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妙境长老

 卷二十 修所成地

Tape234 Tape235 Tape236 Tape237 Tape238 Tape239
Tape240 Tape241 Tape242 Tape243 Tape244 Tape245

 辰二修慧俱法(分三科)巳一徵

  「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現在的文是廣說光明想所對治的過失。先說思慧俱法的光明所對治的過失,一共有四種說完了。

   現在是修慧俱法分三科,第一科是徵。何等名為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治七法?這句子很長哦!什麼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這個修所成慧,用這個智慧作種種的觀想;種種的觀想和修所成慧在一起叫作修所成慧俱光明想。這樣的光明想所對治的七種過失。這個對治就是消除的意思。這是徵,下邊第二科就是列,列出來這七種法,七種過失。

  巳二列

  

「一、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這個「依」就是所依靠的。這個所依靠的是什麼呢?也就是所用的「舉相修」這個修止觀的時候啊!有止、有舉、有捨,有這三個相貌,現在這裡說舉相,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提起來,不要太沈下,叫作「舉」。譬如說心裡面有點昏沈了那叫做「下」。那麼下這個時候不對的,是一種過失,就應該發動起來。把這棈神發動起來叫它明了叫作「舉相」用這樣的相貌來修,來調伏這個心,那麼呢?或者修毘缽舍那、或者是怎麼修、或者觀察,思惟光明,或者是怎麼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這個時候,這個舉相應該適可而止才是合適的,現在極勇精進就是用的力量太過頭了!用了太過頭,這個時候,就變成掉舉了。那就所以變成了所對治法,就是所應該消除的過失,就變成過失了,所以調心的時候,修止觀的時候,有時候太過也不可以,不及也是不可以,現在這裡是說太過,就是不對了。

   這個《披尋記》【依舉相修極勇精進所對治法者:謂唯一向修習舉相極作功用】就是這個時候,這個用功的人哪!他這個內心修止觀的境界太沈下了,所以需要調,就是「一向」就是完全,完全是修習舉相。「極作功用」就是用極大的力量發動這個心,使令它明了,不要昏沈哦!這個時候就叫是名極勇精進。【由是令心掉舉】因此使令你的心,就變成太過頭了。掉動就是不那麼合適了,所以就稱為所對治的過失了,所以這是第一個,第一種過失,所應該對治的。

   「二、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用力太猛,心散亂了那就應該反過來修止,修奢摩他,把這個掉動的境界,把它寂靜下來,而這時候修止修得也過頭了呢?就是極劣精進就是很哪!這個「劣」是沒有力量,修止的時候,心是沈靜下來,不去作種種分別,那麼就是,這樣的境界逐漸逐漸的沈下來就是沒有力量了所以叫極劣精進,這樣子啊就有過失,就變成昏沈了,這個明了性失掉了,所以叫作極劣精進所對治法,就變成昏沈了。

   這個《披尋記》【依止相修極劣精進所對治法者:謂唯一向修習止相不作功用】你一點也不警覺自己,是名叫作極劣精進。【由是令心惛沈成所對治故】這個心哪!沒有得到禪定的時候,就是不容易調,過了它又是散亂,不然就是不及,就是昏沈,就是這兩個障礙。

   「三、依捨相修、貪著定味與愛俱行所有喜悅。」這是捨,止、舉、捨哦!依捨相修,你用捨的相貌來調心,這個捨,我們也是講過了。捨是什麼呢?就是你用舉,用止來調心,調的合適了,調得合適了,而這時候這個心也不昏沈,也不掉舉,明靜而住,這個時候就是平等,不昏沈、不掉舉呀!這個時候是明而靜靜而明的境界,而且是相續不斷的這樣子明靜而住。也不需要特別的加上力量,也不需要用止的力量,也不需要用舉,不需要止,也不用舉,它自任運的相續下去明靜而住。這就叫作捨。就是這個時候你若加強止也是不對,要加強舉也是不對,所以呀!不要特別的,去增加什麼,任運的明靜而住,這叫捨。這叫依捨相修,可是這個捨相成就了的時候呢?

