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卷二十四】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上一页 

  TAPE 264

  午五|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三﹀末一|徵

  一共是分六小科,現在是第五科,分三科第一科|徵

  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

  若食若飲若噉若嘗也需要正知而住,是怎麼樣情形,是問。

  云何為食?

  怎麼叫做食。

  云何為飲?云何為噉?云何為嘗?云何為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

  提出這麼多的問題,下面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釋食的問題先標列。

  未二|釋︿三﹀ 申一|食︿二﹀ 酉一|標列

  謂諸所有受用飲食,總名為食

  這個食是通名,但是分二種

  此復二種,一噉,二嘗

  酉二|別辨︿二﹀ 戌一|噉︿三﹀ 亥一|徵

  云何為噉

  怎麼叫做噉呢?

  亥二|列

  謂噉餅●、或飯、或糜、或羹、或臛,或有所餘造作轉變

  前邊舉出來這麼多所噉的食品,或有所餘,或者另外還有其它的要經過造作,而有轉變,一般的說應該轉生為熟,這就叫轉變,也是可以噉可以食的。

  能持生命

  能夠滋養你的生命的存在。

  亥三|結

  如是等類皆名為噉,亦名為食。

  這是一段結束了。

  戌二|嘗︿三﹀ 亥一|結

  云何為嘗

  第二科,先是徵

  亥二|列

  謂嘗乳、酪、生酥、熟酥、油、蜜、沙糖、魚肉、醯鮓或新果實

  謂嘗乳、酪、生酥、熟酥、油、蜜、沙糖,和這魚肉、醯、醯就是醋,鮓,是一種魚,是或新鮮的果實。

  或有種種咀嚼品類

  或有種種咀嚼的品類

  亥三|結

  如是一切總名為嘗,亦名為食

  如是一切總名為嘗,這個嘗習慣上這麼樣的用,亦名為食,也叫做食。

  申二|飲︿二﹀ 酉一|徵

  云何為飲?

  這是又一個問題

  酉二|列

  謂沙糖汁,或石蜜汁,或飯漿飲,或鑽酪飲,或酢為飲,或抨酪飲,及至於水,總名為飲

  謂沙糖汁,飲汁一類東西名之為飲,或石蜜汁,或者飯漿飲,飯漿應該就是米湯,或鑽酪飲,或酢為飲,或抨酪飲,及至於水,總名為飲。

  申三|正知住︿二﹀ 酉一|明正知

  若於如是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所有自相,能正了知

  這下面第三科正知住,先明正知

  若於如是,若這位修行人對於這些食,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所有的自相能正了知它們個別的情況你都能夠保持內心的清淨。

  若於一切所食所飲所噉所嘗能正了知,若於爾時應食應飲應噉應嘗能正了知

  你受用的時候能正了知,下面說到應食,這樣的飲食你應該食應該飲,應當嘗,應該噉,嘗實在還沒有噉,還沒有這樣受用,但是你已經保持內心的清淨。

  若於如是應食應飲應噉應嘗能正了知是名正知

  結束這一段文

  酉二|顯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

  第二段顯住相前面說正知,下面說正知而住。

  說那位修行人他因為常修止現,所以成就了他的清淨的心,就是這清淨有力量,他的正念有力量,所以使令心清淨,所以叫做成就此正知故。

  於自所有若食若飲若噉若嘗自知而食,自知而飲,自知而噉,自知而嘗

  很清淨的食飲噉嘗

  於所應食,於所應飲,於所應噉,於所應嘗,正食正飲正噉正嘗,應時而食,應時而飲,應時而噉,應時而嘗

  在那個時候這麼受用。

  如所應食,乃至如所應嘗,如是而食,乃至如是而嘗

  未三|結

  如是名為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

  這是結束這一段,這是第五科結束了,下面第六科。

  午六|若行若住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 未一、徵

  若行若住,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住者

  這是第一科先徵。

  云何為行?云何為住?云何為坐?云何為臥?云何悎寤?云何為語?云何為默?云何為解於勞睡?云何於行,廣說乃至於解勞睡正知而住?

  提出這麼多的問題下面解釋分九科,就是前面列出來這九樣,先解釋這個行。

  謂如有一於經行處來往經行,或復往詣同法者所

  謂如有一,一位修行人於經行處來往經行,在這經行的地點,一來一往,在那裡經行或復往詣同法者所,這個行先說是經行,但是也有不同的行,就是什麼呢,往詣同法者所,同學習一種法門的人,到那裡去。

  或涉道路,如是等類,說明為行

  要經過一段道路的,如是等類,說名為行,這是這一科,下面第二科。

  申二|住

  復如有一,住經行處,住諸同法阿遮利耶,鄔波陀耶及諸尊長。

  在經行處那裡住,這個住應該說立,住就是立在那裡,住諸同法的阿遮利耶就是阿闍黎,鄔波陀耶就是親教師,就是和尚,及諸尊長,還有其他的尊長這些人。

  等尊長前面如是等類說名為住

  等尊長前面住在這麼多尊長的面前,如是等類說名為住。

  申三、坐

  復如有一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坐,或諸敷具,或尼師壇

  這第三科說坐,在大床不是高廣的床,或小繩床或草葉的坐,或諸敷敷具或尼師壇,這個尼師壇就是坐具,你靜坐的時候要把尼師壇敷在那裡,前面那個敷具就是其它的,其他你所用的東西也可做這種用途,也可以敷在那裡坐。

  結加跌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如是等類說名為坐

  結加跌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這前面解釋過,如是等類說名為坐,下面第四科是臥。

  申四|臥

  復如有一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或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或阿練若,或在樹下,或空閑室。

  或草葉的座位上面,或者是阿練若處寂靜處或者樹下或空閑的屋子裡邊空閑室。

  右脅而臥,重疊其足,如是等類,說明為臥

  這是第四科結束了,現在是第五科悎寤。

  申五|悎寤

  復如有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於後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說名悎寤

  這就叫做悎寤在醒覺的時候,一直是經行宴坐,宴坐經行,這樣修止觀來清淨自己的障。

  申六|語︿二﹀ 酉一|列︿三﹀ 戌一|讀誦法教

  復如有一常勤修習如是悎寤

  這是第六科是語,分二科,第一科是列出來什麼語,列出來三科,第一科讀誦法教,復如有一常勤修習如是悎寤,這位修行人,這位禪師他常這樣子修習止觀的。

  於未受正法正受正習

  這位禪師對於其他的人,沒有學習過佛法的,沒有秉受過經論的人,正受正習,他須要跟他來學習佛法,這個『受』是秉受,就是受這個經文,這個古代的時候和現在有一點不同,古代的時候都是,這位禪師都是把經論背下來,跟他學的人他背這個經論背出來,對方領受,這樣子,這個『習』就數數的,一次又一次來秉受。

  令得究竟

  就是這一部經或者一部論叫他圓滿的領受,這就叫做語,這個所受習的是什麼呢

  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

  就十二分教

  即於如是已所受法言善通利謂大音聲若讀若誦

  即於如是已受法言善通利,就是對於這個已經秉受的這個法語,言善通利,這個文句是非常流利的,『謂大音聲若讀若誦』這個言善通利就是大的音聲把它讀誦,讀誦它,當然這也叫做語。

