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妙境长老

 卷二十 修所成地

Tape234 Tape235 Tape236 Tape237 Tape238 Tape239
Tape240 Tape241 Tape242 Tape243 Tape244 Tape245

  本地分裡邊分十七地,現在是修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裡面說七件事,第一個是生圓滿,第二是聞正法圓滿,第三涅槃為上首,第四能熟解脫慧之成熟,第五修習對治。

   這五條都已經講過了,現在是第六條世間一切種清淨,你們的本子翻到,「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這個我們上一次講過了,但是我想現在還從這裡講,九月十八號那一天是講到下邊這二十種障礙講完了。

  己四、後四支-庚一、辨二種清淨-辛一世間一切種清淨

壬一-徵

壬二-標壬三-列

壬四-釋

   現在我想還從這裡講,在科上是己四後二支,一共是七支,後邊這二支,世間一切種清淨,出世間一切種清淨,這是二種清淨,這在七支裡邊是最後的二支,這一科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辨二種清淨,辨二清淨又分二科-第一科是世間一切種清淨,這一科裡面分五科-第一科是徵,就是問。

   「云何世間一切種清淨?」這世間一切種清淨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問當知略有三種。這以下就是回答這個問題,先是標出來數目,這個世間一切種清淨如果簡要的說就是有三種不同,這是標出來數,下邊第三科列出名字來

  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圓滿,三、三摩地自在

   「一得三摩地」,這是一種清淨,第二是三摩地圓滿,這是一種清淨,第三、三摩地自在,這又是一種清淨,這三種清淨都屬於禪定的事情,這個禪定是我們佛教徒想要得聖道,必須要成就的功德,但是這種功德是屬於世間性,它還不是無漏的聖道,它還不是無漏的聖道,不是出世間的清淨,它是出世間清淨的前方便,是這樣意思,這是標數列名,下邊第四科就解釋這三種清淨,分三科,第一科得三摩地,先解釋這個。

  癸一得三摩地-子一辨障治法-丑一、舉所治-寅一、標

  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

   這是分三科-第一科是得三摩地,分二科-第一科,辨障治法。辨是明白的把它解釋清楚說出來,「障」障礙你得三摩地,這種障礙法是應該對治它,應該把它消滅出去,先說明這件事情,分二科第一科舉所治,舉出來所對治的障法,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就是將才這句話,「此中最初有二十種得三摩地所對治法」就是你想得三摩地,但是有二十種法是障礙你,這二十種法是你應該努力消滅出去的。

   「能令不得勝三摩地」為什麼要把它除滅呢?因為它存在的話能使令你不得勝三摩地,你想得勝三摩地,它就障礙,所以你非要消滅它不可,這句話是標,底下第二科是徵

  寅二-徵

   「何等二十?」什麼叫做二十?這二十種是什麼呢?這是問,下面第三科就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列過失,就是把它列出來這二十種的過失,分二科,第一科是別列,一條一條列出來,就是分成二十段,第一科由伴無德,這是一種障礙。

  寅三-釋 卯一-列過失 辰一-別列 己一-由伴無德

   「一、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失」就是你想要用功修三摩地,想要靜坐修禪的話,但是在你共同修行的人裡邊,有這樣的人,他不歡喜斷煩惱,有這樣的同梵行的人,這樣的人「為伴過失」,做你的伴侶就是大家同在一起用功修行裡邊,有人不歡喜斷煩惱,這不歡喜斷煩惱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世間上的這些苦惱的事情,能令人心裡不歡喜,我們老了也不歡喜有病也不歡喜,我們失掉了健康,我們有健康了身體也不歡喜,有病了心裡不歡喜,我們的財富若失掉了,我們很多很多歡喜的事情都失掉了,那麼這是不歡喜的事情。

   另外呢,就是一些如意的事情我們是歡喜的,身體健康是歡喜,那麼有財富、很多財富、有很多光榮的事情、有很多如意的事情,這個事情,這是榮華富貴,這是我們所歡喜的,但是這些事情不是永久存在的,它也是無常法,終究有一天是失掉,失掉了呢那也就是苦惱了,所以這件事在我們修學禪定的人來說這件事應該厭離,厭離世間上這些令人歡喜的事情,厭離這件事,那麼我們修行的人歡喜什麼事情呢?

