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云寺佛学院妙境长老用两年多时间详细讲解了《瑜伽師地論》,今后我们将陆续发布根据录音整理的文稿。


卷二十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四

瑜伽師地論讲解

 ◎妙境长老

 卷二十 修所成地

Tape234 Tape235 Tape236 Tape237 Tape238 Tape239
Tape240 Tape241 Tape242 Tape243 Tape244 Tape245

 這個五因的第五因所攝分二科,第一科-舉三相,再分二科,第一科是-初二加行方便相

  前天說過,那二個相貌,第一個是學習經論,通達無我義。第二個是依止善知識,一個是鄔波柁耶,一個是阿遮利耶,一個是依止人,一個是依止法,這是兩種加行方便,這是入聖諦的二種方便,三相,這是有二相了。

   第二科後一正加行相,前面是方便,這個第三相是,正加行相是最重要的加行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通一切。

  亥二-後一正加行相(二)天一-通一切

  又正加行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第三方便

   「又正加行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第三方便」這個前面二個加行方便,那是方便的加行,現在這個「正」是最重要的加行。這個加行這個努力的這個法門還是你內心的作意思惟,當知是名第三方便,這是第三個方便加行的相貌。

  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

   「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正加行」這裡說的這個正加行,思惟是正加行,和前面二個加行不同,這個科的題目是通一切,這個修行的這一件事從初發心開始一直到最後成功得聖道了你都要需要有這樣的加行,都需要有這樣的作意思惟,是通於一切,通於凡聖。

  天二-簡今義(三)地一-標

  此中義者,謂尸羅淨所有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

   「此中義者,謂尸羅淨所有作意」這第二科簡今義,簡別現在這個第五因裡面所攝的加行,它究竟是說什麼呢?

   分三科,第一科是標,這裡面說正加行謂尸羅淨就是你要持戒清淨,這個加行,你初發心來到佛法,你就要受戒,到最後得到阿羅漢果你還是要持戒清淨,這持戒清淨這件事就是你內心的事情,你內心有清淨的作意,你就能持戒清淨,這還是作意,名正加行作意思惟,這裡說的就是持戒清淨,那麼放在一起說,你出家拜一個鄔波柁耶,拜一個阿闍黎,然後依止這二位師父學習經論,學習經論的無我義,同時你要受戒,要持戒清淨,這個合起來叫做三相,這前面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

  地二-釋

  彼自思惟尸羅清淨故

   「彼自思惟尸羅清淨故」說那個初發心的人,他把世間的五欲放下了,來到佛法裡邊來,他能夠自己依據尸羅清淨,去思惟去,這思惟他自己在想我要持戒清淨故。

  無悔惱;無悔惱故,便生歡喜;

   「無悔惱」我就不會後悔不會有煩惱,這表示你若犯戒你就會後悔你心裡面就苦惱。現在我若持戒清淨,無悔惱,心裡面不後悔沒有苦惱,心情便生歡喜

  我若持戒清淨,心裡面就不會後悔,而且有歡喜心

  廣說乃至心入正定

   「廣說乃至心入正定」心裡生了歡喜以後,修習靜坐的時候就容易得輕安樂,你容易得欲界定得未到地定乃至到色界四禪,乃至心入正定,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是結。

  地三-結

  是故宣說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心住方便

   「是故宣說此正加行作意思惟名心住方便」所以佛就對我們說,開示我們這個持戒清淨,這個正加行作意思惟是心住的方便心住者定也是得定的一個前方便,你若持戒呢你就會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三業清淨,心性柔和,他就容易得定,你若不持戒的時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候就放逸,就會放逸,有貪瞋痴的活動,你一放縱呢,你靜坐的時候這掉舉的事情就多,散亂的事情就多,你很難得定,所以,你若能夠持戒清淨,是心住的方便。

  戍二-結安住

  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

   「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這第二科結安住,戍二結安住,現在是善安住這一科,說這麼多的事情,現在是結束「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就是前面有這麼的方便,你就心裡面容易安住下來,你就心就容易安住下來。

   這個第五因,這個酉五第五因所攝分二科,第一科,舉三相,現在第二科是結安住,這是第五因這一科的「由如是方便故心速安住」。

  未三-總結

  彼於爾時,由此五因二十種相攝持其心

   「彼於爾時,由此五因二十種相」這是未三,就是第三科總結,就是善安住這一科裡邊分三科,第一科,列標,第二科廣釋,第三科就是總結,「彼於爾時」就是那個發心的人那個時候,由此五個因,裡面有二十種相貌。「攝持其心」這二十種相貌總而言之就是約束自己的內心,約束自己內心的結果。

  於愛盡寂滅涅槃界中,令善安住無復退轉

   「於愛盡寂滅涅槃界中,令善安住」就是對於這個愛著心淨了,就證入列寂滅涅槃界裡邊去這愛著心若淨了也就是欲界的愛,色界無色界的愛淨了,這個寂滅涅槃的境界就出現了,所以你心裡面很快樂的安住在那裡面「無復退轉」不會再退下來了。