  戌二|為他開示

  或復為他廣說開示

  或者又須要為那個人來開示這個法語裡邊的義,這也叫做語。

  戌三|慶慰勸勵

  於時時間與諸有智同梵行者或餘在家諸賢善者

  這是第三科,慶慰勸勵,於時時間,就是時時有這種事,與諸有智慧的同梵行,同修聖道的人,或者是『或餘』就是不是出家人,同梵行者是出家人或者其他的在家的,諸賢善的也是修學聖道的人,和這些人。

  語言談論共相慶慰

  也是來討論佛法這件事情,互相的來慶慰,大家能學習佛法是特別吉祥的事情,所以叫做慶慰。

  為欲勸勵及求資具

  這個共相慶慰或者指同梵行者說,為欲勸勵及求資具,對在家的諸賢善者要勸勵他、勉勵他,學習佛法,這是也要說話,及求資具,或者向他有所求,資身資具,這也要說話。

  酉二|結

  如是等類說明為語

  申七|默︿二﹀ 酉一|列︿二﹀ 戌一|思惟

  復如有一隨先所聞,隨先所習,言善通利,究竟諸法

  這是第七科是默,先列出來分二科,第一科是思惟,復如有一,隨先所聽聞的隨先所學習的佛法,言善通利,究竟諸法,這個這一部都究竟圓滿了,這一部經或一部論從始至終都是通利的。

  獨處空閑思惟具義籌量觀察

  就是一個人住在空閑的地方思惟其義,前面言善通利指文句說的,這思惟其義,這文句裡邊所詮釋的道理,籌量觀察,這個籌量那個義的相貌,去觀察它的怎麼一個道理,那麼這是思惟。

  戌二|修習︿二﹀ 亥一|止

  或處靜室

  這第二科是修習,這言善通利是文,思惟其義籌量觀察是思,下邊或處靜室,住在靜室裡邊。

  令心內住,等住,安住,及與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

  這是九心住,就是修奢摩他的止了,這個九心住下文有解釋。

  亥|觀

  或復於彼毘缽舍那修瑜伽行

  前面是說止,這底下說觀,這個這位修行人他學習止『或復』復又學習毗缽舍那觀,『修瑜伽行』修止也是瑜伽行,修觀也是瑜伽行,而先說修止而後說觀,這就是先止而觀,因為止了以後心的力量強大,然後作觀能夠深入諸法實相,這樣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止若成功以後,這個觀才有力量斷煩惱,得聖道的,所以先止而後觀,但是隨時●座之中也可以先止而後觀,也可以先觀而後止。

  酉二|結

  如是等類說名為默

  修止也好,修觀也好,都是默然的,不講話了。

  申八|勞睡

  復如有一於其熱分極炎暑時,或為熱逼或為劬勞

  這第八科是勞睡,復如有一位禪師,於其熱分,這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夏天是最熱的時候,熱的時候『極炎暑時』,熱的時候,有極熱的時候『或為熱逼』或者這個人他的身體健康情況為熱所逼的時候,就有問題『或為劬勞』或者是經行宴坐,宴坐經行太辛苦了,便生疲倦,為熱所逼就生出疲倦來,或者劬勞的時候也會有疲倦,這個疲倦了的時候。

  非時惛寐樂著睡眠是名勞睡

  不是睡眠的時候,但是這時候他有睡眠的需要,『樂著睡眠』心裡面就歡喜要去休息,要去睡覺了,是名勞睡。

  申九|正知住︿二﹀ 酉一|明正知︿二﹀ 戌一|釋︿四﹀ 亥一|於行等相

  若復於行廣說乃至於解勞睡所有自相能正了知

  這個勞睡,這個於夜中分的睡眠之外的,不在那個範圍內,這下邊是第九科正知住分二科,第一科名正知,先解釋,於行等相。

  『若復於行廣說乃至於解勞睡』說這位修行人行住坐臥乃至解勞睡這件事,所有的情況,行的自相,行住坐臥乃至解勞睡的本身的情況能正了知,他都保持內心的清淨,這是第一科於行等相,下面於應行等。

  亥二|於應行等

  於所應行乃至於所應解勞睡能正了知

  他知道現在應該去經行,應該住,應該坐臥,乃至應該解勞睡,他會知道這件事,也是保持清淨,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於行等時。

  亥三|於行等時

  於行等時乃至於應解勞睡時,能正了知

  於應行的時間乃至於應解勞睡的時間,應該是應該,但是不是那個時候還是不能做,還要有時間的,能正了知,下面第四科,於如行等。

  亥四|於如行等 戌二|結

  於所應行乃至如所應解勞睡,能正了知,是名正知

  如所應行,乃至如所應解勞睡也是能正了知,這個應行乃至如所應解勞睡,下邊有個特別的解釋,能正了知是名正知,結束這段文。

  酉二|顯住相

  彼由成就此正知故,於其自行,乃至於其自解勞睡正知而行

  能清淨其心的這樣做。

  乃至正知而解勞睡,若所應行,乃至若所應解勞睡,即於彼行乃至於彼解於勞睡

  應這樣做就是這樣做。

  若時應行乃至若時應解勞睡,即此時行,乃至此時解於勞睡

  在時間上說這個時候應該行,乃至應解勞睡,那麼你就這個時候來做這件事。

  如所應行乃至如所應解勞睡,如是而行乃至如是而解勞睡

  未三|結

  如是名為於行,於住,於坐,於臥,於其悎寤,於語,於默,於解勞睡正知而住

  這是結束這一大段

  已二│總顯次第及所為事︵二︶  午一│徵

  復次如是正知而住,云何次第?為顯何事?

  這個正知而住一共分二大科,第一科是廣分別,就是別辨其相,一共分六大科,講完了,現在是第二科,總顯次第及所為事,這句話其實就是給前面這一大段文做註解,是這樣意思,究竟是指什麼說的,分二科,第一科是徵,『復次如是正知而住』這麼多的正知而住是怎麼一個次第呢?這是一個問,『為顯何事』指什麼事情說的,有這麼二個問題。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次第,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分六科,第一科是說往還,說往還分三科,第一科是於所應往及非所往,先說這個,於村邑等。

