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愿我们的误会越来越少(下)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这两个词除了各用其意之外,在唯识著作里还大量存在这样的用法,如果把整个了别识(全部依他起)分作八类,要给每类起个名字,分别代表与眼识有关的那部分了别识,与耳识有关的那部分了别识,……但是眼识的“识”字是辨别识(因为八识的名字都是与根、境相对而言的),所以正确的叫法应该写作“眼辨别识的了别识”,但唯识著作里提到识字的地方太多了,所以著作者就经常采用简化的写法“眼辨别识”,但它指的是“眼辨别识的了别识”,这时如果直译出“眼辨别识”来,反而容易造成混乱,如果不直译出来,干脆把两个词合成一个“识”字,在行文中读者也还是能分辨出来的,那就是谈到与根境相对而言的八识时,是辨别识的意思,而讲到唯有识时,是了别识的意思,所以说,几位译师全都作了这样的处理是有他们的道理的。
————————————————
有保留的赞同您的这段说明文字(详细论辩我们用一个专门讨论题来解决完成)。现在只请问一个问题:既然他们有道理,无数后辈学人也随顺久矣,为何时至今日,要点破他们的梦呢?(这是假如古派是真实的话)

    奘师的认真是没的说的,他虽然决定两词合一的译法,但遇有两词在一起时,仍旧忠实译出,比如《摄论》里就出现了“眼识识”,“意识识”等字眼,就是遇到了“眼辨别识的了别识”这样的情况,《唯识二十论》开头说的“心意识了,名之差别”,“识”就是辨别识,“了”就是了别识,影响到理解句义的地方,法师还是译出来的。
————————————
还是请您将这类经典的梵文和藏文提供给小弟我,让我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

法师心里是明明白白的,在怎么翻译最好上也是经过考虑的,他自是有他的道理。
————————————
是的,他有他的道理,但您是如何得知的?不会是昨天晚上托梦给您的吧?或者是您上过喜足天,厕立在于嗣尊法宴之班?(两个玩笑别在意啦)

他根本不会隐略,基师是懂梵文的,这样的处理肯定也是商量过的,而最终采用了他们认为最好的译法。
————————————
基师的梵文程度如何?我们大概只能做猜测了。有点是比较肯定的他对奘师的忠诚度和服从精神比较好(这点比那个普光强太多)。

韩老确实是把这个问题揭露出来了,这是个事实,不关是抬高还是贬低,这是个事实。汉译中第一个揭露这个问题的,是香港的霍韬晦,他把了别识译成“表”,说唯识应译“唯表”,我觉得不如韩老译得好。
————————————
是的,韩老译的比霍韬晦好。但是这两个识名称,还是经过一番解说才能使人明白的。从同样要做一番手脚来说,这点来说也不比“唯表”强多少。“唯智”的译法可能有同样的问题。但问题是,韩老的“了别”一词的采用是否会对奘师同名所指带来歧义吗?


揭露出这么两个词的翻译问题来,不见得就能说明他比奘师更伟大,普通人发现名人错误的事并不罕见,更何况这是个翻译的处理方法问题,并非错误呢。
—————————————
只要您承认那不是错误就好!但韩老早期的文章(部分还是由您整理的呢)中是怎样说的,恐怕您记得要比我清楚吧?要不要我提供佐证?


前几年有一个小学生,发现两角人民币上的“贰”字是错的,这能证明她比所有的中国人都伟大吗?
—————————————
我不清楚这个例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曾听说为此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那些古文字专家差一点搬出甲骨文,说对或不对的两派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后有没有定论,您知道结果吗?不管有没有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说,首先要嘉许她的勇气,尽管她没丰富的古文字功底(这点韩老和她全然不同)。其次,她的作为的结果是不理想的,若她是对的,人们对央行的钱币设计者(是权威的象征)产生了不信任;一大部分人在使用这张两角票时心里的别扭是存在的;也有一些人觉得央行会回收错票而将它大量囤居;若说最后说没错的意见占了上风,人们在继续使用这张票子会做如此回忆:从前有个小姑娘,自不量力,敢和大人(主要是古文字专家和使用它成人)较劲。。。这是她未能预见到未来的结果,而韩老不是如此吧,他是能预见到将来的的几种可能的吧?

当然,欢迎师兄以后探讨
—————————————
还是专题讨论吧,我已经列入议项了。


对,看来我以后得注意说得清楚些。
——————————————
看来还是我的阅读能力有问题。经过几次文章的交往,我的阅读您文章的能力会得到提高的。


我说有错的都是指印顺法师,因为问问题的人是不会有错的,他又没表示自己的观点,不会有对错问题。
——————————————
印顺有没有错误将进行专题讨论。详见本文最后。
说“因为问问题的人是不会有错的”,好象比较极端了点,其实像转述别人话的事情,有多种多样情况。因为没有找到原贴,我不知道实际情况就不好说了。因为这里面有理解和不理解问题存在(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误读误解误讲误译别人的著作,这点奘师和您我都不例外)

我可没有这样的任务
————————————
那是我在说自己可能是那样的任务,请您不要多心,您绝对是“我爱我师尤爱真理”的。

韩老是只管讲他的看法,我们不理解可以跟他辩论(用我的话说就是吵起来),韩老总是特别认真和耐心,除了辩理别的什么都不计较,我有时觉得他单纯得像个孩子一样,我敬佩他完全是因为所受的法益。
————————————

您是想说韩老童心未泯,特别像那个指出人民币上有错误的小女孩子。但她是无法预见那个事件对将来的作用,而韩老则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权衡了再三之后才指出,他纠正奘译的“误译”(有书证的)的决心之大,是冠于众人之首(不是说他是首位提指出这两个词的差别义如吕澂、印顺、乃至霍韬晦等辈早就提到过此问题,但始终用商榷的口吻),难到他就没有料到今日的结果?若因拥有水晶童心的韩老真的没有料想过,那你是否会联想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小孩在铺满落叶的森林里,擦亮了一根火柴。。。

我相信若自己在韩老身边也一定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这种“人情”能否会影响我对佛法的抉择,空口说来实在没把握。


印老的书语言好懂,名相解释较细,一般人容易接受,所以列为教材。王先生的书要比印老的难懂一些,列为教材会使很多人感到困难,所以不提它,等学习的人自己想去找的时候,就应该容易看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实在不错,但我们是有必要指出印著的错误对吗?

