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妙境长老

 卷二十 修所成地

Tape234 Tape235 Tape236 Tape237 Tape238 Tape239
Tape240 Tape241 Tape242 Tape243 Tape244 Tape245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本地分中,一共分十七地,現在到了修所成地,第十二地。這個修,就是聞思修,是指禪定說的。若論一般的修行也通於聞思的智慧,現在專指禪定,說超越了聞思的境界;而這裡邊是說這個修所成慧,就是以禪定依止修毗缽舍那,成就了出世間聖道的智慧,就是得聖道了,能成就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所以叫作修所成地。

  丙九修所成地(分二科)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在科判的裡邊,這是屬於第九科修所成地,分二科,第一科結前生後。「已說思所成地」這是結束前文。「云何修所成地」這是生起後文,這是第一科。第二科標釋一切。這是修所成地裡邊所解釋的在這裡完全的把它標出來。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列、標列裡邊分二科,第一科標列這個四處。這個修所成地,雖然很廣啊!都收於四處裡邊。這一科裡邊分三科,第一科標,是怎麼叫作修所成地呢?

  丁二標釋一切(分三科)戌一標列(分二科)己一四處攝(分三科)庚一標

   「謂略由四處?」簡單的說呢?就是四種境界,就包括了修所成地裡邊的內容了。「當知普攝修所成地」這四處普遍的含攝了修所成地的內容。

  「何等四處」第二科是徵,第三科是列「一者、修處所」這個修所成慧,這個處所,是個境界。二是修所成慧的因緣,三者是修這個瑜伽,正式修學止觀了。四者,是修果,修慧所成就的果利。這是四處。

  巳二七支攝(分四科)庚一標

   「如是四處七支所攝」前邊說四處,這裡第二科七支攝,就是將四處的意義又發揮出來哦!多少,那就分為七科了。這個七支攝裡邊分四科,第一科是標這個四處啊!七支所攝又含攝在七支裡邊。

  庚二徵

  「何等為七」這是徵,下邊第三科是列。

  庚三列

   「一、是生圓滿;二、聞正法」這個生圓滿也就是前面說那個修處所。「二、聞正法圓滿;三、涅槃為上首;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這是三個,就是修因緣。修因緣就包括這三個法裡邊,「五、修習對治」就是那第三個修瑜伽了。「六、世間一切種清淨;七、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就是前面四個處所裡邊,第四個修果,是這樣意思。

  庚四結

   「如此四處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廣說應知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切學處皆得圓滿。」這是第四科是結,如此四處、如此七支所攝普聖教義,它所含攝的一切的聖教義,都含攝在裡邊了。若廣說呢?應知道「依善說法毘奈耶中」以佛所說法,所說的律,「一切的學處」,單獨說學處是指戒;一切學處哦!戒定慧,乃至到佛的境界皆得圓滿在這裡面都圓滿地說出來了。這是標釋一切。這標釋一切裡邊的第一科是標列。下邊的第二科就是解釋,前面標列。

  戌二隨釋(分四科)已一生圓滿(初支)(分五科)庚一徵

  「云何生圓滿?」

  庚二標

   「當知略有十種。」這下邊第二科隨釋,分四科第一科解釋這個生圓滿是什麼意思。這個生圓滿是初支,分五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標。當知略有十種,這生圓滿哪!是略有十種不同 這是標,第三科是列。

  庚三列

   「謂依內有五,依外有五」,「依內」就是這位受教化的人,這個修行人本身來說呢有五件事。「依外」依據外邊的助緣有五種。就是五件事。總依內外合有十種 這就是這個生圓滿就說這麼十件事。

  庚四釋(分二科)辛一依內(分三科)壬一徵

   「云何生圓滿中依內有五?」前邊是標列,這下邊是第四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依內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徵,所麼叫作生圓滿中依內有五呢?這是徵,下邊第二科是列。