  午二│釋︵二︶第一│辨次第︵二︶申一│釋︵六︶酉一│往還︵三︶戌一│於所應往及非所往︵二︶亥一│於村邑等

  謂如有一依止如是村邑聚落亭邏而住

  說這位修行人依止,依止就是住的意思,他居住在這樣的村裡邊,這樣的邑,這樣的聚落這樣的亭邏這個地方,在這裡住。

  作是思惟

  他心裡面就這麼想了

  我今應往如是村邑聚落亭邏巡行乞食

  現在應該到這麼多的地方,其中一個地方去乞食,所以這就是有行了。

  如是乞已,出還本處

  到這地方法乞食以後,『出還本處』,從那個地方出來,回到自己原來住的地方,那麼這就是於村邑等,下邊第二科,於諸居家分二科,第一科是不應往,先是標。

  亥二│於諸居家︵二︶  天一│不應往︵三︶  地一│標

  又於如是村邑等中或有居家我不應往。

  我不應去那裡去,這是先標,下面是徵。

  地二│徵

  何等居家

  我不應該去呢?下面第三科列出來。

  地三│列

  謂唱令家,或酤酒家,或淫女家、或國王家、或旃荼羅羯恥那家,或復有家一向

  誹謗不可迴轉。

  謂唱令家前面解釋過就是殺羊的,或酤酒家或淫女家,或國王家,或旃荼羅羯恥那家,就是以殺生為職業的,或者殺狗的這些人。或復有家一向誹謗佛法而不可迴轉的這種人是不應該去,這幾個地方都不應該去的,這是前面這一科說是不應往,下面第二科說是應往。

  天二│應往︵二︶  地│標

  或有居家我所應往

  我應該去,這是標,下面是列出來

  地二│列

  謂剎帝利大族姓家,或婆羅門大族姓家,或諸居士大族姓家或僚佐家,或饒財家

  ,或長者家,或商主家。

  這是列出來,下面第二科,於應往時及不應往

  戌二│於應往時及不應往

  又有居家,我雖應往;不應太早、太晚而往若施主家,有遽務時,亦不應往若戲樂時,若有營構嚴飾事時,若為世間弊穢法時,若忿競時,亦不應往。

  又有居家我雖應往,不應該太早去也不可以太晚而去,而往,若施主家有遽務時也不應該去,他有匆忙的事情做,不應該去,若戲樂的時候也是不應該去,若有營構嚴飾事時,也是不應該去,若為世間的弊穢法時,也是不應該去,若忿競時亦不應往,他家裡有糾紛你也不要去,這是說不應往的時候,下面第三科,於如所往及非所應分二科,第一科,往村邑等。

  戌三│於如所往及非所應︵二︶  亥一│往村邑等

  又如所往如是應往,不與暴亂惡象俱行

  又如所往,如是應往,這句話怎麼講法呢,不與暴亂惡象俱行,你要去的時候,那個地方,那條道路,有暴亂的惡象,你不要同惡象在一塊走路。

  不與暴亂眾車、惡馬、惡牛、惡狗而共同行

  你不要和這些在一塊一同走

  不入鬧叢,不蹈棘刺,不踰垣牆,不越坑塹,不墮山崖

  『不入鬧叢』就是很多人在那裡很熱鬧的地方不要去,你不要入到那裡邊去。『不蹈棘刺』這個有刺的樹,棗樹,你不要去踐踏,不要蹈『不踰垣牆』不要從那個牆跳過去,不要做這個事情,『不越坑塹』這個坑或者塹,塹裡邊就是溝裡面有水圍繞這個城牆的,你從橋上過,你不要跳過去,不要這樣子『不墮山崖』這山有崖你不從那裡跳下來,不要這樣做。

  不溺深水,不履糞穢

  『不溺深水』,你不要到深水裡邊去,『不履糞穢』這些事情不要,這就叫做『如所往,如是應往,是這樣意思,下面第二科往施主家,分二科,第一科,應隨月喻。』

  亥二│往施主家︵二︶  天一│應隨月喻

  應隨月喻,往施主家

  就是這個出家人,你到施主家去,應該像那個月亮似的,到施主家應該像這樣子,怎麼叫做如月亮那樣去呢?

  具足慚愧,遠離憍傲、盪滌身心,不求利養,不希恭敬。

  這個慚愧一切善法的根本,不慚愧一切惡法就出來了,這就是個清淨心了,具足慚愧『遠離憍傲』,不要有憍傲心,『盪滌身心』這身心的塵垢都把它洗出去,排遣出去,『不求利養』,不要貪求利養,不希望人家一定要恭敬我,不要這樣子。

  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

  如果自己從施主家得到所需要的利養,心裡面生歡喜心

  如是於他所得利心亦喜悅

  別人在這個施主家也得到利養,你心裡面也會發歡喜心

  不自高舉,不輕懱他;心懷哀愍

  『不自高舉』不要自己說只有我能夠得到利養,別人不能,不要有這高慢心,不要輕視他人,心懷哀愍』,對一切人都發一種同情心,大家都要生活,不能說你就是只有自己,這是第一科,這就叫做隨月喻。第二科應自持心,分四科,第一科於非所宜。

  天二│應自持心︵四︶  地一│於非所宜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

  說這個修行人還應該這樣子來約束自己的心,來控制自己這一念心。

  往施主家,豈有出家往諸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

  到施主家的時候,自己要清淨自己的心,不要放縱它,怎麼樣來約束自己的心使令心清淨呢?

  說『豈有出家往諸他所』豈有這個出家人到施主家去了,『要望他施』『非不惠施』他不可以不布,不可以這麼想。

  廣說乃至要當速疾而非遲緩

  廣說乃至要當速疾而不可以有遲緩,前面已經講過了,這裡面也是這樣意思。

  地二│於應知量

  又作是心

  這下面第二科,於應知量。『又作是心』這位出家人他應該這樣子來清淨自己的心。

  我於今假往施主家,所受施物應知其量

  我現在有這個身體的存在,就是要有所求,所以我現在『假』就是暫時的,我到施主家去所接受的施物,『應知其量』我缺多少我就求這麼多,也還要知道那個施主的力量,他的力量,要知道量,你不要過量有所求。

  地三│於邪追求

  又我不應利養因緣矯詐虛誑

  這是第三科於邪追求,我不應該因為利養的關係,矯詐虛誑,就是欺騙在家施主不應該這樣子。

  現惑亂相,以利求利

  『惑亂』就是愚弄人,現出一種相來表示自己有道德,令人家一定要供養你,你這就是愚弄人,就是惑來迷惑人,『以利求利』這前面有一大段,解釋過這個事情,不應該這樣子,這下面第四科,於染受用。

  地四│於染受用

  得利養已,無染無愛,亦不耽嗜饕迷悶堅執湎著

  『得利養已無染無愛』不要這麼執著,『亦不耽嗜』,這個耽嗜就是對於所享受的生喜樂心,執著這個喜樂,『饕餮』就是希求希望再得到,這還不足,希望你再布施我,叫做饕餮,『迷悶』不知道這個飲食,衣食住上有些過患,你不知道觀察,叫做迷悶,『堅執湎著』這個堅執這是我的,不肯捨離,『湎著』就是不顧一切的受著這些利養,『而受用之』,不應該這樣子受用施主的供養。

  酉二、睹瞻 戍一、標

  復於已往,或正往時

  這是第二科睹瞻,前面是往還,這是睹瞻,往還正知而往,若往若還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這是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復於已往』這個修行人,他還應該對已經去了,或者是正在到那邊去的時候。

  觀見眾色;於此眾色一分應觀,或有一分所不應觀

  看見眾多的青黃赤白的顏色,色相,於此眾色一分,應該可以觀察,或有一分,不應該去觀察。

  於不應觀所有眾色,當攝其眼,善護諸根

  不應該看的事情,你要把你的眼睛收回來,『善護諸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應該保護他清淨。

