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完。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本贴内容为原创作品,版权为作者和版主共同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四)“池中日乃天上日,眼底人是面前人”

    如果肯定了人们看到的是事物的象,是事物的现象,而这个象与事物是重合的。那么就有一个新的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到底是客观的呢,还是主观的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根本问题,说大一点,也可以说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一个既简单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人类的知觉有一个最根本的特性:就是知觉有对象性。
    这个概念在中国的心理学或哲学著作中几乎看不到,对于我来说根本就没有看到,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可我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多次搜寻,也没有找到。这就奇怪了,难道这个问题这么不值得注意吗,是不是不算个问题呢?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的《普通心理学》中,作为知觉的首要特征,明确提出了知觉的对象性问题并进行了详细论述。苏联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在《活动 意识 个性》一书中,在对彼得罗夫斯基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的同时,也对知觉的对象性问题进行了论述。看来,这肯定是一个问题,不然,这样的大心理学家不会随便把它作为知觉的首要特征提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彼得罗夫斯基的《普通心理学》和列昂捷夫的《活动 意识 个性》都是中国的心理学家翻译过来的,但翻开中国所有的心理学教科书,却发现没有一本书提到知觉对象性这个问题。我猜想,是不是中国的心理学家隐隐约约地都认为这是一个假问题,而不是个真问题呢?
    中国的学者们为什么没有人注意这个问题呢?如果据此说中国的心理学或哲学水平低,好象让人难以接受,但为什么没有人能说明呢?还是把有关问题讨论过后再下结论吧!
    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觉的对象性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现代心理学对知觉概念的论述:
    (1)知觉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物质发展到大脑这样的高级复杂结构时产生的,作为人的知觉当然是在人脑产生后形成的。从信息论和控制论看,心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加工、传递和存储,心理活动发生在大脑中,完全符合现代信息科学的证明。列宁说:“物理世界在心理的东西出现以前就已存在,心理的东西是有机物质的最高形式的最高产物。心理的东西意识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殊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选集》第二卷第232页)
    (2)知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一般教科书上常见这样一条定义:“心理的实质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作为心理的基础的知觉,当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大脑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内容,只有大脑而没有客观世界不能产生心理(知觉)。知觉具有映象,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表现为庞大的映象堆积。知觉(心理)以映象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面貌,具有“象”。知觉具有主观性,知觉发生于大脑中,在有机体内部,是主观的,具有主观性。知觉不能脱离大脑而存在。
    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可以说都是经过科学研究证明了的,没有疑问。这样是不是知觉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呢?实际上远不是这样。心理是产生于人脑中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一正确论断却恰恰不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人们的经验事实是,我们所有的知觉映象都不在脑中,而是在我们的外面,在我们的面前。
    正如中国的一副古联说的那样:“池中日乃天上日,眼底人是面前人”。发生在人的大脑中的知觉映象,却表现在人的面前,就是说知觉映象具有了对象性。
    这就是知觉的对象性的基本含义。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学水平,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哲学水平。

            (五)心理学中的“罗陀斯”

    知觉的对象性问题,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形容语的矛盾就是指“木制的铁”、“圆形的方”一类的矛盾。知觉的对象性正是这一类的矛盾,知觉是主观的,主观的东西却具有对象性客观性,就是主观的客观,这确实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要真正理解这个说法,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马克思在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阐述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时写到:“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但是在视觉活动中,光确实从一物射到另一物,即外界对象射入眼睛。这是物理的物之间的物理关系。”(《资本论》第一卷第89页)
    马克思的这段话在许多摘录马克思关于心理学问题的语录集中,都不见收集,但正是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在心理学上的天才眼光。这段话包含有三层意思,在今天看来也还是正确的。
    第一、马克思所说的“印象”就是“知觉形象”或者“知觉映象”。他说这种印象是光在视神经中留下的,这一观点,到了今天实质上仍然是正确的。科学研究证明,知觉映象产生于人脑中,这是一个科学真理。我们要注意的是:“印象”是全句的主语,下面两个论段都是针对“印象”说的。
    第二、马克思说“印象”并不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这也符合每个人的日常实际生活经验,谁也经验不到他自己大脑中的神经冲动。“印象”产生于神经系统中,但神经冲动本身并不表现在“印象”之中,这是知觉的封闭性。这也是一个铁的事实,是科学真理。
    第三、马克思说“印象”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这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它符合每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东西都在我们的面前。在大脑中产生的物的映象,我们不意识到在我们以内,而意识到在我们以外。“眼底人是面前人”,形象的说明了这一事实,一个人站在我们面前,他的映象在我们“眼底”(大脑)产生,我们却看到他在我们的面前。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知觉映象在大脑中产生,经验又告诉我们看到的映象在我们以外,不在大脑中,这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就是产生于大脑中的映象为什么跑到“眼睛”外面去了呢?
    是的,经验不能作为科学的证据,但人的经验也是客观事实,科学必须对经验现象作出科学解释。
    列宁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列宁选集》第二卷第65页)
    列昂捷夫说:“内部心理现象的存在,对主体呈现世界图景这一事实,构成人类心理的中心秘密,使科学心理学研究对之止步不前。”又说:“一个根本的事实,即我们并不把因外界物体作用于我们的器官而引起的效应理解为自己的状态,而是理解为我们以外的东西。”。尽管他认为直接性公设造成了心理学中的骗局,但他还是对此现象进行了描述,他说:“如果从外界影响直接地在脑中引起我们主观映象这一假设出发,马上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映象表现为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东西,我们主观性之外的东西,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活动 意识 个性》第67、14、50页)
    知觉映象以物的客观形式表现在人们的眼睛外面,这就是知觉的对象性的真正含义。
    这是心理学中的“罗陀斯”。