  心無驚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

   「心無驚怖」你內心也不會再有恐怖,「謂我我今者何所在耶」這句話就是恐怖的相貌,我現在在什麼地方,恐怕我沒有了,那就是恐怖,現在沒有這種恐怖。

  當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

   「當於如是心安住時,應知已名入諦現觀」你應該知道這樣心安住的時候,你就已經入諦現觀了,這個諦現觀的境界,這個就是得初果的境界,初果現前的時候是分證涅槃的境界

  辰二-結

  如是名入聖諦現觀

   「如是名入聖諦現觀」這是第二科是結,入聖諦現觀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解釋,這個解釋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入現觀,辨入現觀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第二科就是結,就完了,這一科結束了,這個《披尋記》的文不用念了。

  卯二-明普攝義

  又此聖諦現觀義,廣說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心安住相,亦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此聖諦現觀義,廣說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心安住相,亦二十種,除此更無若過若增。」這是第二科,明普攝義,就是這個入聖諦現觀分二科,第一科徵,第二科釋,第二釋裡面有二科,第一科是辨入現觀,現在第二科名普攝義,又此聖諦現觀裡面的道理廣說這麼多,其實就是說一個善修治,一個善安住,這二科,這二大科「廣說應知謂心厭患相,有二十種」就是那個善修治,這個心安住相亦二十種就是善安住。「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就是這麼多了。這是第一科,修所成地這個入聖諦現觀,一共…是這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第一科是世間一切種清淨講完了,出世間一切種清淨前後一共是分五大科,第一科是入聖諦現觀這一科講完了。

   現在就是第二科入現觀己離諸障礙,就是這一科;這一科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徵。

  丑一-入現觀已離諸障礙(二)寅一-徵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入聖諦現觀已,你得了,初得無生法忍,初得到須陀洹果以後還有佷多問題,這個問題還要解決的,這裡面說離諸障礙,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辨離障礙,分二科第一科是辨,又分二科,第一科是障礙,他要離障礙,什麼障礙呢?先標出來。

  午一-標,午二-列,午三-釋

  當知此障略有二種,一行處障,一住處障,行處障者

   「當知此障略有二種」這標出來數目,下面第二科就是列出來,什麼障礙呢?一個行處障,第二個就是住處有障礙,這二種障礙,這是列出來下面第三科解釋,解釋裡邊第一科,先解釋行處障,分二科,第一科是列、分七科第一科是數與眾會。

  酉一-數與眾會

  謂如聖弟子,或與眾同居,隨其生起僧所作事

   「謂如聖弟子,或與眾同居」這地方說出來事實的情形,說這個人已經得了初果了,這個聖人「或與眾同居」假設他不是自己住茅蓬,他和大眾裡同住,「隨其生起僧所作事」,你在大眾僧裡面住的話,這個大眾僧有很多出家人,不是一個二個三個,而是三個四個乃至到百千這麼多人住,大家在一起住他就是有事情,僧所作事,這大眾僧就是有事情要做,大眾僧作事呢,就是常常的要作羯磨,就是這麼一回事,一有事情就要作羯磨,一做羯磨的時候,你在這裡住,你不可以不參加,你若不參加你就得與欲,你若不與欲的話,這個羯磨就不成就,就有這個問題,所以你要參加呢

  棄捨善品,數與眾會

   「棄捨善品」你這時候正在靜坐要修止觀了,但是你現在又為了參加大眾僧作羯磨你就不能靜坐,棄捨善品,棄捨了,而大眾僧的事情人愈多事情愈多。「數與眾會」一次又一次的大家老是常常要開會,用現在的話說呢,就是開會,用我們出家人的話來說就是作羯磨,就是這麼回事,你不參加的話,我剛才說了,就是要與欲,不與欲就非法了。

   這個事情,你讀這個律,你若想知道佛在世的時候,大眾僧的事情,一個是讀《阿含經》一個是讀《廣律》就會知道很多事情,那上面說到比如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他們領著五百個比丘,迦葉尊者領著五百比丘,大阿羅漢都是領著很多徒弟,來教導他們修行。

   你初開始你沒入聖道的時候,你非要依止大眾不可,一定不可以離開師父,當然我說這個師父就是要夠資格的,他真是能教你修學聖道的這種人,你不可以離開他,你離開他,你就自己沒有能力修學聖道,所以叫依止師,就是要依靠他的。你說大眾僧的事情多我遠離大眾僧,我不在大眾僧裡住,我自己單獨住,你單獨住你沒那個資格,你就是要靠大眾僧,你才能夠對付,可以持戒清淨,你要自己單獨的來,你靠不住。

   所以這個事情就是這樣子,在大眾僧裡面依靠大眾僧來長養你的聖胎,長養你的善根,而大家都是初發心,在一起事情就是多,就是這麼一回事,你若離開他還不行,你在這裡就是有很多事,有很多事你就是得要這樣子,你就在這個境界裡邊慢慢的慢慢的栽培,你才可以的。

  但是在修行的立場來說,這地方就是有問題,這叫做行處障。你這修行這地方,還是對你有一點障礙,但是現在是說不是說你剛開始發心,這是說已經得初果的人,數與眾會,還是有點問題這是第一件事。