  於所應觀所有眾色,應善住念而正觀察

  於所應觀所有眾色,應善住念,安住在正念這裡,而正觀察。這個《披尋記》解釋這段文:於不應觀所有眾色等者:謂所觀色若令發生種種雜染,所觀的色,令你發生種種的染污心,此就不應該觀,於如是色不應策發所有眼根,是名當攝其眼,這修行人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動,完全在他的清淨智慧的控制之下,應該動,不應該動,現在是不應該觀的,你就不應該發動你的眼根,是名當攝其眼。

  不取其相,及餘隨好,不應該這樣子分別,防守正念修根律儀,是名善護諸根,這前面這講過了,若所觀色令不雜染此所應觀,觀這個色,這個色不能令你不清淨,於如是色應策眼根,若住正念審諦觀察為令於色離喜貪故。

  戌二、釋︵二︶ 亥一、不應觀色︵三︶   天一、徵

  何色類色所不應觀

  前面是標,下面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不應觀色,先徵。什麼樣的色那一類的色所不應該看呢?這是徵,下邊就解釋了。

  天二、釋

  謂諸伎樂戲笑歡娛,或餘遊戲所作歌舞、音樂等事,如是復有母邑殊勝幼少盛年美妙形色;或復有餘所見眾色。能壞梵行

  『謂諸伎樂』是『戲笑歡娛』這個伎樂是什麼?就是『戲笑歡娛』,娛樂的事情。『或餘遊戲所作』的『歌舞』、『音樂』的事情,這都是伎樂。『如是復有母邑』就是女色,殊勝幼少盛年美妙的形色,或復有餘所見的眾色,能壞梵行』能破壞你的梵行,能障礙你的梵行,使令你不能修聖道了。

  能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

  能令種種諸惡不善的尋思現行活動。

  天三、結

  如是色類所有眾色,不應觀視

  這些事情,如是色類所有的眾色,不應觀視。

  玄二、所應觀色︵三︶  天一、徵

  何色類色是所應觀:

  前面是不應觀色,下面第二科所應觀色,分三科,第一科徵,什麼樣的色,那一類的色,是所應該觀察的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老相。

  天二、釋︵三︶  地一、老相

  謂諸所有衰老、朽邁,上氣者身、傴僂憑杖戰掉者身。

  這是老相,人衰老了,『朽邁』了,年紀很大了,『上氣』,就是氣喘了這樣子,這個身體不那麼端正了,『傴僂』,就是有駝背了,他走路的時候,拿著杖,憑著杖,依賴這個杖的力量才能走路,『戰掉者身』就是身體不能安穩、顫動,這是老相,下面第二科是病相。

  地二、病相

  或諸疾苦重病者身,腳腫、手腫、腹腫、面腫、膚色萎黃、瘡癬、疥癩、眾苦逼迫、身形委頓、身形洪爛、諸根闇鈍。

  『或諸疾病重,病者身』有重疾病的這個身體,『腳腫』,腳也腫了,手也『腫』了、『腹腫面腫』了,『膚色萎黃』他的皮膚的顏色是萎黃了,氣血都有問題了,是『瘡癬疥癩』,有這樣的病,『眾苦逼迫』眾多的病苦逼迫其身,『身形委頓』非常的疲倦,『身形洪爛』這是各處都腐爛了,『諸根闇鈍』不那麼靈活了,這是病相。

  地三、死相︵二︶  玄一、朽穢不淨

  或有大喪死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被諸鳥鵲、餓狗、●鷲、狐狼、野于種種暴惡傍生禽獸之所食噉。

  下面第三科是死相分兩科,第一科是朽穢不淨,『或有夭喪』這是說沒到老年就死掉了,死經一日、或者經兩天、或者七天,被諸烏鵲,這是鳥,還有餓狗,還有●鷲,這樣的鳥,還有『狐狼、野干種種暴惡傍生』就是畜生,『禽獸之所食噉』,這是一些朽穢不淨的境界。

  玄二、他生愁等

  或命終已,出置高床,上施幔帳,前後大眾或哀或哭,以其灰土、塵坌身髮、生愁、生苦、生悲、生怨、生憂、生惱。

  是『或命終已』這是第二科他生愁等,『出置高床』已經死掉了,把他搬出來,放在高床上,『上施幔帳』週圍施上這幔帳,『前後大眾或哀或哭』或者前或者後,有很多人在那裡悲哀啊!哭泣『以其灰土塵坌身髮』用灰土污染自己的身體、髮。『生愁、生苦、生悲、生怨、生憂、生惱』這是死了以後,生出來這麼的苦惱相。

  天三、結

  如是等類所有眾色,我應觀察。

  就是這些眾色應該觀察。

  觀是眾色能順梵行,能攝梵行,能令諸善尋思現行。

  『觀是眾色能順梵行』這樣的色相觀察了有什麼好處呢?能隨順你的聖道,使令你心,不貪瞋痴『能攝梵行』能積聚聖道,令你心清淨,增長戒定慧的,能令諸善的尋思,現行出來,所以應該觀察。

  酉三、屈伸

  不應搖身、搖臂、搖頭、跳躑、攜手、叉腰、竦肩、入施主家,不應輒,坐所不

  許座,不應不審觀座而坐,不應放縱一切身分,不應翹足,不應交足,不太狹足

  ,不太廣足,端嚴而坐。

  下面第三科是屈伸,是『不應搖身、搖臂、搖頭』出家人要去走路的時候,你不要搖動你的身體,也不應該搖背,也不要搖頭、跳躑,都不應該,是『攜手』,不應該同人攜手,也不應該『叉腰、竦肩』、竦動你的肩膀。『入施主家不應輒坐所不許座,人家不同意你的座位,你不要坐,『不應該不審觀座而坐』這個不應該不審察、不注意的去看看那個座位就坐,不應該,你要坐那個座位好好看一看』『不應放縱一切身分,不應翹足』到了施主家你不要放縱你的身分手足,一切身不要放縱,『不應翹足』,這個足不要翹起來,『不應該交足』這兩個足交在一起,『不太狹足』這個足與足不要太狹足,『不太廣足』『端嚴而坐』要莊嚴的坐的在那裏。

  酉四、衣缽︵二︶  戌、持衣

  不應開紐,不軒、不磔,亦不褰張,而被法服。所服法衣並皆齊整;不高,不下,不如象鼻。

  『不應開紐、不軒、不磔』這是第四科,是衣缽,先說持衣,這不應該開紐,這個搭這個衣有紐的,你這紐要把它連結起來,紐要扣上,不要開開『不軒不磔』不要太高、不要…『磔』是裂開,也不要裂開,『亦不褰張』這個穿這個衣服不要掀起來,『而被法服』你被這個法服不要這樣子,『不要開紐』、『不軒、不磔』,亦不褰張,而被法服。』『所服法衣,並皆齊整,你所服的,所著的這個法衣,都要整齊』、『不高不下,不如象鼻』,這個搭這個衣,穿這個衣,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下,這個高下要讓它相應,『不如象鼻』,因為這個搭,這個衣,有一個角,吹下來就像那個象鼻子似的,不應該這樣子。