   「貪著定味」就是愛著那個定的境界。這個捨,實在就是定成就了,或者是欲界定成就,或者是未到地定成就,或者是初禪以上的成就,都有這個捨的境界。這個捨的境界是非常好的,那這樣,這個如意的境界出現了的時候呢?我們這愛著心就出來了,就是愛著這個定的滋味,所以與愛俱行。這個捨本來是很好的,但是你這愛著心一出來呢?這個捨就不清淨了,與這個染汙的愛在一起活動,所有的喜悅,你歡喜這個境界了,這也成了一種過失,這也是所對治的。

   看這個《披尋記》【依捨相修等者:謂唯一向修習捨相不求出離】就是這個人哪!他的功夫有一點成就、有一點相應了,他就是完全是修習捨相,用捨相來調心,這個時候,【不求出離】他不求再進一步,不要從這一步再前進,你從欲界定的等持進步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再進步到初禪,這是要另外要加上方法的,他就是不求出離,就不從這個捨的境界向前進。【於所得定愛味相應】你成就的這個定就是歡喜這個定,【或復於彼不知過患】你還不知道這個定本身不是圓滿的定,裡邊還有過患的呀!所以也不求出離。【發喜悅意】以為這個最滿意,我歡喜,就是安住在這裡。【由是成所對治法】這是依捨相修也有這個問題。這也是所對治的。

   「四、於般涅槃心懷恐怖,與瞋恚俱其心怯弱,二所治法。」這是第四個修慧俱的光明想所對治的過失。「於般涅槃心懷恐怖」,這個我們不靜坐的人對於這個於般涅槃心懷恐怖這句話不懂,只是在文字上就是這麼說,但是你若常常靜坐,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就能憶想到這件事,其實也是沒得涅槃,沒得涅槃,但是會想到件事,說於般涅槃,「般」者入也,入於涅槃那個畢竟空,無我無我所,那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心懷恐怖」,心裡面有一種心情,有恐怖心-害怕,害怕什麼呢?害怕我沒有了,就害怕這個心,這個「與瞋恚俱」這個害怕,先有恐怖心、恐怖心生起了以後,就有瞋恚心也就不高興了,這個地方沒有我不可以就不願意到涅槃那裡去了-「瞋恚俱」。「其心怯弱」他的心哪!就向後退就害怕,這個害怕、這個恐怖和瞋恚呀!其實在是一回事,因為恐怖所以瞋恚,都是一種怯弱的心情。就是向後退了,所以這個怯弱通於恐懼也通於瞋恚,所以二所治法,就是這恐怖心和瞋恚心這兩個是所對治的過失。這當然就是和愚癡有關係。

   看這個《披尋記》的文【於般涅槃心懷恐怖等者:謂於涅槃不了知故】你不明白諸法的本來的真實相,就是這樣子哦!不明白。【不了知故,怖我斷滅】這個「我」字,我看了半天才看出來。【怖我斷滅】就害怕到涅槃的時候我沒有了,就害怕這件事,是名心懷恐怖。這個心懷恐怖是這樣,害怕我斷滅了。【及於涅槃心生厭背】有恐怖之後呢?就不高興這涅槃了。【及於涅槃】哪!心裡面生出一種厭惡心,【心生厭背】。【不愛樂故】,不歡喜這個涅槃了。【不發精進】這時候就不精進去修這個涅槃道,修這個道諦。【是名與瞋恚俱其心怯弱】哦!是這樣子,這是也一種過失。

   「五、即依如是方便作意,於法精勤論議抉擇,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這底下是第五個的一種過失。即依如是方便作意,就是這位修行人哪!他就是隨順,這個「依」是隨順,隨順這樣的善巧方便的作意,就是思惟觀察。什麼方便作意呢?就是於法精勤論議抉擇,對於所修學的這個法門,這個世俗諦或是勝義諦,這個戒、定、慧,這些法,精勤的呀!就是努力的去「論議抉擇」,就是同人討論,就是深入的觀察這件事。

