刹那生灭是非常的微细,以致于根本觉察不出来。就象电影一样,你看起来是人没有动,是在屏幕上的一个特写,但实际上是胶片在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在动,一秒钟是以二十四张的速度在移动,移动得太快了以致于你以为它不动。第八识就是这样,种子流刹那生灭,这流动得太快了,以致于 第七识以为它根本不动,以为它是恒常的。这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假如说阿赖耶识的受是苦和乐或者忧和喜,则它的变化一定很强烈,就象电影的屏幕上如果说是前一张胶片与后一张胶片差别很大,那么,我们就不会把它认作是不动的。总之,说到第八识相应的受,粗说起来,可以说是与受心所相应,若细追究起来,则只能说它是与受心所的舍受相应。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
  阿罗汉位舍。
  这是第四个颂子。这还是说初能变的。
  第一句”是无覆无记“,是说第八识的性的,这性不是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的三性,而是常说的善、恶、无记三性。在这三性中,第八识是无记性。什么叫善?什么叫恶?什么叫无记?其实佛教对善、恶的定义是很好的。佛教说善、恶不是单纯为了说善、恶而说善、恶的,它是为了阐释因果而说善、恶的。善就是对于自己、对于他人都有利益的,而且不是只有短期利益,这个是可以招感好的果报的。恶则是对自己或者他人来说都不是好事儿的,这是要招感不好的果报的。说善,从自己和他人方面来说,对他人有利益的一定也是对自己有利益,对自己有利益的一定也对他人有利益,自、他的利益是高度的统一。因为佛教的一切都是为了说因果。比如说我们布施,在我们把东西布施给别人的时候,同时我们就在克服我们的悭贪,给我们培植福田,就是自给自己集聚成佛的资粮。菩萨就是这样,在利他中完善自己。那我们要是做恶呢?也是这样,做恶受到伤害最深的是自己,损己损人。无记则是说不来是好是坏的,不可以分清是善是恶的。这个无记又可分为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所谓覆,按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遮盖、障碍。什么来障碍呢?就是烦恼,当烦恼把我们的心给遮盖住时,就是有覆的。遮盖什么呢?主要是遮盖心、遮盖圣道。说白了就是说,它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烦恼来相应,这就是有覆。无覆是说它在活动的过程中没有烦恼来相应。有覆无记是能遮盖心、遮盖圣道但却不能招引苦乐之果,无覆无记是不障圣道而且不招引果报。怎么样才是障了心、圣道但却不能招引果报的呢?比如说我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但是还没有去干谋财害命的事儿,就是还没有把谋财害命的念头变成事实,这时是不是有覆?当然是,但可以招引来苦乐果报吗?这就是有覆无记。阿赖耶识在三性中属是无覆无记性。为什么它要是无覆无记呢?因为与它相应的心所太少,就是说在它的周围都是些很可靠的伙伴,没有那些一天到晚总做坏事的家伙在身边儿,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第八阿赖耶识为伍的都是些忠实的心所。这样来看,阿赖耶识是最冤枉的了,坏事都是别人干的,可最后还得它来承受,做异熟报体。为什么别人做坏事,让他来承受报呢?谁让他是”家长“呢~~就象在现实中,儿子干了坏事,还是得家长去给补窟窿。有人给做了个比喻,说心、心所就象一个大家庭,阿赖耶识是家长,第七末那识强烈的我执,就像是女主人、老婆,前六识象儿子,五十一心所就像是这个大家庭中的员工,很形象的。井上玄真在《唯识三十颂讲话》中举了三个理由来说它只能是无覆无记,一个是”证唯无记“,是说它要做异熟果报体,就得这样,就象说你要做一个头儿,就必须得稳重,若猴里迄施(河南方言,不稳重的意思),就给人一种不可靠的感觉,一个人若想做大事,你上去就让人给你一个不好的印象,你做事就不会顺利,即使你的天性就是好动,装也得装成稳重的样子,河南有句骂人话,叫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不稳重,做不了大事。也有人说这是”性唯无记“,这与咱们中国的说法不一样,咱中国说性善、性恶,若是性本善,后来怎么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培养的结果!善与恶是不可调和的,就象水与火一样,是相克的,若能培养,就说明了那不是善、恶。性善的话,没有恶种,恶就不该产生,性恶也是这样的。这是中国的性善、性恶说。佛教的天台智者大师也说性恶的,但我们得注意。真正的佛教是说,这个世界上五花八门,既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善的有恶的,这些现象怎么来的,就因为性无记,使得善来即善、恶来即恶。可是我们也得知道,性无记可不是说人没有好坏,世间有宽厚的人,有淡薄的人,有贪婪的人等等千差万别,人的这千差万别是怎么来的,根本原因是虽然性无记,但毕竟是有倾向,这倾向就是无始以来的人生经验的积累不同。