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卷二十二】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戍三、自性功德相 亥一、觀他增上 天一、標

  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

  是『若復說這軌則所行皆悉圓滿』這是前面那個軌則所行啊,那裏面有三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威儀路,一個所作事,第三個呢或於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毘奈耶,不越毘奈耶,就是那一段。

  說『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說是這位大比丘啊,他能夠這個重要的戒律都很清淨,而且啊軌則也是圓滿的,行住坐臥這些事情都是很如法的『皆悉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這是,這原來是這樣意思哦,顯示你別解脫律儀『如其所受』,你所受的戒律,你能這樣子啊清淨,這裏邊有什麼事情呢?有『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這句話有點意思哦!看這個披尋記解釋:『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者:為顧他故,令他增上』由於這個比丘啊他受了戒以後啊,他心裏面啊『我不要犯戒,我要持戒清淨』為什麼呢?就想念、顧慮別的其他的人,顧慮其他的人哪,受到我持戒清淨、不清淨的影響,我若持戒清淨啊,令別人也會發道心,啊佛教真是偉大,這個比丘這麼樣高尚哦,這些就發信心啊,未信者信,已信者增長,這樣意思,這就是顧他。『令他增上』使令別的人哪,因為我持戒清淨啊他也有進步,有什麼進步了呢?『未信者信』對佛法原來沒有信心,一看見這個比丘、比丘尼啊,這麼樣地清淨莊嚴啊,這個品德這麼高尚哦,他也就對佛法有了信心,『信者增長』原來已經有信心的,看見你持戒清淨啊他就是他的信心更增長,就是對於佛法也能發心學習,也能發心持戒清淨,也能發心學習聖道了,『要由軌則所行皆悉圓滿方可成辦』這是因為你這個比丘、比丘尼啊,你持戒清淨軌則所行都圓滿了啊,才能成就這樣的功德,就會有增大的力量哦,『是名觀他增上功德』這話是這樣意思哦,『為顯此相,故別建立。如下自釋可知。』下面就會說出這件事來哦,這是這一段文啊說『若復說這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這是標,下面解釋,第二科是徵。

  天二、徵

  所以者何!

  這段文什麼意思呢?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正顯

  天三、釋 地一、正顯

  由他觀見,如是軌則所行圓滿,未信者信,信者增長。由是發生清淨信處,心無厭惡,言不譏毀。

  是『由他觀見如是軌則所行圓滿』由於你啊持戒清淨,軌則圓滿的關係啊,別人就會看見,其他的比丘、比丘尼也會看見,其他的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也都會看見,看見你這個人的軌則這麼樣所行圓滿,所以『未信者信,信者增長』。『由是發生』啊對於佛法有『清淨』的信心,『發生清淨信處』哦!你的清淨啊你持戒清淨軌則圓滿是別的人發清淨信心的處所,『心無厭惡』他一看見這個比丘、比丘尼,心裏面沒有厭惡心,『言不譏毀』別人在說話,談到出家人的事情啊不會譏毀你,不會譏嫌、毀謗,不會、不會這樣子,這是這個第一正顯,正顯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這是正顯,下面第二是反成,反面來成立這件事。

  地二、反成

  若異於此具足尸羅軌則所行皆圓滿者,觀他增上所有功德勝利,應無。與此相違過失,應有。

  『若異於此具足尸羅軌則所行皆圓滿者』若是你這個比丘、比丘尼啊,不這樣子,是足尸羅軌所行皆圓滿,不這樣子,持戒不清淨、軌則不圓滿的話,『觀他增上所有功德勝利,應無。』你能夠為別人啊增長信心這件事,沒有了,應該沒有了。『與此相違過失,應有。』和功德相違的就是有過失,那不信的人哪更不相信哪,就謗毀了你啊,而已經信心的,已經對於佛法有信心的人,一看見你你們出家人這樣子,他也沒信心了,原來的信心失掉了,這樣,就是這麼意思哦,這些話,你看這些話有這樣意思哦!這些話,你看這些話有這樣意思哦,叫做『觀他增上自性功德相』就是這樣意思,『與此相違過失應有』就是這樣。

  亥二、觀自增上 天一、標

  若復說言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自性功德相。

  『若復說言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這是第二科,叫做觀自增上,前面是觀他增上,現在觀自增上,『若復說言』哪,若是這樣說,你這個比丘、比丘尼啊,『於微小罪見大怖畏』所以你受學學處,乃至失命因緣都不違犯,是這樣子哦『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自性功德相』唉呀我不要因為犯了這條戒,使令我不能得聖道啊,說我犯了這條戒啊,或跑到三惡道去了,佛菩薩訶斥我呀,不要說是肉眼,凡夫看不大明白,諸天善神會看得清清楚楚,就會議論了啊,這些事情,這樣子呢,自己要努力我不犯戒,我要軌則圓滿,『由此顯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自性功德相。』這是標,下邊啊,下邊第二科是徵。

  天、徵

  所以者何

  天三、釋 地一、反顯

  雖由如是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獲得如前觀他增上功德勝利,然由毀犯禁戒因緣,當生惡趣。或無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

  說『雖由如是軌則所行皆悉圓滿獲得如前觀他增上功德勝利』這是第三科解釋,先反顯,『然由毀犯淨或因緣,當生惡趣』啊,我若是犯了戒,就是將來就會生到三惡道去啊,『或無堪能得所未得』啊,生惡道是將來的事情,那現在呢,現在因為犯戒的關係,就沒有堪能性能得聖道,不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了啊,『或無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像前面,那個見微小,於微小罪見大怖畏,那段文說的,這是反顯,下面第二段正成,正成這是第二科。

  地二、正成

  若能於彼微小罪見大怖畏,於先所受上品學處,能正修學。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當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如前廣說。由是因緣,說此名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功德勝利。

  『若能於彼微小罪中見大怖畏,於先所受上品學處,能正修學。』於先所受,就是當初啊你出家的時候,你所受的戒,『上品學處』你受那個根本戒,那個戒和尚,念那個文的時候,『能持否?』『能持』。『能正修學』你能夠注意地學習。『由是因緣,身壞己後,當生善趣,亦有堪能,得所未得』能得聖道,『如前廣說』這段文,『由是因緣,說此名為別解律儀,如其所受,觀自增上功德勝利。』這個前面啊這個要義,分這麼三條,一個是不失壞相,一個自性相、和自性功德相,這三條。