   「於立破門多生言論」因為你這個時候,不是在聞慧的時候,在思慧、修慧的時候,你本身有了見地,你把你自己的見地建立出來這叫「立」。破呢就是對方不同意你,與你的見地違反的地方,你就是要破他,這兩方面的事情多生言論就會引起很多的言論。相續不捨就是你這樣說出來一段道理,對方也會發表一個言論就是相續的這樣子延續下去而「不棄捨」-不能停下來。

   「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這樣的情形啊!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的結果呀!對於修止觀這件事有障礙。就是你若說話多了啊!你會勞神消耗你的體力,你靜坐的時候就沒有力量,修止修不來修觀修不來,此於寂靜修止正思惟時呢?是通於止觀就是能作障礙,也是不行。

  【即於如是方便作意等者:三摩呬多地說: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你多言論,多尋思啊!就是消耗你的體力,消耗你的精神,所以身體會疲勞。【心不得定】這時候心也不能修止了,也不能入定。【如是多言,與定為難】是定的一個障礙。【此應準知】這裡說的這個立破,「於立破門多生言論,相續不捨,此於寂靜正思惟時,能為障礙。」應該準照那一段文就可以明白了。【謂依論議抉擇立破言論方便作意,相續不捨,能障寂靜故】是這樣意思。

   「六、於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這是第六科,這個是比較淺顯的,就是你不入定的時候,你前五根面對這個色聲香味觸的時候,你不如正理的執取它的相好,正理呀你觀察這都是無常、無我的,觀察都是不淨的,那麼也就沒有事了,你沒能這樣子正理的呀!不如正理的執取相好,用愛著心去執著這個相好,於是乎這個第六識,就不正尋思使令內心裡邊有散亂,這樣子呢就影響你入定的事情,影響你這個止觀的事情。

   「七、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思擇諸法」這是第七種過失,於不應該思惟的地方,你偏要勉強自己去把心收回來,去思惟觀察不應該思擇的事情,這也是對於修止觀有妨礙的。

   看這個《披尋記》【於不應思處強攝其心等者:顯揚論】顯揚聖教論上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你不可以去思惟觀察的,哪九種事?第一個是我,第二個是有情,這兩個其實都是我。這個有情,這是玄奘法師的翻譯。若是鳩摩羅什法師就是翻個眾生,那麼我是總說的。這個有情也是我是表另一個意義來說明這個我的這個相貌,就是他有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的分別,這都是我的體性,發出來的作用,也是我。這兩法呢你不應該思惟。這個在顯揚聖教論說出個理由。為什麼不應該思惟呢?因為無自相故。我和有情呢沒有它自己的相貌,你思惟什麼呢?哦!無所思惟。你若執著有一個東西,有一個我,有情的體性,這是不符合法的,不符合三法印,那麼應該觀察是無我,不可得,也就沒有我的思惟了。

   【三、世間】就是這個宇宙的情況,這宇宙的情況呢?這個顯揚聖教論上解釋的理由,就是在現成的現成的事情,你不需要思惟。其它的地方也有說是這個世界是不可思惟,也不可思議。哦!有這種說法【四、業報】這個業報,我們造了業,由業會得果報這件事也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就是甚深故不可思議,其義甚深不可思議。這個業力,這個人造了這種業力,會得到一個毒蛇的果報,這件事是不可思議。

   【五、是靜慮者境界】就得到四禪八定的人,他的心裡面的境界心是不可思議,也是甚深不可思議。【六、諸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也是甚深不可思議。【六、諸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這在阿含經裡面的確有這種說法。-〔諸佛的境界不可思議〕。

   【七、十四不可記事】十四個不可記事,也是不可思議喔!十四個不可記事是什麼事呢?就是這個世間是常;是無常;是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這是四個了,這是約過去世說的。約現在世說呢?說世間是有邊?是無邊?是亦有邊、亦無邊?是非有邊非無邊?是約現在世說這四個,加過去的四個是八個,另外還有四個就是說如來死後是有?是無?是亦有亦無?是非有非無?這個大品般若經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這個四句三四一十二這十二句,另外還有一個二句,就是這個我和五蘊是一?是異?這兩句加起來就是十四句這十四句也是不可記!他那上面說一個譬喻呢?譬如說有人問說石女兒是黑的?是白的?這個事不可說,因為根本沒有石女兒嘛!沒有石女兒,你說石女兒是黑?是白?這是戲論,這裡面說這個十四不可記事有這樣意思。