  壬二列

   「謂眾同分圓滿」這是一,「處所圓滿,依止圓滿,無業障圓滿,無信解障圓滿」。這是列出來這五種。下邊第三科是解釋分五科,第一科解釋這個眾同分的圓滿

  壬三釋(分五科)癸一眾同分圓滿

   「眾同分圓滿者:謂如有一就是有一個補特伽羅,他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這叫作眾同分圓滿。看這個《披尋記》【眾同分圓滿等者:聲聞地說,善得人身;】這個善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的意思。能得人的果報得到人的生命。第二個意思是「好」的意思,得到人身是最好了。

   【謂如有一生人同分】人同分哪!只要是人大家都有共同的地方,所以叫作人同分。就是【得了一個大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這也是大丈夫,也是眾同分圓滿。這個話呢是出在(陵本二十一卷四頁)【即此所說的眾同分圓滿義】這個聲聞地的那句話,也就是這裡說的眾同分圓滿的義。【然此唯說男根成就,不言或得女身】沒有說這句話。是【約勝為論】這話意思就是男身是殊勝的這有這種味道。是【略未具說故】說得簡略沒有完全說,就把女身略去了,實在也包括女身在內。這是眾同分圓滿。想要得聖道你要具足這個條件。

  癸二處所圓滿(分二科)子一標

   「處所圓滿者:」是第二個,分兩科第一科是標「謂如有一生在人中,又處在中國」不是生於邊地。這是標,下邊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舉生處。

  子二釋(分二科)丑一舉生處

   「謂於是處,有四眾行。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怎麼叫作中國呢?就是說這個地方有四眾弟子在這裡弘揚佛法。這個「行」就是弘揚佛法。那四眾弟子呢?就是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這四種弟子。這個地方就叫作「中國」。  

  丑二簡不生

   「不生達須蔑戾車中。謂於是處無四眾行,亦無賢聖正至正行,諸善丈夫。」 這第二科簡不生,前面是生,生在這個地方,不生在那個地方。不生在什麼地方呢?達須,這達須翻到中國話是下賤種類的人。這蔑戾車呢?就是樂垢穢,歡喜垢穢的這種人。就是這個地區的人都是下賤類,都是垢穢的人,你不生在這個地方。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謂於是處沒有四眾弟子,在這裡弘揚佛法。這個達須蔑戾車這個地區就是沒有佛法。

   「亦無賢,正至,正行,諸善丈夫」這個賢聖也就是四眾弟子學習佛法有了成就的人的名稱。賢聖就是在成實論、俱舍論上邊有說二十七賢聖就是由初果開始乃至到阿羅漢果有不動法退思護住進這麼多的阿羅漢一共有二十七賢聖。這個正至、正行,前面我們解釋過。這個意思啊!這個「正至」就是見到真理了,叫「正至」,就是你得到了清淨無漏的根本智,能觸證法性了,這個「正」就是那個智慧,這個「至」證悟了真理,證悟法性理了這叫「正至」。這個正行就是能斷煩惱,能斷除去種種的顛倒煩惱,那麼你的身口意行都是不顛倒的,就叫作正行。這樣說啊!這個「正至」是見到真理,證真理了。「正行」是斷惑了。就是斷惑證真名為正至、名為正行。那麼這就是聖人,由初果以上乃至到阿羅漢果,才有這樣的好名稱。這樣的「諸善丈夫」,這樣的好的人。這個地區「達須蔑戾車中」這個地區裡面沒有賢聖,沒有正至、正行、諸善丈夫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四眾弟子啊!這個修行人啊!就不生在這個地方去,所以生在「中國」。可見這個地方就不是中國,這個地方就是邊地了。

  癸三依止圓滿

   「依止圓滿者:」前邊這個處所圓滿哪!這也是很重要,有佛法的地方,你生在那裡,你就可以繼續的學習佛法,你生在那個地方沒有佛法,你沒有辦法能學到佛法了。這下邊第三科是依止圓滿者。