  酉二-愛重飲食

  或復安住常乞食法,而愛重飲食

   第二「或復安住常乞食法,而愛重飲食」這是第二個問題,或是已入聖諦現觀的這個人,他安住常乞食法,他一定要托缽常常乞食去,但而愛重飲食,但是自己本身有一點對飲食很持別的注意,我一定歡喜吃花生,我歡喜吃蕃茄,我就是歡喜某一種飲食要這樣子才行,但是你要乞食那怎麼辦呢,人家給你什麼就是什麼,所以這裡面也有問題。

  酉三-好樂營為

  或兼二處,好樂營為衣缽等事

   「或兼二處,好樂營為衣缽等事」這是第三個問題,這個人歡喜做衣服,前面是對於飲食有問題,現在這個人對衣服,歡喜做好衣服穿歡喜做衣服歡喜缽,或者歡喜給別人給你做一個缽,給你衣服,就是這些事情,這些事情我們律上說「我聽說這個居士要給我做衣服,聽說那個居士也要給我做衣服,於是我就到那居士家,你們二位居士合起來給我做個好衣服」律上有說這件事,那這就是有問題了,這是舉這麼一個例就是歡喜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這也是一個障道的因緣。「或兼二處」這個兼二處就是一個住處和行處,這件事屬於這二處,不但是一個行處。

  酉四-好樂談話

  或為讀誦經典,而好樂談話

   「或為讀誦經典,而好樂談話」或者這個修行人他的內心他的理智上歡喜讀誦經典,讀誦經典的時候,經典裡面有聖道義,從這裡面能得智慧,歡喜讀誦經典,但是他的情感上好樂談話,歡喜和人家講話串寮,到那個寮房和那個法師談談話,同那個法師談談話,就是這樣子,好樂談話這就有問題,言多語失就出了煩惱了,就有問題了,而且你和他談話,他還要用功你不就打他閑岔了。

  酉五-樂著睡眠

  或居夜分,而樂著睡眠

   「或居夜分,而樂著睡眠」這是第五件事,或者這時候在夜間的時候,夜間的時候,就是分四段時間就是中夜你可以睡眠,其它的時間你還是要用功的,但是他歡喜睡覺。

  酉六-樂染言論

  或居晝分,樂王賊等雜染言論

   「或居晝分,樂王賊等雜染言論」這是第六件事,這是白天的時候,白天的時候歡喜雜染的言論,就是談這個王論,這個政治的情況怎麼怎麼回事,賊論賊盜怎麼怎麼回事情,這些雜染的言論,不清淨的言論,你一談到政治的事情,心就容易貪瞋痴就會出來,這就是雜染的言論。

  酉七-不樂遠離 戊一-標

  或於是處有親戚交遊談謔等住,而於是處不樂遠離

   「或於是處有親戚交遊談謔等住,而於是處不樂遠離」這是第七樣,第七科分二科,第一科是標,或者在這個地方住的時候,這個地方有自己的親戚或者他的父母或者他的舅舅或者他的姊妹兄弟人很多了,那麼「交遊」常常來住,我到你那去,你到我這去,今天到哥哥家去,後天到妹妹家去,這是交遊。「談謔等住」大家談起話來就是好說笑話,「謔」就是說笑話,戲笑的事情,就是在這個範圍內裡面住,「而於是處不樂遠離」在這樣的這種交遊談謔等的境界裡邊住,而不歡喜,不知道這是有問題,或者知道有問題,但是不願意改變,不願意遠離,這是標,底下解釋。

  戊二-釋

  或於是處有親戚交遊談謔等住,而於是處不樂遠離。

   「或於是處有親戚交遊談謔等住,而於是處不樂遠離」這是說什麼意思呢,「長夜數習」時間久了你習慣了和親友在一起談話這個事情就變成了習慣了,這習慣上有一種力量,這力量忽然間改變不行就不舒服,天天見見面談談話,這心情好一點,忽然間我不見面,不見面自己心裡不舒服,有這種壓力。

  或復樂與第二共住。

  「或復樂與第二共住」或者這個人有一種情形,自己不能單獨住,一定要有第二個人以上的人和他同住,和第二個人同住,這樣子,這也是問題。

  申二-結

  諸如是等名行處障。

   「諸如是等名行處障」這是第二科結,前面這麼一共是七種障,這叫做行處障,大家共同在這修行但是有這些問題。

  未二-住處障(二)申一-釋(二)酉一-住名

  住處障者:謂處空閑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總名為住。

   「住處障者:謂處空閑修奢摩他」這是第二科住處障,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住名,什麼叫做住呢?說「住處障者:謂處空閑」你在一個空閑的地方,這地方沒有喧鬧這些事情,很閑靜的地方,你在那修奢摩他,修毘缽舍那觀,這時候總名為住,這就叫做住,就是在修行的地方在這地方修行就叫做住。

  酉二-障義(三),戊一-標

  依奢摩他毘缽舍那,當知復有四種障礙

   「依奢摩他毘缽舍那,當知復有四種障礙」前面是解釋住名,現在是解釋障義,分三科,第一科是標,依奢摩他毘缽舍那你應該知道有四種障礙,這是標出來障礙的數目。下邊第二科是列出來這四種障礙。

  戊二-列

  一、毘缽舍那支不隨順性。

   「一、毘缽舍那支不隨順性」不隨順你修奢摩他的,本來是二個部份,這個修行就是一個止一個觀,當然基礎是戒,在戒的基礎上修奢摩他,修毘缽舍那,現在這個毘缽舍那這一支就是這一部份不隨順性不隨順你修毘缽舍那,這是一種障礙。