   【八、非正法,九、一切煩惱之所引攝】這非正法就是不是佛法,就是外道的邪知邪見這個法。這個是啊!你若去思惟這些事呢?能引無義,就是沒有價值,沒有功德,你思惟這件事,不值得思惟。【一切煩惱之所引攝】的這些煩惱的境界也是,你思惟煩惱的境界也是能引無義,能令你有過失,所以也不應該思惟。(這是顯揚聖教論十七卷七頁)【如是九事,應知名為不應思處。若強攝心方便思擇,障入現觀】有什麼不好呢?你若勉強的去思惟去能障礙你得聖道,能障礙你得初果,障礙你得無生法忍,所以是有過失;所以不應該思惟。

  巳三釋

   「如是七種是修所成慧俱光明想所對治法,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這是第三科釋,前面那個修慧俱法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列,現在第三科是解釋。如是七種像前邊所列出來的七種這個所對治法,這是修所成慧在一起的光明想,所對治的過失。這個過失啊!「極能障礙修所成慧俱光明想」它能障礙你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這就是互相障礙,就像那個欲能破壞定,定也能破壞欲,它們兩個是不共存的,現在這樣,也是意思一樣。你若有這七種過失呢?能障礙你修所成慧的光明想,但是你若把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提起來呢也能破壞這個過失。就是這麼意思。若是你有這七種過失呢?令修所成若智若見,不清淨轉,就是不能夠清淨,無過失的活動。清淨轉就是沒有過失。不清淨轉就是有過失的活動。這個修所成慧的光明想啊!就是不如法了,就有過失了。

  寅二成能治

   「此所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能斷於彼。」前邊哪是舉所治,這個思所成慧俱的光明想有四個,修所成慧俱的光明想有七個,一共加起來是十一法。十一法是所對治的過失。這是第二科成立能對治的方法。此所對治法,還有十一與此相違能對治法,此所對治法,一共是十一個,還有十一種法與此所對治法是相違反的。此能對治法有十一法,這十一法是能對治它的。「能斷於彼」,能消滅前面十一種過失的,「當知亦令思修所成若智若見清淨而轉」你要注意啊!知道嗎?這個當知是要注意亦令思修這十一種能對治法就是法光明,就是這個法光明想喔!思所成慧的光明想,修所成慧的光明想,能令你這個思慧,修所成慧的智慧和見,那麼清淨而轉,就能使令你進步得聖道了,這是成立能治喔!

  壬二釋多所作(分二科)癸一釋義

   「又正方便修諸想者,有能斷滅所治法欲。」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多所作,這個廣辨這三種想喔!廣辨這個不淨想,於無常所修苦想,第三是光明想。這三種想說完了,現在說第二科釋多所作,釋這三種想,有很多的作用,有很多的功德,分二科第一科是釋義,「又正方便修諸想者」又這位修行人哪!他能夠依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這個不淨想,修無常苦想,修光明想的話,能這樣修的話呢?有能斷滅所治法欲,第一件事,你本身,你若能這樣作呢?就表示你有能斷滅所治法的欲,表示你有這樣子的修學聖道的願望,你有這件事,這是你有這種功德。

   「又於所治現行法中,心不染著,速令斷滅」,你能夠有不淨想,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的不淨想,你又能夠於無常所修苦想,你又能修光明想,你若能這樣作的話,那就表示你對於所治現行法的過失中,心不染著,就不執著那件事,雖然有這個過失,但是也不是執著,所以你就能夠修對治,不染著,因為你不染著的關係呀!就很快的就使令這些過失都消滅了,這是有這樣的作用,「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你心裡面常修不淨觀,你能常修無常苦觀,你能常常的修這個法光明想,你這樣作的話呢?你多多,多時的,修習、修習,多修習,多住在這樣的止觀裡邊「斷滅一切所對治法」就把所對治的過失都消滅了,有這種作用。