   「謂如有一、生處中國」這個補特伽羅是投生在有佛法流行的地方,他的果報,他的生命體是不缺眼、不缺耳隨一支分都是具足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是「性不頑囂」他的心性,他的心不愚癡、不糊塗,有智慧,他能容易受教化。「亦不瘖啞」也不瘖啞,「瘖啞」就是不能夠說話。沒有這種事情。

   「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說這個人哪!是不頑囂就是有智慧,有智慧?怎麼叫作有智慧呢?就是他有這種能力,能解了這是善說,這是惡說,他能辨別,能認識,能鑑別善惡的差別,就是在佛法裡邊所有的法義,他也能夠鑒別,也能欣賞,也能學習,這就叫作依止圓滿。這可見這個堪能解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這是意根。說這個人哪!眼耳鼻舌身都具足不缺少,但是意根有問題呀!那學習佛法還是困難,還是有困難的呀!所以意根還是很重要。

  癸四無業障圓滿

   「無業障圓滿者:」這是第四科。怎麼叫作無業障圓滿呢?「謂如有一、依止圓滿」,說這個人哪!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很好,都和合了,另外還有一件事就是「於五無間隨一業障、不自造作」,你作這五種事,就會墮落到無間地獄去那麼這就是業障。有五種就是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和合僧-破僧、惡心出佛身血,這五種。這破僧這個地方我看這個俱舍論上的解釋啊!我感覺也是很重要這個地方,一般當然是破羯磨僧,就是這一個地方的出家人哪!不合了,在一個界內兩處作羯磨哦!布薩,那這就是破羯磨,當然要八個人以上,另外一個意思是破轉法輪僧,破轉法輪僧,一定是在南閻浮提有佛出世的地方,這上面說什麼叫作破轉法輪僧呢?哦!忍師異佛,你能接受你師父說的這樣的法,你師父說的法和佛說的法不同,你能接受你師父所說的法,這件事,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句話呢?就是你能忍受佛法之外,還有聖道;在佛法之外有聖道就是佛說的聖道,另外還有聖道,不同於佛說的,認為那是聖道,如果你有這種見哪!你宣揚你這樣的這個見地那就叫作破轉法輪僧。所以從這些事情上看哪!你如果不學習佛法,不讀經論,我自己閉上眼睛「念佛是誰呀!」我看很危險!很危險!很危險!

   說是「於五無間業」,這五種罪業是墮落到無間地獄去的,所以叫作「無間」。另外一個理由叫作無間呢?就是他是順次生受報而不是現報,也不是後報,所以叫作「無間」。「隨一業障」這個五種五無間業,隨那一個,你若造作這種業了,那就是有障礙,你就不能得聖道了,不自造作,如果說我沒有造,我沒有自己有這種邪智慧去造這種罪也不教他人作這樣子你就是沒有這個業障。若有作此假設有人作此五種罪的時候啊!於現身中,必非證得賢聖法器那你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你這個色受想行識就不是載道之器了啊!就是決定於現身中決定。「必」是決定,不能證得這個聖道了,所以叫作「業障」。現在「無業障圓滿」就

  是沒有這個罪過。

  癸五無信解障圓滿(分二科)子一離邪處解行

   「無信解障圓滿者:」是第五科無信解障圓滿,分二科第一科是離邪解行。無信解障圓滿者:「謂有如一、必不成就五無間業」、這個人哪!很好!他決定不造作這五種罪,「不於惡處而生信解」,但是另外還有一個條件,你需要具足,什麼呢?不於惡處生信解心、不於惡處發清淨心這惡處是不合乎真理的,你對於那個惡處沒有信解心對那個惡處不認為它是清淨的「不發清淨心」。