  這一個地區啊,我們想可以知道哦,有天主教,天主教有神父,基督教還有牧師,有佛教,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因為也沒有標籤,誰知道他信佛不信佛,唯有比丘、比丘尼,你穿這個,一看你是佛教的,佛教徒哦,你看那個神父啊很有禮貌,說話也很有禮貌,做事很有次第,唉,這天主教不得了,看我們出家人一個人很粗里粗氣的呀,行住坐臥一點威儀沒有,說話的時候也沒有道理,人家就把我們看低了啊,所以應該要注意啊,所以我們出家人啊,不可以不學習佛法啊,不要說我不做大法師,我不用到佛學院去學習,這話不對啊!不是要做大法師,你要做個比丘,做比丘尼,你就應該學習啊,好好學習,然後知道這個比丘怎麼做,這個比丘尼怎麼做法啊!這是啊第一科三種戒相,現在第二科三種戒性,分三科,第一科標。

  申二、三種戒性 酉一、標

  復有異門,謂佛世尊,此中略顯三種戒性。

  『復有異門』,這個性和相在這裏沒有差別,你只要有這麼一件事,它有體性,它就有相貌,它有相貌,也就一定是有體性的。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復有異門』還有不同的立場,表示有三種戒性,『謂佛世尊,此中略顯三種戒性。』這是標,下面列。

  酉二、列

  一、受持戒性、二、出離戒性、三、修習戒性。

  這是分這麼三種不同,這是列,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受持戒性。

  酉三、釋 戍一、受持戒性

  謂若說,言安住具戒,由此顯示受持戒性。

  這前面六科,這第一科是安住具戒,那這就表示你這是受持戒的相貌,這是第一個,下面第二科出離戒性,分四科,第一科標。

  戍二、出離戒性 亥一、標

  若復說言,能善守護別解律儀。由此顯示出離戒性。

  這是顯示出離的戒性,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徵。

  亥二、徵

  所以者何?

  怎麼叫做出離戒性呢?這是徵,下面第三科解釋。

  亥三、釋

  別解律儀所攝淨戒,當知說名增上戒學。即依如是增上戒學,修增上心、增上慧學。

  『別解律儀所攝淨戒』,這個別解脫的律儀啊,屬於這個範圍內的,所有的這個戒法,這個清淨的戒法,『當知說名增上戒學』啊,你要知道啊,這些都是有增上的力量的,這些戒,都是有增上的力量的,那你這樣清淨戒呢,持戒清淨,就是能到另外一個殊勝的地方去,這叫做增上。『即依如是增上戒學,修增上心,增上慧學。』你能持戒清淨了呢,以此為依,以此為基礎,依如是的增上戒學做基礎,就可以有能力啊,有資格修增上心,修增上慧,你就可以去學習定慧了啊,戒是定慧的基礎,所以這是一個,這個『出離』就在這個地方說的,是由此能得一切苦盡,究竟出離。

  由於你啊,在戒的基礎上去學習定、學習慧啊,你就能滅除一切苦,就能從一切苦裏面解脫出來,得聖道了啊,所以叫做『出離』。這叫做『出離戒性』這樣子意思,這個願意離一切苦,得一切樂,任何人都有這種心情,都有這種願望,但是啊願意持戒清淨,願意去修學定慧的人,可不是那麼多,可就不是那麼多,但你這,我願意得到那個果報,但不願意修因,這凡夫是這麼回事情。

  亥四、結

  如是出離,用增上戒以為前行所依止處,是故說此別解律儀,名出離戒性。

  『如是出離,用增上戒以為前行所依止處。』這是第四科,這結束這一段文,『如是出離』啊,說是這樣子從一切的苦惱的境界裏面解脫出來,我們不要說別的苦惱,就是有病,這是個苦惱,誰歡喜有病,一有病了趕快要看醫生了,要把這個病要消滅它,這是人的常情,是這樣子,但這個出離啊,是用增上戒以為前行,你怎麼出離啊,當然我們要是去看醫生,當然是能從病苦裏解脫出來,真的嗎?未必,真是從一切苦裏解脫出來啊,不是看醫生啊,是啊,是修學戒、定慧啊,這件事若成功了啊,就能決定的,而究竟的、永久的,從一切苦惱裏面解脫出來,說看醫生,說是治好了,治好了暫時的,不知道多久又有病了,說那件事啊真是不得已,不看醫生,看醫生還靠不住,這個事情,這事實就擺在這裏嘛,但是究竟能夠解決問題的啊,是戒定慧啊,所以說你出了家,你現在應該做什麼事情?你出了家以後,你應該做什麼事情?你要修戒定慧這件事,你要做這件事。做完了你這件事,成功了以後,你去辦一個醫院也可以,你辦一個學校也可以,辦個社會上慈善事業,眾生所歡喜的事情也可以辦,但是這些那就是菩薩境界了,菩薩以此為方便接引眾生,還是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菩薩的一個最好、最殊勝的願望,暫時給你一碗飯吃,給你看醫生是個前方便而已啊,這個地方不究竟的啊!不是說這件事不應該做,不是這麼意思,應該做,但是你要知道這是個前方便,是這麼意思啊,如果你,我們是出家人哪,你不修學戒定慧,你停留在前方便那裏啊,你還沒明白佛意,要知道這件事,你還不知道佛的意思啊,一般的社會上的人,他知道佛法嗎?他不明白啊,所以這些事情他歡喜做,真實要是修學戒定慧,不行、不行,我沒有時間,我沒有時間了啊,當然他不行,很多的、很多的業障,障礙著,這是不可能的,只有,有少數的出家人可以,這樣子,所以『如是出離,用增上戒以為前行啊』你說從一切苦惱的境界裏面解脫出來啊!你應該先做什麼事情呢?最先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增上戒,要持戒清淨,『所依止處啊』它這個戒,是以後一切的功德的依止處,定慧所依止處,你想要修定慧啊,不能夠馬上修定慧,先要持戒清淨,『是故說此別解律儀,名出離戒性。』原來是這麼回事情。

  戍三、修習戒性 亥一、標

  若復說言,軌則所行皆悉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由此顯示,修習戒性。

  這是第三科修習成性,說是這個戒是這麼重要啊,那怎麼辦呢?你要好好的學習,學習這個戒,還要持戒,這樣,叫修習戒性,分三科,第一科是標。『若復說言』說是『軌則所行皆悉圓滿』這件事,『於微小罪見大怖畏』這件事,和『受學學處』這件事,這是三樣事,你能這樣做呢,『由此顯示,修習戒性。』這就表示你這個戒啊學習的很好,你對於戒是有過學習的,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徵。