   歡喜斷滅內心裡邊貪瞋癡的煩惱,就是斷對於欲的煩惱,這個欲煩惱,要把它消滅,歡喜做這件事,但是現在這裡「不樂斷」,這個人他不歡喜,我心裡有欲煩惱,這個欲滿足我,我就是貪,不滿足我,我就是瞋,所以這裡面也有貪瞋癡的事情,他的目的不願意斷除內心的煩惱,這個人做你的伴時候也就有問題,使令你想要得禪定有困難,這是一種障礙。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這是第二個是由師無德,就是做你的師長的這個人,他沒有德性,他的道德不好是什麼呢?「伴雖有德」,與你作伴的這些同行的人,都是歡喜斷煩惱他的目的也是想要斷煩惱他有這樣的意願想要斷煩惱,「然能宣說」但是為你作師長的這個人,他為你宣說修定的方法,這個老師他有過失,他有錯誤的地方,什麼過失錯誤呢?

   「謂顛倒說修定方便」就是修定的方法他講錯了,應該是厭離世間上的榮華富貴,這些名聞利養的事情,但是他教你去歡喜,你應該去求世間榮華富貴,這樣子,那就不能修定了嘛,修定應該厭離世間榮華富貴,然後你才能夠安心的修止觀、修禪定,現在他勸你去希求世間上的財富,希求世間上的這些事情,這就把修行的方法搞錯了,那就不行了,那就是這個老師沒有資格為人做老師

  己三-由無聽欲

   「三、師雖有德,然於所說修定方便其能聽者欲樂贏劣,心散亂故,不能領受過失」第三個不是老師有問題,是自己學習禪的人,自己本身有問題,由無聽欲,就是沒有學習禪的這種意願,我不想學習,我心裡面想要做別的事情,說「師雖有德」這個做老師的這個人他有這種道德,就是他曾經學過這個禪的方便,這些方法,自己也修禪,他有這種德行的,但是「於所說修定方便」雖然是正確的沒有錯誤,但「其能聽者」就是來學習禪的人「欲樂贏劣」他對於禪的歡喜心很少很少,學習禪這件事不學也罷,我不要學這種事「心散亂故」因為沒有歡喜心要學,所以你講的時候他心裡面亂,心裡面想東想西,明天到三藩市去到什麼市去,過一會兒同誰通電話,就是這些雜亂的事情,他心不在,「不能領受過失」他就不能夠領受師長的教授,你若有這種過失也不能得三摩地,得三摩地有困難,這是一件事。

  己四─由覺慧劣

   「四、其能聽者,雖有樂欲屬耳而聽,然暗鈍故覺慧劣故,不能領受過失」這是第四個,由覺慧劣,第四個過失,是能學習禪的人雖然他心裡面有歡喜心:我願意修禪,我聽人說修禪好,我有歡喜心,我有這樣堅定的意願,我願意修禪「屬耳而聽」他這個老師在講禪的時候,他這個耳朵就注意,其實耳這裡面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不能直接聽到聲音,要通過耳根發耳識,第六意識才能聽到,「屬耳而聽」就是他這個耳由第六意識的力量,注意的聽老師講,「然暗鈍故」然而他第六意識很暗鈍,就是裡面有黑暗,就是特別遲鈍遲鈍故。

   什麼叫做暗鈍呢?就是「覺慧劣故」他的智慧覺悟超過了,這個禪定是超過人的境界,一般的人都是在欲的境界,欲是人的事情,禪定是超過欲的境界,這種事情要有特別的智慧,說是你現在懂得經濟,你懂得政治懂得法,這是世間的知識,現在這個禪定是另一種高明智慧的事情,要有那種智慧,你這個智慧劣,就是很少很少的,就是聽不懂「不能領受過失」也不能領受,說我注意的,我願意學習,但是心裡面智慧不夠也有困難。