   其實清淨心就是信心,你對於它也就是這個你若有信解心了,就有清淨心,現在不發信解心所以也就不發清淨心,究竟什麼是惡處呢?謂於種種邪天處所,及於種種外道處所,就是那個種種的邪天那個地方,就是那個天是邪知邪見的,對於那個處所不生信解、不發清淨心。及於種種的外道。這外道就是佛法以外哦!不符合真理的這種宗教對於這些地方,也不發信解;不發清淨心,你若這樣子這就叫作無信解障。

  子二起淨信解

   「由彼前生,於佛聖教善說法處」這是第二科起淨信解,為什麼這個人哪!對於佛教,對於佛法有信解心,對於惡處沒有信解心呢?由彼前生由於那個人,前一生、前多生,於佛的聖教這個善說法處說得非常良好的這種佛法的地方,修習淨信他在佛教裡面久遠以來修習過清淨的信心。熏習過,拜佛、學習經論、靜坐這些事情。長時相續不是個短時間,很長時間相續的呀學習佛法。有清淨的信心由此因緣,於今生中,唯於聖處發生信解起清淨心,這就叫作無信解障,原因就是這樣子,可見沒有一件事是無因而有的。

  辛一依外(分三科)壬一徵

   「云何生圓滿中依外有五?」前邊是依內,內身這一面要具足這五個條件。這是依內。現在說依外邊的因緣,外邊的助緣,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云何生圓滿中依外有五呢?」這下面是第二科是列。

  壬二列

   「謂大師圓滿」這是一。世俗正法施設圓滿是二,勝義正法隨轉圓滿是三。正行不滅圓滿是四。隨順資緣圓滿這是五,有這五種圓滿。下邊第三科解釋這五法,第一科是解釋大師圓滿。

  壬三釋(分五科)癸一大師圓滿

   「大師圓滿者:」我們從律上看,稱佛為大師,佛是大師,那這個小師呢?那就你的親教師。這個大師圓滿怎麼講呢?「謂即彼補特伽羅,具內五種生圓滿已」這也就是說那個人哪!在生死裡流轉的那個人哪!他很好,很幸運,他現在具足了內五種生圓滿已具足了。

   「復得值遇大師出世」他又能夠遇見了啊!「大師」出世,遇見佛出現世間,這遇見佛出現世間,(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了,那是什麼呢?你能夠修四念處啊!你發出離心了,你修四念處,這是見佛的善根是見佛的善根,就能見佛了。如果說只是啊!這個有漏的善根,那與見佛有點疏遠,這裡還是疏遠的哦!「復得值遇大師出世」這個大師是誰呢?「所謂如來,應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於一切境得無障礙的人」,這個是大師。這個如來,應正等覺,我們前面講過。這個一切知者、一切見者「見」是在外邊。「知者」是屬於你內心,你內心的境界他知道,你表現於外的行為呢?他也能見到,是「於一切境得無障礙」的那麼這就是大師。

  癸二、世俗正法施設圓滿

  世俗正法施設圓滿者: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又廣開示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諸緣生法,及廣分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

   前面是大師圓滿,有佛當然圓滿,當然就是出現世間度化眾生,你遇見了這些是大師圓滿。現在是第二科,世俗正法施設圓滿,怎麼叫做世俗正法施設圓滿呢?「謂即彼補特伽羅,值佛出世」遇見佛出現世間。

   「又廣開示善不善法」佛出現世間,「廣」很詳細地、很分明地開示我們什麼叫做善法,什麼叫做不善法。我們眾生是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的,要佛開示我們才知道。什麼是有罪,什麼是無罪,不善,那就是有罪,善就是無罪了。「廣說乃諸緣生法」這中間有點省略的地方就是這個善法你應該學習修行不善法你不行,不要學習,就這些事情,「乃至諸緣生法」就是十二緣起苦集滅道這些事。「及廣分別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與論議」這是十二分教,十二分教我們也是講過了。

  癸三勝義正法隨轉圓滿

   「勝義正法隨轉圓滿者: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已;諸弟子眾依此正法,復得他人為說隨順教誡、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門果;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這是第三法,什麼叫做勝義正法隨轉圓滿呢?「謂即大師善為開示俗正法已」謂即是那個大師,就是佛陀的慈悲,能善巧地為我們開示這個世俗的正法,世俗的正法是什麼?就是語言文字的佛法,這個就是世俗的正法,因為這樣子,這個語言文字的佛法,我們人間的眾生能聽得懂,所以叫做,就是世俗的人能明白的這種正法,佛開示了這樣的語言文字的佛法之後呢!