  亥、徵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呢?下面第三科是解釋。

  亥三、釋

  若由如是所說諸相別解律儀,修習淨戒,名善修習,極善修習。

  若是你這位比丘、比丘尼啊,『如是所說諸相』前面說這麼多的相,如果軌則所行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學處,所說諸相,這個別解律儀啊,修習淨戒這件事,你算是善修習,極善修習了。這讚歎這麼兩句話,你學習的很好,你學習的『極善修習』極好,極好了,這麼意思。

  未三、歸結六種

  如是一種,尸羅律儀現前宣說,當知六種。

  這是第三科是結歸六種,這個,這上面啊,他寫是未三,結歸六種,就是前面這個二個三種,就是『如是一種尸羅律儀現前宣說,當知六種。』這二個三種啊,其實就是一個尸羅律儀,這也就是六種,這三種就是六種,這是結歸六種。

  已二、虧滿十 午一、總標

  又即如是尸羅律儀,由十因緣,當知虧損。即此相違,十因緣故,當知圓滿。

  前面第一科是辨,這個這個律儀戒啊,一共是分十一科,第一科是辨,這一科是說完了,現在第二科是虧滿十。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又即如是尸羅律儀』啊,由十因緣,『當知虧損』有十種情況啊!你這個戒虧損了啊!就是完全破壞了,『即此相違,十因緣故』和這個十種虧損的因緣相違反的,『當知圓滿』那你的戒就不虧損,而是清淨圓滿莊嚴了,這是標。

  午二、別釋 未一、廣辨虧損 申一、出十因緣 酉一、徵

  下面別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廣辨虧損,分兩科,第一科出十因緣,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十種虧損因緣?

  云何十種虧損的因緣呢?這是徵。

  酉二、列

  下面是列出來

  一者最初惡受尸羅律儀。

  一者最初啊,惡受尸羅律儀。

  二者太極沈下。三者太極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攝,五者發起邪願。六者軌則虧損所攝。七者淨命虧損所攝。八者墮在二邊。九者不能出離。十者所受失壞。

  這十種虧損的因緣,這是啊列出來。

  酉三、釋 戍一、惡受尸羅 亥一、徵

  下面第三科解釋,分十科,第一科解釋這個惡受尸羅,分三科,第一科徵。

  云何名為最初惡受尸羅律儀。

  云何名為惡受的尸羅律儀。就是最初受戒的時候不好,這個最初啊就是有,有問題,這是這個徵。

  亥二、釋

  謂如有一、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為狂賊之所逼迫或為債主之所逼迫,或為

  怖畏之所逼迫,或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不為沙門性,不為婆羅門性,不為自調伏,不為自寂靜,不為自涅槃,而求出家。

  『謂如有一』就是譬如有一個人啊『王所逼迫而求出家』,他自己不想出家的是政府啊逼迫他,他要出家,那麼這個他自己沒有發心嘛,這就是惡受『或為狂賊之所逼迫』不講道理那個賊啊,他逼迫他,叫他出家,那麼這是一回事,『或為債主之所逼迫』他欠人家很多的債,這債主啊要逼迫他,叫他出家,『或為怖畏之所逼迫』或者有其他的怖畏叫他出家,或者算命先生,算!你要有病出家就沒有病了,那就是害怕有病,就出家,說這是怖畏出家『或不活畏之所逼迫』實在;你要不出家很難生活,出了家以後仗佛光明有飯吃『不活畏之所逼迫而求出家』。

  『不為沙門性,不為婆羅門性,不為自調伏,不為自寂靜』。『不為沙門性』並不是為求聖道而出家。『不為婆羅門性』不為是破一切煩惱而出家,『不為自調伏』說是有人我為了渡化眾生出家,不要說那麼大話,就是你是為你自己調伏,他不是,我不要自己想要調伏自己的煩惱,調伏自己的身口意,他不沒,有這種意思『不為自寂靜』不為了自己啊煩惱寂靜『不為自涅槃』不是為求啊,見到不生不滅的理性而求出家的。

  這一共是十樣,這叫做,這樣子出家的動機不對啊!沒有出離的願望,那麼也受了比丘戒,這就叫做『惡受律儀』『惡受尸羅』。

  亥三、結

  如是名為最初惡受尸羅律儀。

  這結束這一段。

  戍二、太極沈下 亥一、徵

  第二個,第二段是太極沈下分三科,第一科徵。

  云何名為太極沈下。

  『太極沈下』這句話怎麼講呢,這是問,下面就解釋。

  亥二、釋 亥三、結

  謂如有一,性無羞恥,惡作贏劣為性緩慢,於諸學處,所作緩慢,如是名為太極沈下。

  『謂如有一』啊!有一個人啊,『性無羞恥』他的心啊!一點羞恥心沒有,是『惡作羸劣』這個惡作羸劣啊什麼意思,自己作了事情了,後悔了,不高興『作錯了,叫作惡作。他這個後悔的心裏啊!作錯了事情以後,後悔的心裏啊,非常的弱,薄弱!羸劣!作錯了事情,心裏不後悔,也是有,很少很少,『為性慢緩』他這個人這個心啊,作事情就是慢,不是那麼很快!這個『於諸學處』啊!『所作慢緩』『如是名為太極沈下』!結束。

  看這個《披尋記》解釋這段文。『性無羞恥等者』啊,就是沒有慚愧心,『名為名無羞恥』,『由是因緣若有所犯』啊,『不顧自他而生憂悔』他要是犯了戒的時候啊,他也不顧慮自己,也不顧慮自己,也不顧慮他人,因為我犯戒,使令別人對於佛法都有信心,我不管這個事情,說自己這個,自己不能得聖道,無所謂,所以不顧自也不顧他,所以啊!不會生後悔的不生憂悔,這就叫做『是名惡作羸劣』『性不翹勤,是名慢緩』那個人的性格他就是緩慢,做什麼事情就是慢吞吞的,由是『因緣』若有所犯啊!不能夠啊!『如法速疾』的『悔除』你犯了戒,趕快懺悔,不,他慢吞吞地,沒有事,『是名於諸學處所有慢緩』這就是叫做太極沈下。

  戍三、太極浮散 亥一、徵

  云何名為太極浮散。

  第三科嘛,太極浮散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名為太極浮散』怎麼講呢?