  癸二結名

   「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故;名多所作」這是第二科結名。這個「多所作」這句話「如是三法」就是上面說的你有欲,有這個修能對治法門的欲,你又能夠不染著,你又能夠常常的住在能對治的止觀裡面,「如是三法隨逐一切對治修」,隨逐一切的能對治的法門在一起喔!這樣的修習,所以名字叫「多所作」能作很多的事情,能有很多的功德。

   這個《披尋記》〔又正方便修諸想等者:此中諸想,謂前所說修不淨想,於無常所修習苦想,及光明想〕這就是這樣,這個方便修諸想就指這個說的。〔言斷滅者〕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又能多住能對治法,斷滅一切所對治法。這個〔斷滅者:謂於所治法,令不現行〕所對治的這些過失使令它不活動,這就叫作「斷滅」,這樣意思。

  庚三、結分二辛一、名修瑜伽

  如是名為修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

   「如是名為修習對治」這是第三科是結。這個修習對治,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釋。現在第三科是結,結束這一段。分兩科,第一科名修瑜伽。「如是名為修習對治」像前面這麼一大段裡面,這就叫做修習對治。「此修對治,當知即是修習瑜伽」也就是修習止觀。

  辛二、明普攝義

  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第一支是生圓滿,一共裡面有十法。其次第二科是次三支,就是聞正法圓滿,涅槃為上首,能熟解脫慧之成熟。這是三法,加上生圓滿,就是四法。現在這修習對治就是第五支了,正好是這樣。

   「此第五支修習對治廣聖教義」這第五支這修習對治,這裡面也就廣攝一切聖教的教義在內了,裡面內容的範圍,包括一切般若波羅密都在內了。「當知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前面一開始一共說有十相,這修習對治那一開始有在家位,出家位,乃至遠離,加起來三位裡面,一共有十相。「唯有如是十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除了這個以外,沒有再超過這個再增加;沒有這件事,就這麼多了。

  己四、後二支分二庚一、辨二清淨分二辛一、世間一切種清淨分五壬一、徵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前面「修所成慧」那地方一開始列出來有四處攝,還有七支攝。這在七支攝裡面,前五支已經說完了,現在是後二支。這後二支就是世間一切種清淨,出世間一切種清淨,這二支。這兩支裡面分兩科,第一科辨二種清淨。分兩科,第一科是世間一切種清淨,先說這世間一切種的清淨。分五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怎麼叫做世間全面地都清淨了呢?一切的苦惱,一切的染污都得到清淨了呢?這是徵,下面第二科是標。

  壬二、標

  「當知略有三種」都叫做世間一切種清淨。是標,下面是列。

  壬三、列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分這麼三段解釋這個「世間一切種清淨」。下面第四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得三摩地,先解釋什麼叫得三摩地。分兩科,第一科,辨障治法,障礙你修三摩地,有所對治,有能對治這些事情。分兩科第一科是舉所對治的,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壬四、釋分三癸一、得三摩地,子一、辨障治法分二丑一、舉所治分三寅一、標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先說得三摩地這一大段裡面就是最初,有二十種,這麼多的得三摩地所對治的法,他是障礙得三摩地,所以也是修止觀來消滅他。

   「能令不得勝三摩地。」你若有二十種所對治法,他能夠令你不得三摩地,障礙你得三摩地。這是標。

  寅二、徵

  「何等二十?」這是徵。下面第三科解釋。

  寅三、釋分二卯一、列過失辰一,別列分二十巳一、由伴無德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就是你想要修三摩地,就是和你在一起的人,如果有一個人,他不歡喜斷除這個欲,他對這個欲想要保留而這個人同你作伴,這是有問題,這是有過失。「有不樂斷同梵行者」同時在一起,也是修梵行的,但是他的心裡不歡喜斷除欲,他給你作伴,就是對於你得三摩地有障礙。