  二、奢摩他支不隨順性,三、彼具品念不隨順性。

   「二、奢摩他支不隨順性」也不隨順你修寂靜修止有障礙,第「三彼品念不隨順性」修毘缽舍那也好,修奢摩他也好,都要有念心所,你怎麼樣修毘缽舍那的觀要銘記不忘,顯現在心裡面。修奢摩他也是要有一個方法,那個方法也要顯現出來,那就叫做念,但是現在這二品的念不隨順性,不隨順你這個念,這是個障礙。

  四、處所不隨順性

   第四個處所不隨順性,居住這地方也不隨順你修奢摩他,毘缽舍那的,這是個障礙,這是把這四種障礙列出來名字,下面第三科一一的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毘缽舍那支不隨順性,解釋這一個。

  亥一─毘缽舍那支不隨順性

  若謂己聰明,而生高舉

   「若謂己聰明,而生高舉」若是這個修行人他感覺我自己很聰明,這個眼也很明,耳聰目明,實在是第六意識有智慧「而生高舉」自己就高慢起來我還用聽你講,我自己就能明白,我讀讀書就能明白。

  不從他聞,順觀正法,是名毘缽舍那支不隨順性

   「不從他聞,順觀正法」不從別的人去聽「順觀的正法」別的人去講毘缽舍那的這些事情他不去聽「是名毘缽舍那支不隨順性」你不聽人講你自己修毘缽舍那的時候有困難,就有困難,當然這是指講毘缽舍那的人要有點修行的人,因為他有實際經驗,他講的毘缽舍那就是不一樣

  亥二-奢摩他支不隨順性

  若不安靜身語意行,躁動輕舉,數犯尸羅生憂悔等,乃至不得心善安住,當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隨順性。

   「若不安靜身語意行,躁動輕舉,數犯尸羅生憂悔等,乃至不得心善安住,當知是名奢摩他支不隨順性。」現在是解釋第二科「若不安靜身語意行」說是這個人他「身」也歡喜動,「語」也是歡喜說話,「意」心裡面也在動,說「躁動輕舉」這個躁動,「躁」也是動,就是容易同人諍論,這個躁動,「輕舉」就是輕率不慎重,就是這種境界,「數犯尸羅」數數的犯戒就是這種事情,說犯了戒以後呢,還生憂悔,這心就不容易寂靜了,「乃至不得心善安住」你這樣的情形的話呢,你就不容易得定,乃至不得心善安住,當知是名奢摩他支的不隨順性,就是奢摩他支也有障礙。

  亥三-彼具品念不隨順性

  若有忘念增上力故,於沈掉等諸隨煩惱心不遮護;當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隨順性。

   「若有忘念增上力故,於沈掉等諸隨煩惱心不遮護;當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隨順性」這是第三個怎麼叫做彼俱品念不隨順性呢,「若有忘念」說這個人記憶力不好記不住都忘了,這個忘還是很有力量的,你若是說我不用功修行的時候,講奢摩他的時候講的很清楚,講毘缽舍那的時候講的很清楚,靜坐的時候應該怎麼修奢摩他忘了,應該怎麼修毘缽舍那忘了,這個忘念有這個力量。

   「於沈掉等諸隨煩惱」下面解釋忘念增上力的相貌「於沈掉等」這是靜坐的時候昏沈了,就是沈沒了,昏沈了,「掉」心裡面不是昏沈而是掉舉,心裡面想過去的什麼什麼事情,可意的事情一直在思惟,這個沈掉都屬於隨煩惱,根本煩惱「心不遮護」你講修奢摩他的止,修毘缽舍那的觀,現在昏沈掉舉的時候,你若記憶力要好的時候,就有奢摩他的方法來對付掉舉,奢摩他有力量能對付這個掉舉毘缽舍那有力量能對付這個昏沈的,但是到那時候就忘了,掉舉就掉舉,昏沈就昏沈,他不用它來對治它,「不遮護」這個遮就是消除出去昏沈和掉舉,他不消除出去,不保護這個奢摩他,不保護毘缽舍那,不保護,一昏沈的時候呢,止也不能止了,觀也不能觀了,掉舉的時候,也是不能止也是不能觀了,就是不保護止觀了,當知是名彼俱品念不隨順性,就是這麼回事,這地方說是忘念,就是你靜坐的時候昏沈了,掉舉來了,你用止觀來對付他嗎,他就是不對治它,這叫做「忘念增上力」

  亥四-處所不隨順性,天一-標

  若有習近五失相應諸坐臥具,當知是名處所不隨順性

   「若有習近五失相應諸坐臥具」這是第四,處所的不隨順性,這個處所不隨順你修止觀的,這是一個障礙,前面這個行處障有七種,這個住處障有四種,加起來十一種,那麼處所不隨順性,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若有習近五失相應諸坐臥具,當知是名處所不隨順性」假設你這個人「習近」就是常常的接近,有五種過失相應諸坐臥具,你同這五種過失的諸坐臥具,常常的接近;「當知是名處所不隨順性」這個處所就不隨順修止觀的,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列出來,這五種過失的地方。