但以我个人的感觉和实际做法,读过印顺的,我就不会去读王的,甚至也不会读您老师的讲解此论文字记录了。

绝非谦虚,只是实话。我到处都是说我是刚开始看唯识的书(才六年,而且没一本看完的)。跟师兄们凑在一块也就是吵架,一块儿学嘛。看出一些人不懂唯识,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不懂的也可能看出不懂的来,更何况是印老自己说他不理解唯识的道理呢。
——————————————

关于这个问题我马上和您讨论!实在没有必要对您的话进行“科句”了

说得对。因为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说“何况您是行政官和执法者,在MEITREYA论坛上,您至少是几分之几的法人,但这绝对不是我无条件服从您的理由”,所以我想把这个因素排除,就用了个那个词,以后不提这个。
——————————————

我那话有错吗?斑竹是不是有把握整个动向的职责,这不相当与CEO吗?同时有删贴子的权利和封住别人IP等权力,这不是执法者吗?说您是几分几的法人嘛,是我不知道慈氏学论坛由几个斑竹共同负责的,才有此说。
看了您在上面所说的,才知道咱们论坛里的师兄实际上处得相当好,您是不大行使执法的权力的。

这我还真不知道,我这多年不逛街的还以为这是时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是一心向着佛法和慈氏学,值得我们学习!我就是心里存了太多的杂念,有逛不完的街。(包括现实社会和虚拟中的)

现实就是有主客能所之别的,师兄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对我是不是斑竹不是很清楚,我是不是应该说哪里有斑竹,或是大家都是斑竹呢?我最烦这种无用的空话,斑竹就是斑竹,客人就是客人,问题在于你怎么看斑竹和客人的关系。我是不愿意当斑竹而愿意做客人,想上哪就上哪,想走就走,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刚上网那阵儿就是这样,那日子才叫舒服,可现在,成一档子事儿了,跑了和尚你也跑不了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理解了,那还是不要说假话和空话了,我会充分地尊重斑竹的声威和尊严的。

我马上活学活用,也像师兄一样开玩笑了,也用三个比喻:您是擂主,我是来打擂的;您是庄家,我是来和玩游戏的(想成赌博或不是随大家了);您是堂堂正正在明处的豪杰英雄(这点不为过吧),而我将成为施放暗器的小人物(或可以减去这个‘物’字)。

这次我的回答是趋向简单化,因为我在想,这样将双方的话一往一复展开批判(这原是个中性词)的方式进行论辩的话,会使我们以后的贴子越来越长。原来是因为都说自己时间太少,某些较大的问题待以后有大段空余时间再讨论,才谈一些枝节问题的,不料这些枝节一展开耗时更多,倒不如就一个一个专题的讨论为好。

所以我自作主张,拟定了我们“吵”的第一系列议项如下:

一、印顺究竟懂不懂唯识学?
二、印顺信仰不信仰唯识学?
三、印顺的举证错了吗?
四、佛学(或是佛法)是不允许下哲学定义的吗?
五、唯识学有没有理论上重大却陷,或是有难自圆其说处?(这个问题较大可以分成几次来谈论,也可能这个问题真的展开论辩结束后,后面的几个问题不再是问题了)
六、有关真理的问题,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七、韩老举出古译师的忽略(或是古译师的刻意处理)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恢复“慈氏学”可能性和前途展望。
九、大千斑竹对小牛师兄三个问题的回答以及新熏本有五种性问题的探讨。
十、大千斑竹在慈氏学论坛上部分贴子上的其他观点商榷。

设置不当、不合理之处,请师兄您指出(如可以将第一二合并等),同时提出“整改”方案。

我听从了一个朋友的劝告,说在网坛是没有必要如此迅速来往复贴的,尤其是在两个工作学习比较繁忙的人之间(就拿昨天来说吧我有四节课,前备课、后批改作业以及朋友来访等等,使我精疲力竭),讨论一个较大的问题时,完全可以慢慢来。您看是否这样方式:我们每月讨论如上列的一个专题,若一个月还不够的话,可以声明要求延期,如何?

这只是第一系列,不要求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完成,但完成后则可以开展第二阶段的讨论,这是我的初步设想。我可能会尽形寿缠住您,与您“争吵”,请您不要脱身开溜。同时也欢迎其他师兄弟积极参与加入,只不过有个小小要求,就是要讲辩论轨则,并建议大家在有必要时补习因明。

如果您没有意见,就由我开始发言,讨论第一问题:印顺究竟懂不懂唯识学?



本贴由旁遮尸弃于2001年10月19日07:27:25在〖慈氏学论坛〗发表.


原标题:【咱哥俩儿刚认识,误会自然多点儿,慢慢就好了。】是大千在2001年10月16日23:09:41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网上送花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