   《披尋記》【有不樂斷等者:謂於世間諸衰損事能令苦惱】就是所斷的欲。這世間上諸衰損事,就是這一切的欲衰損了,衰損了的時候人就苦惱,這欲和你分離了心裡很苦惱,能令苦惱。【諸興盛事亦是無常】就是這些欲,你所欲的事情,你成就了你所欲的事情興盛事,雖然成就了,他也是要無常的,不會永久的,也是無常,若無常的時候也令你苦惱,就是令你苦惱,【故應厭離】這個欲令你苦惱,所以,你應該厭離他,不應該保留【故應厭離】。【喜樂於斷】你應該歡喜斷除這些欲才是對的。【義如聲聞地說】聲聞地說這件事說得詳細(陵本三十二卷二頁)【翻此,應知名不樂斷】。和這樂斷相反的那就叫做「不樂斷」所以,你想要得三摩地,你要檢查一下,和你作伴的人裡邊有「不樂斷」的.對於你得三摩地有障礙。這是一件事。

  巳二、由師無德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第二件事有障礙的就是為你做伴侶的,就是大家同一起修學的修行的,這個伴,雖然是有德,有品德,很高尚的人,就是他也是樂斷,不是不樂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的那位善知識有過失,為你講解修三摩地的方法,那個人,他有過失,什麼過失呢?「謂顛倒說修定的方便」這修定的方法他講錯了。這也是你修定的一個不吉祥的事情。就是有障礙的。

   《披尋記》「謂顛倒說修定方便者:謂若宣說取厭離相,取欣樂相,由是能令始修業者最初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是名宣說修定方便」宣說修定方便這句話怎麼解釋呢?就是,若是這個人他為你講解「取厭離相」你想要得三摩地,你要怎麼辦?要取這「厭離相」就是對於欲,你若是這樣的話,你就會厭離這個欲,這樣子,這厭離的相貌,你要能拿到,你要能掌握到,其實也就是不淨觀,你要把這個不淨,欲是不淨,你要拿到,在你心裡面能現前,取厭離相,「取欣樂相」對於離欲的境界,譬如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上的境界,這是離欲的境界,這是微妙,清淨,莊嚴,安樂的境界,你也要拿到,你能夠歡喜。這個是你歡喜的相,你要掌握到。

   「由是能令始修業者」若這樣子講解,若為你這樣宣說的話,他就有一種作用,什麼作用「能令始修業者」,開始修定的人「最初觸證」就是一開始能令最初發心的人不白辛苦,能令你得定,得什麼定呢?「斷喜樂心一境性」斷除一切欲,斷除了欲以後心裡面有喜樂,而還有定,心一境性就是定,喜樂中有定你就成功了「是名宣說修定的方便」修定的方法主要就是這一點「如聲聞地說」聲聞地解釋得很多(陵本三十二卷一頁)「與此相違,名顛倒說」與這個相貌相違,相反的,相矛盾的那就是顛倒說,修定的方便了,說錯了,是這樣意思。

  巳三、由無聽欲

  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贏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

   「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贏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前面是說師有過失,現在說學習三昧的人有過失,這是第三個由無聽欲,「師雖有德」這位善知識他的品德很高尚,他能宣說得定的方便。然於所說修定的方法,其能聽的人欲樂贏劣,他想得定的那個意願沒有力量,歡喜得定的心情很微小。「心散亂故」這樣子,你為他,你費了很多辛苦,講解這個定怎麼學習,怎麼修行,而他心裡不注意聽,他心裡面亂,想別的事情「不能領受」你說的修定方便他沒接受,那這樣也不能得定,這是不可能的。

   《披尋記》「欲樂贏劣心散亂故者:於斷滅苦無猛利欲」世界上的眾生,為欲所害,受了很多的苦。「於斷滅苦無猛利欲」沒有這個心,沒這個興趣「是名欲樂贏劣。於所宣說音韻差別不屬耳聽」那個善知識宣說修定的方便,內容是宣說定表達定的音韻的差別,他不屬耳聽,這個耳不和音聲相屬不注意,「名心散亂」這些事。