  己五-由多貪求

   「五雖有智德,然是愛行,多求利養恭敬過失」這第五個障礙,這個人智慧是夠,有智慧有這種功德,這個人有這樣的德行,然而這個人是愛行,這個行是什麼,「行」就是內心的活動叫行,說這個人他就在是屬於愛行,就歡喜五欲的境界,歡喜色聲香味觸的事情,這個心老是在這上面活動就是希求色聲香味觸令我滿意,那麼他心老是在這上面活動;「多求利養恭敬」得到一些財富了,得到一些恭敬,還不知足,還要繼續的求去迎求去,去打主意,想這辦法,想那個辦法,去發財,去希望很多人恭敬我,這樣子呢,有這樣的過失,那也不能靜坐修禪了,說這人雖然有智慧修禪也是修不來。

  己六-由無喜足

   「六、多分憂愁,難養難滿,不知喜足過失。」前面那個愛行這個人的福報大一點,他若想要去希求名聞利養他能得到。所以心裡面蠻有希望的、很快樂的去希求這些事情。現在這位多分憂愁這個人也是這種人,也是愛行人,但是他呢?求不到,所以心裡面就憂愁了,這個求不到這件事,實在「難養難滿」就是不知足的關係,其實生活也是過得去,是難養難滿,這個難養就是他自己不肯做這些自己生活的事情,需要別人來侍奉他,還要有侍者給他做這些雜事,他自己坐在那裡,這難養、難滿,不容易滿足,得到一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各式各樣可以了,但是他就是不滿足「不知喜足過失」應該知足了,這樣生活可以了,但是他感覺還不足,得到的還感覺到不足,沒得到的還要希求去,這樣子他心老是為這件事憂愁,那也不能靜坐修禪了,有這種問題。

  己七-由多事務

   「七、即由如是增上加故多諸事務過失」這是把前二個愛行的過失和憂愁的過失加起來一樣,由於他們這二種人是愛行,愛行多求利養恭敬的關係,由於多憂愁難養難滿的關係,由這樣強大煩惱的力量他就要求去,那就很多的事情要做了,那就沒有時間坐禪了,那也不能得勝三摩地了。

  己八-由捨加行

   「八、雖無此失,然有懈怠懶惰故棄捨加行過失。」說是這個人他沒有這種過失,他也不是愛行希求利養名聞恭敬的,他也不是不知喜足,憂愁難養難滿的人,他不是,沒有這些事情,然而他有什麼過失呢,「懈怠」就是心提不起勁來靜坐,這個斷惡修善的事情,精進努力修禪定的這件事情,他懶惰不肯做,人家打板了要大家去靜坐去,他不坐,他總是不去坐「棄捨加行過失」就是棄捨了修禪的行動,人家老師來請他去,他不去,那麼這當然也不能得禪定。

  己九-由他障礙

   「九、雖無此失,然有為他種種障礙生起過失。」雖然是沒有前面這個過失,然而他另外有其它種種障礙生起的過失,他有病痛也是不行,還有其它很多的問題,還有很多恐怖的事情,那也就是不能修定了。

  己十-由無堪忍

   「十、雖無此失,然有於寒熱等苦,不能堪忍過失」雖然是前面這麼多的過失他都沒有,然而他有什麼過失呢?有寒熱等苦,太冷的事情或者太熱的這等等的事情是令人苦惱的,他不能忍受,冷了一點也不行,熱了一點也不行這樣也就不能靜坐,這個困難。

  己十一-由不受教

   「十一、雖無此失,然有慢恚過故」前面你說冷一點他也不在乎,熱一點他也不在乎,他還能夠用功修行,但是這個人另外有問題「有慢恚過故」就是高慢的很、憍慢的很,你若對他稍微,好像沒有在意、特別的表示恭敬,他就憤怒,這個我慢就是心裡面高慢,他總感覺是高人一等,別人都應該對他恭敬一點,你若沒有在意、沒有做這件事他心裡就憤怒,這個慢和恚實在是一回事情,這個慢就是恚,他有這種過失,就也有問題。