  亥二、釋

  謂如有一,堅執惡取非處惡作,於不應作諸惡作中浪作惡作,非處於他起輕懱心,或惱害心。於其非處,強生曉悟。

  下面第二科解釋『謂如有一』人『堅執惡取』。『非處惡作』『於不應作諸惡作中啊『浪作惡作』『非處於他起輕懱心或惱害心,於其非處,強生曉悟』這就叫做太極浮散。

  這個《披尋記》解釋很清楚。『堅執惡取等者』這個第一個,堅執惡取『謂若見取,若戒禁取,是名惡取』就是這個人啊!就執著有我,執著有我,我所見,有常見,斷見,有見,無見,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他就是這些見取,他有這個思想,『若戒禁取』戒禁取就是外道』佛教之外,其他宗教的這些軌則、戒律,認為那個是很好的是名叫『惡取』有見取,有戒禁取,這叫做惡取,是『即於彼取執為最勝能得清淨』說這個人啊,他雖然是啊受了比丘戒是出家人啊!佛教徒,但是他對於外道的思想啊!執為最殊勝,執為最殊勝『能得清淨』能夠有那樣的惡見呢,『將來能得清淨』『是名堅執惡取』這叫作堅執惡取,這堅執惡取這麼講。這個我們若說是我們作了佛教徒,你對於佛法啊,不能夠努力的學習啊,你就不容易避免這個過失,不容易避免,也會說出來,我們用佛法,現成的話說,有我見,我所見,這句話說得好像!我們常常的要是讀這經論,一看是現成這句話,我我所見,但是他有些那種利智的人,要把那我見說得特別莊嚴的時候,你能知道那是邪見嗎?你不一定能知道的啊!不一定能認識的啊!所以你若不學習啊,就是糊糊塗塗的啊!說這叫作『堅執惡取』。『於非所犯犯』啊『妄執為犯』『不如正理而生憂悔』『是名非處惡作』這句話這麼講,於非所犯妄執為犯』你這樣子做,沒有犯戒,但是你就認為是犯戒了,你看這,有這種事情,並沒有犯戒,但是認為是犯戒了!不如正理而生憂悔,你沒有犯戒,認為是犯戒,你生憂悔,那麼這就是不合道理,所以說叫作非處惡作。是非處惡作是這麼講,這個意思。

  是『由是因緣』『悔不應悔』你,這樣子,你要懺悔的時候,是不應該懺悔,不應該追悔,不應該憂悔,而你去憂悔了,『是名於不應作諸惡作中浪作惡作』就是這個『浪』這個字啊是個魯莽的意思,是輕率的意思,就是認識的不清楚啊,就是,就這樣決定了,就是不應該這樣子去追悔,而去追悔了,這是『浪作惡作』這個是這麼意思。

  『由是因緣,悔不應悔,是名故不應作諸惡作中浪作惡作』。『又或於他起輕懱心,或惱害心,理有相違』又或者因為你自己沒得正知正見啊,你看不清楚,但是也隨順自己的思想啊!去決定事情,對於那個人啊,起輕懱心,你輕視那個人或『惱害』要害那個人,實在是不合道理,理有相違。『故名』啊『非處』於非處啊!非處於他起輕懱。那個人作的是對的,但你認為是錯了,對他,瞧不起他,這也是不對勁,這叫做起輕懱心或惱害心,理有相違,故名啊,『非處』。

  『於不成犯,謂彼成犯』是名於其非處強生曉悟』最後這一句『於其非處強生曉悟』怎麼講呢『就是那件事啊,那個人啊,並!那麼樣的作法,他並沒有違犯戒法,但是你就說他違犯了,是名於其非處的強生曉悟』這麼講,於是名為太極浮散。是這個人啊,他沒有深入的學習戒定慧啊,但是自己很相信自己的邪知邪見,就會造成這麼多的錯誤,這就叫作太極浮散。

  戍四、放逸懈怠所攝 亥一、徵

  云何放逸懈感所攝?

  下面第四段放逸懈怠所攝分三科,第一科徵,『云何放逸懈怠所攝』呢這是徵。

  亥二、釋 天一、放逸攝 地一、別辨相 玄一、三際俱行 黃一、過去世

  謂如有一,由過去世毀犯所犯,於此毀犯,由失念故,一類不能如法還淨。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放逸攝又分兩科,第一科別辨相,又分兩科,第一科三際俱行,又分兩科,第一科是過去世。

  『由過去世毀犯所犯』就是以前,已經過去了的那一段時間內,你毀犯所犯,你就是犯了戒了,『於此毀犯,由失念故』這個,你對這一條戒你毀犯了啊!是因為你失掉了正念是『一類不能如法還淨』你失掉了正念啊!你心裏面不如理作意啊,這裏面有貪、瞋、痴的一些事情,那麼你犯了這個戒,犯了戒呢?這一類的戒,犯了這一類,這一類不能如法還淨,你不能夠依據律法啊!去懺悔清淨!就不肯這樣做,這是過去的時候,這樣子,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餘二世。

  黃二、餘二世 宇一、例

  如由過去,由未來世,由現在世,當知亦爾。

  這是例同,如於你,你過去世你這樣以前,你犯了戒,你也沒懺悔,這樣子,那麼由未來世,由現在世』當知也是這樣子,和過去一樣,例同同於過去,也不懺悔,也是由失念故,而不能如法懺還淨。

  宇二、釋

  下面第二科嘛解釋。

  謂毀犯所犯,於此毀犯,由失念故,一類不能如法還淨。

  這個『一類』就是完全都這樣子,都不能去懺悔,這是這樣意思。

  亥二、先時作及俱隨行 黃一、先時所作

  又非先時,於所毀犯,發起猛利,無犯樂欲。

  這是第二科先時所作及俱隨行。這是『前邊是三際俱行『俱行』就是過去也是這樣子,未來,現在也是這樣子。是俱行,都是這麼做,是這樣子,現在第二科是先時所作及俱隨行分兩科,第一科先時所作,『又非先時,於所毀犯』啊!這個人啊!還有一件,有一樣不如法的事情,什麼事情『先時』就是當初以前過去的時候,於所毀犯的事情啊!我犯了這樣戒啊!我懺悔清淨,我發個願,發什麼願呢!『發起猛利無犯樂欲』很堅定的,我將來決定不犯了,你發了這樣的願,他沒有這樣做『非先時,於所毀犯,發起猛利無犯樂欲』你以前也沒有這樣發願。