            结语:就在这里跳吧!

    知觉映象,既然是“主观兴奋”的产物,它当然只能存在于神经系统之中,是主观的东西,但它同时又以“物的客观形式”表现在“眼睛外面”,又具有客观对象性,这样一来,知觉不就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这样互相矛盾的双重特性了吗?这不等于说“圆形的方”、“木制的铁”一类的东西可能是存在的吗?知觉映象到底是属于主观的东西,还是属于客观的东西呢?它存在于大脑之内还是存在于大脑之外呢?它存在于“眼底”还是存在于“面前”呢?为什么“眼底人”会变成“面前人”呢?矛盾双方经过认真检查分析,都是事实,都是真理,可真理与真理在打架,矛盾又确实存在。这种“形容语的矛盾”如何解决呢?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他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是这样来解释的,他说:“知觉的对象性表现为所谓的客观化动作,即把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再归属于这个世界。”
    而另一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却对他的观点表现出明显的批评态度。他在《活动 意识 个性》一书中批评客观化论观点时说到:“因此,不能同意某些主张知觉的对象性是心理映象‘客体化’的结果的说法,也就是说,事物的作用最先是引起它的感性映象,之后,主体将这个映象归属于世界,‘投影于原物’。在一般条件下,这种特殊的‘返回投射’动作根本不存在。”他认为:“正确的是,一个现实的行动着的人借助于大脑及其器官来知觉客体;客体的出现对他来说就是客体的感性映象。”他进一步解释说:“那些事实证明,心理映象从一开始就是属于外界的(对于主体的脑来说),现实的,并且,心理映象不是向外投射,而是从外部世界汲取来的。”
    显然,这是两种“客体化论”和“汲取论”都没有真正说明问题的实质。
    这些说法正确吗?好象都不充分也不让人信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中国心理学家对此现象的任何解释。
    这个问题到底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我的老师对此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在没有弄清楚知觉的对象性是不是个真问题之前,在没有看到中国的心理学家的见解之前,在没有肯定上述观点有一点道理之前,为慎重起见,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留在以后再谈。
    很想听到各位专家、各位大师和有兴趣的朋友的高见。
    这里用得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过的一句话:“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吧!”对这一句话,为了节省大家的翻阅时间,我把译本对它的注释也引在这里:“这是对一个说大话的人讲的话,他硬说自己曾在罗陀斯岛跳得很远很远(引自伊索寓言《说大话的人》)。转义是:就在这里证明你有什么本领吧!”
    知觉的对象性问题,就是心理学中的“罗陀斯”,也可以说是哲学界和整个思想界的“罗陀斯”,如何理解它?如何解释它?那些心理学、哲学的大师们——就在这里跳吧!
    就在这里证明你的本领吧!



本贴由转贴于2002年4月11日19:02:18在乐趣园慈氏学论坛〗发表.

欢迎在netsh.com建立自己的乐趣俱乐部

原标题:【心理学的“罗陀斯”】是转贴在2002年4月11日19:00:52发表
本贴跟从标题:
[ 回复本贴 ] [ 跟从标题 ] [ 关闭本窗口 ] [ 手机短信 ] [浏览次]

选择类别: 
朋友Email:
您的Email: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