  天二-列

  或於晝分多諸諠逸

   「或於晝分多諸諠逸」這是在白天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是憒鬧,很多的聲音,很多人來來去去,跑來跑去,這種事情,這個地方聲音太多,你修止觀有困難。

  於夜分中多蚊虻等眾苦所觸

   「於夜分中多蚊虻等眾苦所觸」在夜間的時候有很多蚊蟲,虻也和蚊蟲差不多,眾苦所觸,很多蚊子小蟲子來咬你,便令你心裡止也止不住,也不能修觀了,這樣的地方也是不好。

  又多怖畏,多諸災癘

   「又多怖畏,多諸災癘」這個地方有很多恐怖的事情,有老虎,有獅子,有狼,在這地方你在這地方修止觀可以呀,不行,又多怖畏「多諸災癘」這地方有災害有災難使令你要多病痛,這樣地方也不可以住。

  眾具匱乏,不可愛樂

   「眾具匱乏」這個具就是生活所需的這些東西,飲食、衣服,這些臥具這些,缺少,這個地方你要去求衣食,因為自己不生產,你就是要去托缽乞食,但是這地方很難求到這些生活所需,這地方也不可愛樂,也不可以在這住的。

  惡友攝持,無諸善友

   「惡友攝持,無諸善友」說在這地方住有惡友,有惡知識威脅你,搗亂,你靜坐他來鬧你,或者他威脅你怎麼怎麼地,那這地方你怎麼能修行呢?「無諸善友」沒有善知識來教授你,怎麼修止怎麼修觀這些事情沒有,沒有善知識來幫助你的止觀的明靜,這個地方修行也是困難的,這前後這一共是五個地方,晝分多諸諠逸一個地方,夜分多諸蚊虻這一個地方,又多怖畏多諸災癘這是一個地方,眾具匱乏不可愛樂一個地方,惡友攝持無諸善友一個地方,一共是五個地方,這地方開始結。

  申二-結

  諸如是等名住處障

   「諸如是等名住處障」這是住處有障礙不隨順你修止觀的,現在是第一,下面是第二科是遠離,前面說這個障礙有二種,說完了,現在說遠離這二種障礙怎麼辦呢,分四科,第一科是標。

  巳二-遠離(四)午一-標

  又此二障,當知總有二種因緣能為遠離

   「又此二障,當知總有二種因緣能為遠離」這二種障礙有二種因緣可以遠離這二種障礙,前面是標,這下面是列,列出來那二種因緣呢

  午二-列

  一、多諸定樂,二、多諸思擇

   「一、多諸定樂」如果你多諸定樂的時候就沒有這些障礙了,「二、多諸思擇」,多諸智慧,智慧高了呢,也沒有這些障礙,這是列出來,下面解釋,解釋這二種因緣,分二科,第一科,多諸定樂,先解釋這個多諸定樂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午三-釋(二)未一-多諸定樂(三)

  多諸定樂應知略有六種

   「多諸定樂應知略有六種」這有六種不同,這是標,下面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修止舉捨

  申二-釋(二)酉一-修止舉捨

  謂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圓滿,未得自在

   「謂若有已得三摩地而未圓滿」假設你這個人,得到了三摩地,得到了未到地定,而未圓滿,但是你還沒能夠圓滿色界四禪,四禪你沒得「未得自在」或者說是你已經得到色界四禪,但是還不自在,這樣的情形,你有這種情形。

  彼應修習止舉捨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

   「彼應修習止舉捨三種善巧」那你就應該修止,這時候應該修止,這時候應該修舉,這時候應該修捨,修這三種善巧的方便,這樣修了以後,由此發生多諸定樂,就這樣子你就會發生很多的禪定的快樂,就是由未到地定得到四禪得到三摩地自在,這樣子的定樂,修止舉捨的三個方法,令你這個禪定進步了,就會有很多的快樂。

  酉二、修入住出

  若有於三摩地,已得圓滿,亦得自在。

   「若有於三摩地,已得圓滿,亦得自在」這是第二科,修入住出,一共有六種,現在呢…修止舉捨,這三種,現在又說修入住出,「若有於三摩地,已得圓滿」已經得了色界四禪,亦得三摩地自在了,得了神通了。

  彼應修習入、住、出定,三種善巧。由此發生多諸定樂。

   「彼應修習入、住、出定,三種善巧」你還是應該啊!常常入定,住定、出定,這三種善巧方便,如果你不常這樣作,你的禪定會退,退了,這神通就沒有了,那定樂也沒有了啊!所以你要常常地…,你就成功了啊!你還要常常練習,所以這個<成實論>上說啊,有好多阿羅漢,把神通都退了,退這個問題,「由此發生多諸定樂」你,你已經得了三摩地自在,你還能常常修習入、住、出的話呢?你就會啊!多諸定樂,你,你成功了,就不失掉,心情快樂,這是啊說這個定樂,定樂的成就是這樣子,現在下邊第二科是多諸思擇,分兩科,第一科是徵。

  未二、多諸思擇(二)申一、徵

  云何名為多諸思擇?