  謂我定當如如所行,如如所往。

  這底下說這個怎麼樣發起猛利的無犯樂欲呢?怎麼發呢?這底下說這個『謂我定當』自己啊要求自己我決定要這樣子『如如所行』就是如是如是啊,遵照佛所制定的戒去,這樣做,不違犯,『如如所往』如是如是的戒,我都安住清淨,『如如所行』,是不違犯,這個『如如所往』是安住清淨。

  如是如是行於所行,如是如是住於所住,於所毀犯,終不毀犯。

  『如是如是行於所行,如是如是住於所住』這兩句是解釋前面那句『如如所行』怎麼講呢?就是『如是如是行於所行』。這個『如是如是住於所住』是解釋那個如如所住的。『於所毀犯終不毀犯』我決定以後,永久不再犯了,這叫做發起猛利無犯樂欲。但是這個人呢?非於先時啊!發過這樣的願,這是一件事。

  黃二、俱時隨行

  由是因緣,隨所行住,如是如是毀犯所犯。

  這是第二科俱時隨行『由是』由於你沒有這樣,你沒有對自己有這樣的要求,你沒這樣子,所以『隨所行,隨所住』一切時,一切處啊!如是如是,就隨便的,就很輕易的,就把這條戒就犯戒了,這還有這個問題,這件事!

  地二、出略義

  由此成就前際俱行,後際俱行、中際俱行,先時所作,及俱隨行,所有放逸。

  現在把這個話說出來,前邊是辨別相,辨這個放逸攝的放逸的相貌,別辨相,現在第二科出略義,『由此成就』啊由前面這個放逸啊!這裏面的:『你就成就了『前際俱行』過去的時候,也都是這樣做,就是犯戒,由失掉了念啊!失掉了正念,而犯了戒,也不懺悔,『後際俱行』將來的也是這樣子,『中際』就是現在也是這樣這是三際俱行,『先時所作及俱隨行』就是這個第二段,第二段這個『發起猛利,無犯樂欲』這一段!這一段!『所有放逸』那麼這都是放逸,一個事實上你放逸,就是前際,後際中際,事實上是放逸了,這『先時所作,及俱隨行』呢?『你沒有要求自己,不放逸的意願,沒這個,這是,這是出略義。』

  天二、懈怠攝

  又自執取睡眠為樂,偃臥為樂,脅臥為樂,性不翹勤為性懶惰情不具起發。

  『又自執取睡眠為樂』這下面第二科是懈怠、放逸、放逸是不約就是不約束自己,就是這個,隨著煩惱活動去了,叫做放逸,這個懈怠,意義不同,現在,什麼意思呢『又自執取』自己啊,執著啊!睡眠為樂,睡覺感到快樂,『偃臥為樂』這仰著,仰面睡覺也是快樂『脅臥』右脅、左脅,這睡覺也是快樂,『性不翹勤』他的心性啊!就是不能夠發奮啊!不能夠精進,不能『為性懶惰』這心就是懶惰啊!就是貪;就是貪睡覺,『不具起發』他不具足啊發動自己的努力,他不能,不能發動自己。

  於諸有智同梵行者,不能時時覲問供事

  『於諸有智同梵行者』啊!『不能時時覲問供事』對於共同修行的啊,修聖道的人啊,你時時地啊!去拜見他,請教他,我怎麼樣用功修行去,這些事情去或者去幫助他,做事情,都不做這些事情,他都不做,這是啊!這是懈怠,下面第三科是結。

  亥三、結

  是名放逸懈怠所攝。

  『是名放逸懈怠所攝』這一段文結束了。

  TAPE 255

  戍五、發起邪願 亥一、徵

  云何名為發起邪願?

  這一科│是廣辨虧損,有十種因緣,前四種因緣講過了,現在是第五科,發起邪願,分三科,第一科│徵。『云何名為發起邪願』?怎麼叫做發邪願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求生天等。

  亥二、釋 天一、求生天等

  謂如有一,依止邪願修行梵行。

  就是一個修行人,他雖然是佛教徒,受了比丘戒,但是他沒有佛教的思想,他心裏面的目的,是不合適道理的,所以叫做『邪願』。『修行梵行』,他也修梵行,但是目的是不對的。什麼目的呢?言我所有若戒、若禁、若常精勤

  他自己內心裏面有這樣的思想,那麼發為語言:

  我所有的,或者是戒,或者是輕戒的事情,若常精勤的持戒│

  若修梵行

  或者是修梵行,持戒就是梵行,但是另外又說梵行,應該說是其他的定慧,就是梵行。

  當得生天

  他希望將來能生到天堂去,成了欲界天,享天福。

  或餘天處

  或者是往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他的目的,並沒想要得聖道。

  天二、愛樂利敬

  或復愛樂利養恭敬,而修梵行。

  前面這個『邪願』,是求生天,是將來的事情,那麼現在,或者他是希求現在的利養、恭敬,修梵行能得到利養,能得到人家的恭敬,因此而修梵行的。

  謂因此故,

  就是因修梵行,你持戒的關係。

  從他希求利養恭敬。

  從另外的人,得到利養恭敬。

  即於如是利養恭敬,深生染著。

  深深地愛著這個利養,愛著這個恭敬。

  亥三、結

  如是名為發起邪願。

  這就叫做『發起邪願』。那麼這個人,他不是想要得涅槃,不是想要得聖道,那麼這就是不符合佛法的思想。

  戍六、軌則虧損所攝 亥一、徵

  云何軌則,虧損所攝?

  前面是第五科,這是第六科,軌則虧損了,屬於這一個範圍的。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軌則,虧損所攝呢?

  亥二、釋

  謂如有一,於威儀路。

  對於這個行、住、坐、臥的事情。

  或所作事。

  其他的一切事情,前面有講過了。

  或諸善品加行處所,所有軌則不順世間,違越世間,不順毘奈耶、違越毘奈耶。

  或諸善品加行處所,所有的軌則不順世間,是違越世間的,不順毘奈耶,違越毘奈耶,就是違背佛陀的教導的。

  準前廣說

  這一段文,準前面的文廣說。

  亥三、結

  是名軌則虧損所攝。

  戍七、淨命虧損所攝 亥一、徵

  云何淨命虧損所攝?