  非如多羅樹間房穗,非如龍首,非如豆搏,而被法服。

  『非如多羅樹間房穗』這個『多羅樹』樹的名字,這個樹間的房穗,可能樹長的花的名字,那個有一個形相,你搭這個衣,不要像樹間的房穗那樣子,『非如龍首』那個搭這個衣的這個衣角的不要像龍的頭似的,『非如豆搏』『而被法服』不像那個豆凝成一個搏,你搭的衣不應該那樣子。

  戌二、持缽

  不應持缽,預就其食,不應持缽,在飲食上,不應置缽在雜穢處,若坑潤處,若崖岸處。

  『不應持缽』這是第二科,持缽,不應該持缽『預就其食』人家這個飲食,到施主家應供的時候,這飲食沒有來,你預先拿著缽去就這個飲食,不要這樣子,不應持缽在飲食的上面,不應置缽在雜穢的地方,『若坑澗處』,都不應該把缽放在那裏,『若崖岸處』也不應該在那裏放缽。

  酉五、飲食

  又應次第受用飲食,不應以飯覆羹臛上,不以羹臛覆其飯上,不應饕餮受諸飲食,不應嫌恨受諸飲食。

  『又應次第受用飲食』這是第五科飲食,又應次第的受用飲食『不應以飯覆羹臛上』這是我們那個眾學法裏面有這些事情,不應以羹臛覆其飯上面,不應該饕餮受諸飲食,這個貪心很大的受諸飲食,不應該這樣,不應該嫌恨受諸飲食,『饕餮』表示這個飲食很可口,貪心來了,不應該這樣受用飲食。這個飲食若不合適了,不滿意了,不應該嫌恨受諸飲食,總而言之,不應該有煩惱現起。

  不太麤食、不太細食。不應圓搏食,不應舐手、不應舐缽,不振手食,不振足食,不應齧斷而食其食。

  『不太麤食』不要吃得是很粗,也不要要求太微細食,『不應圓摶食』,不應該這樣子吃『不應舐手』這個舐手是用這個舌頭舔這個手,不應該這樣子,『不應舐缽』不應該用舌頭舔這個缽,『不振手食』『不振足食』『不應囓斷而食其食』不應該這樣子吃東西。

  酉六、行等︵五︶  戌一、經行︵三︶  亥一、標處所

  從施主家還歸住處於畫夜分在自別人所經行處,往反經行。

  這是下面第六科是行等,分五科第一科是經行,先標處所,『從施主家還歸住處』前邊這是在施主家的威儀,這些受飲食的情形,這是從施主家還歸自己的住處的時候,於晝夜分在自別人所經行處』『往反經行』就在你自己的經行處,經行。這個經行處和別人不同的,不共於別人在一處經行,是這個意思,在自別於人的所經行的地方,往反經行。

  非於他處,非不委處,非不恣處,非不與處,而輒經行。

  『非於他處』不在別人經行處,經行『非不委處』不熟悉的地方不要在那經行,『非不恣處』就是不自在的地方不要在那經行:『非不與處而輒經行』人家不同意的地方你不要勉強在那裡經行,假設在寺廟裏面呢,那裏寺廟有執事人,就是不同意這個地方,不同意你在那兒經行,你不要勉強。

  亥二、遮時位

  非身劬勞,非身疲倦,非心掉舉所制伏時,而習經行。

  這是第二科遮時位,這個時候不可以去經行,非身劬勞所制伏時,就是你這個身體被辛苦所制伏了,你現在非常勞,辛苦,疲倦,這個時候,不要去經行,非身疲倦的時候,你要去經行,非心掉舉所制伏的時候,而習經行,你心裡面這個妄想很厲害,這時候不要在那經行。

  亥三、顯差別

  下面是顯習相

  為修善品、為善思惟,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

  這底下是說你這個可以,為了修學善品,就是修止觀,『為善思惟』為了能夠思惟經裏面的這個義理,思惟這個四念處,『內攝諸根』這個諸根不向外散亂,把它收攝在裏邊寂靜住,這個時候,你可以經行。

  不太馳速,不太躁動,亦非一向專事往來,而習經行。

  經行的時候,不太馳速』,不要走得很快,『不太躁動』走的時候也要文靜、不能太躁動,『亦非一向專事往來而習經行』這個經行的時候,也不是完全是一直的是往是來這樣經行,不要這樣子。

  時時進步,時時停住,而習經行

  那麼怎麼樣經行呢?『時時進步,時時停住』就是表示不是一向的往來,一直的就在走,不是這樣子經行的,不是一直的走的,就是時時…有的時候走路,就是進步,有的時候停一會兒,應該這樣經行。

  戌、宴坐

  如是於自所居處,自院、自房、自別人處,僧分與處,非於他處,非不委處。

  這下面說是『宴坐』、『如是』,像前面說的,於自己所居住處,就是你自己這個院,自己這個房『自別人處』是你自己這個地方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單獨你自己這個地方,不是別的人的地方,『僧分與處』這個大眾僧的僧職事,他分給你的這個地方,你在這裏。

  非於他處,非不委處非不恣處,習經行已。

  在這樣的地方你經行完了。

  復於大床或小繩床,或草葉座或尼師壇,或阿練若樹下冢間,

  冢間就是墳墓的地方。

  或空閑室,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而習宴坐。

  這樣修止觀了,叫作靜坐下來。

  戌三、寢寤

  於夜中分,如法寢息,於晝日分,及夜初分,修諸善品不應太急。

  『於夜中分,如法寢息』。這是第二科寢寤,『於夜中分,如法寢息』如佛所開導的悎寤瑜伽,『你住光明想、思惟起想、正念正知的這個寢息』,『於晝日分,及夜初分修諸善品,這時候修止觀『不應太急』。你這個晝日分及夜初分修諸善品的時候,你要自己很輕鬆的,很輕鬆的去修諸善品,不應該太緊張這樣子。

  如是寢時,應如前說,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悎寤。

  『如是寢時,應如前說』你睡眠的時候,應知如前面那個文『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這樣子睡眠,『於夜後分』速疾的悎寤。

  戌四、語默︵二︶  亥一第一義︵二︶  天一語

  或於語論,或於讀誦,勤修加行。

  『或於語論』這底下第四科語默,分兩科,第一科第一義,先說『語』『或於語論』人與人之間有語言的事情,或這個語論是什麼呢?或於讀誦勤修加行,讀誦經典。這個讀誦經典這件事,應該讀,應該誦的時候,你要精進努力這樣做。