   「不能領受教誨過失。」對於同行同伴的善知識也不容易相處,也不容易和得來,容易起衝突,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對於老師的教誨他不能領受,你若是教誨說他不對,他應該怎麼他就憤怒,這樣子也是一種得禪定的障礙。

  己十二-由倒思惟

   「十二、雖無此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說這個人不慢也不恚沒有這種過失,「然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然而對於師長的教導有顛倒思惟的過失,就是師長說對於世間上的這個有榮譽滿意的事情,你要知道它的過患,它令人苦惱,你應該思惟它是無常的令人苦惱,你要思惟禪定這個事情有大功德你應該這麼思惟,而他不顛倒過來,禪定是令人苦惱的坐在那邊腰疼,不一會兒腿疼,總而而之他就思惟修行的過失,思惟不修行有功德是安樂令安樂,那麼你這顛倒的思惟那也不能修行了,變成了邪知邪見了。

  己十三-由忘失念

   「十三、雖無此失,然於所受教有忘念過失」說這個人他沒有於教顛倒思惟過失,可是呢?於所受的修禪定的教誨他有忘念,忘了,他用的時候忘了怎麼樣修止,怎樣樣修觀,在文字上還可以過的去,等到盤上腿需要怎樣修止的時候,修觀的時候忘了,這樣子當然也是不行,也是不能夠得禪定,不能得三摩地。

  己十四-由相雜住

   「十四、雖無此失;然有在家出家雜住過失」沒有忘念的過失,你盤上腿他很清楚的怎麼樣修止、怎麼樣修觀,他立刻的心裡面就現前止的方法,觀的方法也現前,他就能這樣用,但是另外有一種過失,就是在家是出家「雜」在一起住的過失,這件是這樣說,不管是在家和出家,大家有同一志願都是修學聖道,那就不算雜住,因為他雖然是在家人,他穿的衣服是在家人,但是他思想是出家人一樣,他也是修學戒定慧,那他就對於出家人沒有障礙的,沒有這種作用,如果說他是在家人,穿在家的衣服,他的思想就世間上五欲的事情,大家靜坐了,他把收音機開要聽世間上雜亂的事情,那就對於出家修行的事情有障礙,他說出來的話,還是世間上五欲的事情,那也就對出家人離欲修禪定有障礙,所以這個在家和出家思想不同在一起住就有過失,我看這件事不但是在家出家,就是完全是出家人思想不同這也是有問題。所以在這裡簡單說,在家人歡喜五欲的生活的人,他和我們出家修學聖道的人不同一思想,不同一種相同的行為,在一起住那是我們障道的因緣,那也是不可以,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就應該明白,若是我們在這裡修學聖道,有在家居士來,是男居士不是女居士來,我們應該有一個說明,就是你不可以在這裡,有不隨順出家修行的事情,應該說明這一點。

  己十五-由住處障,午一-列

   「雖無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過失」這是第十五條由住處障,第十五這個障由住處有障礙分二科,第一科是列,「雖無此失」雖然沒有在家出家雜住的過失,然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的過失,有這種過失,這是列,下面指。

  午二-指

   「五失相應臥具,應知如聲聞地當說」這是列出來這五失相應臥具,你受用這個臥具有五種過失,這件事在聲聞地有說了,這裡不說。

  己十六-由邪尋思

   「十六、雖無此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有不正尋思過失。」這是第十六條雖然沒有受用五失相應臥具的過失,然於遠離處不守護諸根故「遠離處」就是遠離世間五欲的地方,在深山寂靜住,那麼就是遠離處,那要是不遠離在城市裡邊和社會雜亂的境界,在那個時候你不守護諸根,當然也是有問題,這裡面的意思是說,你在和社會上塵勞的境界在一起,守護諸根,這當然是很好;如果是遠離了社會塵勞的事情,你在寂靜處的時候不守護諸根,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諸根,你不守護,怎麼叫做保護呢?怎麼叫做不保護呢?就是保護你的眼從眼根上保護它,不要有貪瞋痴的煩惱,耳根鼻舌身意,你保護你的六根,就不要有貪瞋痴的煩惱現起叫做保護,但這個貪瞋痴的煩惱怎麼會生起來呢?「不正尋思」你不如理作意,貪瞋痴才會現起,你若如理作意貪瞋痴就不活動,現在是說這個人這個修行人,他在寂靜處住的時候,他心裡面還是不如理作意,還思惟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雜染的事情,那就是還是這樣子,還是染污的這樣子,那也不能得禪定了,不能得三摩地的。