   「諸弟子眾依此正法」諸弟子眾,就是一切的佛教徒,就能「依此正法」依此正法為依據,努力地學習,「復得他人為說」又能得到其他的佛弟子為你講說,把佛說的正法再為你分別地來解釋「隨順教誡教授」這個學習佛法的人,能隨順佛所說的,能隨順他人所說的,這個佛法。這個佛法分兩類,一個是教誡,一個是教授。你不可以做惡事,你要好好地持戒清淨。「教授」就是定慧的這一切佛法。「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修三十七道品,就是修四念處乃至到八聖道分。「得沙門果」這個時候,你就見到第一義諦了,這叫得沙門果。「勝義正法隨轉圓滿」就是這樣意思,就是你得到沙門果了,就是得到勝義諦了。

   「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得沙門果,從初果就可以說是得沙門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麼就是於沙門果證得圓滿,「又能證得展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這意思就是你譬如得慧解脫阿羅漢,你還沒有得到定,也沒有得到滅受想定,你要繼續地努力修行,你還得到阿羅漢沒有四無礙辯才,沒有廣大的神通,你要繼續地修行展轉地殊勝又得到四無礙辯,得到大神通了,得到無諍三昧,得到很多很多的功德,「又能證得展轉勝上增長廣大所有功德」這就叫做「勝義正法隨轉圓滿」這就是在佛教裡邊有聖人,這是一種。

  癸四、正行不滅圓滿

  正行不滅圓滿者: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而俗正法猶在未滅;勝義正法,未隱未斷。

   這是第四科。什麼叫做「正行不滅圓滿」呢?「謂佛世尊雖般涅槃」謂說佛雖然是入涅槃了,這化身不住世間了,我們這肉眼凡夫就不能見到佛了「而俗正法猶住未滅」但是世俗的所能了解的這個語言文字的佛法,這也是正法。這「正法」這個名詞包括語言文字的佛法在內,「猶住未滅」還是留傳在世間,沒有消失,沒有滅亡,「勝義正法,未隱未斷」這語言文字的佛法,所表達的勝義諦,還有人修學四念處得聖道,這個勝義正法也沒有隱沒有潛藏起來,勝義正法是不滅的,所以叫不滅,而有人證得,你得到那清淨光明的智慧,這勝義正法就顯示出來了,就是法身不滅了。「未隱」。「未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種佛教徒展轉地宣揚世俗的聖道繼續有人修學四念處,那就叫做未斷。

  癸五、隨順資緣圓滿

  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恐乏資緣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種種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

  這是第五科,隨順資緣圓滿,這是什麼意思呢?「謂即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受用正法」這就是指那有四種,就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一切生活所需的這些,這四種是受用正法的因緣。我們於如來的正法,能夠聞思修這樣的學習,叫做受用正法,但是需要有衣服飲食來做因緣,你若去到社會上去生產,你就沒有精神沒有時間學習正法了,所以,你要有人「現前」,「四種受用正法因緣現前」就是這四種事情,有人同情你這種行為,來布施你,來供養你,支持你,這件事現前了。