  天二、默︵二︶  地一、遠離無義

  或為修斷、閒居晏默思惟法時,應當遠離順世典籍綺字、綺句、綺飾文詞,能引無義,不能令證神通等覺。

  『或為修斷』這是第二科是默,讀誦經論的這就是有語,有語言的事情,現在說是默然呢?分兩科,第一科是遠離無義,『或為修斷』或為修學聖道,斷煩惱這件事,『閒居宴默思惟法時』閒居一處,你心裏面要寂靜住,要思惟法義的時候,『應當遠離順世典籍,你應該遠離順於世間的這些書論,不要去讀世間的書,『綺字、綺句、綺飾文詞、能引無義』世間的書籍、世間上的典籍的書,那個字句是很美的,那個文辭裝飾的的確是很好,但是裏邊沒有好事情,你若去愛著這件事呢,能引起你的無義,不會引出來戒定慧出來的,沒有戒定慧的,『不能令證神通等覺』世間上那些文句,那些書裏面上的文句,雖然很美,你若學習它,不能使令你得神通,這個是漏盡的神通、漏盡,天眼通、天耳通,其實都是屬於智慧,不能夠使令你成就出世間的聖道,不能令你得究竟涅槃,因為你出家修學聖道,目的就是要得般若波羅密的,得涅槃的,世間的書籍,不能滿你這個願,你若去學習不是白…,就是空過光陰了,光陰都糟蹋了。

  地二、法隨法行

  復於如來所說正法,最極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應,隨順緣性,及諸緣起,殷重無間,善攝善受,令堅令住,令無失壞;為成正行,不為利養恭敬稱譽。

  這是第二段法隨法行。法隨法行,第一個法就是涅槃,這個隨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不是涅槃,但是隨著涅槃,你若學習它,能令你向涅槃那裏去了,所以叫作法隨法行,復於如來所說正法,說世間的書籍不要去學,那麼我學什麼呢?就是於如來所說的正法,所說的這些法語,經律,最極甚深的道理,最極甚深是佛所證悟的,佛所證悟的第一義諦是最極甚深,『相似甚深』呢?就是佛說的這個法語,佛由自己所證悟的,用世間的這個文句,這個文字把它表示出來,這樣的文句和佛所證悟的甚深的理性是相似的、相同的。而它不是佛所證悟的,但是與佛所證悟相似,這樣的『空性相應』就是這個最極甚深也是空性,『相似甚深』呢?是表示空性的文句,與空性的理性相應的文句,這個相應的文句,『隨順緣性,及諸緣起』。隨順因緣、次第緣、緣緣,所緣緣,這是緣性『及諸緣起』就是十二緣起。隨順這個道理,『殷重無間、善攝善受』你這位修行人要殷重,就是非常的誠懇的,而不間斷的,要學習這個相似的,就是佛所宣說的正法『善攝善受』你用誠懇的心而不間斷的來攝取,攝取佛說的正法,你要把它領納在心,名之為『受』。這個『攝』是在秉受的,秉受的那個時候,叫作『攝』。攝取以後,叫做『受』,『令堅令住』使令所學習的正法,在內心裏面堅住不失掉,今無失壞。你若不堅住,就容易失掉了,當然這就是非要背下來才可以,而背下來有的時候,你不天天背,它就容易忘掉,是令堅令住,令無失壞,『為成正行,不為利養』,我這樣子誠懇的學習如來的正法,目的是什麼呢?『為成正行』來成就來建立你的戒定慧的聖行、正行,你能夠修學止觀,就為成正行,『不為利養』並不是為了得到人家的利養,得到人家的恭敬稱譽,目的不是這個,目的是得正行,而得聖道的意思。

  又於是法言善通利,慧善觀察,於諠雜眾,不樂習近,不樂多業,不樂多言,於時時間,安住正念。

  『又於是法言善通利,慧善觀察』這底下又把前面這段文簡要的說一說『又於是法』就是對於佛所宣說的這個法與律』,『言善通利』這文句你要通利,就是要讀誦,常常讀誦才叫通利,『慧善觀察』也就是你的意,你先要有智慧能觀察,這個文句裏邊的道理,『於諠雜眾不樂習近』對於很多人在那裏吵鬧的地方,你不要不歡喜,『於誼雜眾不樂習近』不歡喜到那個;不接近這個境界,『不樂多業,不樂多言』不歡喜這很多事情,不歡喜說話很多,『於時時間,安住正念』心裏面正念、念佛,念所受法,勿令忘失。

  亥二、第二義︵二︶  天一、語︵二︶  地一、談論慶慰

  與諸有智同梵行者,語言談論,共相慶慰,樂興請問,樂求諸善,無違諍心。

  這是第二義,這是,前面是第一義,這個語默,第一義的解釋完了,現在解釋第二義,第二義裏面,第一個說『語』先是談論慶慰。與諸有智慧的人同修聖道的人,要同他去語言談論,要同他說話,同他討論佛法,『其相慶慰』互相來慶慰能夠學習聖道,『樂興請問』歡喜發動自己來請問,有所不知的地方,要請問對方,要向對方請問『樂求諸善』歡喜尋求一切善法,『無違諍心』並不是和人家諍論,沒有這個意思,不是諍論的意思。

  地二、為他說法

  言詞稱量,言詞合理,言詞正直,言詞寂靜,樂勤為他宣說正法。

  這是第二科,為他說法,這也是語言。『言詞稱量』同人說話的時候,要有量,不要說太多了,不好,要有個量,言詞所說的法要合道理、『言詞正直』、不要諂曲,『言詞寂靜』寂靜這裏面還是有一點…聲音不要太大。這樣意思『樂勤為他宣說正法』。要發這個心,我感覺到我們,不要說在家居士,就是我們出家人,具足正見的有幾個人,你知道修學聖道的有幾個人,所以非要是學習正法的人,要發這個慈悲心,『為他宣說正法』你要歡喜作這件事,不要怕辛苦。

  天二、默︵二︶  地一思惟

  又應宴默於惡不善所有尋思,不樂尋思。

  前面第一段是語,現在第二段是默,分兩科,第一科思惟,『又應宴默於惡不善所有尋伺,不樂尋思』又歡喜默然,對於這個默然的時候呢?對於惡有罪過的,沒有功德的這種尋思,『不樂尋思』不歡喜這種思惟分別。

  又於非理所有諸法,不樂思惟。

  也不去想那些事情,這是第一段是思惟。

  地二、修習

  下面第二段是修習

  於自所證離增上慢。

  自己常常修止觀、學習法、學習佛法、修學止觀,久了就會有多少消息,你就會有點成就的,但是要遠離增上慢,不要自己沒有得初禪,就說得初禪了,那是不對的,離增上慢。

  於少下劣差別證中不生喜足。

  小小的一個有點成就,但是成就是很少的,很下劣的,不要生滿足,不要!不要感覺到滿足。

  於上所證,中無退屈

  對於更高的境界是應該成就的,你不要在中間,還沒成就呢?在中間就下、退下來,不要這樣子。

  善能遠離,不應思處。

  不應該思惟的地方呢?你不要去思惟。

  時時修習止觀瑜伽。

  時時修習止觀的瑜伽,修習止、修習觀,從早晨起來到晚間,時時的修止觀,

  樂斷樂修。

  心裏面一直的願意斷煩惱,願意修學聖道。

  無間修習,殷重修習。

  『無間修習』就是常精進,不間斷的去修學聖道,殷重的誠懇的,很認真的來修學止觀,要這樣子。

  TAPE 265

  戌五│解勞睡  分三 亥一│出因緣

  又於熱分極炎暑時,勇猛策勵、發勤精進,隨作一種所應作事。勞倦因緣,遂於非時,發起惛睡。

  這是第五科解勞睡,分三科,第一科是出因緣,就是,什麼因緣會有勞睡。『又於熱分極炎暑時』,就是,這一年四季裡邊,這熱的時期裡邊,極炎熱的時候,『勇猛策勵』你在這樣的天氣裡邊,勇猛精進地鞭策自己用功修行『發勤精進』,你能發動勇猛精進地用功。『隨作一種所應作事』隨你在這個修止觀裡邊作那一種所應作事,是『勞倦因緣』就會使令你感覺到疲倦,依是因緣『遂於非時,發起惛睡』就在不是睡眠的時候,就感覺到需要昏睡。這是出因緣,下邊第二科明所為。