  這是第七科,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淨命虧損所攝呢?

  亥二、釋 天一、別辨相 地一、非法追求

  謂如有一,為性大欲

  說是有這麼一個修行人,他的心裏面不是少少的貪欲心,很大的貪欲心。

  不知喜足

  已經得到的生活所需的這些事情,還不知道喜足。這個人的欲也是很大。

  難養難滿。

  是難養又難滿,看這《披尋記》的解釋!

  『為性大欲等者,謂欲令他知己有德』,他的想法:想願意令別人知道他有道德。『當有所施』這樣子,人家就會供養他了。『當有所作』,或者為他做事情。『是名為性』叫做『大欲』,沒有得到東西,還想要多得,叫『大欲』。已經得到的還不知足,叫『不知喜足』『不於隨一衣服』,隨順因緣得到的衣服。『飲食、臥具等事便生歡喜』,他不生歡喜,不生知足。『是名不知喜足』,『不能獨一自得怡養』,他不能單獨一個人,自己很快樂的生活,他不能!他需要別人侍奉他。『又復追求餘長財寶』,還要追求其他的這些財寶,『是名』叫做『難養』。這個人不容易養活,『若得微少』,若是得到的利養得到的少,或得到的是麤敝的,『難自支持』,一定是特別美好的『是名』叫做『難滿』。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這個人若是真實生活上有需要,而不足,去追求也是可以的。但是方法不對,用非法的手段去追求。

  不以正法

  不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方法。所以這是不對的。看《披尋記》│

  『常以非法追求衣服等者:此中非法,如下列釋』,下面有特別解釋。『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這些種種的相狀,這都是非法,用這樣的方法去追求的,都是非法了,這是第一科│非法追求。第二科│貪求的方便,就是貪求所需的方法,分五科,第一科│依詐威儀。

  地二、貪求方便 玄一、依詐威儀

  又為貪求,種種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具因緣。

  又為貪求種種的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這些資具的因緣。

  方便顯己有勝功德

  他怎麼樣去貪求這些衣服、飲食呢?他自善巧方便的在大眾之中,顯示自己有殊勝的功德。就這樣子辦法。

  矯詐構集非常威儀。

  就是欺騙性的。『構集』就是顯現出來不平常的威儀。他要是顯出來一個殊勝的一個面貌,或者是一個怪樣,叫人家注意,表示他有道德。這樣子。看《披尋記》│『矯詐構集非常威儀者,此中顯示依矯詐相,就是詐欺相』,就是欺詐、欺騙相貌,『而有追求』,用這樣的方法,追求衣服、飲食等,『方便示現離欲者相』,他現出來他是離欲的,其實心裏面有大欲,但是表現出來是無欲的相貌,『謂於一時身業安住、威儀進止無有躁擾』,他的身體安住在那裏,安住的威儀,行、住、坐、臥的進止,或者是動,或者是靜,而都是很如法的,不是那麼樣的躁擾,不是動亂的境界。『於一威儀能經時久』,坐在那裏,能坐很久。『不多驚懼』,沒有多驚懼的事情,『終不數數易脫威儀』,變異他的威儀,他不『是名矯詐構集非常威儀』是這樣子。

  為誑他故,恆常詐現諸根無掉

  為了欺騙人,他常常的詐現,他就是欺騙人,現出來諸根無掉,前面就是威儀,進止無有躁擾,這叫做『諸根無掉』。

  諸根無動

  還有諸根無動,也是能安住不動。

  諸根寂靜

  這一個威儀能夠經久時住,這些事情。

  由是令他,謂其有德,

  說這個人有功夫,有修行。

  當有所施

  說這個人這麼樣有功德,這是良福田啊!應該去布施他、供養他。

  當有所作

  應該為他做事情,做什麼事情?

  所謂承事供給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所謂承事』能夠隨順他的意思,去為他做事情,還供給他的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就這樣子《披尋記》│

  『恆常詐現諸根無掉等者:謂如前說威儀進止無有躁擾』這叫做諸根無掉,身業是安住的,是名叫做『諸根無動』。於一種威儀能經時久,不多驚懼,終不數數易脫威儀,是名叫做『諸根寂靜』,就是這樣欺騙人。

  亥二、依邪妄語

  又多凶悖、強口、矯傲、修飾其名、執恃種性。

  前面這是『依詐威儀』前面『依詐威儀』他沒有說話,這表現出來的這種威儀,現在這是『依邪妄語』,他說話了。

  『又多凶悖』說這個人內心裏面很凶惡的,不合道理。他心裏面的思想,不合道理。

  『強口、矯傲』,他發言的時候,『強口』,就是強詞奪理,沒有道理,也講出一個道理來,『矯傲』態度特別的驕慢,瞧不起人,『修飾其名,執恃種性』怎麼講呢?看《披尋記》│

  『修飾其名執恃種性者,不觀待義安立假名』,按常理說,是觀待義,安立假名,說這個人,是修四念處,由煖、頂、忍、世第一到了初果見道了,斷除了分別我執,見苦、集、滅、道,有這樣的功德了,安立名為『須陀洹果』。乃至安立名為『阿羅漢果』。有這樣的義,然後安立這個名,現在他這個人,不觀待義又安立假名,不去看有沒有這種真實義,立出一個名字來,立出假名,立出什麼名字呢?『謂是阿羅漢等』,他說他是阿羅漢了。得阿羅漢果,或者是高明一點,自己不說,派他同一思想的人去宣傳,說某某人是阿羅漢,就這樣宣傳。『是謂修飾其名』,把自己的名,立出個好名字來。謂生婆羅門家是最勝種類,這若印度的風俗,民情來說,生到婆羅門家,婆羅門是最勝的種姓,『所餘剎帝利等』是下劣的種類,是名執恃種姓,此中顯示邪妄語相應知。』就是說邪惡的謊話來騙人的意思。

  或求多聞,或任持法

  說這個人,或者是這樣:他願意多聞佛法,『或任持法』,『任持法』就是誦經,把經論背起來,叫『任持法』。

  為利養故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目的也不是想要學習聖道,是想要得到利養,所以這個目的還是有問題。

  亦復為他宣說正法

  他多聞,聞持,為利養故,也為別人宣說正法。

  或佛所說,或弟子說

  或佛所說的正法,或弟子所說的正法。這是說,佛弟子所演說的佛法。

  或自己宣說已實有德

  或者他自宣說已實有德,他自己有什麼道德。

  或少增益

  或者說,他真實有這種功德,他也向人說,或者是少的增加一點,其實沒有那麼多功德,就說有那麼多功德,增加了,這就是又有妄語了,這是依邪妄語,希求名聞利養。

  玄三、依假現相 黃一、舉求衣服

  或於他前方便現相

  這是『依假現相』,分二科,第一科│舉求衣服

  或於別人的面前,方便現出一種相貌來,目的是什麼呢?