   「云何名為多諸思擇」呢?這是徵,下邊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出體性,什麼叫思擇

  申二、釋(三)酉一、出體性。

  謂勝善慧,名為思擇。

   「謂勝善慧,名為思擇」就是有殊勝啊!妙好的智慧,叫做思擇,就是思惟觀察有什麼事情的時候,你不要立刻衝動,你心靜下來,去思惟思惟這件事應該怎麼做,對我有利,對他有損;是對他有利,對我有損;是對大家都有損害;對大家都有利益,各方面都想一想,你智慧就出來了,這出來了,就知道怎麼處理,這就叫做有智慧,這叫做有智慧,你不要立刻就衝動,這是說這個勝善慧,當然啊,你要從學習了佛法以後,你還要多用心思惟。你學習是學習了,但是你心裏面不思惟啊!還不行,你用不上,經律論裏面的妙智慧用不上,你要多思惟,多靜坐多思惟呢?你能用得上,這是出這個思擇體性,下邊第二科明思擇,再解釋這個「思擇」的相貌,分兩科,第一科,於善不善法。

  酉二、明思擇(二)戍一、於善不善法。

  由此慧故,於晝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長,如實了知。不善法增長,如實了知,善法衰退,如實了知,不善法衰退,如實了知。

   「由此慧故,於晝夜分自己所有善法增長,如實了知。」由於你啊,常能夠靜坐,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是怎麼回事情,說是「於晝夜」分我不管是在白天,或是在夜間啊!自己所有的善法增長,因為你善於思擇啊!就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有罪過,什麼是有功德啊!慢慢的你就會有罪過事情,我不要做,有功德事情再做,這樣子,你的善法就增長了,你的善法;這個善法是什麼?就是慚愧心是善法,恭敬心也是善法,對於三寶的信心,正思惟,正念,正知,保護自己的六根,持戒清淨,心裏面沒有後悔,生歡喜了,這都是善法,你看呢?你真實反省自己,就知道,我現在是什麼情形?就知道善,這是善法增長了,「如實了知」,你會很真實的,才知道是什麼情形,心靜下來,去思惟自己的情形會真實了知,不會說,我有罪過我不知道,我有善法,我知道不知道,不一定。

  「不善法增長,如實了知」因為你心靜下,如實的觀察思惟啊!說我的不善法啊!增長了,我這幾天啊!煩惱多,沒有慚愧心,貪瞋痴會動,就是不善法增長了,也如實了知,「善法衰退,如實了知」這幾天啊!我的善法啊!衰退有是有,但是它不強,它不強了啊!那麼你就是!你這個戒定慧,比如說一天靜坐啊!止,頭幾天坐的,這幾天都止止的不好,修觀呢?觀的也不好,那就是衰退了啊,「如實了知」啊。

   「不善法衰退」這幾天呢?靜坐這止修得好,觀也修得好,那就是增長了,這幾天啊!我的慚愧心強,有一小小的事啊,自己發慚愧心啊!在佛前懺悔啊,那這就是善法增長了,如果說做了很大錯誤事情,自己還不知道慚愧!那就是不善法衰退了啊!不善法增長了啊,他就是由思擇的時候,你會知道這件事情,這是第一科於善不善,來簡別,來鑑別你,你的智慧的,鑑別你的智慧,現在第二科,於習近命緣。

  戍二、於習近命緣

  又彼如於晝夜,若行,若住。習近衣服,飲食命緣,由習近故,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皆如實不知

   「又彼如於晝夜,若行,若住。習近衣服,飲食命緣」若是這個人啊!或者是白天或者是夜間或者是經行,或者是住下來,住在那裏「習近衣服飲食命緣」心裏面常常在注意,注意這個衣服,哎呀!我這個衣服不好,我去做一個好衣服穿穿,這不是名牌,不行,就是注意這個事情,注意飲食,這個飲食沒有營養,我要去弄一個對我有營養的事情。「命緣」就生命生存的助緣,注意這些事情,沒有去注意修止觀的事情,戒定慧的事情,心裏面不注意,「由習近故,不善法增長」因為你心裏面老是注意這些事情啊,你不注意這戒定慧了,注意這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些事情,這人我是非的事情,「不善法增長」那你這個貪瞋痴就會增長起來了,善法就衰退了,戒定慧啊逐漸逐漸地就減退了,「或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皆如實了知」也會知道,你若常常靜坐,你靜下來去反省,去觀察自己,你就會知道。

  酉三顯勝利

  即此思擇為依止故,於所生起諸不善法,由不堅著方便道理,驅擯遠離,於諸善法,能勤修習。

   「即此思擇為依止故」這第三科,顯勝利,顯這個有智慧的功德,「即此思擇為依止故」就是這個智慧你常常思惟,常常觀察呢,因此故「於所生起諸不善法,由不堅著方便道理,驅擯遠離」你就會,哎呀!我這幾天靜坐坐得不好,我心裏面在這個欲的境界,在衣服飲食上活動,不善法增長了不行啊!於所生諸不善法「由不堅著方便」由於你常常思惟,你這個執著心就輕了,你的方便的道理,驅擯遠離,就把這不善法,在內心裏貪瞋痴驅除出去,遠離貪瞋痴的境界「於諸善法,能勤修習」對於戒定慧的事情,修止修觀的事情,你就能精進的去做了,因為這件事是有意義的啊!這是顯勝利,第四科是結束。