   「受用正法」那麼你就可以有時間、有精神,專心地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可以做這件事了。這一句話是標,下面解釋這一句話。「諸有正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就是這些佛教徒對於佛法有正信,有淨信心的長者和居士,就是有財富的人就是居士,還有這些婆羅門的,也是有學問的人,這些「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轉」他知道那麼多的人出家了,學習正法「而轉」就是在那裡,正在那地方學習佛法,「恐乏資緣」這些正信的人,恐怕你們學習佛法不去生產,恐怕你們缺少了資養生命的這些條件,沒有飯吃,不行啊!沒有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沒有房子住,這個事也不行。你若是缺少這些因緣了「退失如是所受正法」就不能學習正法了啊!「是故殷勤奉施」所以這些人有同情心,就是殷勤地,很恭敬地,很尊重地,布施你種種的衣服,種種的飲食,種種的坐臥具給你一個蒲團這樣子。「諸坐臥具」還有「病緣的醫藥」、「供身的什物」這些東西布施給你,這叫做「隨順資緣圓滿」也要有人做這件事,這是第五。

  庚五、結分三辛一、名修處所

  如是十種,名依內外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處所。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

   這是第五科,結束這段文,分三,第一科名修處所。「如是十種」名依內、依外、這叫做生圓滿,就是「聖道現前」名之為「生」需要有這麼多的因緣,這件事才圓滿,所以叫「生圓滿」。「即此十種生圓滿,名修瑜伽的處所」你才能夠修止觀,才能修禪,這是修禪的地方。「由此所依,所建立處為依止故」,「由此所依」由此十個法,十種生圓滿,是你所依止的,是所建立的,有這十種,種種的因緣,出現這十種事,十種的建立處,「為依止故,證得如來諸弟子眾所有聖法」就是如來諸弟子眾,就能證得這所有的聖法,這個條件這個因緣具足了,就可以成就了。

  辛二、料簡聖法

  如是聖法,略有二種:一、有學法,二、無學法。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謂無學正見,廣說乃至無學正智。何以故?由諸有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逐,現可得故。

   如是聖法,略有二種,前邊第一科是修處所。這十種生圓滿,就叫做修瑜伽的處所,這是第一科,現在第二科是料簡聖法,再辨明什麼叫聖法。略有二種不同,一是有學法,二是無學法。這個就是阿羅漢名為無學,前三果都叫做有學。「今此義中,意取無學所有聖法」現在這個此處所說的聖法,是意取無學的所有聖法,不是指有學說。無學的聖法是什麼呢?「謂無學正見」正見、正思惟,就是八正道,再加一個盡智、無生智,就是「乃至無學正智」這一共是十法。「何以故?」為什麼取這無學的十法呢?十種智慧「何以故?由諸有學,雖有聖法,而相續中,非聖煩惱之所隨逐」為什麼不取有學也是聖人嘛!不是,這裡有問題,「由諸有學」的這些聖人,雖然他學的也是聖法,「而相續中」但是他那色受想行識裡面,「非聖煩惱之所隨逐」不是聖,不是聖那就是凡夫,凡夫的煩惱隨逐他的色受想行識,有的時候就會有活動,這就不清淨了。「現可得故」事實上,有這種事情,所以,他有多少不清淨,就不取這個有學的聖法。

   《披尋記》【謂無學正見等者:此說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這就是無學的十法,【有學相續雖有八支聖道】初果、二果、三果,他們也是修這八正道的,【然未無餘永斷諸結】諸煩惱【是故說言非聖煩惱之所隨逐】。

  辛三、明普攝義

  如是初支生圓滿廣聖教義,有此十種。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

   這是第三科明普攝義。「如是」就是前文說的這個初支的生圓滿,「廣聖教義」這是在聖教義裡面廣博詳細的說這個生圓滿,有此十種不同,「除此更無餘生圓滿若過若增」不可,沒有再超過,再增加,沒有這件事了,就是這麼多。這是這一科解釋完了。