  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資具

  為求衣服,或求隨一沙門的資具,所需要的東西。

  或為求多

  或者多求。

  或求精妙

  或者求精妙的衣服,這些資具。

  雖無匱乏,而現被服故弊衣裳

  前面說是│或於他前方便現相,現什麼相呢?這說出來!『雖無匱乏』,說是這個人,他的衣服是很多了,並不缺少。但是,他顯現出來,他的衣服是故弊的衣裳,是破舊的、破爛的,穿個破爛的衣服,現出這個相來。

  為令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

  為令對佛法有淨信的這些長者、居士、婆羅門他們。

  知其衣服有所匱乏

  這個人穿破爛的衣服,這是沒有好的衣服穿。

  殷重承事

  就殷重的承事,這些長者居士,就很誠懇的來尊重他,來承事於他。

  給施眾多上妙衣服

  給施眾多上的衣服,他成功了,欺騙來了,下面第二科│例餘資具。

  黃二、例餘資具

  如為衣服,為餘隨一沙門資生眾具,亦爾。

  如為衣服,是這樣子,為餘隨一沙門的資生眾具,亦爾,也是這樣子,就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來欺騙。

  玄四、依苦研逼

  或於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所。

  這是第四科│依苦研逼

  或者這個人,對於佛法有淨信的長者、居士、婆羅門所,在他的住處。

  如其所欲不得稱遂

  如果他所欲,所想要得到的,沒有成功,偏偏長者、居士沒有布施給他。

  或彼財物有所闕乏,求不得時,

  前面說是衣服、飲食,現在說是財物,他有所闕乏。他向人家要求而沒得到。

  即便強逼

  即使強硬的逼迫人家要布施給他,怎麼辦呢?

  研磨麤語

  『研磨』就是沒有個完。一直地糾纏他,向他要,是這樣子,於是說出來的話,是很粗惡的語言。

  而苦求索

  人家不給,也苦苦地向人家要,這叫做『依苦研逼』。下面第五科│依利求利。

  玄五、依利求利

  或彼財物無所闕乏,

  或者這個人,他的財物很多,並不缺少。

  得下劣時

  所以他向人家求的時候,人家給他一點,給的也不是那麼珠勝,下劣時。

  便對施主,現前毀棄,所得財物

  便對施主,現前毀棄。他就對著這個施主,當著面,就把他給的下劣的東西毀壞了,丟在那一邊去了。毀棄所得的財物。

  如是告言:咄哉男子!某善男子、某善女人,不汝族姓及以財寶,極為下劣、又極貧匱,

  『如是告言』,然後對這個施主說了!『咄哉男子』『咄』就是喝斥他的意思。

  『某善男子、善女人,方汝族姓』,說某某善男子、善女人,他若和你相比,『方汝』,就向你相比較的話,或者是族姓相比,或者財富相比,是極為下劣。那個善男子、善女人都不如你,族姓也是下劣,財富也是下劣。

  『又極貧匱』,而那個善男子、善女人很貧苦的。

  而能惠施如是如是多妙悅意資產眾具。

  他給我的布施,給我的東西,還很多;而且還都是好的,令我非常歡喜的│資產眾具。

  汝望於彼,族姓尊貴、財寶豐饒,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

  汝望於彼,族姓是尊貴的,財寶是豐饒的,何為但施如是少劣非悅意物呢?這叫做『依利求利』。

  天二、出略義

  彼由如是,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

  這下面│出略文。前面是辨相,辨別他欺人的這些不合道理這些相貌。

  『彼由如是』,那個修行人,由於這樣的現出的相貌,說出這麼多的語言,或者是依矯詐欺騙的,或者是邪妄語欺騙,或者假現相欺騙,或者是苦研逼的欺騙,或者依利求利,這一共是五種相貌,是種種的狀相。

  而從他所,非法希求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諸資生具,非以正法而有所求。

  他不能夠遵循佛陀所開示的正法,去有所求。

  由非法故,說名邪命。

  這叫做『邪命』,用非法的手段,來維持他的生命。

  亥三、結

  如是名為尸羅淨命虧損所攝。

  結束這一段,這是第七科,下面第八│墮在二邊。分三科,如是名為尸羅淨命虧損所攝。

  戍八、墮在二邊 亥一、徵

  云何名為墮在二邊?

  第一科│徵,云何名為墮在二邊呢?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極樂行邊。

  亥二、釋 天一、極樂行邊

  謂如有一,耽著受用極樂行邊

  是這個修行人,他是貪著受用極樂的,這一方面,這一邊的,生活要特別的美滿,特別的如意,那麼這樣子,他怎麼辦法呢?

  從他所得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從他所得的或法、非法,所有衣服、飲食』從別人,從施主那裏得來的這些衣服、飲食,或者是如法的,或者是不合法的;這是合法的衣服、飲食;或者不合法的、非法的,出家人不應該穿這樣的衣服,出家人不應該去有這樣的飲食,但是他都不管這些。

  『臥具、病緣醫藥,及諸資具』。

  愛玩受用,不觀過患、不知出離,是名一邊。

  『愛玩受用』,非常愛著這個衣服、臥具、病緣醫藥,來受用這些。

  『不觀過患』,他不觀察這樣受用是有過失的。

  『不知出離』,也不知道從貪、瞋、癡裏面解脫出來,他不知道這件事,他衹是一味的愛著是名,叫做『一邊』,這是樂邊,快樂的一邊。

  天二、自苦行邊

  復有一類,好求受用自苦,行邊。

  這是另一邊的苦,說是另外有一類的修行人,他歡喜受用自己苦,他的生活很苦的這一邊,什麼苦呢?