  己十七-由身沈重

   「十七、雖無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無所堪能過失」這第十七,雖然這個人在寂靜處守護諸根,他心裡面不胡思亂想,不想這些雜亂污染的事情,「然由食不平等」然由他吃東西,吃這種東西對於你的地水火風,你的身體裡邊不相應,四大調和叫做平等。

   這個平等是什麼意思?就是你的生理組織吃了這個飲食,感覺到很調和,很健康沒有病痛,這就叫做平等。但是你吃的飲食令你不平等,教你多貪心,你吃的東西令你貪心,就會貪欲心容易生起,若你吃了這種東西令你的瞋心容易生起,這就有問題了,一吃東西,所以修行的事情,唉呀!真是不容易,就你吃的東西你還要注意。

   「有身沈重無所堪能過失」就是身沈重、心沈重,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沈重就是使令你不靈活、不靈便「無所堪能」你不能去靜坐,你不能修奢摩他的止,修毘缽舍那的觀,這是困難,這個飲食你也要注意,這件事說是有人懂得這件事,那當然是最好,但是我們若沒有人懂得這件事,就是你要自己注意,自己注意你修禪定的時候,你每天吃東西做記錄,我今天吃咖哩了,或者吃什麼辣椒或者是什麼今天吃白菜,你就完全做記錄,然後這一天生理的反應也做記錄,你天天做記錄,久了你就知道,我對於香蕉不對,我若吃香蕉就是不對勁,我要吃橙子就不可以,我要吃辣椒也不可以,你長久就知道,但是你不可以,我可以,你吃辣椒不行,我吃可以,人與人不一樣的,但是你長期的這樣子作記錄就知道,所以這個「食不平等故,有身沈重、無所堪能過失」,這個事情也要注意。

   這些事情實在明白點說,是為我們鈍根人說的,我們鈍根人善根不是太有力量,根鈍的人,根性利的人他沒有這件事。

  己十八-由多睡眠。

   「十八、雖無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過失。」前面這個沒有那些問題,「然性多睡眠」然而這個人的心性,這個人他的性格多睡覺,睡覺睡太多「有多睡眠隨煩惱現行的過失」這個睡眠是一種煩惱,但是不是根本煩惱,是根本煩惱的一類,當然比根本煩惱輕一點,所以叫做隨煩惱,它是由根本的貪瞋痴的煩惱順生出來的,衍生出來的,這個煩惱雖然不是根本煩惱,也能障礙你修行的,令你不得禪定,不得定有這種過失。

  己十九-由不樂止

   「十九、雖無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於內心寂止遠離中有不欣樂過失。」這是第十九條,「雖無此」雖沒有多睡眠的過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然而他以前沒有修過奢摩他,這一類的善法,奢摩他是止,沒有修止的這種經驗,以前沒有修過,那麼「於內心寂止遠離中」這個修止在內心裡面寂止,寂者滅也,滅除一切雜亂的掉舉,散亂使令心裡面寂靜下來,寂靜住叫止,內心寂靜住遠離一切浮動,遠離一切散亂,遠離一切掉舉中「有不欣樂故」心裡不歡喜,心裡要寂靜住的時候,心裡不歡喜,心裡面想東想西,心裡歡喜這樣,那也就不能得禪定了,也不行。

  己二十-由不樂觀

   「二十、雖無此失,然先不修行毘缽舍那品故」然而這個人他以前沒有修行過毘缽舍那品,就是觀,沒有修觀故,以前沒有修過。「於增上慧法毘缽舍那如實觀中,有不欣樂過失」這個增上慧就是毘缽舍那,毘缽舍那是什麼?就是如實觀,就是修不淨觀、修無我觀、修無常觀,這都是如其真實去觀察,這樣觀察中有不歡喜,他只歡喜寂靜住,就不歡喜修觀、修無我觀、修無常觀,這都不歡喜,不歡喜修不淨觀,你若不歡喜也不能得禪定,你也不能得定,只修止還是不行,還要修觀,你不歡喜就不能得禪定。你只歡喜修觀,不歡喜修止也不可以,也要修止也要修觀,修觀也要修止才可以。