  亥二│明所為

  為此義故,暫應寢息,欲令惛睡疾疾除遣,勿經久時,損減善品,障礙善品。

  『為此義故,暫應寢息』因為這樣的原因,這位修行人,你暫時應該休息。『欲令惛睡疾疾除遣』休息是休息,但是你內心裡面應該這樣想,使令這個惛睡『疾疾』迅速地就排遣了。『勿經久時』不要睡了很久,不要這樣。『損減善品』你若睡,休息的時間太多了,就擔誤你用功了,是障礙你的止觀的修習了。

  亥三│舉方便

  於寢息時,或關閉門、或令苾芻在傍看守,或毘奈耶隱密軌則,以衣蔽身在深隱處,須臾勞睡,皆悉除遣。

  這是下面第三科舉方便,休息的方法,怎麼休息呢?『於寢息時』,就在休息的時候,『或關閉門』或者是要把門關上,『或令苾芻在傍看守』或者是令一位同梵行的人在旁邊注意,『或毘奈耶隱密軌則』或者在律法,律書裡邊有隱密的軌則,什麼軌則呢?『以衣蔽身』拿衣服遮蔽,在深隱的地方,『須臾的寢息』,少少的時間休息。『令諸勞睡,皆悉除遣』這樣子。

  申二│結

  如是名為正知而住先後次第。謂依行時,及依住時。

  這是結束這一段文,這就叫做正知而住先後的次第。『謂依行時及依住時』前面這一大段文,論的次第,就是,先是行,而後是住,都完全是要正知而住的,就是這樣的次第。

  未二│辨知住  分二  申一│辨分二 酉一│正知

  又於善品先未趣入,心興加行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說名正知。

  這是第二科辨知住,前一科是辨次第,現在第二科正知而住,這個知住是什麼意思。分兩科,第一科是辨,就是說明,又分兩科,第一科先說明正知。『又於善品先未趣入』又這位修行人在你以前,這個止觀的善品,你還沒有開始用功修行的時後,沒有入於善品的時候,『心興加行』在你心裡面,先動心了,要採取行動,我要去修止觀,有這樣的意念了,有這樣的意願,這樣的如理作意俱行妙慧,說名正知。這個如理作意,你先發心要修行,這就是如理作意,是合乎道理的一個分別心,在這一念心裡面『俱行』就是同時地,同時地活動的一個微妙的智慧,『說明正知』,這個正知,原來就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在你開始修行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了,先要準備這個智慧的,這是叫做這個正知。下邊第二科是住。

  酉二│住

  即此正知,行時、住時,一切成辦無所減少。如是名為正知而住。

  這是解釋這個住字,『即此正知』就是前面說的這個,你預先學習好了的智慧,在你用功的時候,不管是經行的時候,去托缽乞食也好,若往、若還、若睹、若瞻,所有的時候、住的時候,或者是各式各樣的住,行、住、坐、臥的時候,『一切成辦』一切時都有這個智慧的力量,成就你內心的清淨,『無所減少』沒有一個地方,缺少這個智慧的,『如是名為正知而住』。

  申二│配分二  酉一、行時

  當知此中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缽,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由是名為於材邑等,如法行時,正知而住。

  『當知,此中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我們出家人學習佛法,我感覺只有《瑜伽師地論》說得非常詳細。你看就是『正知而住』這四個字,說了這麼多,告訴你怎麼樣用功,說得非常地詳細,而且非常地清楚,而不是談玄說妙,就老老實實地這樣講。

  『當知此中』這底下第二科是配,就把這個『正知而住』在實際的行動上叫他會合,會合一下。現在分兩科,分行時。分兩個時!一個行時,一個住時,先說行時。『當知此中若往、若還』的時候、『若睹、若瞻』的時候,『若屈若伸、持僧伽胝及以衣缽、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都有正知而住的智慧力量在裡邊。『由是名為於村邑等,如法行時,正知而住。』這先說這個行時正知而住。下面住時。

  酉二│住時

  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習悎寤、若語、若默、若解勞睡正知而住。

  這些一切時,也是正知而住的。

  由是名為於其住處如法住時正知而住。

  也是這樣子。

  辰二│顯略義分三   已一│結前生後

  如是應知已廣分別正知而住,復云何知此中略義?

  這是第二科顯略義,前面是廣分別,現在顯它的要義。分兩科,第一科結前生後。『如是』,就是前面這一大段文,你應該注意,『已廣分別正知而住』了,詳細地說明了。『復云何知此中略義?』這一句話是生後,前面是結束前文,這麼多的文,說了很多事,這是廣說,現在來略攝,復云何知道此廣文裡邊的要義呢?下邊第二科,總標別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標,也就是回答前面的問題。

  已二│總標別釋分二 午一│標

  謂於行時有五種業;於其住時有五種業;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有四種業;如是名為正知而住所有略義。

  一共是十四種業;這就是這裡邊的要義。這是標,下邊就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行時的五業。先徵。

  午二│釋分三 未一│行時五業分四 申一│徵

  云何行時有五種業?

  這是徵,下面第二科就是列出來。

  申二│列

  一者身業,二者眼業,三者一切支節業,四者衣缽業,五者飲食業。

  這是五業。

  申三│結

  如是名為行時五業。

  如是名為行時的五種動向。下邊第四科配,分五科,酉一是身業。

  申四│配分五 酉一│身業

  謂若說言若往若還,此言顯示行時身業。

  謂若說言若往若還正知而住,那這就是顯示行時的身業。

  若復說這若睹、若瞻,此言顯示行時眼業。

  眼在動的時候也有正知而住。下面第三科。

  酉一│一切支節業

  若復說言若屈、若伸,此言顯示行時一切支節業。

  一切支節在動作的時候,也要有正知而住的。

  酉四│衣缽業

  若復說言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此言顯示行時衣缽業。

  這是第四科,也是正知而住。

  酉五│飲食業

  若復說言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此言顯示行時飲食業。

  飲食的動作,也是有正知而住。這是第一段說完了,下邊第二科,住時五業,分四科,第一科是徵。

  未二│住時五業分四  申一│徵

  云何名為住時五業?