  巳四、由覺慧劣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暗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這是第四個過失,第四個過失是什麼?其能聽能學習定的人,雖然有興趣學習修定的法門,他也能注意地「屬耳而聽」「然暗鈍故」,但是他那第六意識暗鈍,就是遲鈍,暗就是不明了,「覺慧劣故」他這個覺察的智慧覺悟的智慧沒有力量,不能領受,還是聽不懂,有這個過失,也是不能得定。

  巳五、由多貪求

   「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第五個,說這個人,不是暗鈍,這個人,智慧很高,他有這個能力的。然而這個人是愛行,不是瞋行,這個愛欲心很多,什麼愛欲心呢?「多求利養恭敬過失」他就是心裡面向外攀緣,希望得到很多的利養,就是財富,希望別人恭敬他,他心裡面向外攀緣這件事,那對於修定還是有障礙,這也是過失。

  巳六、由無喜足

   「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這是第六個過失。「多分」,就是他的心情不快樂,多數是在憂愁裡面,就是總感覺到還有事情沒有滿意、憂愁,什麼事情呢?「難養難滿」就是他這個生命,不容易養,就要有很多人來照顧他,他才能生存,要有侍者,還有人給他燒飯,還要有人給他做衣服,很多很多的事情,難養。這是叫做難養。「難滿」呢?就是生命所需的這些事情,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東西,要很多而且還要特別好,已經得到了好的東西,還不知足,還要別的沒得到的還希望再得到,所以他這樣子呢,使令施主感覺這個人很難滿足他。「不知喜足」啊,他不知道有滿足的時候。要滿足了才會歡喜嘛,他老是不滿足,心裡面老是都憂愁。這樣子情形也是不能得定的。

  巳七、由多事務

   「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諸事務過失。」即由前邊雖然是有智德,智慧很夠,但是攀緣財富,希望人家恭敬他,自己老是注意自己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事情,由於這樣的力量太大太多了,他就一天很忙,沒有時間修定了,是「多諸事務」,很多的事。所以也不能夠得定了。

  巳八、由捨加行

   「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捨加行過失。」就這個人不是愛行人,他不是多求利養恭敬,也不是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沒有這些事情。「然有懈怠」,他就是懈怠,不能夠發動來修行。「懶惰」,就是修行了,他也是修行一會兒腿疼了就放腿不坐了。就是「懈怠懶惰故,棄捨加行過失。」棄捨了實際上去修行這件事,不能採取這個行動。

   《披尋記》「然有懈怠懶惰等者:謂如為性懈怠:執睡為樂。」他執著我要睡一會兒覺心裡快樂,怎麼睡覺法呢?「執倚為樂」,靠在那裡睡覺;「執臥為樂」躺在那裡為樂,「由是不能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睡覺很多,越睡越多,頭腦就不容易清醒,反倒止觀修不好。

  巳九、由他障礙

   「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這是第九個。雖然沒有前面這種懈怠懶惰的過失;「然有為他」為別的事情,很多很多的障礙生起,也沒有辦法修三摩地。看這個《披尋記》「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等者:謂常疹疾困苦重病,風熱痰廕數數發動,或有宿食住在身中,或被蛇蝎百足蚰蜒之所蜇螫,或為人非人之所逼惱,又不能得衣食臥具病緣醫藥及餘什具,如是等類,應知一切名加行障。」這也是個問題,有這個問題。「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頁)此中種種,應如是知。

  巳十、由無堪忍

   「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這第十個,雖然沒有這個不是常常有病,沒有這個問題,「然有於寒熱等苦」天氣冷了一點,不能堪忍,天氣熱了一點也不能堪忍,那也不能夠用功,你想靜坐修行有困難。

  巳十一、由不受教

  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不能領受教誨過失。

   「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這是第十一科。然而這個人有高慢心,這個脾氣很大。這個恚,憤怒,有這種過失。「不能領受教誨過失」有慢有恚,也就不能領受師長的教誨,就感覺到「你有資格給我做老師嗎?」或者老師說幾句馬上就憤怒。這樣子呢,這禪定也很難修,這也是個問題。

  巳十二、由倒思惟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這是第十二個。雖然是沒有前面這個慢和恚的過失。「然有於教」於師長的教誨修禪定的方法「顛倒思惟過失」應該這樣子如理作意才對,他偏要那麼想,就把這方法都扭曲了,都搞錯了,那也是不能夠修禪定了。