  辰二-總結

   「如是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之所對治。」前面是別列二十種障礙,這下面第二科總結,「如是二十種」前面列出來這二十種法「是奢摩他毘缽舍那品」奢摩他品、毘缽舍那品「證得心一境性」就是這一支,修奢摩他,修毘缽舍那就能成就心一境性,心住一境、明靜不動,得了三摩地「之所對治」你若想要成就這個功德,你要滅除這二十種障礙才可以,這是總結,那麼這是列過失,列二十種過失這一科說完了。

  卯二、顯障因

()

 辰一、標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這底下第二科,顯障因,前面是列出二十種過失,然後顯障因,「顯障因」啊,這句話呢?就是顯示二十種障的因由,為什麼有這二十種障的因由,就是這個《披尋記》科判的名稱,這個義是應該說,前面二十種障是廣說的,這底下是略說,應該有這樣意思,它這上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又此二十種所對治法,略由四相,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這個二十種所對治法是廣說,略說呢?就是四相,四個相貌「於所生起三摩地中堪能為障」就是對你所生起的三摩地能作障礙,叫你不生起三摩地,這是啊!

  辰二、徵

  「何等為四?」這是徵,這是問。

  辰三、列

   「一、於三摩地方便不善巧故」這是第三,是列,是列出來這四相,第一個是於三摩地的方便啊,就是修三摩地的方法啊,不善巧故,你沒有智慧通達它,善巧就是智慧,你沒有善巧的智慧明白三摩地的修習方法,那也就是不能得三摩地。

   「二、於一切修定方便全無加行故」第二個呢?你這個人啊!是通達了修三摩地的方法,怎麼修,你完全明白了,但是你對於修定的方便呢?「全無加行」沒有採取行動,你沒有去做,沒有這樣修,那也是不能夠得三摩地。

   「三、顛倒加行故」第三個障礙呢?「顛倒加行」錯誤的加行,他也採取行動,但是那是錯誤,應該修止的時候啊!他修觀,修觀的時候啊!他修止,應該靜坐修行,他偏要各處跑,總而言之,是錯誤的行動,那就不能夠得三摩地。

   「四、加行慢緩故」這個「慢」啊!和怠慢的慢是通用,是「加行慢緩故」說這個人啊!沒有顛倒加行,沒有,他是正式地能靜坐,但是他慢緩、怠慢,你要一天修八個鐘頭、十個鐘頭啊!你這樣一直地用功還有點希望,他偏一天就坐半小時,就坐一小時,這樣子也是不能,那你也不能夠得禪定,也不行,這是到這個…這四個說完了。

  丑二、成能治

()

 寅一、例相違

   「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前面是舉所治、所治的,現在這裏成立能對治,說出這障礙的情況啊!有二十種,或說有四種,這下邊呢?這個能對治障礙的方法,分兩科,第一科例相違,就按照前邊那個障,作比例,相違的就是能對治的了「此三摩地所對治法有二十種白法對治」前面這二十種,是障礙你得三摩地的有二十種,現在嘛,有二十種白法,清淨的,能滅除那二十種所障礙的方法「與此相違」就是與前面那二十種啊,所列的障礙是相違的,「應知其相」那就是能滅除障礙的相貌,你照那二十種相違來說,是第一個「有不樂斷同梵行者為伴過先」那麼沒有這種伴,那就是沒有這個障礙了。

   「二伴雖有德,然能宣說修定方便,師有過失,謂顛倒說修定方便」無,這老師,不是這樣的,那麼這就是把這個障礙滅掉了,下面都是,按照那相違的情形,就可以知道滅除的方法了。

  寅二、辨能得

()