  己二、次三支分二庚一、別顯分三辛一、聞正法圓滿分二壬一、徵

   「云何聞正法圓滿?」這個七支,七支裡面,「何等為七?一、生圓滿」這一科說完了,現在說「聞正法圓滿」。這是第二科,次三支,就是「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這三支。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顯,分三科,第一科聞正法圓滿,分兩科,第一科是徵。「云何聞正法圓滿?」這句話怎麼講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標。

  壬二、釋分二癸一、略標

  謂若正說法,若正聞法,二種總名聞正法圓滿。

   這個聞正法圓滿是這樣的意思。就是,若是一個人能正說法,一個人能正聞法,這樣子,這兩種合起來總名叫聞正法圓滿。這個話,原來是這樣意思。你若說的不是正法,那很難「聞正法圓滿」。若是說了正法,但是你聞法有問題,也不能說「聞法圓滿」,一定兩方面都是正法圓滿,才能算是聞正法圓滿。這是略標,下面廣辨。分兩科第一科是正說法,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癸二,廣辨分二子一,正說法分三丑一、標

  「又正說法,略有二種。」有二種義,名之為叫做正說法。這第二科就是列出來。

  丑二、列

   「所謂隨順,及無染污。」那就叫做正說法。這個「隨順」如果是佛弟子說法,那你一定要隨順佛意,符合佛說的法義,那叫做隨順。如果你自作聰明,那就是不隨順佛意了,那就不叫正法。「及無染污」還要沒有染污心,你說法的動機要清淨,為涅槃或者是無著,無所執著,不受一切法,那種清淨的智慧說法,那就叫做「無染污」你有這個希圖名聞利養那就是不清淨了。那所說的也受到影響,不能說是正法了。這是列,列出來,下面第三科是指。

  丑三、指

   「廣說當知有二十種。如菩薩地當說。」若是詳細說,就是有二十條,來解釋這個正法,什麼叫做正法,那就在菩薩地裡面說了。《披尋記》【又正說法略有二種等者:菩薩地說菩薩為他說正法時,依二種相應為他說】有兩個相貌。【一者,依隨順說應為他說,二者,依清淨說應為他說】這還是隨順和清淨這兩個意。【隨順說中有十五個相貌;所謂以時,乃至順眾。清淨說中有五種相】這樣五種相加十五相就是二十種。這五種相【所謂慈心,乃至不依利養恭敬讚頌。如是廣說】合起來有二十種,在(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頁)這是在菩薩地裡面說。這是說正說法。現在說正聞法,第二科,分四,第一科是標。

  子二、正聞法盆丑一、標

  「又正聞法,略有四種」不同。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列。

  丑二、列

  一、遠離憍傲,二、遠離輕懱,三、遠離怯弱,四、遠離散亂。

   「一、遠離憍傲」這個聽法的人,聞法的人,心裡面要沒有憍傲心。「二、遠離輕懱」不要輕視,沒有輕視的心,輕視這個說法的人。「三、遠離怯弱」也沒有這種心,沒有怯弱的心情。「四、遠離散亂」聽法的時候,心不要有散亂。

  丑三、結

  「遠離如是四種過失而聽法者,名正聞法。」是這樣意思。

  丑四、指

   「當知廣說有十六種,亦如菩薩地中當說。」這個聽法,這個正聞法,若是詳細說的話,有十六種不同,亦如菩薩地中有解釋了。《披尋記》【又正聞法略有四種等者:菩薩地說:菩薩無雜染心聽聞正法,謂聽法的時候,其心遠離貢高的雜染,其心遠離輕慢的雜染,其心遠離怯弱的雜染】就是:這個法太高了,我不行,我不能學習,那麼這就是有點怯弱的意思。【又說:無散亂心聽聞正法,是即此中略有四種應知。無雜染心聽聞正法中,由六種相其心遠離頁高雜染,由四種相其心遠離輕慢雜染,由一種相其心遠離怯弱雜染。無散亂心聽聞正法中,復由五相。如是廣說,加起來有十六種。一一相別,如彼列釋應知。】在菩薩地有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