民间有一句话,叫”三岁看老“,就是说看一个小孩子的所为基本上就知道这个小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就是这个小孩以前的人生经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就使得这个小孩生下来就表现得或贪婪,或仁慈等等不同。或者说,我们一直在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这样持续不停,但在持续的过程中,我们老害”炒作“,你若”炒作“恶种,就使得性虽无记但偏向恶,在恶这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就这样,久而久之,这恶也就看起来象你的本性了,让你做一件好事,你会说,我傻呀,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候了,还让我干那事儿?市场经济怎么了?市场经济就是让唯利是图吗?反之也是这样,你若”炒作“善种,就使得性虽无记但偏向善,在善这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就这样,久而久之,这善也就看起来象你的本性了,你就会对恶有一种自然的排斥。有人会说了,怎么可能老”炒作“恶种或者善种,不会一会儿善一下子又恶吗?这就是前边儿说的等流习气使之。相似相续过程中只会渐变,但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关于这个,有人说了一个例子,说心王象国王,下边儿有忠臣,有奸臣,若忠臣的势力占优势,就使得国家繁荣昌盛,若奸臣当道,则国家就离亡国不远了,难道国王作不了主吗?是的,国王只是大肚量,其实权不大,我记得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个皇帝,说他每天散朝后总气得摔东西,皇后问他,他说,还不是在生丞相的气?皇后就说,你是皇帝,怎么还受他的气?皇帝说,丞相每天要受那么多人的气,他总不能对下边儿的人撒气,就只有拿我作出气通了,我要是连他一个人的气也受不了,那丞相受那么多人的气怎么受得了?丞相对我撒气,我的气没地方撒,只能摔东西了,你看当国王是不是得有肚量?阿赖耶识是国王,没有权,真正有权的是总理、首相,你看现在的日本,天皇只是一个象征而已,英国的王室,其实女王幷没有权,是布莱尔有权,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象征性地也得什么要英皇室点头。这样看来,好象皇帝挺好当似的,因为皇帝看起来不拿什么主意,没什么本事似的(本事,河南方言,就是才干、能耐、本领),但没有本事就是人家的本事,孝庄皇后、多尔衮他们为什么选中福临当皇帝,就因为福临没本事,福临与先辈皇太极、后辈康熙、雍正、干隆比起来,就是没本事。但在当时,福临就是大智若愚,要是太有本事,怕小命早就没了。阿赖耶识是国王,它没权,那么权在哪儿?在第六识。你看,真正保卫阿赖耶识,真正听从阿赖耶识的命令的只有五个心所,而听从第六识的,到下边儿会说到,是有五十一个心所的,心所法只有五十一个,就是说,所有的心所法都得听从第六识的。谁权大?第二个理由是”善染所依“,这还是说,它的包容性,一个人只有肚量大方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大的肚量怎么不能当宰相?第三个理由是”是可熏性“。其实这三个理由是一回事儿,简单来说就是说,因为阿赖耶识要含摄诸法的种子,它若是善性,恶种子来了它就不能摄持,反之,它若是恶性,善种子来了日子也难过,因为水与火是难以相融的。阿赖耶识只有包容一切方能成其为阿赖耶识,不然不行。无以细流,方才能成大海,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
  第二句是”触等亦如是“,就是说,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与阿赖耶相应的心所和阿赖耶差不多。差不多到底是差多少呢?阿赖耶识咱还没有说完,若说完的话,总共该有自相:阿赖耶;果相:异熟;因相:一切种;所缘:执受、处,微细难知;行相:了;相应:触、作意、受、想、思;五受:舍受;三性:无覆无记;因果:恒转;伏断:阿罗汉位断。这个叫十义,就是说阿赖耶识有这十方面的特点儿。现在说这触等与它相应的心所也给它差不多,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差不多特性的才能在一起,才能志同道合。那么阿赖耶识与和它相应的心所该有多少一样多少不一样的呢?先说一样的。果相一样,也是业力所感的真异熟,就是说这心所也是业所感;所缘行相一样,也是微细难知;所缘境一样,也是执受、处,就是种子、根身、器界;相应的心法也是各有五种,就是说心王与这五心所在一起是六法,除去它自己,与其它五法相应;性一样,也是无覆无记;伏断位一样,也是阿罗汉位断。这些是一样的,剩下的就不一样了,比如说自相,五心所就没有阿赖耶的执藏之义,第七末那识爱阿赖耶识的见分,执以为”我“,可第七识却不爱这五心所,末那识是忠贞不二的。爱本来是高尚的,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但在这儿,末那识爱得很累,被爱的第八阿赖耶识觉得这是一个负担,当幸福变成一个负担时,就麻烦了;阿赖耶识的因相,就是一切种,阿赖耶识可以含摄一切种子,而五心所就不行,它们没有持种的功能等。