  午四、結

  如是二處十種善巧,於二處十一種障,能令斷滅。隨所生起即遠離。

   「如是二處十種善巧,於二處十一種障,能令斷滅」,如是二處十種善巧,這是兩個地方,一個是於善不善依處,於習近命緣的依處,是二處,前面加起來一共有十種善巧,於二處所十一種障,前面那個一個行處,一個住處,有十一種障能令斷滅,這十種善巧呢?滅除去,前面那十一種障,障就沒有了,「隨所生起,即便遠離」隨時你若生起一些,一些不善法的事情,馬上呢?就把它遠離了。

  辰二、結

  如是名為遠離障礙

   「如是名為遠離障礙」這第二科結束,遠離這兩種障礙,這個唸一唸,唸一唸這個《披尋記》

   「如是二處十種善巧等者:謂止、舉、捨三種善巧,入、住、出定,三種善巧,此六善巧,住處所攝」是住處所攝。「如了知善法增長衰退,不善法增長衰退,二種善巧,及如實知由習近緣不善法增長,善法衰退,或善法增長不善法,衰退」兩種善巧合起來是四種善巧。「行處所攝」這是行處所攝的善巧。如「是名二處十種善巧」加起來就是十種「於行處中障有七種:一、數與眾會」這是一種障。「愛重飲食」第二科。第「三」種:「好樂營為」,第「四」種是「好樂談話」第「五」「樂著睡眠」第「六樂雜染論」「七不樂遠離」,「於住處中障有四種,如前所說,文易可知,是名於二處所十一種障」,這是前邊啊,這幾個說完,現在最後一科,明普攝義。

  卯二、明普攝義

  又此遠離障礙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此遠離障礙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像前面說的這麼多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就是這麼多。

  丑三、思惟諸歡喜事(二)寅一、徵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

   「云何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這個入現觀已,遠離諸障礙啊!遠離了二種障礙這一科說完,第二科。第三科呢?思惟諸歡喜事,第三科,分兩科,第一科是徵,怎麼叫做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啊!就是得漏盡通,作意思惟諸歡喜事情呢?這話怎麼講呢?這是徵,下邊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辨諸歡喜,分兩科,第一科辨,分四科,第一科依四證淨,這是一種歡喜的事情。

  寅二、釋(二)卯一、辨諸歡喜(二)辰一、辨(四)巳一、依證淨

  謂聖弟子,已見聖諦,已得證淨。即以證淨為依止故,於佛法僧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

   「謂聖弟子,已見聖諦,已得證淨」這位聖弟子,這個「聖」就是「佛」,佛就是聖,他是佛的弟子,所以叫「聖弟子」。當然阿羅漢也是聖,你是佛或者阿羅漢得無生法忍的菩薩的弟子都叫做聖弟子。「已見諦」你這個人啊,已經見到苦集滅道四諦真理了,那就是初果聖人,這個:「已見聖諦」。「已得證淨」這個人見到聖諦的人呢?就得到四證淨的功德了。

   這個《披尋記》「已得證淨者:謂佛、法、僧、戒四種證淨應知」這個”證淨”這兩個字怎麼叫作證淨呢?對於苦集滅道四諦如實了知叫作”證”真實的知道苦集滅道了,那就叫作”證”。這個”淨”呢,就是你啊!如實地覺知了苦集滅道之後,你對於佛、法、僧、戒啊!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了,這叫作”淨”。這個”淨”啊,就是你,你相信佛法僧戒就叫作”淨”。就是沒有不信的污染,不信就是垢,你能夠啊,對於佛法僧的信心堅固不退,不但是今生是這樣子,來生還是一樣的,他不會退的,對於這個”戒”聖所愛戒,你也是有這樣的信心,就是這個能往惡趣諸不善業,決定是不做了,那就有這樣的信心,那麼這樣也決定不破戒,破戒是垢。持戒清淨就是淨,所以叫作淨,如實了知四聖諦叫作證。如實了知四聖諦之後,對於佛法僧戒有清淨的信心,遠離了不信的垢,遠離了破戒的垢,叫作淨,四證淨”已得證淨”已見四聖諦的人啊!他就得到了四證淨的功德,得到這個功德了。

   「即以證淨為依止故」他,因為你得到了這樣的功德,就以此,因此之故啊「於佛法僧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那麼對於佛勝功德田,對於法勝功德田,對於僧勝功德田,這當然都是聖人的境界。佛是聖人的境界,佛是圓滿的聖人,這個法呢?是佛的智慧啊!所覺悟的真理-法。這個僧呢?隨佛修行,已經得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這些聖人,這都是功德田,你若供養恭敬於他。能令你得到功德,就像那個田,肥沃的田地啊!你種上穀,你就能夠收到很多的穀,秋收冬藏,就這個田是個譬喻,在這裏就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出來很多的功德,「作意思惟,發生歡喜」,你得到了,你見到聖諦以後,你在靜坐的時候啊!思惟佛、思惟法、思惟僧的時候,你心裏面歡喜發歡喜心,不像你沒得聖道的時候你思惟佛法僧可能也生歡喜,但是那和聖人不同。