 卯一住心

   「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疾疾能得正住其心」前面是例相違,現在第二科,辨能得說明能得定的方法,分兩科,第一科住心,能得到住心的,就是能得定。「由此能斷所對治法,多所作故」因為你這個人啊,能斷所對治法,你能修這個滅除障礙的方法,「多所作故」你是多而又多的努力的啊!修這個滅除障礙的方法,你對於滅障的方法,很努力的去修學,是「疾疾能得正住其心」那你就會很快的,這個「疾」啊,古代的,就是“疾病”的疾啊!實在就是“急速”那個急是通用,是很快很快的啊!就能令你「正住其心」就得定了。就能夠明靜而住啊,就得到定了,很快的就得定了。「證三摩地」就成就了這三摩地了,就得定了,這個得定這件事,比世間的榮華富貴有價值的,比那有價值。

  卯二、位攝

   可是「又得此三摩地,當是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未至位所攝。」這是第二科位攝,得的這個住心啊!安住其心,住心不動,這個不動,這個定啊!是在什麼程度的定呢?說出來它這個位,就是它在什麼階段,因為定有欲界定,還有未到地定,還有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有很多,這麼多,不同的定,現在說「疾疾能得正住其心,證三摩地」這三摩地是什麼呢?這上說「又得此三摩地當知即是得初靜慮近分定」就是你要知道啊!就是得到初靜慮、初靜慮就是色界初禪,這個正住其心啊!是色界初禪的近分定,是靠近色界初禪,就是接近色界初禪了,但是它還不是色界初禪,但是它可以超欲界定了,這個境界超過了欲界定,但是還沒有到色界初禪,可是接近色界初禪了,這個時候,這個定這個定叫作未至定,就是沒有到色界定,可是超過欲界定了,是屬於這一類的定,就是未到地定,指這個說的。

  子二、明普攝義

  又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當知唯有此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及得三摩地隨順法,廣聖教義」這是第二科明普攝義,前邊啊,這個三摩地這一大科裏分兩科,第一科辨障治法,這一大科講完了,辨障治這裏邊,現在明白啊,辨障和辨治障,這兩件事,什麼是障,什麼是能對治障的,辨這兩件事說完了,下面是第二科,明普攝義,普攝義這句話,「又此得三摩地相違法」又這裏啊!說的,你得三摩地的相違法,障礙你得三摩地的相違法,就是二十種障,「及得三摩地隨順法」。你修這種法是隨順你得三摩地的,不障礙你的,還能成就你得三摩地的,這也是二十種。

   「廣聖教義」就是在廣大的佛教裏邊啊,所說的這個三摩地的障法,和隨順得三摩地的法裏邊,「當知唯有此二十種」廣大的佛教裏邊啊!說了很多的這些障礙,得禪定的法和隨順得禪定的法,就是這二十種,就這麼多,除此更無若過,若增」除了上面說的呢?就沒有再超過的或是減少的,沒這件事若過…或者是再增多,或者是減少沒有這個事情。

   「由此因緣,依出世間一切種清淨,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已善宣說,已善開示。」這樣說呢?前面這二十種障,和二十種能對治法啊!在一切佛教裏邊就是這麼多了,這普攝,普偏的都收攝在裏邊了,說「由此因緣」啊!由於前面說的這個…這個說障說治,「依出世間一切種清淨」這個是啊!依於出世間的,一共有三種啊!現在是初一種,出世間的一切種清淨,「於此正法補特伽羅得三摩地」啊,對於這個佛法中,正法就是佛法,這個佛法中的這個佛教徒這個人啊!他有這種崇高的意願,想要得三摩地,這件事,「已善宣說」已經很好的,給你宣說出來了,「已善開示」也很善巧的開示完了,這個宣說和開示怎麼講呢?這個「宣說」啊呀是因為你請問,怎麼能得三摩地?他回答你,叫做宣說,怎麼叫做「開示」呢?就是啊!宣說是宣說了,你還有疑問?他能解釋你的疑問,疑問又生疑問,也能令你出離,能輾轉的啊生出來的疑惑,都能夠除滅,那就叫做「開示」開示是這樣意思,這個得三摩地啊,這一科說完了,今天就講到這裏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