  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列。

  申二│列

  一者身業,二者語業,三者意業,四者晝業,五者夜業。

  這是列出來,下面第三科是配,分五,第一個是身業。

  申三│配分五  酉一│身業

  謂若說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顯示住時身業。

  這個住包括著行、住、坐,都名之為住。下面第二科是語業。

  酉二│語業

  若復說言若語,此言顯示住時語業。

  酉三│意業

  若復說言若臥、若默、若解勞睡,此言顯示住時意業。

  這意業也臥、默、解勞睡,都屬於意業。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若臥若默等者,前說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是臥所攝』當然,這是屬於意業,『又說於惡不善所有尋思,不樂尋思,乃至樂斷樂修,無間修習,殷重修習,是默所攝。這當然也是意業,『又意地說:眠夢是彼意識勝所作業』在意地裡面說,因睡眠的時候,或者作夢的時候,都是屬於意業,而不是前五識,『是彼意識勝所作業』唯獨意識有這種功能。『依此義說顯示住時的意業。』

  酉四│晝等業

  若復說言若習悎寤,此言顯示住時晝業夜業身業語業。

  這是第四科。這是屬於『說言若習悎寤瑜伽』,『若習悎寤』的時候,這一句話呢!『此言顯示』是住時的『晝業』,你白天你修習止觀,『夜業』你初夜、後夜也是修悎寤瑜伽的,這裡邊有身業,也有語業。

  酉五│夜業

  又若臥者,此言顯示住時夜業。

  下面第五科夜業『此言顯示住時的夜業』那就是中夜,中夜的時候要休息。下邊第四科結。

  申四│結

  當知名住時五業

  未三│正知四業  分二 申一│徵

  云何名為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所有四業?

  現在第三科,正知而住的四業。第一科是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先舉這個四業。

  申二│釋分三 酉一│舉四業

  謂初依彼行業。住業,起如是業,即於彼業,安守正念,不放逸住。當知此業正念所攝,不放逸攝。

  這是先舉這四業,『謂初依彼』行的時候、行業。前面分兩大段,一個行業,一個住業,這個行業、住業裡邊『起如是業』就發動這樣的業,什麼業呢?『即於彼業,安守正念,不放逸住』就是這兩種業,那麼加上行業、住業,就是四業。行業裡邊也有『安守正念,不放逸住』,住業也有這兩種,『當知此業正念所攝、不放逸攝』,這安守正念,那就是屬於正念這一方面的,不放逸住,就是不放逸攝,這樣加起來就是四業。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所有四業等者:前說行時有五種業,即依彼業安住正念不放逸住,是名行時正知而住所有二業。』這樣就是把五業合成這二業,就是一個正念,一個不放逸,其實就是正念和正知了,正知就是不放逸。『如是住時正知而住的二業亦爾』也是這兩種。『由是總說行時住時正知而住有四種業。』

  酉二│明正知

  若於是事、是處、是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所應作者,即於此事、此處、此時,此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正知而作。

  這是第二科明正知,先舉出四業,這第二科明正知。『若於是事』若這位修行人,對於這件事,這件事是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間,『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所應作者』如量,如其那個範圍,經行有個範圍,行、住、坐、臥各有各的量,但是內心裡面要有智慧,要他放在如理的範圍內的,這個時候應該經行,這個時候是不應該經行,你去經行了,就不如理了。這個時候應該修止,這個時候應該修觀,都是有量,還要有智慧。『如其品類所應作者』他屬於那一類的,是屬於應該作的,『即於此事、此處、此時,如量如理、如其品類、正知而作。』這就叫做正知,這個正知還有這樣意思在內的。看這披尋記。

  《披尋記》『若於是事是處是時等者:前說若往若還乃至若解勞睡是名為事』這就叫做事。『即於是事能順梵行,能攝梵行』隨順梵行而不違背,『能攝梵行』能集聚聖道。『能令諸善尋思現行,是名為處』這個處『字』這麼講,這樣講法。『以時往還,乃至廣說若解勞睡,是名為時,事無有增減』你不可以加多,也不能減少『是名為量,與義相應,是名為理』這件做得非常合理的。『諸相差別是名品類』,每一相都有各別的別相,不同於其他的,『依廣分別隨應可知』這是正知而住。

  酉三、顯勝利

  彼由如是正知作故,於現法中無罪無犯,無有惡作、無變、無悔;於來世亦無有罪,身壞死後不墮惡趣,不生一切那落迦中。

  這是第三科,顯勝利。這樣正知而住,有什麼好處呢?就是顯他殊勝的利益。『彼由如是正知作故,於現法中無罪無犯』,因為不放逸住,就沒有過失,沒有違犯佛所開示的。『無有惡作、無變無悔』這個惡作,我們是講過了,就是自己做了事情以後,自己又不高興,不高興自己所作的,所以叫惡作,『無有惡作』就是我做了事情以後,我心裡很安,沒有後悔。『無有惡作、無變無悔』這個惡作又名為變悔的意思,原來我願意那樣做,後來又改變主意了,可是事情已經做了,心裡就後悔。現在是沒有惡作,所以心裡不變悔,我這麼年輕就出家呢,你不後悔,就是這個意思。『於當來世亦無有罪,身壞死後不墮惡趣』,我做這件事,做得很有功德,沒有過失,所以到將來的時候,也沒有什麼苦惱,『身壞』這個身體壞了,生命結束了以後,也不會墮落三惡道去,『不生一切那落迦中』也不會生到地獄裡邊去。這上面披尋記。

  《披尋記》『無變無悔者:不為受等變壞其心,是名無變』『不為受等』,你不會為這個受等的,變壞你的心。這個受就是你的感覺。實在,人做什麼事情都是心裡面的感覺,實在這個受就是果報,或者苦受,或者樂受,不苦不樂受,是你的感覺,但是感覺裡面,有愚痴,有智慧的不同,所以就有的時候愚痴呢,就會有錯誤的想法,啊!這個是不對,啊,我這樣是對,就是有這樣的變動。現在這位修行人,他從聞思修裡面得到佛法的智慧了,他沒有這件事,他沒有變壞其心這件事,是名無變,臨命終的時候,也不生憂悔,是名無悔。

  巳三、總結略義

  為得未得積習資糧,如是名為正知而住所有略義。

  這是第三科總結略義。在略義裡面又有略義,總結略義。

  『為得未得積習資糧』,這個若往若還若睹若瞻,乃至解勞睡,這些事情,為什麼要做這個事情幹什麼,就想要得到沒得到的積習的善根,日積月累,今天也這樣栽培,明天也這樣栽培,就集聚了很多的得聖道的因緣,想要得到沒得到的積習資糧,所以若往若還若睹若瞻,乃至解勞睡這些事情,在這麼多的類別裡邊,你都能夠保持內心的清淨,『如是名為正知而住所有的略義』。

  卯四、結

  前廣分別,今此略義,一切總名正知而住。

  這是結束這一大段,這句話。

【卷二十四】第一页 第二页 第三页 第四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