  ”恒转如瀑流“,这是用一个比喻来说的。颂文中的”恒“我们得注意,它是相续不断的意思,是无尽缘起的意思,可不是恒常不变。”转“是生灭变异。恒和转合起来就是相似相续,也就是说不断不常,阿赖耶识要是断的,就没有谁来摄持万法的种子,使之不失坏不变质,这就是断灭见。一堕入断灭见,就会使生命没有价值,一为你老觉得干什么都是白干。阿赖耶识它要是常的,那就不能接受熏习了,这样就会使我们堕入宿命,使你悲观,一生痛苦。识不是又叫心吗~~在现代心理学中对心的分析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可以参考比较一下,你最好看看外国那些心理学家的论述,因为自近现代以来,说实在的,中国人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老是自卑,崇洋媚外的心理孳生得很厉害。比如总觉得外国的东西好,使得我们自己的东西只能帖上外国的标签,或者是拿到外国,然后再转回来。池州宗教局的魏麻子局长,到新加坡去,看见一个玩具很好玩,就买了一个带回来给自己的儿子,回来后才看见原来这玩具就是枞阳县造的,魏麻子就是枞阳人。”如瀑流“,很形象,象大江大河一样川流不息,阿赖耶识也给大江大河一样,前念去后念至,川流不息,前后相续,无有间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阿赖耶识也是的。我有一次在大草原上搭便车,忽然看见老远处一条带子,我问那是什么,人家告诉说是河,我就很惊异,原来河还有那样子:静止不动!阿赖耶识也是,以致于人们老以为它是恒常的、不变的。电流也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个恒转如瀑流,还可以给我们建立时间观念,三世,三世怎么建立的,因为它恒转,我们为了说明这个,才建立了三世的概念。三世呢,过去、未来都是不可把握的,只有现在我们是能掌握的,过去是依现在而立的,未来也是依现在而立的,所以佛教让我们活在当下!这与萨特的思想满象的,萨特不是说人是绝对自由的吗?我记得当时我们念书时,老师讲到萨特,说萨特的思想是荒谬的,他说,人怎么可能是绝对自由的呢?比如我想当总理,可能行吗?他说这就辩倒萨特了,当时我们当学生的,也认为老师的对,可现在才知道当时老师讲的是多么的荒谬,他根本就没有理解萨特的思想,我甚至怀疑老师是不是看过萨特的著作,可能他就是仅凭上学时根本就没有学懂的那么一点儿哲学在糊弄我们。
  第四句是”阿罗汉位舍“。在说自相时,说阿赖耶识有三个位次,我爱执藏现行位、善恶业果位、相续执持位,在我爱执藏现行位时,这没话说,有阿赖耶。这阿赖耶识被第七末那识所爱,爱得一塌糊涂,末那识爱得辛苦,这爱又给阿赖耶识带来了负担,本来该是幸福的爱成了负担之后,于是它们要寻求解脱。一进入善恶业果位,就没有了阿赖耶识了,但是注意,这只是没有了阿赖耶之名。阿罗汉就是:1。杀贼,可以消灭三界一切烦恼。2。应供,没有了一切烦恼,可受人天供养。3。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阿罗汉是二乘无学位,说大乘还是在第八不动地时舍。八地是无相无功用。无相就是无漏的现行占领了整个阵地,使得有漏妄识再也不会现行,怎么没有了有漏妄识的现行呢?现行是因为有种子,任何一法的生起,种子是亲因缘,就是说俱生的执着之种没有了。无功用就是说不须要有一个力来推动它了,它已经进入轨道,自然就会相续了,或者说,无功用就是不必再修了,为什么不必再修了呢?既然修行,那就还有刻意的成份儿在里边儿。我常给说一个比喻,我们现在生活在无明之中,现在的所为就好比是中了毒以后的反应,说3911中毒吧,不行,3911太厉害,这玩意儿沾不得,沾住就死,不行,说乐果吧。我们现在就是中了毒,于是,医生给了大剂量的阿托品,阿托品是什么?也是一种毒药呀,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无明支配下的所为是乐果,而修行的戒、定、慧之类其实也是毒药,是阿托品。你没有乐果中毒,打阿托品干吗?找死啊?可我们现在中毒了,于是就得要阿托品,到八地位就不需要再打阿托品了,这时候就只剩恢复了,这就是不需要刻意修行了。无功用就是不刻意修行。当然,还有其它的说法,比如说难陀论师,他就说初地以上菩萨就舍了阿赖耶识之名。护法论师说,我们有俱生我执,有分别我执,地前两种我执都有,等地是断分别我执,而俱生我执还没有断,到八地时才断俱生我执,所以说初地舍阿赖耶识之名是不确的,可这是护法论师的说法而已,我们不要分别他们高下正误,让他们的说法都有一个位置。 
  以上所说都是从因地来说的,至于果位上的情况,说果时再说,到此,初能变结束,进入第二能变。


本贴由刚晓于2001年11月23日05:42:46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唯识三十颂讲记1-1】是刚晓在2001年11月23日05:24:53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