   看這《披尋記》「即以證淨為依止故等者:此於四證淨中唯說信澄清性」就是你對於佛,法,僧戒有信的清淨性,「是故唯說佛法僧田,略不說戒」這個戒,這上面沒有說,略去了,應該是說的。我們啊!沒得聖道的人,這個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啊!自己只是在文字上這樣子啊思惟一下,你對於什麼叫做佛法僧啊,還是迷迷糊楜地,要是已經得到見諦了,得了初果以後了,初果以上的聖人,他能知道什麼是佛,那是無漏的功德,圓滿了無漏的功德的人,就是名之為佛,那就是如來,應供,正偏知十號的境界,和我們的肉眼凡夫所信的佛是深入了一步了啊!他得到了初果以後,他才知道佛是這樣子,所以對佛的恭敬心不得了,特別的堅定不可動搖,對於法,對於僧都是一樣,當然這個僧不是凡夫僧,這樣子呢?他就生歡喜心。

  巳二、依盛事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

   「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前面依…依這個證淨而生歡喜心,現在嘛,依盛事,生歡喜心,什麼盛事呢?「依自增上生事」他這個觀察這個天啊,這個欲界天,都有信戒聞捨慧的功德,所以生到天上去,那麼觀察自己,我也有信、戒、聞、捨、慧的功德,所以我也可以,也能夠生天,享天福,心裏面也歡喜,也就是會歡喜。「及決定勝事」決定勝事呢?就是說這個這個比丘啊,他修學啊!這個戒、定、慧現在見到聖諦以後啊,決定得聖道而不再流轉生死了,這也生歡喜心,這是決定勝,決定勝就是啊!永久也不會再失敗了,最後勝利了叫決定勝,你比如生到天上去,也生歡喜心啊!但是不是決定勝,他若死掉了,他壽命盡了的時候,也可能又跑到三惡道去了,又苦了,要是你得到初果以後啊!永久的不會再到苦惱的地方去了,比你去啊!作生意發財好得多!好得多!所以這「又依自增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而發生歡喜心的,這下面解釋「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這個財寶啊!有世間財、有出世間財,世間的財寶就是生天或者在人間榮華富貴,這是世間的財富、出世間的聖財,那這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那種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說這個修行人啊!他在靜坐以後這樣思惟啊!他心裏面歡喜,我,我也可以得到世間的財富,也可以,我已經得到了出世間的財富,心裏面歡喜,發歡喜心,我們沒得聖道的人,你,你想一想,都靠不住的,你們決定生天,不一定。

  巳三、依無嫉

  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

   「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這是第三,依無嫉,你不嫉妒,不嫉妒,就是別人得到好事情,我心裏面不舒服,心裏不高興就是嫉妒,現在沒有嫉妒別的人,那個人,那個人能夠得到增上生的殊勝的事情,得到決定勝的事情呢?「如於自身」就像我自己得到一樣啊,如於自身得到勝事,「於他亦爾」也生歡喜,我自身得到啊!增上生的事,決定勝的事,我歡喜,別的人得到增上生的功德,得到決定勝的功德,我也是歡喜,這叫做無嫉,也生歡喜心。這是第三。

  巳四依知恩(二)午一標。

  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

   第四科知恩,分兩科,第一科標,「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恩作意思惟」又有依知恩,來生歡喜心,什麼呢「謂有恩者」啊,對我有恩的人啊!這”恩”這個字什麼來說呢?就是有愛啊,父母對我有愛心,父母對我有恩啊,誰是對我慈悲又是愛我的呢,「念大師」就是佛!佛真是對我慈悲啊!「念大師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啊!我心裏面,心裏面作意,作意就是心裏面生起來,這個作是生起的意思,當然這是合理的清淨心生起來,生起來就思惟,思惟這件事,佛對我有恩啊!我就心裏歡喜,這是標,底下解釋,為什麼啊!想起了佛的時候會生歡喜心呢?

  午二、標。

  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

   「由依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由於啊!依靠佛的慈悲開示我呀!我遠離了生死之苦啊!遠離了生老病死苦,遠離了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啊,遠離了五取蘊苦啊!說是我在學校拿到博士學位了,然後到社會上去作種種榮耀的事情,榮耀的事是什麼,你就去自己製造愛別離苦,製造怨憎會苦啊!這麼回事,現在你要學習隨佛聖道啊,遠離眾苦啊!「及與苦因」遠離眾苦是果,這個底下是苦因,你若不遠離苦因,是不能遠離苦果的啊!苦因是什麼?就是貪瞋痴啊!「引發眾樂及與樂因」這時候引發了眾多的快樂啊!禪定的三昧樂,涅槃的寂滅,寂滅樂永久也不再流轉生死苦了啊!「及與樂因」那就是修學戒定慧啊!我這些事情都是靠佛得到的啊!所以心裏面歡喜啊!感恩啊!就這麼意思,前面是第一科解釋完了,現在第二科。

  辰二、結

  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

   「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你生了這歡喜心的時候啊,那個道心就強起來了,繼續修止觀就斷煩惱了,就得涅槃了,得漏盡通了,得那五神通也是能得的,便能證得「速疾通慧」啊!

  卯二、明普攝義

  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啊!這第二科,明普攝義,前面辨諸歡喜說完了,這裏邊普攝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廣說此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就是如前面說的這麼多,「除此更無若過,若增」。