  巳十三、由忘失念

   「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雖然沒有顛倒思惟的過失,但是他對於所受的禪定的法門,有忘念的過失,記不住。坐在那裡,聽得很清楚,但坐在那裡忘了,修止怎麼修,修不來,修觀怎麼修,不知道,他忘了,這也是個問題。

  巳十四、由相雜住

   「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他和這麼多人在一起住;在一起住,沒有見面就想要見面,見面了以後又不想分離,這也就是天天說雜話,散心雜話,那也對修禪定也有障礙。

  巳十五、由住處障分二午一、列

   「十五、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前面的過失沒有,雖然沒有這些過失,然有受用五種過失的想應的臥具的過失。就是你這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地方有五種過失。

  午二、指

  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

   「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聲聞地裡面有說。《披尋記》「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等者:如下說言,處所不隨順性」如下面文說,處所不隨順你的心意,心裡我要求這樣子,我要求那樣子,你要求得很高,也很難。「是名受用五失相應臥具。聲聞地說:處所圓滿略有五種,翻彼後四,應知五失相應。」我今天早晨去翻,翻了老半天翻不到,翻不到這個。

  巳十六、由邪尋思

   「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雖無此失」,這位修行人雖然沒有這些前面說的過失,「然於遠離處」遠離喧鬧的寂靜處的時候,他還不守護諸根,守護諸根主要是第六意根;所以有不正尋思的過失,自己在那裡打妄想,所以也是不能修行。

  巳十七、由身沈重

   「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等故,有身沈重無所堪能過失。」第十七個,由於他吃到的東西不平等、不合適,合適就是平等,不合適,也是吃太多了。「有身沈重無所堪能」,吃太多了就是不能靜坐,有這種過失。

  巳十八、由多睡眠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這個睡眠,是隨煩惱,多睡眠現行,也不能夠靜坐。看這個《披尋記》「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者:三摩呬多地說:順生煩惱,壞斷加行」,你多睡眠,因此而會生出很多煩惱,能夠破壞你的修禪定的行動。「是惛沈性,心極昧略」心迷迷糊糊地,不能分別所緣境了。「是睡眠性」(陵本十一卷四頁)「為彼纏擾發身麤重」為這個睡眠所纏擾,這個身體麤重,身體麤重又發出來心麤重,心也就不調柔,「名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

  巳十九、由不樂止

   「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這是第十九個過失。雖然是沒有這個睡眠的過失,「然不先修行」,因為以前沒有修行奢摩他的經驗,「於內心寂止」寂靜住,遠離這些掉舉惛沈的事情,「有不欣樂過失」不歡喜修奢摩他。

  巳二十、由不樂觀

  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毘缽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

   「雖無此失」,雖然沒有前面這個不歡喜修奢摩他的過失,「然不先不修行毘缽舍那品故,「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不歡喜修毘缽舍那觀,不歡喜這樣做。

  辰二、總結

  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

  這是總結前面這一段。二十種法,是一個止,是觀,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

  卯二、顯障因(分二)辰一、標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這是第二科顯障因,這前面有二十種障,現在說這個障的因,所對治法略由四相。第一個是標第二個是徵,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

  辰二、徵

  「何等為四?」是徵

  辰三、列

  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三、顛倒加行故。四、加行慢緩故。

   「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其實是把前面綜合起來說,一於三摩地的方法你不善巧,其實就是沒有智慧去通達它,不明了這件事。你不明了三摩地修行的方法,這也是你就不能修行三摩地。

   「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說你有善巧,你有智慧通達了修三摩地的方法了,但是「全無加行」你實際上一點行動沒有,沒有實際上去做,那也是不行,也不能得三摩地。

   「三、顛倒加行故」,就是你修的時候,與三摩地的方便相違反,那也不行。「四、加行慢緩故」,你實際上去靜坐去修三摩地的時候很慢緩,很緩慢,一天就坐半小時,那怎麼能得三摩地,所以這是一個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