  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受極苦楚

  『以無量門而自煎迫』,很多苦的方法,用苦的方法來苦惱自己。

  『受極苦楚』,很大的苦惱的事情,什麼事情呢?

  謂依棘刺,或依灰坌

  『棘』就是樹長刺的,用那個樹有刺的,來刺他的身體,他是住在那個上面。

  『或依灰坌』,就是用灰來噴在他的身體上面,他就住在這個境界裏面。或依木杵、或狐蹲住、或狐蹲坐,修斷瑜伽。

  『或依木杵』,或者是住在木杵。這個杵下面是木板,木板應該是平的,木杵應該是圓的,以木杵為住處,或者是以木板為住處。

  『或狐蹲住或狐蹲坐』,狐他在那裏住、行、住、坐、臥,這個住,應該是立。但是這個地方說,狐狸蹲坐、蹲住,這個事情沒有看見過,是怎麼樣做法,『或狐蹲坐』或者是狐狸蹲在那裏是坐,不能盤腿坐。

  『修斷瑜伽』,這樣修行。

  或復事火,謂乃至三承事於火;

  前面這都是一種苦惱的境界。

  『或復事火,謂乃至三承事於火』印度有這個事火的外道。那麼一天要事奉這個火,要生個三次,早晨起來的時候,要拜這個火,禮敬這個火。然後種種的香木來燒火,或者是種種的油燈,這也是火,或者是殺種種的動物,來祭祀這個火,一天最少要三次,來承事於火。

  或復升水,謂乃至三升上其水。

  『或復升水』,在水裏面。

  『謂乃至三升上其水』,《遁倫記》上說:說是它要二個柱,二個柱放在水裏面,一個手提著一個柱,一個腳踩在這個柱上面,在水裏面升起來,一天要三次,乃至三升上其水。

  或一足住,隨日而轉

  『或一足住』,或者是不在水裏面,在太陽下面,一個足立在那裏。

  『隨日而轉』方向就面向太陽,太陽怎麼轉,他就怎麼轉。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修自苦行,是第二邊。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修自己的苦行。或者是吃飯吃的非常的少。這樣餓自己,這是第二邊的苦行,前面樂是一邊如是名為墮在二邊。這個就很明顯地不是佛教徒了。

  戍九、不能出離 亥一、徵

  云何名為不能出離?

  現在第九段、不能出離,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不能出離呢?下邊第二科解釋。

  亥二、釋

  謂如有一、或戒或禁,由見執取,

  他在佛法裡邊也受了戒,但是他有這個邪知邪見,或者我見我所見,常見,斷見,這些見的執著。

  謂我因此若戒若禁,

  他自己在私底下這麼說:我因此,或者是持的重戒,或者是輕戒,或者是軌則圓滿。

  當得清淨解脫出離。

  就會得到涅槃,就能出離生死了,得解脫了。這是啊!不能出離,因為他有邪知邪見,那是不能解脫的。

  一切外道所有禁戒,雖善防護,雖善清淨。

  這地方明白地解釋出來,在你沒有認識到佛法的正見的時候,你也很難知道怎麼叫正見邪見。現在明白地說,佛法以外的外道,他們也有戒,也有禁戒,『雖善防護』雖然他們能夠努力地防護這個戒,不要犯戒,『雖善清淨』持戒這個也持的很清淨,沒有違犯。

  如其淨清,不名出離。

  『如其清淨,不能出離』雖然他努力的防護戒令他清淨,但是他不能夠得涅槃,不能得解脫的,因為這個解脫要沒有邪知邪見,沒有我,我所見才能得解脫,所以,他只是,另指那些邪知邪見,無論如何是不能得解脫了。

  亥三、結

  如是名為不能出離。

  戍十、所受失壞 亥一、徵

  云何名為所受失壞?

  一共有十種因緣虧損於戒,現在是第十科,所受戒失壞了,分三科,第一科徵,怎麼叫做所受失壞呢?下面加以解釋。

  亥二、釋 亥三、結

  謂如有一,都無羞恥,不顧沙門、毀犯淨戒,習諸惡法,

  這個人,他完全不顧慮,這個大體的佛法的處境,或者是,對在家居士有信心,無信心的事情,他完全不管,他就自毀犯了淨戒,『習諸惡法』,數數地做種種惡事。《披尋記》『習諸惡法等者;此中惡法、謂極猛利的,無慚無愧不信佛等毀謗賢聖的邪見相應故』這叫做惡法,『或復種種的惡法現行故,如攝異門分說。』

  內懷腐敗,外現真實。猶如淨水所生蝸牛,螺音狗行。

  總而言之這個修行人,他心裡面都壞了,腐爛了,外邊表現的還是真實的,猶如淨水中所生的蝸牛似的,他是螺音是狗行。

  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如是名為所受失壞。

  申二、結說異名

  略由如是十種因緣,名戒虧損,

  前面這十種因緣說完了,這下面第二科,結說他的不同的名字。『略由如是十種因緣,名戒虧損』他雖然受了戒,是個佛教徒了,但是他的戒是不清淨,是被破壞了,或者被他自己的思想破壞了,或者被他的行為破壞了。

  世尊或說尸羅虧損,

  這樣的情形,佛有的時候,或者說這叫做尸羅虧損,

  或時復說尸羅艱難,

  用這個詞句來形容這件事,這個戒是不容易受持的;艱難。

  當知於彼諸因緣中,由二因緣,謂不能出離,及所受失壞。

  這底下就是作者,這本論的作者說了:『當知於彼諸因緣中』就前面這十種因緣裡面,有二種因緣,那二種因緣呢?一個不能出離和所受失壞,就是最後這兩種因緣,這兩種因緣,叫這個名字,叫不能出離,叫所受失壞。

  由餘因緣,當知唯說尸羅虧損。

  其餘的八個,叫做尸羅虧損,是這樣解釋。

  《披尋記》『由二因緣等者:謂二因緣通說尸羅虧損及與艱難。所餘因緣唯說尸羅虧損』這麼解釋,這是在名字上的範圍有廣有狹的不同。

  未二、翻例相違

  前面是第一科,是十種虧損,下邊翻例相違。

  與此安立黑品因緣相違,白品所有因緣,

  上面這一大段是安立的黑品的十種因緣,與這十種因緣相違反的,就是白品所有的因緣,這也就是十種因緣,

  當知說名尸羅圓滿、尸羅清淨。

  是這樣意思。

【卷二十二】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